iea pvps 2016:飞机这么重,它是靠什么飞起来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4/30 20:49:20
它的发动机是怎样的,是不是同这些普通发动机一样是烧柴油或汽油.

你可以做个实验,平行的拿两张纸,向中间吹气,纸会合到一起,这就是最简单的流体力学。
飞机的机翼上表面比下表面大,空气在上表面流动的快,所以压强小,因此就飞起来啦

一,机翼的浮力:
01. 伯努力原理:流体中,流速加快时,压力会减弱,反之,亦然.因此,流体中的物
体会往流速快的地方移动.
02. 机翼切面原理:
A. 图1.中为一典型翼切面.上方距离较
长,下方距离短.空气流线被翼切面分
成两部分,两方气流於翼后方有相同速
率,故通过上侧的空气流速较快,空气
压力较小而形成一向上的升力.(欲观 图1.
察气流通过机翼的情况可於「烟洞」中试验.)
B. 通常气体具有某种程度的黏性,即通过一物体时,会沿著物体表面切向的力量作 用
在物体上,与物体最接近的空气流线速度为零,到后方的空气的速度回到原有的速
度.这之间速度由零到原有速度的气流称边界层流,边界层流在后方与机翼表面分
离,分离的点称分离点,气流在分离点形成扰流(乱流)( ~^^^~~).
C. 与空气接触的方式:
以风筝为例,若版面垂直风向,则风筝只能
一直前进(如图2-1),若与风向成一交角,便
会不断上升.此风向与机翼的交角称为攻角
(图2-2中的α角).图2-2中,A.为向上的力,
B.为前进的推力,C.为和风筝版面平行的摩
擦力(即阻力),A B的合力即为升力 (升力
和阻力为一对互相垂直的风力的分力). 图2.
PDF created with FinePrint pdfFactory Pro trial version http://www.pdffactory.com
飞机的飞行原理
3
在某一特定角度内,攻角越大,升力越大,升
力系数和攻角成线性关系(正比);超过此一特
定角度,升力急遽下降而阻力增加.此一特定
角度随物体形状不同而改变.此关系可由图
3.中窥见,我以不考虑其他变因假设, ______
表面版,______表升力(即A B的合力),______
表两互相垂直的升力分力之一(即A.力,由於 图3.
两分力互相垂直,即可以一三角形的部分
斜边和高表示.),得角度在45度以内攻
角越大,升力越大.而45度角即可视为
此情况的特定角度.但另一方面,飞机的
攻角越大,其分离点也越往前移动,而扰
流的压力相较於平顺气流(层流)的压力
大,故角度大於一定角度时会产生升力急
遽下降,阻力上升的情况.也有一种说法
是因空气和物体表面摩擦会有一阻力称
表面摩擦阻力,扰流时的表面摩擦阻力 图4.(摘自注2)
远比层流时大,故形成上述升力下降阻力上升的状况,此状况称为失速.我想以上机
翼失速原理多少和飞机下降的角度有关吧.图4中Cl 表升力系数,图中随攻角的增
加,升力系数亦随之增加(Cl=aα,a为升力线斜率),直到达到升力系数的最大值,升
力系数下降形成失速.
D. 以上机翼切面原理同时适用於旋翼机(例:直升机)的
旋翼和飞机的机翼上.
图5.→
二,引擎的动力:
01. 航空器分为两种,一种称轻航空器,是利用比空气轻的气体飞行;另一种为重航空器,是
靠速度(也就是相对空速)飞行.
A. 一般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初速度只会
造成飞行距离增加,不会使停留在空气
中的时间增加.如图6.
B. 像纸飞机有翼,即有浮力,再加上相对
空气的速度(伯努力原理),使得纸飞机
能在空中停留,但相对於升力产生的阻
力使得纸飞机的速度减慢,而终至升力 图6.(模拟单位时间闪光摄影图)
PDF created with FinePrint pdfFactory Pro trial version http://www.pdffactory.com
飞机的飞行原理
4
不足克服重力而下降,甚至坠落.
C. 因此,莱特兄弟在飞机上装上引擎,提供飞机一个持续的速度以克服阻力,使人类能顺
利完成飞行的梦想.
02. 引擎的原理:
A. 涡轮喷射引擎
图7.(翻绘自「飞机.火箭」第91页 喷射引擎的结构)
涡轮喷射引擎的核心可分为:压缩段,燃烧室,涡轮.压缩段由许多页片所组成可将空气
压缩后送入后方,燃烧室有管子送入燃料与空气混合燃烧,涡轮机同样由许多页片组成.
空气从压缩段吹入,压缩机将气体增温增压,送入后方燃烧室与燃料混合燃烧,高温高压
的气体猛然向后方喷出,而形成一股压力,产生向前的推力.同时高温高压的气体吹向涡
轮机的页片,涡轮机的转动带动前压缩机的转动.
使用喷射引擎的好处是可以达到很快的速度,甚至可以超音速,早期主要用在军用机上.
B. 涡轮风扇引擎
图8.(翻绘自「新知识212飞行世纪」第27页涡轮风扇引擎示意图)
涡轮喷射引擎虽然速度快,但对於低速的民航机,就显得太耗油了.因此有人在涡轮喷射
引擎的前方加上风扇,和涡轮机相连,以涡轮机带动风扇转动.风扇转动的同时,也把大
PDF created with FinePrint pdfFactory Pro trial version http://www.pdffactory.com
飞机的飞行原理
5
量的空气送入后方.这种引擎的动力主要是靠前方扇叶所产生的气流,至於原理,我想应
该是风扇转动大量吸入空气而增加推力,另一方面大量吸入空气也使前方空气阻力减少而
前进.或许有点类似螺旋桨的原理,特殊形状的页面使前方空气速较后方快,以致前方压
力小而前进.这种引擎的好处是较不耗油,但相对的速度较慢,此外它可以在速度较慢的
情况下产生较大的推力.
参●结论:
自古以来,人类便不断的尝试飞上青天,梦想有朝一日能翱翔天际.从早期的飞船和热气
球,到现今的超音速飞机,甚至太空梭,人类飞行已经不再只是梦想,而星际旅游也即将
到来.而正如古代预言家所言,今日的交通可说是「蜻蜓满天飞,乌龟满地爬」,缩短了
地域的距离,达到「天涯若比邻」的境界.然而十五世纪达文西先生一直梦想的个人飞行
器,藉由近代直升机的发明而逐步实现.但是,我们仍无法像小鸟一般自由自在的飞翔.
这也正是我和朋友一直想去做的,也许那天,飞行也能成为一种休闲活动.虽然达文西先
生的翅膀没有成功,但他精美的设计稿却触发许多科学家的想像,相信很快的,它将不再
只是梦想,我期待著那天的到来.
说实在的,找这些资料不算困难.但刚开始找到,怎麼看都看不懂,只好请求於人.好不
容易弄懂了,想通了,却发现资料仅限於此,找不到更深入的资料了.毕竟有些观念只有
专业书籍上才找得到.以后,我会往旋翼机方面去努力,希望有一天能实现个人飞行器的
梦想.

航空空气动力学研究与发展 (一)

人类对空气动力特性的认知和不断深入的探讨、研究,是人类从实现早期的飞天梦想,到今天追求更快、更高飞行理想的基础理论。100多年来,航空界空气动力学专家、学者对提高飞机空气动力特性的不断深入研究和认知,已经为世界航空器的发展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从尖前缘薄翼型到钝前缘较厚翼型
1919年以前世界上设计的飞机基本都采用具有尖前缘的薄翼型,其最大相对厚度不超过6%。这主要由于当时航空界少量可用的翼型数据都是在模型试验雷诺数比实际飞机飞行雷诺数低得多的风洞试验条件下得出的。 在这种低速小风洞中,带有小前缘半径的薄翼型模型在试验中能得到了较高的最大升力和高升阻比。另外,试验结果显示出的模型机翼附面层的转捩点也很靠后(实际上真实飞机薄机翼附面层的转捩点接近前缘),机翼大部分面积是层流,因此阻力小。
后来,德国近代航空流体力学奠基人普朗特的研究表明,当试验雷诺数接近飞机飞行雷诺数时,带钝前缘的较厚翼型空气动力特性更优越。它不但可获得较高的最大升力,更重要的是还能将失速推迟到更大的迎角状态。除上述气动力优点外,厚翼型对早期民用飞机来说还具有能提高机翼结构强度、减少支柱数量、减轻飞机重量,减小飞机总阻力的优势,同时厚翼型还能为机载燃油、主起落架收起,机械操纵系统提供更大的空间。因此,普朗特对于钝前缘厚翼型的研究,对后来的客机设计具有深远的影响。许多20年代设计的客机,如三发动机的福特型和福克型单翼客机都采用了厚翼型。
20年代初,美国NACA用搜集到的世界上各种根据风洞试验得出的翼型的气动特性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发现,由于试验条件不同(主要是试验雷诺数不同),会导致试验数据产生很大变化,尤其会对最大升力系数产生很大影响。
1922年美国在兰利实验室创建了压力达25个大气压的变密度、高雷诺数风洞。该风洞能进行接近飞行雷诺数的模型试验。NACA在1929~1934年间,共设计、研究和试验了100多种翼型,建立很大的数据库,并在1933年首次出版了可供设计师参考应用的翼型手册,很受欢迎。
30年代诞生的DC-1就用了NACA2215翼型。在五位数字系列的翼型中,NACA23012很出名,与早期厚翼型的克拉克Y翼型比较,其最大升力系数高8%左右,最小阻力系数约低20%,在全世界得到广泛应用。
英国对发现钝前缘厚翼型的优点比较晚,直到1939年才发展了用于单翼机的RAF32翼型。
前苏联在1920~1936年间研究出B、BS、PⅡ和D等系列厚翼型,安-2飞机选用PⅡ系列中的翼型。
层流附面层
附面层概念是普朗特1904年提出的,但直到1924年才通过试验证实了层流附面层的存在,并发现层流附面层具有最小的摩擦阻力。
当时飞机的机翼基本都采用带肋或拉紧的布蒙皮、波纹状轻金属、翘曲的胶合板或多用大量圆头铆钉连接,所以其表面经常很粗糙或外形不准确。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的试验表明,采用粗糙布蒙皮的机翼阻力比光滑机翼阻力大70%。
在30年代后期, 当单机翼飞机(采用收放式起落架)开始替代双机翼飞机之后,飞机设计师们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如何在细节设计阶段尽可能减小飞机基本构形的阻力上。
当飞机设计师们认识到蒙皮摩擦阻力的大小取决于附面层从层流到紊流的转捩位置,并希望让机翼的蒙皮光滑到能产生足够的层流范围(He70飞机的机翼为20%)时, 便开始进行大量降低表面摩擦阻力可能性的研究。
例如采用最合适的表面光洁度标准;通过改变翼剖面形状改变压力分布等。
1936年有人预测全层流机翼蒙皮可使蒙皮摩擦阻力减小到当时蒙皮阻力的10%。但是当时的风洞试验表明在机翼上存在大范围层流的可能性很小,而1937年琼斯在豪克·哈特飞机上进行的飞行试验都证实,机翼上确实在一定范围内是层流。
风洞试验和试飞结果的矛盾引起NACA雅克布斯等人的关注,经研究发现,由于当时风洞的气流紊流度高于飞行时大气紊流度,导致风洞试验时模型附面层提前转捩。随后他们在NACA组建低紊流度风洞,并于1938年投入使用和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减阻研究。
雅克布斯提出应按预定压力分布确定翼型形状,这是一种认识上的突破。
层流翼型基本原理是在气流达到接近机翼后缘升压区之前,尽可能在更长的距离上继续加速,就可以推迟转捩,也就是使机翼的最大相对厚度位于40%~50%弦长处,以尽量后移最小压力点。
NACA早期发展的层流翼型有NACA1系列、NACA2-5系列和NACA6系列。前苏联发展的层流翼型有ЦAГИC-5-18等。
虽然层流翼型被广泛应用,但当时并没达到应有的减阻效果,这主要是由于层流的产生对机翼表面光滑度要求很高,对有波浪机翼表面要求波长不大于15厘米,波高低于1/1000波长,但这已超出当时的加工水平。另外,其所要求的光洁度很容易被寄生在机翼前缘的昆虫、尘土、雨雪和起飞时溅在机翼前缘上的泥土破坏。
机翼/机身气动干扰
20年代初期,设计人员为研究在机翼与机身结合处产生的气动干扰现象,曾进行过无数次机翼相对机身上下位置的试验研究,特别是对阻力很大的下单翼布局做了详细研究。
对于下(上)单翼布局,在机翼-机身结合处由于机身曲率和机翼向后缘相对厚度减小的影响,形成快速发散流场,增强了原有的逆压梯度,加速气流分离,导致飞机阻力增加和升力减小。英国和美国从1931年开始进行的研究发现,在机翼-机身结合处加装整流罩后,由于增大了机翼根部的相对厚度,减小了逆压梯度,几乎消除了机翼-机身间不利的气动干扰现象。
诱导阻力
关于升力涡理论,是航空界先驱者兰彻斯特在1894年提出的,遗憾的是,当时他不仅没能用语言将之叙述清楚、而且缺乏严格的数学表达形式,更重要的是他的研究方法过于复杂,因此在当时没有得到更多同行的理解。
1914年普朗特和他的学生门克用清晰的数学理论表明了,由升力引起的阻力系数(诱导阻力系数)与升力系数的平方成正比,与机翼的展弦比成反比,并指出,对于给定的展弦比,如果升力沿展向成椭圆分布,则诱导阻力最小。这在当时其实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突破点。
但由于当时诱导阻力只占飞机总阻力的5%左右,而且兰彻斯特-普朗特的研究重点又放在大展弦比机翼上,因此他们的涡理论在飞机设计上没引起足够的重视。后来随着这一理论在德国He70飞机上的应用,才在美国和英国也得到推广。
增升装置
增升装置作为增加飞机升力的有效技术措施,在早期飞机设计中是一项具有突破性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
前缘缝翼
1917~1919年间,英国的汗德莱·佩季和德国的拉赫曼分别以不同的方式发现,采用机翼前缘开缝装置能起到增升作用。当时对机翼前缘沿展向开缝的设计进行的试验结果很令人受鼓舞。
试验表明,当气流通过在机翼前缘设计的缝隙中从机翼下表面流向上表面时,能降低机翼前缘的严重逆压梯度,使气流依附表面流动,从而将失速推迟到更大迎角,最大升力增加50%~60%。
在20年代前缘缝翼虽然受到普遍赞扬,但并未投入使用。30年代,设计师才开始在双翼机的薄机翼上采用了前缘缝翼。由于在单翼机的厚机翼上通常是缓和的后缘失速,一般不应用前缘缝翼。
后缘襟翼
后缘襟翼一般分为简单、开裂、开缝和富勒四种型式。
简单襟翼是机翼后缘的一部分,需要时通过偏转增加机翼弯度而增加升力。
1913~1914年,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首先得出了后缘襟翼的增升效果能达到30%的实验结果,但同时实验也表明它存在着偏转时产生相当大阻力的缺点(阻力增加的百分比通常比升力增加的百分比还要大)。
开裂襟翼像一块薄板紧贴在机翼后缘下面,当放下时,因增加机翼弯度和使襟翼与机翼后缘之间形成低压区而增加升力,优点是在中等偏度时能产生较大的升力,而且产生的阻力较小,缺点是大偏度时产生的阻力大。
在汗德莱·佩季发展的缝翼基础上形成的后缘单缝襟翼,当其放下时,一方面增加机翼弯度,另一方面由于它与机翼间形成的缝隙使下表面气流吹向襟翼上表面,能推迟气流分离,因而增加了升力。其优点是在获得高升力时产生的阻力较小,当偏转到60°左右时仍有效。后来单缝襟翼发展到双缝和三缝襟翼。
1931年由富勒提出的后退式襟翼(称富勒襟翼)是在机翼后缘下半部分的活动翼面。使用时,襟翼沿下翼面安装的滑轨后退并下偏,由于其增加机翼弯度、增加机翼面积和产生缝隙而有显著的增升效果。缺点是增加滑轨阻力和产生较大的低头力矩。
由于增升装置可显著改善飞机的起落性能,使民航客机可以按较高的翼载(较小的机翼面积)进行设计,以降低飞机阻力,提高飞行速度。从30年代开始普遍采用增升装置以来,螺旋桨客机(运输机)的翼载随年代迅速增加(见图3)。
另外,由于飞机提高翼载(减小机翼面积)后,着陆下滑时要进入较平的下滑轨迹,驾驶员不易看清跑道,造成着陆困难。
当放下襟翼后,因增大飞机阻力而增加下滑角,飞机能保持这种姿态直到很低的高度,然后很快拉平接触地面,使飞机安全着陆。
改善飞机气动力设计
飞机的气动力设计技术在20年代进展缓慢,当时民航机的最大升阻比还不到12。民航机的巡航速度从1919年的110千米/时提高到1929年时的190千米/时,主要得益于发动机功率提高了80%,气动力的贡献很小。
1928年剑桥大学琼斯教授利用蒙皮摩擦阻力和诱导阻力计算理想流线形飞机性能时指出,许多飞机的阻力是其的理想阻力的2~3倍,最好的飞机效率(克服飞机蒙皮摩擦阻力和诱导阻力所需发动机功率发动机安装功率,或飞机不可避免的阻力总阻力)为50%,最差的只有30%左右。换言之,如果飞机按流线形设计,当保持发动机功率不变时,飞机速度将增加95千米/小时。但许多制造厂商和客户(特别是在英国)热衷于投资研制大功率发动机,以提高飞行速度。于是当时在航空界引发了是否需要通过采用流线型设计进一步提高飞行速度的争论。
当时争论的焦点是:如果认定民航机的经济巡航速度不大于160千米/小时,飞机的流线形设计就降为次要地位;如果要使飞机飞得更快,那么减小飞机型阻就是主要的,工作重点是通过采用襟翼减小机翼面积,改进飞机的流线形设计和采用可收放式起落架来降低型阻。
当时美国和德国在改进飞机气动力方面下了较大功夫,英国则没能认识到采用综合气动力措施对降低对发动机功率要求的重要作用。结果美国和德国研制出一系列接近理想流线形气动布局的飞机,30年代研制出的最好的民航机效率甚至达到了65%,将英国抛在后面。
由于客机采用一系列措施,如利用埋头铆钉使飞机表面尽可能光滑、机身按流线形设计、采用封闭式座舱、采用可收放式起落架、采用襟翼、在机翼-机身结合处和发动机上加装整流装置等,大大改进了气动力设计,使螺旋桨客机(运输机)的零升阻力系数随年代发展显著降低。因飞机的零升阻力降低和采用大展弦比机翼(提高飞机升力和降低诱导阻力),使螺旋桨客机(运输机)的最大升阻比随年代的发展也得到了明显提高

你可以做个实验,平行的拿两张纸,向中间吹气,纸会合到一起,这就是最简单的流体力学。
飞机的机翼上表面比下表面大,空气在上表面流动的快,所以压强小,因此就飞起来啦

一,机翼的浮力:
01. 伯努力原理:流体中,流速加快时,压力会减弱,反之,亦然.因此,流体中的物
体会往流速快的地方移动.
02. 机翼切面原理:
A. 图1.中为一典型翼切面.上方距离较
长,下方距离短.空气流线被翼切面分
成两部分,两方气流於翼后方有相同速
率,故通过上侧的空气流速较快,空气
压力较小而形成一向上的升力.(欲观 图1.
察气流通过机翼的情况可於「烟洞」中试验.)
B. 通常气体具有某种程度的黏性,即通过一物体时,会沿著物体表面切向的力量作 用
在物体上,与物体最接近的空气流线速度为零,到后方的空气的速度回到原有的速
度.这之间速度由零到原有速度的气流称边界层流,边界层流在后方与机翼表面分
离,分离的点称分离点,气流在分离点形成扰流(乱流)( ~^^^~~).
C. 与空气接触的方式:
以风筝为例,若版面垂直风向,则风筝只能
一直前进(如图2-1),若与风向成一交角,便
会不断上升.此风向与机翼的交角称为攻角
(图2-2中的α角).图2-2中,A.为向上的力,
B.为前进的推力,C.为和风筝版面平行的摩
擦力(即阻力),A B的合力即为升力 (升力
和阻力为一对互相垂直的风力的分力). 图2.
PDF created with FinePrint pdfFactory Pro trial version http://www.pdffactory.com
飞机的飞行原理
3
在某一特定角度内,攻角越大,升力越大,升
力系数和攻角成线性关系(正比);超过此一特
定角度,升力急遽下降而阻力增加.此一特定
角度随物体形状不同而改变.此关系可由图
3.中窥见,我以不考虑其他变因假设, ______
表面版,______表升力(即A B的合力),______
表两互相垂直的升力分力之一(即A.力,由於 图3.
两分力互相垂直,即可以一三角形的部分
斜边和高表示.),得角度在45度以内攻
角越大,升力越大.而45度角即可视为
此情况的特定角度.但另一方面,飞机的
攻角越大,其分离点也越往前移动,而扰
流的压力相较於平顺气流(层流)的压力
大,故角度大於一定角度时会产生升力急
遽下降,阻力上升的情况.也有一种说法
是因空气和物体表面摩擦会有一阻力称
表面摩擦阻力,扰流时的表面摩擦阻力 图4.(摘自注2)
远比层流时大,故形成上述升力下降阻力上升的状况,此状况称为失速.我想以上机
翼失速原理多少和飞机下降的角度有关吧.图4中Cl 表升力系数,图中随攻角的增
加,升力系数亦随之增加(Cl=aα,a为升力线斜率),直到达到升力系数的最大值,升
力系数下降形成失速.
D. 以上机翼切面原理同时适用於旋翼机(例:直升机)的
旋翼和飞机的机翼上.
图5.→
二,引擎的动力:
01. 航空器分为两种,一种称轻航空器,是利用比空气轻的气体飞行;另一种为重航空器,是
靠速度(也就是相对空速)飞行.
A. 一般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初速度只会
造成飞行距离增加,不会使停留在空气
中的时间增加.如图6.
B. 像纸飞机有翼,即有浮力,再加上相对
空气的速度(伯努力原理),使得纸飞机
能在空中停留,但相对於升力产生的阻
力使得纸飞机的速度减慢,而终至升力 图6.(模拟单位时间闪光摄影图)
PDF created with FinePrint pdfFactory Pro trial version http://www.pdffactory.com
飞机的飞行原理
4
不足克服重力而下降,甚至坠落.
C. 因此,莱特兄弟在飞机上装上引擎,提供飞机一个持续的速度以克服阻力,使人类能顺
利完成飞行的梦想.
02. 引擎的原理:
A. 涡轮喷射引擎
图7.(翻绘自「飞机.火箭」第91页 喷射引擎的结构)
涡轮喷射引擎的核心可分为:压缩段,燃烧室,涡轮.压缩段由许多页片所组成可将空气
压缩后送入后方,燃烧室有管子送入燃料与空气混合燃烧,涡轮机同样由许多页片组成.
空气从压缩段吹入,压缩机将气体增温增压,送入后方燃烧室与燃料混合燃烧,高温高压
的气体猛然向后方喷出,而形成一股压力,产生向前的推力.同时高温高压的气体吹向涡
轮机的页片,涡轮机的转动带动前压缩机的转动.
使用喷射引擎的好处是可以达到很快的速度,甚至可以超音速,早期主要用在军用机上.
B. 涡轮风扇引擎
图8.(翻绘自「新知识212飞行世纪」第27页涡轮风扇引擎示意图)
涡轮喷射引擎虽然速度快,但对於低速的民航机,就显得太耗油了.因此有人在涡轮喷射
引擎的前方加上风扇,和涡轮机相连,以涡轮机带动风扇转动.风扇转动的同时,也把大
PDF created with FinePrint pdfFactory Pro trial version http://www.pdffactory.com
飞机的飞行原理
5
量的空气送入后方.这种引擎的动力主要是靠前方扇叶所产生的气流,至於原理,我想应
该是风扇转动大量吸入空气而增加推力,另一方面大量吸入空气也使前方空气阻力减少而
前进.或许有点类似螺旋桨的原理,特殊形状的页面使前方空气速较后方快,以致前方压
力小而前进.这种引擎的好处是较不耗油,但相对的速度较慢,此外它可以在速度较慢的
情况下产生较大的推力.
参●结论:
自古以来,人类便不断的尝试飞上青天,梦想有朝一日能翱翔天际.从早期的飞船和热气
球,到现今的超音速飞机,甚至太空梭,人类飞行已经不再只是梦想,而星际旅游也即将
到来.而正如古代预言家所言,今日的交通可说是「蜻蜓满天飞,乌龟满地爬」,缩短了
地域的距离,达到「天涯若比邻」的境界.然而十五世纪达文西先生一直梦想的个人飞行
器,藉由近代直升机的发明而逐步实现.但是,我们仍无法像小鸟一般自由自在的飞翔.
这也正是我和朋友一直想去做的,也许那天,飞行也能成为一种休闲活动.虽然达文西先
生的翅膀没有成功,但他精美的设计稿却触发许多科学家的想像,相信很快的,它将不再
只是梦想,我期待著那天的到来.
说实在的,找这些资料不算困难.但刚开始找到,怎麼看都看不懂,只好请求於人.好不
容易弄懂了,想通了,却发现资料仅限於此,找不到更深入的资料了.毕竟有些观念只有
专业书籍上才找得到.以后,我会往旋翼机方面去努力,希望有一天能实现个人飞行器的
梦想.

气压 升力

吹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