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硬盘ahci模式:武则天死了以后是谁继位的?他又坐了多少年皇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5/06 08:24:08

嗣圣元年(684)

神龙元年(705)——景龙四年(710)

中宗赐卢正道敕唐中宗李显(又名李哲)是高宗的第七个儿子,也是武则天所生的第三个儿子。他一生两得立储、一次被废、两次登基,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两番登基的皇帝。起

伏波折的帝王生涯,使他的精神遭受极大刺激,称帝以后,政治上无所作为,生活上窝窝囊囊,这倒成就了一个强悍的皇后韦氏。韦氏在政治上野心勃勃,幻想仿效武则天改朝换代,再做女皇。她胁迫皇帝,干预朝政,肆无忌惮,胡作非为,中宗被她毒杀,她自己最终也没有什么好下场。

两度被立的天子

弘道元年(683)十二月,高宗在洛阳死去,遗诏中命令太子柩前即位,他便是历史上的唐中宗。

中宗被立为皇太子之前,先是太子李忠被废,接着,相继被立为太子的同母长兄李弘和二兄李贤也先后被废死。他亲眼目睹了两个兄长的下场,做太子后并不怎么轻松乐观,生怕也许哪一天,同样的命运会碰到他,因而在执掌朝政的母亲武则天面前恭恭敬敬,小心翼翼,从不多说一句话。这种态度果然奏效,他的太子算是比较稳当了。开耀二年(682)正月,他的长子李重润出生,高宗为了表达自己的喜悦,在重润满月时改年号为永淳,并且还破天荒地将这位襁褓中的孙子立为皇太孙。这说明,他的谨小慎微,收到了预期的效果,至少说明与母后武则天之间没有出现冲突。李显因此成为武则天的儿子中第一个顺利即位的皇太子。

正说唐朝二十一帝中宗即位后,却一反常态。这位27岁的壮年天子,似乎觉得一旦坐住龙庭,就可以随心所欲了。也许他忘了,先皇的遗诏中明确指出:“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武则天)处分。”这其实是说,凡是军国大事,设官任职,出征和戎等都要听母后的意见,至少应先商议。但是,刚刚做了皇帝不几天,中宗就有点头脑发热,忘乎所以了。他自作主张,把韦后的父亲韦玄贞由普州参军提拔为豫州刺史,还想擢升为侍中(宰相),另外想授乳母的儿子五品高官。嗣圣元年(684)二月,武则天命人勒兵入宫,将中宗废为庐陵王。才做了一个多月的皇帝就这样被赶下来,这是他第一次的帝王生涯。事后,中宗的弟弟李旦做了傀儡皇帝,也就是睿宗。

不久,被废黜的中宗被发配到房州(今湖北房县)。刚到那里5天,又转到了均州(今湖北均县西)。俗话说,落水的凤凰不如鸡,艰难的生活之旅开始了。转过年来的三月,他又被迁到了房州,在那里,一直苦苦地熬过了近15个年头。在这些年中,朝廷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他被囚禁后不久,弟弟李旦上表逊位,母后武则天走出帷帘,登上了皇帝宝座,成为一代女皇,李唐宗室子弟被杀戮者不可胜数。中宗闻听后也是心惊胆颤。这期间,扬州发生了徐敬业等人的兵变。不久,宗室琅玡王冲、越王贞等人也相继起兵。他们都打出了反对武则天、匡复庐陵王的旗号。这一形势,不仅没有让被废的中宗皇帝看到多少希望之光,相反,更加剧了内心的忧惧。他担心这样一来,已经大权在握的母亲一旦想到他的存在是个祸害,会不惜母子之情处决了他。中宗多年来一直惶惶不安,常常晚上睡下不久,就被噩梦惊醒,有时甚至吓得想自杀。
圣历元年(698)三月,武则天突然向房州发了一道诏书,诏书宣称庐陵王(中宗)有病,需来神都(洛阳,武周都城)治疗,着其即刻启程。原来,这是一个假象,其实庐陵王并没有病,这是武则天在继承人问题上最终的选择,她要把这个儿子迎回立为太子。

这道诏书,结束了中宗囚徒般的生活。回到洛阳不久,他就再次被立为太子。中宗也很注意搞好与母亲武姓家人的关系,出于这一动机,他决定和武氏联姻。就这样,他的一个女

儿即后来的永泰公主嫁给了武则天的侄子武延基,成了魏王武承嗣的儿媳;幼女即安乐公主嫁给了武则天的另一位侄孙武崇训,成了梁王武三思的儿媳。中宗与武家结亲,无疑是想通过裙带关系稳固确立自己的地位。

永泰公主墓长安元年(701)九月,他的儿子李重润和永泰公主夫妇少年气盛,对祖母宠信张易之、张宗昌兄弟深表不满,被张易之添油加醋地报告给武则天,说他们诽谤朝廷,结果武则天逼令李重润、永泰公主和丈夫武延基自杀。不过,因为牵扯面不大,武则天并没有深究。显而易见,张易之、张宗昌已对中宗一家构成了威胁。

于是,一个想要除去二张兄弟进而拥戴现任太子即中宗复位的计谋在秘密筹划当中。这一时期,相王李旦和妹妹太平公主与中宗有着共同的政治利益,所以他们经常过从来往,进行蹉商。到长安四年(704),武则天病居迎仙宫,张易之、张宗昌侍奉左右,外人不得入内。朝中大臣以张柬之、崔玄暐、敬晖、桓彦范、袁恕己等为首,也见机秘密谋划,准备除掉二张,拥立中宗。神龙元年(705)正月,张柬之等联合右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和左威卫将军薛思行,占领玄武门,并与太子一起斩关而入,来到迎仙宫,杀死二张。历史上把此事称为“神龙政变”。这一天,相王也率南衙禁兵加强警备,配合行动。武则天无奈,先令太子监国,次日传位,隔了一天,中宗复位称帝,大赦天下。他先把弟弟相王加为安国相王,拜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又给妹妹太平公主加了镇国太平公主的称号,以表彰二人的拥立之功。张柬之、崔玄暐等人也加官晋爵。

中宗第二次登基,从此重见天日,又开始了自己的帝王生涯。而这次与第一次不同的是,他不仅要面对仍然保留帝号的武则天及其武氏家族,还要面对皇后韦氏的强悍擅权,要应对极其复杂的朝廷政治局面。

李显个人小档案

姓名:李显(初名哲)出生:显庆元年(656)十一月五日

属相:龙卒年:景龙四年(710)

享年:55岁谥号:孝和皇帝
庙号:中宗陵寝:定陵

父亲:高宗李治母亲:武则天

初婚:娶赵氏皇后:韦氏

子女:4子,8女继位人:弟弟睿宗

最得意:两次做皇帝最失意:迁居房州近15年

最不幸:遇毒暴死最痛心:女儿、女婿被逼自杀

最擅长:讨韦后欢心
文明元年(684)——载初二年(690)

景云元年(710)——延和元年(712)

睿宗御笔《景龙观钟铭》

唐睿宗是高宗的第八个儿子,即最小的一个儿子,也是武则天所生四个儿子中最年幼的一位。睿宗于龙朔二年(662)六月一日己未出生于长安蓬莱宫含凉殿,当年十一月十八日即封殷王。后来他被封的亲王爵位还有豫王、冀王、相王等。睿宗初名旭轮,后去旭字单名轮,永隆二年(681),又一次改封豫王时改名为旦。后来,他的名字在“轮”和“旦”之间又有几次反复。有意思的是,后来的几次改名,凡是改名为轮时,就是他背运的时候;在改名旦时,就是时来运转的时候。史书中说他“谦恭孝友,好学,工草隶,尤爱文字训诂之书”,应该不是虚誉。著名的景云铜钟(今藏于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的铭文和武则天的母亲杨氏顺陵(位于今陕西咸阳)的墓碑都出自睿宗的手笔。

睿宗一出生就拥有了亲王爵位,尔后又两次做皇帝,这样的经历只有他的同胞皇兄中宗皇帝可与之相比。但是,作为李唐皇室的成员,像他那样还做过皇嗣(候补性质的皇位继承人),又曾经被建议做皇太弟,而且还做过太上皇的,却没有第二位了。不仅如此,在所有的帝王当中,有做过皇帝的父亲者并不稀奇,但是同时又拥有一个也做过皇帝的母亲的就不多了。父母都做过皇帝的,历史上只有睿宗和中宗弟兄俩。睿宗更加与众不同的是,他的三个哥哥(均武则天所生)都被立过皇太子,年长的两位都没能够即位;他自己的儿子中也是长子与帝位无缘,最终是三郎继位做了皇帝,即玄宗李隆基。

在那个宗室往往遭遇杀身之祸的多事之秋,睿宗每每能够自保平安并得以善终,用《旧唐书·睿宗纪》的话说:“自则天初临朝及革命之际,王室屡有变故,帝(睿宗)每恭俭退让,竟免于祸。”这说明睿宗确有过人之处。历史上被称为“睿宗”的还有后来元朝建立之前的蒙古汗国时期的拖雷(成吉思汗铁木真的幼子,在成吉思汗死后暂代国政),唐睿宗以前以“睿宗”被列于太庙的,还没有第二位。是不是睿宗之“睿”就能称得上是英明通慧、仁圣睿智之人呢?那我们就不妨一起来看唐睿宗的一生行止,是不是够得上这个“睿”字!

三让天下

睿宗一生两度登基即位。第一次是在嗣圣元年(684)春二月七日,即高宗皇帝死后的第二年,他以豫王李旦的身份取代了皇兄中宗,时年22岁,与高宗登基时的年龄一模一样。不过,他第二次登基已经是景云元年(710)六月二十四日,也就是在中宗死后的当年,这次即位是以相王的身份取代了中宗的儿子少帝,即温王李重茂。两次即位相距长达27年。在这27年中,唐王朝的中央政局波诡云谲,令后人眼接不暇。睿宗一生,称得上富有传奇色彩,这不仅是由于他的两次登基,更主要的是由于他的“三让天下”。

一让母亲睿宗第一次即位,是武则天在洛阳宫中废中宗皇帝为庐陵王的第二天。由于这时武则天的政治经营还没有达到足以改朝换代的火候,身为她幼子的豫王李旦就被立为新君。睿宗于是就成为继中宗之后的唐朝第五任皇帝。

睿宗被立以后,他不仅不能在正宫上朝听政,且只能居住在别殿,武则天则以太后身份临朝称制。她能够为睿宗做的,就是在二月七日立他为新君的同一天,把他的王妃刘氏立为

皇后,几天以后,又把睿宗的长子永平郡王成器立为皇太子,同时改元文明,大赦天下。这些都是睿宗作为皇帝的名分应该得到的,然而此时所有国家政治事务全由武则天一人专决,睿宗实际上是个傀儡皇帝。同年,武则天又改元为女胸像俑光宅,一年用了三个年号。这似乎透露出,睿宗的母后武则天除了没有改朝换代以外,在政治上已经可以随心所欲了。

在此后的一个时期,发生了徐敬业扬州兵变和宗室越王贞等人的起兵。武则天一方面大开杀戒,威服政敌;同时又假意要还政。垂拱二年(686)正月,她下诏复政于睿宗皇帝。睿宗深知母后不是出于本意,也就假戏真做,坚决表示不同意,武则天也就顺水推舟,依旧临朝称制,把持朝政。转过年来的春正月,武则天把睿宗的几个儿子都封为亲王:如成义为恒王,隆基为楚王,隆范为卫王,隆业为赵王,俨然把睿宗的帝王之尊抬得高高。然而事实上,在武则天一步步走上政治峰巅的过程中,睿宗这个皇帝只能是一个徒唤奈何的旁观者而已。

永昌元年(689),武则天开始使用周历。同时,改元为载初元年(689)。这一年,武则天开始使用了自己的新名字——曌。从此,为了避讳,发布的诏书就改称“制书”。为了配合武则天的政治改作,不久有数万人上表请愿,请求武则天实施改朝换代。当时,宗室大臣和朝廷反对派纷纷遭遇杀戮和灭门之祸,武则天的政治经营已势不可挡。

处于政治波澜中心的睿宗,更不能不有所表示。于是,在刘祎之死后不再发言的睿宗也上表请求母后荣登大宝,并恳请赐自己姓武。睿宗此举未必是出于本意,却使武则天的改朝换代有了一个台阶,也使睿宗自己得保平安。

红陶女立俑天授元年(690)九月,武则天表示同意儿子睿宗和群臣的请求,并于九月九日改唐建周。睿宗被降为皇嗣,赐姓武,徙居东宫,其具仪一比皇太子,但是不再给他皇太子的名分,皇嗣也就是候补性质的皇位继承人。李旦的名字也改为“轮”。皇太子也就成为皇孙,皇后刘氏也从降为妃。

睿宗第一次让天下,就这样完成了。
作为皇嗣的睿宗,日子也并不平静。不知什么原因,武则天宠信的户婢韦团儿看中了这位不得志的皇嗣,曾想和他发生私情。睿宗深知自身境遇,又怎么会引火烧身,就理所当然地拒绝了她。这样就得罪了团儿,她就暗中在睿宗的妃子刘氏和德妃窦氏的住所埋了一个木头人,然后告发她们行厌蛊妖法,诅咒武则天。结果,在长寿二年(693)正月二日,刘氏、窦氏进宫朝见武则天于嘉豫殿之后就被处死,秘密地埋在宫中,无人知道她们的下落。梓宫秘密,莫知所在,睿宗再次即位以后,对二人都是招魂而葬。对于两个妃子的突然失踪,睿

宗也不敢发问,在母后面前,泰然自若,好像从来没有什么事发生。即使这样,又有人告发睿宗窦德妃(玄宗的生母)的母亲庞氏有所不轨,庞氏被判处斩,差点丧命。出面替庞氏洗刷冤情的御史徐有功,被加上“阿党恶逆”的罪名判了绞刑,虽然最后没有被杀,也被革职除名。

二让皇兄圣历元年(698)三月,武则天将废黜为庐陵王的中宗从房陵召回。睿宗“数称病不朝,请让位于中宗”,显然,睿宗称病只是一个借口,他是认为自己年幼,不愿意陷入和皇兄的政治较量。按照长幼的次序,兄长被迎接回到宫中,就表明母后还是有意把兄长选立为继承人的。唐睿宗的推让,不仅说明了他的明理和识趣,也使武则天可以名正言顺地重立唐中宗,同时避免了他们兄弟二人之间的不和谐。

骑马女泥俑结果,睿宗这次以皇嗣身份让位皇兄为皇太子,自己再次被封为相王。

神龙元年(705)张柬之等发动政变,杀死二张(昌宗、易之)兄弟,逼武则天退位,拥立中宗。中宗封睿宗为安国相王,拜太尉,以宰相身份参预国政。不到一个月,睿宗就上表辞让太尉和知政事,因为他态度坚决,中宗也只好答应。不久,中宗又别出心裁地把睿宗立为皇太弟,这显然与他推让皇位继承人的举动有关。对这一称呼,又因为睿宗的坚决推辞而作罢。

由于睿宗的谦让,他在中宗复辟以后的政治漩涡中,虽然屡屡遭受猜忌也能够保得平安。

三让儿子景龙四年(710)六月,中宗被韦皇后和女儿安乐公主毒杀。改立少帝李重茂,改元唐隆。起初,宰相十几人集体商议并由上官婉儿执笔的中宗遗诏是由韦后以皇太后临朝称制,而以时为安国相王的睿宗加太尉参谋辅政。后来,韦后的党羽认为不应该用相王辅政,实际上是韦后想仿效武则天把持朝政,把睿宗当作了一大障碍,是对曾经做过大唐皇帝和皇嗣的睿宗心怀疑忌。睿宗在先有中宗顾托遗志,而韦后自怀私心剥夺其辅政权力的时候,他也从没有正面争锋,一如既往地恭俭退让,避免遭到已经把持了朝政的韦后的陷害。这说明睿宗在躲避政治斗争漩涡的冲击时,具有寻常人不曾具备的高超本领。
由于倒行逆施,韦后最终走上了末路穷途。睿宗的三子李隆基、妹妹太平公主等联络禁军将领拥兵入宫,将韦后诛杀,废黜少帝李重茂,拥立睿宗重新登基。根据史书记载,在这场宫廷政变成功后,王公百官上表,认为国家多难,应立长君,认为睿宗众望所归,推举他即位。在少帝下诏让位的时候,睿宗依旧上表推让。在众人的强烈要求下,他才勉强同意。唐隆(710)元年六月二十四日,睿宗即位于承天门楼,大赦天下。

由于少帝李重茂自六月初七即位,二十四日就逊位,前后不足一个月,加上这期间还有韦后临朝,他实际上并没有掌握权力,所以无论是唐朝历史上还是在历史年表的谱系上都没有把他当作一任皇帝。

睿宗这次即位后的第二个月,就把诛韦有功的三郎李隆基立为皇太子,同时,改元景云。到延和元年(712)八月二十五日,在位26个月的睿宗再次让位,把皇位传给了太子李隆基,自称“太上皇帝”。至此,睿宗的第三次让位也宣告完成。

综观睿宗的三让天下,他一让母亲,应系情非得已;二让皇兄,原是事出有因;三让儿子,可谓实属无奈。不过,睿宗三让天下,均保自己平安如初,有惊无险,就连司马光也评价说:“相王宽厚恭谨,安恬好让,故经武、韦之世,竟免于难。”然而,睿宗是不是真的“好让”,倒也未必。只是他这最后一让,竟让出了一个新君玄宗,唐朝在玄宗时期步入了一代太平盛世,倒也不能不说是一大成果。毕竟,开元盛世的来临,是在睿宗之后的历史延续。

“太极”功夫

“太极”,是睿宗第二次在位期间的年号。景云三年(712)正月初一,睿宗拜谒了太庙的列祖列宗,第二天才在正殿接受了群臣的新春朝贺。之后,他又举行了南郊祭天大礼,大赦天下。“太极”的年号是在完成了这一系列举动之后才更改的。

彩绘女子马球俑

这年五月,睿宗又在北郊祭祀,并改元为“延和”。也就是说,仅仅这一年,睿宗就使用了景云、太极、延和三个年号。而这一年中,睿宗作为皇帝也是饱受折磨,原因是他要在儿子李隆基和妹妹太平公主之间寻求权力的平衡。虽然“太极”年号只使用了不到半年,但睿宗在这一阶段一直是在大耍太极功夫。

睿宗再次登基以后,在选择继承人时也犯过难。三郎李隆基因为诛杀韦后、安乐公主以及拥立睿宗有大功;而李成器(李宪)是嫡长子,睿宗第一次称帝时曾经被立为皇太子。在二人之间取舍,他一时也不便轻易表态。好在李成器明白事理,提出“国家安则先立嫡长,国家危则先立有功”,主动退避。
睿宗选立李隆基为皇太子以后,太平公主和太子之间就因为权力之争发生了矛盾,展开了较量。

太平公主自恃功高,企图独揽大权,同样因功而被立为皇太子的李隆基明察果敢,非等闲之辈,他们之间势必会有所冲突。很快,太平公主就发现自己低估了太子,不免对其过人的英武有了几丝忌惮。从此,太平公主就把太子李隆基看成了自己政治上的对手,很想利用

自己的权势换一位暗弱易制的人取代他。

睿宗在公主和皇太子之间,遇事迁就,采取不偏不倚、摆平两方的平衡政策,不愿意也无法偏倚任何一方。每宰相奏事,睿宗总是会先问:“尝与太平议否?”再问:“与三郎议否?”当得知了公主和太子的意见以后他才做决定。

总之,睿宗既不开罪于太平公主,又同太子保持政治上的联系。太子、公主双方互为敌手,却对睿宗皇帝都有共同的政治需要;睿宗也正是在太平公主与太子的政治较量中保持着他的皇统地位。睿宗的太极功夫是希望能够在儿子和妹妹之间找到政治合作的共同点,希望彼此能够平和相处,他在这年五月把“太极”年号改为“延和”,其实已经隐隐约约表达了这样的期盼。然而,政治斗争的法则使他的这一追求化为泡影。由于睿宗对太平公主的支持,使皇太子在当时的政局中处境不安,以至于有人在太子面前故意说:当今天下,只有太平公主而不知道还有什么太子殿下!太平公主结党营私,气焰嚣张,她与皇太子之间的冲突日益加剧并公开化了。

女舞俑

延和元年(712)七月,天象出现了异常。作为太子对头的太平公主一党借术士之口向睿宗报告:“根据天象,彗星出现预示除旧布新。帝座及前星有灾,这显示皇太子合做天子,不合更居东宫。”他们的本意是借天象唆使睿宗对皇太子的政治前途做出决定。也就是说,根据天象,睿宗要么传位,要么就应当另立太子,不然天灾就会降临。谁知,太平公主弄巧成拙,睿宗竟然决心“传德避灾”。睿宗还回顾了自己在中宗之世的经历:当时,他见天象屡有变化,曾力劝中宗择立贤子以应灾异,因中宗不答应自己还一连几天忧惧难安。他说:“岂可在彼能谏,到了自己就不能呢!”由于他传位的态度坚决,不仅太平公主等人的反对没有效果,就连太子自己也闹不明白。李隆基急忙入宫觐见,连连叩头,请求父亲睿宗皇帝给他个说法。睿宗表示说:“你诛凶定乱,能安我宗庙社稷。现天意人事,都已成熟了,不必疑虑!你若能尽孝心,现在机会来了,何必一定要等到柩前即位呢!”睿宗向太子表达了自己坚决传位的意愿,并目送李隆基流涕而出。到这时,他似乎才长长地出了一口气。
然而,就在延和元年(712)七月睿宗正式下达传位制书同时,不甘心就此罢休的太平公主又提出让睿宗虽然传位,还应当“自总大政”。太平公主显然是想让李隆基做一个傀儡皇帝。

睿宗桥陵华表睿宗为了求得政治的稳定,他以让位终结自己这次短暂的帝王生涯。他的让位实际上是抛弃了太平公主,现在他当然就不能不考虑太平公主的意见。于是,睿宗又一

次搞他的政治平衡。他说自己传位以后要不忘国家,表示仍然过问军国大政,尤其是三品以上高官的任命和重大的刑狱,要与李隆基共同兼理。到这年的八月初三日庚子,睿宗举行了正式传位的大典。他被尊称为太上皇,自称曰朕,发布政令曰诰、令。新君李隆基即位,他就是历史上的唐玄宗。李隆基自称曰予,处理政事的文件格式叫做制、敕。父子不同的是,睿宗每五天一次在太极殿接受群臣的朝贺,而玄宗李隆基则每天在武德殿上朝,处理政事。到第五天,改元先天,大赦天下。

睿宗的这次传位给玄宗李隆基即位后的政局埋下了隐患。

李旦个人小档案

姓名:李旦(初名旭轮,又改名轮)出生:龙朔二年(662)六月一日

属相:狗卒年:开元四年(716)

享年:55岁谥号:大圣贞皇帝

庙号:睿宗陵寝:桥陵

父亲:高宗李治母亲:武则天

皇后:刘氏子女:6子,11女

继位人:儿子玄宗李隆基最得意:历经政治风云变幻,一生平安无事

最失意:两次登基,执政不足3年最不幸:皇后刘氏和窦妃死无下落

最痛心:历经十几次宫廷政变最擅长:草书、隶书

唐玄宗李隆基
少年英豪
唐玄宗(公元685-762年),名李隆基,又叫唐明皇,是唐睿宗李旦的第三个儿子。从公元712年到756年在位,他开创了唐朝的鼎盛时期,但从他开始唐朝也走上了下坡路,即从安史之乱开始,唐朝逐渐衰落下去。
李隆基出生的时候正是武则天主政要做女皇的时候,所以他小时候就经历了错综复杂的宫廷变故,这也许促使他形成了意志坚定的性格。他小时候就很有大志,在宫里自诩为"阿瞒",虽然不被掌权的武氏族人看重,但他一言一行依然很有主见。
在他七岁那年,一次在朝堂举行祭祀仪式,当时的金吾将军(掌管京城守卫的将军)武懿宗大声训斥侍从护卫,李隆基马上怒目而视,喝道:"这里是我李家的朝堂,干你何事?!竟敢如此训斥我家骑士护卫!"弄得武懿宗看着这个小孩儿目瞪口呆。武则天得知后,不但没有责怪李隆基,反而对这个年小志高的小孙子备加喜欢。到了第二年,李隆基就被封为临淄郡王。
处处果断得帝位
在奶奶武则天死后,中宗懦弱无能,结果朝政大权落到了韦皇后和安乐公主之手,原来发动政变恢复唐朝的功臣、宰相张柬之也被他们贬官驱逐,太子李崇俊被杀。韦皇后效仿原来武则天的做法,让自己的兄长韦温掌握大权,对于女儿安乐公主的违法卖官鬻爵也不加制止,大加纵容。在公元710年,中宗终于死于韦皇后和安乐公主之手,被她们合谋毒杀。然后,韦皇后便想学习婆婆武则天,做第二个女皇。
没有等韦皇后动手,一直静观时变的李隆基和姑姑太平公主便抢先发动了兵变,率领御林军万余人攻占了皇宫,把韦皇后一派全部消灭。然后,由睿宗李旦重新即位,李隆基也因功被立为太子。
但父亲李旦也和中宗一样是个软弱的皇帝,不愿和太平公主发生正面冲突,总是忍让。而太平公主则认为是自己给了他做皇帝的机会,功劳巨大,所以她掌握了朝政大权。随着自己势力的强大,太平公主的野心也膨胀起来,想像母亲那样也做做女皇。
太平公主的主要对手便是太子李隆基,开始她没把他放在眼里,觉得他还年轻,但后来了解了李隆基的英勇果断之后,就开始防范他。她制造舆论说,李隆基不是长子,没资格做太子,更不能继承皇位。太平公主的目的是要废除李隆基的太子身份,为自己以后做女皇帝开路。
到公元712年,睿宗厌烦了做皇帝的生活,把帝位让给了儿子李隆基,但是仍然掌握了朝政大权:朝廷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免权和军政大事的决定权。睿宗的让位加剧了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矛盾。双方都在积蓄力量,准备除掉对方。
在公元713年的七月三日,唐玄宗李隆基果断地先下了手,亲自率领兵马除掉了太平公主和她的手下骨干几十人,将倾向太平公主的官员全部罢官废黜。唐玄宗终于掌握了皇帝应有的权力。当年,唐玄宗把年号改为开元,表明了自己励精图治,再创唐朝伟业的决心。
开元盛世流芳百世
善用宰相
唐玄宗虽然在清除太平公主之后,彻底巩固了皇权,但当时的形势不容乐观:兵变大大地伤了朝廷元气,吏治的混乱、腐败亟待治理。所以,唐玄宗表示要量才任官,提拔贤能人做宰相。在这方面唐玄宗还是有伯乐眼光的。如著名的宰相姚崇、宋璟、张九龄都是唐玄宗时期的宰相,著名大臣。
姚崇办事果断,他因为向唐玄宗提出了十条建议而被器重,做了宰相。十条建议包括了勿贪边功、广开言路、奖励正直大臣、勿使皇族专权、勿使宦官专权等,唐玄宗基本上都按照姚崇的建议执行了。
对于皇亲国戚,姚崇也不进行照顾。当时薛王李业的舅舅王仙童欺压百姓,为非作歹,姚崇奏请玄宗批准后,惩办了王仙童。
姚崇还主持了开元初年的对蝗灾的治理工作。当时在黄河的南北地区都发生了严重蝗灾,蝗虫飞起来遮天蔽日,对庄稼的破坏异常严重。姚崇深知如果不能及时消灭蝗虫,不仅会导致经济的重大损失和百姓的灾难,而且对于国家稳定也至关重要。他亲自指挥,下令各郡县要全力以赴消灭蝗虫,有功的进行奖励。在他的大力推动下,蝗灾没有再继续蔓延,很快被制止住了。
姚崇之后是宋璟,他也很重视对人才的选拔任用,虽然他掌握朝政大权,但他决不徇私枉法,相反,对自己的亲属还更加严格地要求。一次,他的远房叔叔宋元超在参加吏部的选拔时,对主考官说了自己和宋璟的特殊关系,希望能予以照顾,弄个好官儿做做。结果被宋璟得知后,不但没有给他说情,反而特地关照吏部不给他官做。
张九龄是广东人,当时的广东被称为岭南,还不是发达地区,犯罪的人也经常被流放到那里,以示惩罚。所以在人们眼里,那里是荒凉、艰苦的地方。出身于广东的人由于历代在朝中做官的很少,所以那里出来的人很难在朝中做到宰相这么高的官。但是张九龄却凭借着自己出众的才华被玄宗相中。
张九龄在做宰相之后,也像玄宗那样看重人的品德和才干,而不是看重其背景。在吏部参与选拔官吏时,他一直主张要公正选才,量才使用。同时,对于玄宗的过错,他也及时地指出,加以劝谏,不因为玄宗对自己有知遇之恩就隐瞒实情。
革新吏治
唐玄宗不仅慧眼识贤相,还对吏治进行了整治,提高官僚机构的办事效率。他采取了很多的有效措施,第一,精简机构,裁减多余官员,把武则天以来的许多无用的官员一律裁撤,不但提高了效率,也节省了政府支出。第二,确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管理。在每年的十月,派按察使到各地巡查民情,纠举违法官吏,严惩不怠。第三,重新将谏官和史官参加宰相会议的制度予以恢复。这本是唐太宗时期的一种制度,让谏官和史官参与讨论国家大事,监督朝政。到了武则天主政之后,提拔了许敬宗和李义府等人做宰相,有的事不敢再公开,因此将这种制度也就废除了。第四,重视县令的任免。唐玄宗认为郡县的官员是国家治理的最前沿,和百姓直接打交道,代表了国家形象。所以,玄宗经常对县官亲自出题考核他们,确切地了解这些县官是不是真正地称职。如果考试优秀,可以马上提拔,如果名不副实,也会马上遭到罢黜。
唐玄宗知人善任,赏罚分明,办事干练果断,这是他能开创开元盛世的主要原因。
武功也显赫
唐玄宗不仅对内政进行有效的治理,对于边疆也进行了有成效的治理,将原来丢失的领地重新夺了回来。
早在唐玄宗即位之前,北方边境已是危机四伏。在武则天做皇帝的初期,即公元686年(万岁通天元年),契丹的李尽忠利用当时的民族矛盾,煽动部下反叛唐朝,而且攻占了营州。武则天派兵反击,结果失败。此后,在公元703年,安西地区的碎叶镇也被突厥攻占,致使丝绸之路最后断绝,严重影响了唐朝的声誉和外贸经济。
北方的领土在唐朝初年曾经统一,而且设置了单于、安北都护府,分别管辖长城内外到贝加尔湖的广阔地区。到了武则天主政以及做皇帝时期,突厥人经常骚扰边境,还攻占了蔚州(现在河北的蔚县)和定州(现在河北定县),迫使唐朝将安北都护府南迁。
兵制改革
为了重新统一北方,唐玄宗采取了很多措施,为收复北方领土做准备。这主要是对于兵制进行了改革。原来的府兵制由于均田制的破坏,致使农民逃亡,影响了军队的兵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对于军事不太重视,到了唐玄宗做了皇帝时,士兵逃跑现象极为严重,军队战斗力也很低,无法和强悍的突厥军队抗衡。
在公元723年,即开元十一年,唐玄宗接受了宰相张说的改革主张,建立雇佣兵。从关内招募到军士十二万人,充当卫士,这就是"长从宿卫",也叫做"长征健儿",这次改革是从府兵制到雇佣兵制的转变。此后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玄宗将这种制度推广到了全国。这种制度使原来的府兵轮番到边境守卫的做法取消,解除了各地人到边境守卫之苦。同时,这种雇佣兵还为集中训练、提高战斗力提供了保证。
恢复北、西疆域
除了对兵制进行改革之外,唐玄宗还采取了其他很多的整军措施,如颁布了《练兵诏》,命令西北的军镇扩充军队,加强训练。同时,任命太仆卿王毛仲为内外闲厩使,全力负责军用马匹的供应,这使短缺的马匹及时得到了补充,提高了战斗力。另外,为彻底解决军粮问题,玄宗又命令扩充屯田范围,在西北和黄河以北地区大力发展屯田,增加粮食产量。
在做好了充分准备后,唐朝逐步把营州等地收复,长城以北的回纥等族也自动取消了独立割据的称号,重新归附唐朝。安北都护府也恢复了,唐朝重新行使对长城以北土地的管辖权。
西域地区政权的恢复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收复碎叶镇,第二阶段是重新恢复了丝绸之路。唐朝的威望在西域重新建立起来。
检田括户繁荣经济
为了增加国家的收入,打击强占土地、隐瞒不报的豪强,唐玄宗发动了一场检田括户运动。当时的豪强霸占了农民的土地之后,称为"籍外之田",他们还将逃亡的农户变成自己的"私属",在土地和人口两方面逃避国家税收。
公元712到725年之间,唐玄宗的检田括户运动收到了实效。他任命宇文融为全国的覆田劝农使,下设十道劝农使和劝农判官,分派到各地去检查隐瞒的土地和包庇的农户。然后把检查出来的土地一律没收,同时把这些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对于隐瞒的农户也进行登记。这样下来,一年增加的客户钱就高达几百万之多。
通过这些有效的措施,唐玄宗使唐朝的经济又步入正规,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同时也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促进了国家经济的繁荣。
为经济抑制佛教
佛教在唐朝初年虽然没有被查禁,但发展受到了儒教和道教的限制,特别是对道教的提倡,使得佛教的发展没有取得至尊的地位。但是到了武则天时期,为了从宗教上来打击李姓,武则天对佛教采取了纵容态度,这使得佛教发展迅速。在全国的各个州基本都有佛教寺院。僧侣们不仅在国家的包庇纵容下兼并土地,还极力逃避国家税收。和尚数目的大量增加,使国家承担赋税和徭役的人数减少,影响了国家的收入。
在开元二年,唐玄宗下令削减全国的僧人和尼姑数量,最后使全国还俗的僧尼达到一万二千人之多。然后,玄宗又下令,禁止再造新的寺庙,禁止铸造佛像,禁止传抄佛经。对于官员和僧尼的交往也进行禁止,这使佛教在玄宗时期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唐玄宗的一系列有效措施使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新的发展,超过了他的先祖唐太宗,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强盛繁荣、流芳百世的"开元盛世"。
满足或的倒退
开创了盛世之后,唐玄宗逐渐开始满足了,沉溺于享乐之中。没有了先前的励精图治精神,也没有改革时的节俭之风了。正直的宰相张九龄等人先后被罢官,小人李林甫爬上了相位。李林甫病死后,又是杨国忠掌权,致使政治更加黑暗。
口蜜腹剑李林甫
这个李林甫最善于揣测唐玄宗的意思,在公元736年,唐玄宗想从洛阳回长安,但宰相张九龄等人说秋收还没有结束,这样上路会骚扰百姓,影响生产。李林甫在张九龄走后却对唐玄宗说,长安和洛阳是陛下的东宫和西宫,陛下愿意什么时候来往就什么时候来往,不必再等以后,至于妨碍了农民秋收,免了他们的税收也就行了。
玄宗很高兴,照计而行。后来,李林甫就找机会诬陷张九龄等人,终于使唐玄宗将这些敢于直言的宰相罢官,由他把持了朝政。李林甫掌权之后,凡是不听从他、不和他站在一起的人都要想方设法地陷害。李林甫嫉妒贤能之人,嘴里说的话很好听,但心里却阴险毒辣。所以,人们背地里说他是"口有蜜,腹有剑"。
夺儿媳宠贵妃
公元736年,唐玄宗宠爱的妃子武惠妃病死,玄宗日夜寝食不安。听人说他和武惠妃的儿子寿王李瑁的妃子杨氏美貌绝伦,艳丽无双,于是不顾什么礼节,就将他招进宫里,杨妃懂音律,也很聪明,还擅长歌舞,很得玄宗欢心。
为了掩盖自己夺儿媳的丑恶行径,唐玄宗让杨妃自己请求进宫做女官,住进南宫,又赐号太真。为了安慰儿子寿王,唐玄宗又给他娶了个妃子作为补偿。
这个时期的封建伦理观念还没有南宋末年朱熹理学出来之后那么严格,男女观念虽然是不平等,但对于女性的贞操观念和改嫁等方面还是比较宽容的,封建社会对于妇女的压制是元朝之后的明朝和清朝。武则天之所以能做女皇,和这时的这种宽容的社会心理有关,所以,到了清朝末年,同样掌握国家政权的慈禧太后就不敢称女皇了,社会舆论和社会心理的作用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后来,唐玄宗封杨妃为贵妃,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杨贵妃。贵妃的地位仅次于皇后,但这时候没有皇后,所以杨贵妃实际上就是唐玄宗的皇后了。玄宗对她恩宠备至,还称赞她是自己的"解语之花"。爱屋及乌,有了杨贵妃的关系,杨氏一族开始飞黄腾达。所以,当时民间竟有了生小孩希望生女孩,将来入宫做妃子荣耀家族的观念。
为了讨贵妃的欢心,唐玄宗可谓费劲心机。为了迎合她喜欢服装的心理,有专门为贵妃服务的七百多人给她做衣服。为了让她吃上喜欢的荔枝,玄宗还下令开辟了从岭南到长安的几千里贡道,以便荔枝能及时地用快马快速运到长安,因为荔枝摘下后五天内会变味儿。而杨贵妃生在南方,喜欢吃这种东西。
有了杨贵妃,唐玄宗的奢侈之风越来越盛,大臣、贵族、宗室为了巴结皇帝,投贵妃所好,结果让她高兴的人都升了官,这又刺激更多的官僚贵族巴结逢迎,争献美味佳肴、珍异珠宝。
杨国忠专权乱国
在妹妹的关系影响下,哥哥杨国忠也平步青云,一步登天,做上了唐朝宰相。杨贵妃的姐姐们也得到了实惠:大姐封为韩国夫人,二姐封为虢国夫人,三姐封为秦国夫人。其他的兄长也有封赏,做了朝中的高官。杨国忠的权势无人能比,兄妹二人的辉煌时期也为日后的悲惨结局埋下了伏笔。
在杨国忠的专权下,整个唐朝开始混乱起来,可以说,唐朝的转向衰落固然有唐玄宗的过失,但杨氏兄妹特别是杨国忠这个哥哥没有起到正面的作用,他的为非作歹,也没有给妹妹带来好运,反而把妹妹送上了不归路。美丽并不是罪过,但美丽却是一个起因。
在杨国忠的一手遮天之下,首先是朝政混乱。在暴雨造成灾害时,玄宗询问灾情,杨国忠却拿着大个的粟穗子给玄宗看,说雨大但没有影响收成。下边有的官员报告灾情,请求救助,他大发雷霆,命令司法机关进行严惩。杨国忠能力不高,但喜欢胡乱处理朝政,正事做不好,坏事却很在行,接受贿赂、拉帮结派等等应用自如。
朝政混乱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均田制在这个时期瓦解,税收急剧减少,但朝廷的花费却因为玄宗和杨贵妃的奢侈而逐渐增多,国库入不敷出。政治的腐败还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因为招募的兵士都是一些无赖之徒。这些人在后来玄宗发动的战争中不但没有夺得胜利,反而招致了更多的失利。
玄宗好战边疆再乱
玄宗对于唐朝的危机丝毫没有察觉,反而向外发动了一系列的战争。政治腐败与黑暗,影响了将领的贪功求官的欲望。为了挑起战争,并在战争中立功受赏,加官进爵,边镇的很多将领肆意挑衅,使得边境战乱不断,玄宗的好战对此又是火上加油。初期的边境安定局面又被打破了,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唐朝大伤元气。
一是西边和吐蕃的关系恶化,开战后互有伤亡,损害了历来的和睦有好关系。二是西南的南诏国。由于边境将领的骄横跋扈,致使本该平息的冲突日益升级,结果唐朝征兵和南诏开战。先后战死、病死的唐朝兵达二十万之多。

唐玄宗李隆基
少年英豪
唐玄宗(公元685-762年),名李隆基,又叫唐明皇,是唐睿宗李旦的第三个儿子。从公元712年到756年在位,他开创了唐朝的鼎盛时期,但从他开始唐朝也走上了下坡路,即从安史之乱开始,唐朝逐渐衰落下去。
李隆基出生的时候正是武则天主政要做女皇的时候,所以他小时候就经历了错综复杂的宫廷变故,这也许促使他形成了意志坚定的性格。他小时候就很有大志,在宫里自诩为"阿瞒",虽然不被掌权的武氏族人看重,但他一言一行依然很有主见。
在他七岁那年,一次在朝堂举行祭祀仪式,当时的金吾将军(掌管京城守卫的将军)武懿宗大声训斥侍从护卫,李隆基马上怒目而视,喝道:"这里是我李家的朝堂,干你何事?!竟敢如此训斥我家骑士护卫!"弄得武懿宗看着这个小孩儿目瞪口呆。武则天得知后,不但没有责怪李隆基,反而对这个年小志高的小孙子备加喜欢。到了第二年,李隆基就被封为临淄郡王。
处处果断得帝位
在奶奶武则天死后,中宗懦弱无能,结果朝政大权落到了韦皇后和安乐公主之手,原来发动政变恢复唐朝的功臣、宰相张柬之也被他们贬官驱逐,太子李崇俊被杀。韦皇后效仿原来武则天的做法,让自己的兄长韦温掌握大权,对于女儿安乐公主的违法卖官鬻爵也不加制止,大加纵容。在公元710年,中宗终于死于韦皇后和安乐公主之手,被她们合谋毒杀。然后,韦皇后便想学习婆婆武则天,做第二个女皇。
没有等韦皇后动手,一直静观时变的李隆基和姑姑太平公主便抢先发动了兵变,率领御林军万余人攻占了皇宫,把韦皇后一派全部消灭。然后,由睿宗李旦重新即位,李隆基也因功被立为太子。
但父亲李旦也和中宗一样是个软弱的皇帝,不愿和太平公主发生正面冲突,总是忍让。而太平公主则认为是自己给了他做皇帝的机会,功劳巨大,所以她掌握了朝政大权。随着自己势力的强大,太平公主的野心也膨胀起来,想像母亲那样也做做女皇。
太平公主的主要对手便是太子李隆基,开始她没把他放在眼里,觉得他还年轻,但后来了解了李隆基的英勇果断之后,就开始防范他。她制造舆论说,李隆基不是长子,没资格做太子,更不能继承皇位。太平公主的目的是要废除李隆基的太子身份,为自己以后做女皇帝开路。
到公元712年,睿宗厌烦了做皇帝的生活,把帝位让给了儿子李隆基,但是仍然掌握了朝政大权:朝廷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免权和军政大事的决定权。睿宗的让位加剧了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矛盾。双方都在积蓄力量,准备除掉对方。
在公元713年的七月三日,唐玄宗李隆基果断地先下了手,亲自率领兵马除掉了太平公主和她的手下骨干几十人,将倾向太平公主的官员全部罢官废黜。唐玄宗终于掌握了皇帝应有的权力。当年,唐玄宗把年号改为开元,表明了自己励精图治,再创唐朝伟业的决心。
开元盛世流芳百世
善用宰相
唐玄宗虽然在清除太平公主之后,彻底巩固了皇权,但当时的形势不容乐观:兵变大大地伤了朝廷元气,吏治的混乱、腐败亟待治理。所以,唐玄宗表示要量才任官,提拔贤能人做宰相。在这方面唐玄宗还是有伯乐眼光的。如著名的宰相姚崇、宋璟、张九龄都是唐玄宗时期的宰相,著名大臣。
姚崇办事果断,他因为向唐玄宗提出了十条建议而被器重,做了宰相。十条建议包括了勿贪边功、广开言路、奖励正直大臣、勿使皇族专权、勿使宦官专权等,唐玄宗基本上都按照姚崇的建议执行了。
对于皇亲国戚,姚崇也不进行照顾。当时薛王李业的舅舅王仙童欺压百姓,为非作歹,姚崇奏请玄宗批准后,惩办了王仙童。
姚崇还主持了开元初年的对蝗灾的治理工作。当时在黄河的南北地区都发生了严重蝗灾,蝗虫飞起来遮天蔽日,对庄稼的破坏异常严重。姚崇深知如果不能及时消灭蝗虫,不仅会导致经济的重大损失和百姓的灾难,而且对于国家稳定也至关重要。他亲自指挥,下令各郡县要全力以赴消灭蝗虫,有功的进行奖励。在他的大力推动下,蝗灾没有再继续蔓延,很快被制止住了。
姚崇之后是宋璟,他也很重视对人才的选拔任用,虽然他掌握朝政大权,但他决不徇私枉法,相反,对自己的亲属还更加严格地要求。一次,他的远房叔叔宋元超在参加吏部的选拔时,对主考官说了自己和宋璟的特殊关系,希望能予以照顾,弄个好官儿做做。结果被宋璟得知后,不但没有给他说情,反而特地关照吏部不给他官做。
张九龄是广东人,当时的广东被称为岭南,还不是发达地区,犯罪的人也经常被流放到那里,以示惩罚。所以在人们眼里,那里是荒凉、艰苦的地方。出身于广东的人由于历代在朝中做官的很少,所以那里出来的人很难在朝中做到宰相这么高的官。但是张九龄却凭借着自己出众的才华被玄宗相中。
张九龄在做宰相之后,也像玄宗那样看重人的品德和才干,而不是看重其背景。在吏部参与选拔官吏时,他一直主张要公正选才,量才使用。同时,对于玄宗的过错,他也及时地指出,加以劝谏,不因为玄宗对自己有知遇之恩就隐瞒实情。
革新吏治
唐玄宗不仅慧眼识贤相,还对吏治进行了整治,提高官僚机构的办事效率。他采取了很多的有效措施,第一,精简机构,裁减多余官员,把武则天以来的许多无用的官员一律裁撤,不但提高了效率,也节省了政府支出。第二,确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管理。在每年的十月,派按察使到各地巡查民情,纠举违法官吏,严惩不怠。第三,重新将谏官和史官参加宰相会议的制度予以恢复。这本是唐太宗时期的一种制度,让谏官和史官参与讨论国家大事,监督朝政。到了武则天主政之后,提拔了许敬宗和李义府等人做宰相,有的事不敢再公开,因此将这种制度也就废除了。第四,重视县令的任免。唐玄宗认为郡县的官员是国家治理的最前沿,和百姓直接打交道,代表了国家形象。所以,玄宗经常对县官亲自出题考核他们,确切地了解这些县官是不是真正地称职。如果考试优秀,可以马上提拔,如果名不副实,也会马上遭到罢黜。
唐玄宗知人善任,赏罚分明,办事干练果断,这是他能开创开元盛世的主要原因。
武功也显赫
唐玄宗不仅对内政进行有效的治理,对于边疆也进行了有成效的治理,将原来丢失的领地重新夺了回来。
早在唐玄宗即位之前,北方边境已是危机四伏。在武则天做皇帝的初期,即公元686年(万岁通天元年),契丹的李尽忠利用当时的民族矛盾,煽动部下反叛唐朝,而且攻占了营州。武则天派兵反击,结果失败。此后,在公元703年,安西地区的碎叶镇也被突厥攻占,致使丝绸之路最后断绝,严重影响了唐朝的声誉和外贸经济。
北方的领土在唐朝初年曾经统一,而且设置了单于、安北都护府,分别管辖长城内外到贝加尔湖的广阔地区。到了武则天主政以及做皇帝时期,突厥人经常骚扰边境,还攻占了蔚州(现在河北的蔚县)和定州(现在河北定县),迫使唐朝将安北都护府南迁。
兵制改革
为了重新统一北方,唐玄宗采取了很多措施,为收复北方领土做准备。这主要是对于兵制进行了改革。原来的府兵制由于均田制的破坏,致使农民逃亡,影响了军队的兵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对于军事不太重视,到了唐玄宗做了皇帝时,士兵逃跑现象极为严重,军队战斗力也很低,无法和强悍的突厥军队抗衡。
在公元723年,即开元十一年,唐玄宗接受了宰相张说的改革主张,建立雇佣兵。从关内招募到军士十二万人,充当卫士,这就是"长从宿卫",也叫做"长征健儿",这次改革是从府兵制到雇佣兵制的转变。此后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玄宗将这种制度推广到了全国。这种制度使原来的府兵轮番到边境守卫的做法取消,解除了各地人到边境守卫之苦。同时,这种雇佣兵还为集中训练、提高战斗力提供了保证。
恢复北、西疆域
除了对兵制进行改革之外,唐玄宗还采取了其他很多的整军措施,如颁布了《练兵诏》,命令西北的军镇扩充军队,加强训练。同时,任命太仆卿王毛仲为内外闲厩使,全力负责军用马匹的供应,这使短缺的马匹及时得到了补充,提高了战斗力。另外,为彻底解决军粮问题,玄宗又命令扩充屯田范围,在西北和黄河以北地区大力发展屯田,增加粮食产量。
在做好了充分准备后,唐朝逐步把营州等地收复,长城以北的回纥等族也自动取消了独立割据的称号,重新归附唐朝。安北都护府也恢复了,唐朝重新行使对长城以北土地的管辖权。
西域地区政权的恢复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收复碎叶镇,第二阶段是重新恢复了丝绸之路。唐朝的威望在西域重新建立起来。
检田括户繁荣经济
为了增加国家的收入,打击强占土地、隐瞒不报的豪强,唐玄宗发动了一场检田括户运动。当时的豪强霸占了农民的土地之后,称为"籍外之田",他们还将逃亡的农户变成自己的"私属",在土地和人口两方面逃避国家税收。
公元712到725年之间,唐玄宗的检田括户运动收到了实效。他任命宇文融为全国的覆田劝农使,下设十道劝农使和劝农判官,分派到各地去检查隐瞒的土地和包庇的农户。然后把检查出来的土地一律没收,同时把这些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对于隐瞒的农户也进行登记。这样下来,一年增加的客户钱就高达几百万之多。
通过这些有效的措施,唐玄宗使唐朝的经济又步入正规,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同时也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促进了国家经济的繁荣。
为经济抑制佛教
佛教在唐朝初年虽然没有被查禁,但发展受到了儒教和道教的限制,特别是对道教的提倡,使得佛教的发展没有取得至尊的地位。但是到了武则天时期,为了从宗教上来打击李姓,武则天对佛教采取了纵容态度,这使得佛教发展迅速。在全国的各个州基本都有佛教寺院。僧侣们不仅在国家的包庇纵容下兼并土地,还极力逃避国家税收。和尚数目的大量增加,使国家承担赋税和徭役的人数减少,影响了国家的收入。
在开元二年,唐玄宗下令削减全国的僧人和尼姑数量,最后使全国还俗的僧尼达到一万二千人之多。然后,玄宗又下令,禁止再造新的寺庙,禁止铸造佛像,禁止传抄佛经。对于官员和僧尼的交往也进行禁止,这使佛教在玄宗时期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唐玄宗的一系列有效措施使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新的发展,超过了他的先祖唐太宗,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强盛繁荣、流芳百世的"开元盛世"。
满足或的倒退
开创了盛世之后,唐玄宗逐渐开始满足了,沉溺于享乐之中。没有了先前的励精图治精神,也没有改革时的节俭之风了。正直的宰相张九龄等人先后被罢官,小人李林甫爬上了相位。李林甫病死后,又是杨国忠掌权,致使政治更加黑暗。
口蜜腹剑李林甫
这个李林甫最善于揣测唐玄宗的意思,在公元736年,唐玄宗想从洛阳回长安,但宰相张九龄等人说秋收还没有结束,这样上路会骚扰百姓,影响生产。李林甫在张九龄走后却对唐玄宗说,长安和洛阳是陛下的东宫和西宫,陛下愿意什么时候来往就什么时候来往,不必再等以后,至于妨碍了农民秋收,免了他们的税收也就行了。
玄宗很高兴,照计而行。后来,李林甫就找机会诬陷张九龄等人,终于使唐玄宗将这些敢于直言的宰相罢官,由他把持了朝政。李林甫掌权之后,凡是不听从他、不和他站在一起的人都要想方设法地陷害。李林甫嫉妒贤能之人,嘴里说的话很好听,但心里却阴险毒辣。所以,人们背地里说他是"口有蜜,腹有剑"。
夺儿媳宠贵妃
公元736年,唐玄宗宠爱的妃子武惠妃病死,玄宗日夜寝食不安。听人说他和武惠妃的儿子寿王李瑁的妃子杨氏美貌绝伦,艳丽无双,于是不顾什么礼节,就将他招进宫里,杨妃懂音律,也很聪明,还擅长歌舞,很得玄宗欢心。
为了掩盖自己夺儿媳的丑恶行径,唐玄宗让杨妃自己请求进宫做女官,住进南宫,又赐号太真。为了安慰儿子寿王,唐玄宗又给他娶了个妃子作为补偿。
这个时期的封建伦理观念还没有南宋末年朱熹理学出来之后那么严格,男女观念虽然是不平等,但对于女性的贞操观念和改嫁等方面还是比较宽容的,封建社会对于妇女的压制是元朝之后的明朝和清朝。武则天之所以能做女皇,和这时的这种宽容的社会心理有关,所以,到了清朝末年,同样掌握国家政权的慈禧太后就不敢称女皇了,社会舆论和社会心理的作用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后来,唐玄宗封杨妃为贵妃,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杨贵妃。贵妃的地位仅次于皇后,但这时候没有皇后,所以杨贵妃实际上就是唐玄宗的皇后了。玄宗对她恩宠备至,还称赞她是自己的"解语之花"。爱屋及乌,有了杨贵妃的关系,杨氏一族开始飞黄腾达。所以,当时民间竟有了生小孩希望生女孩,将来入宫做妃子荣耀家族的观念。
为了讨贵妃的欢心,唐玄宗可谓费劲心机。为了迎合她喜欢服装的心理,有专门为贵妃服务的七百多人给她做衣服。为了让她吃上喜欢的荔枝,玄宗还下令开辟了从岭南到长安的几千里贡道,以便荔枝能及时地用快马快速运到长安,因为荔枝摘下后五天内会变味儿。而杨贵妃生在南方,喜欢吃这种东西。
有了杨贵妃,唐玄宗的奢侈之风越来越盛,大臣、贵族、宗室为了巴结皇帝,投贵妃所好,结果让她高兴的人都升了官,这又刺激更多的官僚贵族巴结逢迎,争献美味佳肴、珍异珠宝。
杨国忠专权乱国
在妹妹的关系影响下,哥哥杨国忠也平步青云,一步登天,做上了唐朝宰相。杨贵妃的姐姐们也得到了实惠:大姐封为韩国夫人,二姐封为虢国夫人,三姐封为秦国夫人。其他的兄长也有封赏,做了朝中的高官。杨国忠的权势无人能比,兄妹二人的辉煌时期也为日后的悲惨结局埋下了伏笔。
在杨国忠的专权下,整个唐朝开始混乱起来,可以说,唐朝的转向衰落固然有唐玄宗的过失,但杨氏兄妹特别是杨国忠这个哥哥没有起到正面的作用,他的为非作歹,也没有给妹妹带来好运,反而把妹妹送上了不归路。美丽并不是罪过,但美丽却是一个起因。
在杨国忠的一手遮天之下,首先是朝政混乱。在暴雨造成灾害时,玄宗询问灾情,杨国忠却拿着大个的粟穗子给玄宗看,说雨大但没有影响收成。下边有的官员报告灾情,请求救助,他大发雷霆,命令司法机关进行严惩。杨国忠能力不高,但喜欢胡乱处理朝政,正事做不好,坏事却很在行,接受贿赂、拉帮结派等等应用自如。
朝政混乱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均田制在这个时期瓦解,税收急剧减少,但朝廷的花费却因为玄宗和杨贵妃的奢侈而逐渐增多,国库入不敷出。政治的腐败还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因为招募的兵士都是一些无赖之徒。这些人在后来玄宗发动的战争中不但没有夺得胜利,反而招致了更多的失利。
玄宗好战边疆再乱
玄宗对于唐朝的危机丝毫没有察觉,反而向外发动了一系列的战争。政治腐败与黑暗,影响了将领的贪功求官的欲望。为了挑起战争,并在战争中立功受赏,加官进爵,边镇的很多将领肆意挑衅,使得边境战乱不断,玄宗的好战对此又是火上加油。初期的边境安定局面又被打破了,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唐朝大伤元气。
一是西边和吐蕃的关系恶化,开战后互有伤亡,损害了历来的和睦有好关系。二是西南的南诏国。由于边境将领的骄横跋扈,致使本该平息的冲突日益升级,结果唐朝征兵和南诏开战。先后战死、病死的唐朝兵达二十万之多。

唐玄宗李隆基
少年英豪
唐玄宗(公元685-762年),名李隆基,又叫唐明皇,是唐睿宗李旦的第三个儿子。从公元712年到756年在位,他开创了唐朝的鼎盛时期,但从他开始唐朝也走上了下坡路,即从安史之乱开始,唐朝逐渐衰落下去。
李隆基出生的时候正是武则天主政要做女皇的时候,所以他小时候就经历了错综复杂的宫廷变故,这也许促使他形成了意志坚定的性格。他小时候就很有大志,在宫里自诩为"阿瞒",虽然不被掌权的武氏族人看重,但他一言一行依然很有主见。
在他七岁那年,一次在朝堂举行祭祀仪式,当时的金吾将军(掌管京城守卫的将军)武懿宗大声训斥侍从护卫,李隆基马上怒目而视,喝道:"这里是我李家的朝堂,干你何事?!竟敢如此训斥我家骑士护卫!"弄得武懿宗看着这个小孩儿目瞪口呆。武则天得知后,不但没有责怪李隆基,反而对这个年小志高的小孙子备加喜欢。到了第二年,李隆基就被封为临淄郡王。
处处果断得帝位
在奶奶武则天死后,中宗懦弱无能,结果朝政大权落到了韦皇后和安乐公主之手,原来发动政变恢复唐朝的功臣、宰相张柬之也被他们贬官驱逐,太子李崇俊被杀。韦皇后效仿原来武则天的做法,让自己的兄长韦温掌握大权,对于女儿安乐公主的违法卖官鬻爵也不加制止,大加纵容。在公元710年,中宗终于死于韦皇后和安乐公主之手,被她们合谋毒杀。然后,韦皇后便想学习婆婆武则天,做第二个女皇。
没有等韦皇后动手,一直静观时变的李隆基和姑姑太平公主便抢先发动了兵变,率领御林军万余人攻占了皇宫,把韦皇后一派全部消灭。然后,由睿宗李旦重新即位,李隆基也因功被立为太子。
但父亲李旦也和中宗一样是个软弱的皇帝,不愿和太平公主发生正面冲突,总是忍让。而太平公主则认为是自己给了他做皇帝的机会,功劳巨大,所以她掌握了朝政大权。随着自己势力的强大,太平公主的野心也膨胀起来,想像母亲那样也做做女皇。
太平公主的主要对手便是太子李隆基,开始她没把他放在眼里,觉得他还年轻,但后来了解了李隆基的英勇果断之后,就开始防范他。她制造舆论说,李隆基不是长子,没资格做太子,更不能继承皇位。太平公主的目的是要废除李隆基的太子身份,为自己以后做女皇帝开路。
到公元712年,睿宗厌烦了做皇帝的生活,把帝位让给了儿子李隆基,但是仍然掌握了朝政大权:朝廷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免权和军政大事的决定权。睿宗的让位加剧了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矛盾。双方都在积蓄力量,准备除掉对方。
在公元713年的七月三日,唐玄宗李隆基果断地先下了手,亲自率领兵马除掉了太平公主和她的手下骨干几十人,将倾向太平公主的官员全部罢官废黜。唐玄宗终于掌握了皇帝应有的权力。当年,唐玄宗把年号改为开元,表明了自己励精图治,再创唐朝伟业的决心。
开元盛世流芳百世
善用宰相
唐玄宗虽然在清除太平公主之后,彻底巩固了皇权,但当时的形势不容乐观:兵变大大地伤了朝廷元气,吏治的混乱、腐败亟待治理。所以,唐玄宗表示要量才任官,提拔贤能人做宰相。在这方面唐玄宗还是有伯乐眼光的。如著名的宰相姚崇、宋璟、张九龄都是唐玄宗时期的宰相,著名大臣。
姚崇办事果断,他因为向唐玄宗提出了十条建议而被器重,做了宰相。十条建议包括了勿贪边功、广开言路、奖励正直大臣、勿使皇族专权、勿使宦官专权等,唐玄宗基本上都按照姚崇的建议执行了。
对于皇亲国戚,姚崇也不进行照顾。当时薛王李业的舅舅王仙童欺压百姓,为非作歹,姚崇奏请玄宗批准后,惩办了王仙童。
姚崇还主持了开元初年的对蝗灾的治理工作。当时在黄河的南北地区都发生了严重蝗灾,蝗虫飞起来遮天蔽日,对庄稼的破坏异常严重。姚崇深知如果不能及时消灭蝗虫,不仅会导致经济的重大损失和百姓的灾难,而且对于国家稳定也至关重要。他亲自指挥,下令各郡县要全力以赴消灭蝗虫,有功的进行奖励。在他的大力推动下,蝗灾没有再继续蔓延,很快被制止住了。
姚崇之后是宋璟,他也很重视对人才的选拔任用,虽然他掌握朝政大权,但他决不徇私枉法,相反,对自己的亲属还更加严格地要求。一次,他的远房叔叔宋元超在参加吏部的选拔时,对主考官说了自己和宋璟的特殊关系,希望能予以照顾,弄个好官儿做做。结果被宋璟得知后,不但没有给他说情,反而特地关照吏部不给他官做。
张九龄是广东人,当时的广东被称为岭南,还不是发达地区,犯罪的人也经常被流放到那里,以示惩罚。所以在人们眼里,那里是荒凉、艰苦的地方。出身于广东的人由于历代在朝中做官的很少,所以那里出来的人很难在朝中做到宰相这么高的官。但是张九龄却凭借着自己出众的才华被玄宗相中。
张九龄在做宰相之后,也像玄宗那样看重人的品德和才干,而不是看重其背景。在吏部参与选拔官吏时,他一直主张要公正选才,量才使用。同时,对于玄宗的过错,他也及时地指出,加以劝谏,不因为玄宗对自己有知遇之恩就隐瞒实情。
革新吏治
唐玄宗不仅慧眼识贤相,还对吏治进行了整治,提高官僚机构的办事效率。他采取了很多的有效措施,第一,精简机构,裁减多余官员,把武则天以来的许多无用的官员一律裁撤,不但提高了效率,也节省了政府支出。第二,确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管理。在每年的十月,派按察使到各地巡查民情,纠举违法官吏,严惩不怠。第三,重新将谏官和史官参加宰相会议的制度予以恢复。这本是唐太宗时期的一种制度,让谏官和史官参与讨论国家大事,监督朝政。到了武则天主政之后,提拔了许敬宗和李义府等人做宰相,有的事不敢再公开,因此将这种制度也就废除了。第四,重视县令的任免。唐玄宗认为郡县的官员是国家治理的最前沿,和百姓直接打交道,代表了国家形象。所以,玄宗经常对县官亲自出题考核他们,确切地了解这些县官是不是真正地称职。如果考试优秀,可以马上提拔,如果名不副实,也会马上遭到罢黜。
唐玄宗知人善任,赏罚分明,办事干练果断,这是他能开创开元盛世的主要原因。
武功也显赫
唐玄宗不仅对内政进行有效的治理,对于边疆也进行了有成效的治理,将原来丢失的领地重新夺了回来。
早在唐玄宗即位之前,北方边境已是危机四伏。在武则天做皇帝的初期,即公元686年(万岁通天元年),契丹的李尽忠利用当时的民族矛盾,煽动部下反叛唐朝,而且攻占了营州。武则天派兵反击,结果失败。此后,在公元703年,安西地区的碎叶镇也被突厥攻占,致使丝绸之路最后断绝,严重影响了唐朝的声誉和外贸经济。
北方的领土在唐朝初年曾经统一,而且设置了单于、安北都护府,分别管辖长城内外到贝加尔湖的广阔地区。到了武则天主政以及做皇帝时期,突厥人经常骚扰边境,还攻占了蔚州(现在河北的蔚县)和定州(现在河北定县),迫使唐朝将安北都护府南迁。
兵制改革
为了重新统一北方,唐玄宗采取了很多措施,为收复北方领土做准备。这主要是对于兵制进行了改革。原来的府兵制由于均田制的破坏,致使农民逃亡,影响了军队的兵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对于军事不太重视,到了唐玄宗做了皇帝时,士兵逃跑现象极为严重,军队战斗力也很低,无法和强悍的突厥军队抗衡。
在公元723年,即开元十一年,唐玄宗接受了宰相张说的改革主张,建立雇佣兵。从关内招募到军士十二万人,充当卫士,这就是"长从宿卫",也叫做"长征健儿",这次改革是从府兵制到雇佣兵制的转变。此后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玄宗将这种制度推广到了全国。这种制度使原来的府兵轮番到边境守卫的做法取消,解除了各地人到边境守卫之苦。同时,这种雇佣兵还为集中训练、提高战斗力提供了保证。
恢复北、西疆域
除了对兵制进行改革之外,唐玄宗还采取了其他很多的整军措施,如颁布了《练兵诏》,命令西北的军镇扩充军队,加强训练。同时,任命太仆卿王毛仲为内外闲厩使,全力负责军用马匹的供应,这使短缺的马匹及时得到了补充,提高了战斗力。另外,为彻底解决军粮问题,玄宗又命令扩充屯田范围,在西北和黄河以北地区大力发展屯田,增加粮食产量。
在做好了充分准备后,唐朝逐步把营州等地收复,长城以北的回纥等族也自动取消了独立割据的称号,重新归附唐朝。安北都护府也恢复了,唐朝重新行使对长城以北土地的管辖权。
西域地区政权的恢复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收复碎叶镇,第二阶段是重新恢复了丝绸之路。唐朝的威望在西域重新建立起来。
检田括户繁荣经济
为了增加国家的收入,打击强占土地、隐瞒不报的豪强,唐玄宗发动了一场检田括户运动。当时的豪强霸占了农民的土地之后,称为"籍外之田",他们还将逃亡的农户变成自己的"私属",在土地和人口两方面逃避国家税收。
公元712到725年之间,唐玄宗的检田括户运动收到了实效。他任命宇文融为全国的覆田劝农使,下设十道劝农使和劝农判官,分派到各地去检查隐瞒的土地和包庇的农户。然后把检查出来的土地一律没收,同时把这些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对于隐瞒的农户也进行登记。这样下来,一年增加的客户钱就高达几百万之多。
通过这些有效的措施,唐玄宗使唐朝的经济又步入正规,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同时也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促进了国家经济的繁荣。
为经济抑制佛教
佛教在唐朝初年虽然没有被查禁,但发展受到了儒教和道教的限制,特别是对道教的提倡,使得佛教的发展没有取得至尊的地位。但是到了武则天时期,为了从宗教上来打击李姓,武则天对佛教采取了纵容态度,这使得佛教发展迅速。在全国的各个州基本都有佛教寺院。僧侣们不仅在国家的包庇纵容下兼并土地,还极力逃避国家税收。和尚数目的大量增加,使国家承担赋税和徭役的人数减少,影响了国家的收入。
在开元二年,唐玄宗下令削减全国的僧人和尼姑数量,最后使全国还俗的僧尼达到一万二千人之多。然后,玄宗又下令,禁止再造新的寺庙,禁止铸造佛像,禁止传抄佛经。对于官员和僧尼的交往也进行禁止,这使佛教在玄宗时期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唐玄宗的一系列有效措施使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新的发展,超过了他的先祖唐太宗,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强盛繁荣、流芳百世的"开元盛世"。
满足或的倒退
开创了盛世之后,唐玄宗逐渐开始满足了,沉溺于享乐之中。没有了先前的励精图治精神,也没有改革时的节俭之风了。正直的宰相张九龄等人先后被罢官,小人李林甫爬上了相位。李林甫病死后,又是杨国忠掌权,致使政治更加黑暗。
口蜜腹剑李林甫
这个李林甫最善于揣测唐玄宗的意思,在公元736年,唐玄宗想从洛阳回长安,但宰相张九龄等人说秋收还没有结束,这样上路会骚扰百姓,影响生产。李林甫在张九龄走后却对唐玄宗说,长安和洛阳是陛下的东宫和西宫,陛下愿意什么时候来往就什么时候来往,不必再等以后,至于妨碍了农民秋收,免了他们的税收也就行了。
玄宗很高兴,照计而行。后来,李林甫就找机会诬陷张九龄等人,终于使唐玄宗将这些敢于直言的宰相罢官,由他把持了朝政。李林甫掌权之后,凡是不听从他、不和他站在一起的人都要想方设法地陷害。李林甫嫉妒贤能之人,嘴里说的话很好听,但心里却阴险毒辣。所以,人们背地里说他是"口有蜜,腹有剑"。
夺儿媳宠贵妃
公元736年,唐玄宗宠爱的妃子武惠妃病死,玄宗日夜寝食不安。听人说他和武惠妃的儿子寿王李瑁的妃子杨氏美貌绝伦,艳丽无双,于是不顾什么礼节,就将他招进宫里,杨妃懂音律,也很聪明,还擅长歌舞,很得玄宗欢心。
为了掩盖自己夺儿媳的丑恶行径,唐玄宗让杨妃自己请求进宫做女官,住进南宫,又赐号太真。为了安慰儿子寿王,唐玄宗又给他娶了个妃子作为补偿。
这个时期的封建伦理观念还没有南宋末年朱熹理学出来之后那么严格,男女观念虽然是不平等,但对于女性的贞操观念和改嫁等方面还是比较宽容的,封建社会对于妇女的压制是元朝之后的明朝和清朝。武则天之所以能做女皇,和这时的这种宽容的社会心理有关,所以,到了清朝末年,同样掌握国家政权的慈禧太后就不敢称女皇了,社会舆论和社会心理的作用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后来,唐玄宗封杨妃为贵妃,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杨贵妃。贵妃的地位仅次于皇后,但这时候没有皇后,所以杨贵妃实际上就是唐玄宗的皇后了。玄宗对她恩宠备至,还称赞她是自己的"解语之花"。爱屋及乌,有了杨贵妃的关系,杨氏一族开始飞黄腾达。所以,当时民间竟有了生小孩希望生女孩,将来入宫做妃子荣耀家族的观念。
为了讨贵妃的欢心,唐玄宗可谓费劲心机。为了迎合她喜欢服装的心理,有专门为贵妃服务的七百多人给她做衣服。为了让她吃上喜欢的荔枝,玄宗还下令开辟了从岭南到长安的几千里贡道,以便荔枝能及时地用快马快速运到长安,因为荔枝摘下后五天内会变味儿。而杨贵妃生在南方,喜欢吃这种东西。
有了杨贵妃,唐玄宗的奢侈之风越来越盛,大臣、贵族、宗室为了巴结皇帝,投贵妃所好,结果让她高兴的人都升了官,这又刺激更多的官僚贵族巴结逢迎,争献美味佳肴、珍异珠宝。
杨国忠专权乱国
在妹妹的关系影响下,哥哥杨国忠也平步青云,一步登天,做上了唐朝宰相。杨贵妃的姐姐们也得到了实惠:大姐封为韩国夫人,二姐封为虢国夫人,三姐封为秦国夫人。其他的兄长也有封赏,做了朝中的高官。杨国忠的权势无人能比,兄妹二人的辉煌时期也为日后的悲惨结局埋下了伏笔。
在杨国忠的专权下,整个唐朝开始混乱起来,可以说,唐朝的转向衰落固然有唐玄宗的过失,但杨氏兄妹特别是杨国忠这个哥哥没有起到正面的作用,他的为非作歹,也没有给妹妹带来好运,反而把妹妹送上了不归路。美丽并不是罪过,但美丽却是一个起因。
在杨国忠的一手遮天之下,首先是朝政混乱。在暴雨造成灾害时,玄宗询问灾情,杨国忠却拿着大个的粟穗子给玄宗看,说雨大但没有影响收成。下边有的官员报告灾情,请求救助,他大发雷霆,命令司法机关进行严惩。杨国忠能力不高,但喜欢胡乱处理朝政,正事做不好,坏事却很在行,接受贿赂、拉帮结派等等应用自如。
朝政混乱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均田制在这个时期瓦解,税收急剧减少,但朝廷的花费却因为玄宗和杨贵妃的奢侈而逐渐增多,国库入不敷出。政治的腐败还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因为招募的兵士都是一些无赖之徒。这些人在后来玄宗发动的战争中不但没有夺得胜利,反而招致了更多的失利。
玄宗好战边疆再乱
玄宗对于唐朝的危机丝毫没有察觉,反而向外发动了一系列的战争。政治腐败与黑暗,影响了将领的贪功求官的欲望。为了挑起战争,并在战争中立功受赏,加官进爵,边镇的很多将领肆意挑衅,使得边境战乱不断,玄宗的好战对此又是火上加油。初期的边境安定局面又被打破了,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唐朝大伤元气。
一是西边和吐蕃的关系恶化,开战后互有伤亡,损害了历来的和睦有好关系。二是西南的南诏国。由于边境将领的骄横跋扈,致使本该平息的冲突日益升级,结果唐朝征兵和南诏开战。先后战死、病死的唐朝兵达二十万之多。

中宗李显,睿宗李旦,先后即位太平公主监国之后是由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在位50年(中宗在位5年,睿宗在位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