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考研数学大纲:南唐后主李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4/27 21:26:02
有没有比较系统的介绍李煜诗词的书籍?

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南唐中主第六子。徐州人。宋建隆二年(961年)在金陵即位,在位十五年,世称李后主。他嗣位的时候,南唐已奉宋正朔,苟安于江南一隅。宋开宝七年(974年),宋太祖屡次遣人诏其北上,均辞不去。同年十月,宋兵南下攻金陵。明年十一月城破,后主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违命侯。太宗即位,进封陇西郡公。太平兴国三年(978)七夕是他四十二岁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命人在宴会上下牵机药将他毒死。追封吴王,葬洛阳邙山。
  后主前期词作风格绮丽柔靡,还不脱“花间”习气。国亡后在“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软禁生涯中,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这些后期词作,凄凉悲壮,意境深远,已为苏辛所谓的“豪放”派打下了伏笔,为词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宗师,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至于其语句的清丽,音韵的和谐,更是空前绝后的了。后主本有集,已失传。现存词四十六首,其中几首前期作品或为他人所作,可以确定者仅三十八首。

  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沉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离别歌。垂泪对宫娥。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 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乌夜啼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子夜歌
  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
  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乌夜啼

  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烛残漏断频倚枕。起坐不能平。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

  蝶恋花

  遥夜亭皋闲信步,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澹月云来去.

  桃李依依春暗度,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的贴吧,还有词的注释

http://post.baidu.com/f?kz=70213894

提起李煜,大概凡是中国人,没有几个不会吟几句他的词中名句: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到“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从“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到“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这位词宗皇帝给后人流下了太多的名词名句。
公认五代词人的颠峰是李煜,北宋词人的颠峰是柳永苏轼,南宋词人的颠峰是李清照辛弃疾,形成了词的历史上的三座高峰,不可逾越。但,追究其真正的艺术成就,并不单单是留下多少精品,具有更深远意义的是这位李后主在词的发展史上承前启后,改变了词的发展轨迹,确立词的格调,使之成为真正能够与唐诗在文学发展史上具有分庭抗礼地位的一种文学形式,为后来宋词的辉煌灿烂奠定了坚实基础的这么一个作用。

词的来源,一是敦煌曲子调,一是民间乐府的改变,目前流传下来的一般是从盛唐起逐渐流传。其实,在唐代已经有不少著名的诗人偶然也会写点词来点缀一下,如有名的李(白),白(居易)等等。但,有唐一代,真正的词宗大家并不多,温飞卿应该算是其中成就最高的一个,仍然是诗词兼工。
而且当时词的描写范围不是很广,格调不是很高,主要以花间派的艳情词为主:宫廷生活、歌舞宴饮、男女恋情、离愁别怨,不外如是。翻开从中晚唐到五代的《花间集》,就可一目了然。那时,词在文人士大夫的生活中没有诗那么崇高的地位。如果说诗是抒发人生感慨、生平志向的正宗文学,是饭桌上的正餐,那么词至多是一点小甜点罢了。
直至到了五代中后期,特别是南唐,这种情况才逐渐有所改善。
由于地理条件优越,环境比较安定,南唐吸引了不少从北方流亡过来的劳力,出现了当时少有的繁荣气象。不少文人也聚集于此,过上了安定风雅的生活:“金陵盛时,内外无事,朋僚亲旧,或为燕集,多运藻思为乐府新词,歌者倚丝竹而歌之。”
其中的冯延巳、中主李璟便是其中代表。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评冯延巳“虽不失五代风格”,但已经“开北宋一代风气”。冯李二人那段关于“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与“小楼吹彻玉笙寒”的一问一答的词坛佳话,便也很好的体现了两人词的风格与情趣。

而真正使词成为士大夫文人抒发人生情感的重要文学载体的,便是中主李璟的儿子南唐后主--李煜了。
历史上的李煜出生于帝王之家,洞晓音律,工书善画,尤其善于作词。他的前半生作为富庶的南唐的一国之君,生活奢华,顺风顺水,所以作词的题材范围也没有超越《花间集》、冯延巳、其父李璟:或写宫廷生活、歌舞宴饮,如《玉楼春》之“晚妆初了明肌雪”篇、《浣溪沙》之“红日已高三丈透”篇,或是沿袭词的传统题材写男女恋情,如《一槲珠》之“晓妆初过”篇、《菩萨蛮》之“花明月暗笼轻雾”篇,或写离愁别怨,如《采桑子》之“庭前春逐红英尽”篇、《清平乐》之“别来春半”篇……
但纵然此时,也已经比较他的前辈的方向又前进了一步,更多的表现出了一种与晚唐、五代花间词不同的清新风格:花间词往往意象细密堆砌,意绪隐约,但它更注重的是单纯的视觉意象的外在描绘,而且跳跃性太大,所以每每显得格局零乱纷散;而李煜的词则流动清晰许多,多以描述对象的心理活动,感情起伏为主线,将视觉意象贯穿在情绪主线之中来一一呈现,意象与意蕴的结合十分自然。
在此抄录一首花间派词人牛峤的《菩萨蛮》与李煜的《菩萨蛮》,各位不妨仔细比较一下,看看同样的主题,都是从女子一方角度来写男女幽会,又是同样的词牌,两者的具体区别:
牛词:“玉楼冰簟鸳鸯锦,粉融香汗流山枕。帘外辘轳声,敛眉含笑惊。 柳阴烟漠漠,低鬓蝉钗落。须作一生拼,尽君今日欢。”
李词:“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刬(音铲,意:除去)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 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
一个是秾丽香艳的词组不断:玉楼、冰簟、鸳鸯锦、香汗、辘轳、柳阴、蝉钗……,意象重叠稠密,令人目不暇接,却基本都是外在点缀,与主题关系不大。文学感染力自然削弱不少。

2 半世风华绝代姿
而李词则完全是一个连贯的动态过程,从首句的外在景象之“幽暗”就已经是在烘托“幽会”的气氛。而后面每一句都是女子偷跑出来的过程与动作的描写,来形象的表现少女幽会时候的又惊又喜,向心上人撒娇的微妙情感。
李煜的作品明显呈现的是一种连贯的动态过程,虽然字面仍显华丽,但已经转为抒情为主。写外部环境时,其实也是为了烘托、描写人的心理。因而,李煜的词在语言、意象上面显得清新,在结构、意脉上面显得完整连贯,表现力、感染力都更强。

而代表李煜最高成就的则是他在亡国以后的一系列词,主要描写亡国的愁苦、悔恨与绝望。如果说前期作品中那些男女离愁、情人幽会还有些不是真正的国君生活,而是通过揣摩他人心理的描写,有时不免做作。那亡国以后的这些痛苦绝望情绪则是李煜真正的体验,真情的流露,因而更真挚,更深切。无论《相见欢》中抒写的时光倏忽、人生长恨,还是《乌夜啼》中所叹息的往事成空、恍若一梦;无论是《浪淘沙》中的满怀愁绪,还是《虞美人》中的一腔伤感。都是源自内心,因而更加感人。
此时,李煜的词已经完全脱去了金镶玉嵌的秾丽香艳和脂粉色彩,更加减少了对于自己内心情感的直接显露的阻碍,使得自己胸中的真情倾泄而出。基本上全部采用白描的手法,完全摆脱了外在的描绘来烘托气氛,而是直接以自己的心境来观察事物,想象事物,自由流畅的表达自己的情感思绪。
例如说自己最喜欢的李煜的这一首《浪淘沙》:
“帘外雨潺孱,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饷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上半阕一开篇便是:春意渐老,令人惆怅;五更寒梦,静谧凄清;梦中欢娱,醒后孤寂;相互对比,悔恨痛苦的复杂情绪便已经跃然纸上。而到了下半阕,全面拓展:凭栏远眺,呼应梦境;亡国之痛,无可奈何;一声长叹,余音不绝。结尾句又与开头呼应,写出了一种涵义复杂、连绵不绝的“春去也”的悲哀与无奈。
这首词完全以主体的心理活动的呈露来贯穿意象,即所谓的以情而御景,在结构上回环往复,收尾呼应,给人以清晰完整而又流动不息的感觉。
此时的李煜,写的是以往从未有人写过的亡国君主的故国之情,词中流露的是追惜年华,感慨人事变迁无常,哀叹命运等更容易引起人们共鸣的强烈情绪,艺术感染力大大增强。更由于李煜采用唐五代以来词人少见的白描手法,以清新语言来写情,意象流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可以说,此时的词,在李煜手中达到了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摆脱了相对于诗而言,比较附属的地位,也为有宋一代作为宋词主流的婉约派词作定下了基调与格局。

不妨举个类似的人物做参照物罢,这样可能更容易理解,李煜在词坛的位置便有点类似于唐代的陈子昂在诗坛的位置:
中国诗歌以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诗经》、《楚辞》为第一个高峰,但四言诗和辞赋的文学形式经过了将近一千年的岁月,到隋唐以前这段时期已经逐渐衰落和僵化。与此同时,此起彼伏,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所谓的“新体诗”,在南北朝时期逐渐酝酿、发展。从南齐以后的讲究声律,到梁、陈时期更加趋向细密,而到唐初沈佺期、宋之问手中产生了完整的五律、七律。到了陈子昂手中则真正完成了这个变化确立的过程,也开创了唐代五言古诗的新面貌,为将来盛唐李杜时代的登峰造极奠定了各方面的基础。
陈子昂的文学创作与主张在唐代极有影响:韩愈《荐士》诗曰:“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陈子昂的文章力矫唐初诗歌的浮艳之风,虽然不能尽删骈俪,但大多朴实畅达,取法古文,追步建安,标举风雅比兴、汉魏风骨。由于这些趋向端正的诗歌,具有现实意义,成为革新风气的的优秀作品。难怪他为后来的现实主义大师杜甫和主张“为时为事”的大家白居易所称道。
在改革题材,提升格调,确立各自的文学体裁未来走向这些方面,两者的作用可谓异曲同工,但如果单从两者本身的文学成就和知名度而言,李煜的成就和知名度则毫无疑问更高了。对于普通中国百姓而言,陈子昂本人留下的真正广泛知名度的经典作品大概只有一首《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 半世风华绝代姿

而能够写下如此动人文字的文学大家,自然具有远较常人丰富深远的性格特征、感情世界。
对于这位皇帝的生平经历和主要性格特征纵不能说倒背如流,可是但凡在中学读过的中国人,很少有人不知道罢?所以也没什么多说的,应该注重要说的是,虽然特殊身份与先天性格的对立冲突,仿佛是老天爷开的一场玩笑。却也造就了一代词宗大家的特殊经历,造就了李煜独特的、浪漫的更是罕见的“帝王文人”气质与极具悲剧色彩的动人魅力,使人为之沉醉。
在气质与性格这方面,很容易让自己想起那位与李后主颇为接近的,也是自己一直蛮欣赏的魏文帝曹丕。
历史上,做皇帝而懂得些文学,可以附庸风雅的写上几句的皇帝虽然不少,但是能够真正留下好作品的便不多了,而真正在文学一道能够称的上大家的,便只能说凤毛麟角了。除了李煜,三国时期的曹操、曹丕父子(虽然曹操只是有实无名的皇帝)可以算是,北宋的徽宗也可以算一个;至于国外,不是很了解,只知道当代捷克有个作家总统哈维尔也可以算一个。
这位三国时代的魏文皇帝,他的一生虽然可以算是善始善终,但在另一方面却也并不能算是幸运。作为“建安风骨”著名的代表人物之一,因为他本人虽然具有出众的文才,也有出众的政治才能,却始终笼罩在自己父亲与弟弟的阴影下,本身的才能被大多数人忽略。
后来,看过了民国时期著名的国学大师刘大杰先生的《魏晋思想论》才知道:其实,这个真正的文人皇帝一生聪明睿智、风流儒雅,名士派十足,具有浪漫的才情与性格。他的诗文写的极漂亮,情感也很锐敏。皇帝的宝座虽然做上了,富贵荣华不可尽言,但人生的幻灭感依旧不可驱除。
所不同的是,由于所处时代不同的宗教的发展情况,曹丕深受黄老玄学的影响,而李煜则向佛教寻求心灵的依托。
仿佛才智越是聪明,情感越是敏锐的人,这种人生幻灭感越是深切,于是便将满腔的感情寄托在了文学上。于是,这两人的文学地位便全都远远超出了自己在帝王史中的地位。

自然,一部戏描写的不可能只是一个人,而必定是一个时代中的一群人;一个人物也不可能脱离、超越其所属的这个时代。
单只从片名来看,《李后主与赵匡胤》便一定描写的是这二者及其周围所有人的生平,以及这二者生平所处的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由动乱而至和平,国家由分裂而至统一,封建社会、封建制度由走上坡路逐渐走向走下坡路,社会思想、社会风气由开放先进而逐渐走向保守封闭,经济生产力与文化、艺术成就等各个方面却更加迈向灿烂多彩的那个激荡动人,风云变幻的中国封建社会的拐点时代---公元十世纪中叶的这数十年。
如果说《丝路豪侠》这部戏描写的东汉时期,在中国封建历史中是可以视做早上八点钟的太阳,一切都是属于初始阶段:国家民族、社会思想、文化发展、经济实力、政治制度……一切还是属于比较初创,不是那么成熟稳定;
那么《李后主与赵匡胤》这部戏所描写的五代末至宋初,则可以视做刚过十二点的太阳,经过了整个大唐王朝称霸东方的在各方面灿烂辉煌,国家社会各方面制度都已经成熟,那些组成封建社会的最基础的制度、思想由成熟的成功逐步开始走向保守。但是如同十二点超过的太阳威力仍在,所以一天中最热的并非十二点,而是下午两点。虽然整整一个朝代都是采取内敛守势的宋代的经济实力的增长,文学艺术的发展等各方面,仍然远迈盛唐。

从秦始皇统一六国,正式确立大一统的中国封建社会形态,到秦二世而亡,直至汉朝初期开始长时间的大一统和稳定,这一百年是中国封建社会、封建制度正式稳定确立的第一个标志性的拐点。
到隋灭掉南陈,再次统一中国,到重蹈覆辙,二世而亡,直至大唐的崛起与强盛,这一百年可以算中国封建社会、封建制度终于到达顶峰的第二个拐点。
由大唐灭亡,诸侯割据,五代交替,直至大宋再次的统一,这一百年可以算中国封建制度第三个拐点。由此时起,一方面中国的封建制度开始逐步进入下行轨道。但另一方面中华文明的大一统局面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和巩固,直至封建制度结束,中华文明一直基本保持着全面的统一。虽然后来曾有一段时间宋金对峙,也是南北各自一国,大体一统,不似以前的春秋战国、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十国,整个大中华文明陷入的是四分五裂、支离破碎之势。
所以说,这段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段。
但是第一个拐点和第二个拐点这两段时期可能关注的人比较多一些,影视节目的古装片中经常描述。例如今年年初在中央电视台播放的《汉武大帝》,例如曾经多次被搬上荧屏的秦始皇的故事,例如最近正在热播的反映楚汉相争局面的《破釜沉舟》系列数字电影;又例如曾被多次制作的武则天、李世民、李隆基的生平等等。
而关于第三个拐点,似乎很少有人注意到它的重要性,自己也很少见到有反映这个历史时期的作品,不由难免耿耿。于是,当见到《李后主与赵匡胤》这部作品实在忍不住要热血沸腾起来了。没有理由不期待这么一部既有伟大的历史人物,伟大的文学大家,又处在伟大的历史时期,发生伟大历史事件的长篇作品了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