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主题女装有折扣吗:主持人的非角色表演特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5/02 20:16:43

首先知道什么是非角色表演特性,当一个人站在主持讲台上就不仅仅是一个主持人,他一定身兼着某一个特殊的使命或者任务。那就是活动策划和赞助商要求主持人在一场活动结束后必须达到的效果、要求在场的观众和嘉宾对主题和赞助品牌有一个认知。这个可以理解为非角色性。还有一个那就是角色性,就是一个主持人所具备的字正腔圆,抑扬顿挫有台风大气专业性和自己作为主持的个人特性(有的干练,有的内涵等等)。做主持首先有两点,谨记活动的主题,一定要在关键的时间说出来,让主题被在场的观众认知和接受,一是拥有自己的个性,主持风格活动气氛。两者结合那就会慢慢的成功。

电视节目主持人实在是个惹眼的行当。这几乎是一个不需要举出任何例证就可以得到广泛认可的社会现实。固然如此,仍不妨试举几例。例一,想当年央视《正大综艺》、《综艺大观》、《实话实说》等当红栏目换主持人时各界的关注程度,几成社会热点。例二,笔者所供职的电视台,曾有一档十分红火、年广告创收接近2000万元的节目,由于这个节目的女主持人因个人原因需暂别屏幕,这档节目出人意料地停办了。有少数执着的观众找到电视台“抗议”,极端者甚至宣称“今后看不到这个节目主持人,生活将难以为继”。例三,在笔者从事电视工作的十几年间,免不了要见或熟悉或陌生的各色人等,只要对方知道你是电视台的,几乎总会提到主持人的话题,或者是对某主持人品头论足,或者对他所耳闻的某主持人的趣闻逸事津津乐道,有时候还会热情地向你推荐他认为“肯定行”的人来做主持人。在当今这个媒体高度发达的时代,从某种意义上说,电视节目主持人成为“名人”的概率远在其它行业之上,这个职业也就成了“香饽饽”。尽管教科书上对“节目主持人”有严格的定义,但是由于实际操作中节目样式的丰富性,无论多么严谨的定义都难以避免地带有某种局限性。显而易见,新闻主播和综艺节目主持人,谈话节目主持人和益智节目主持人看起来是多么的不同。在电视业内,不同的人也曾经对“主持人”进行过完全不同的描述。白岩松在一次主持人的聚会上开玩笑地说:主持人就是那种在栏目里负责露脸、负责领奖、同时也负责挨骂的人。杨澜认为,主持人就是讲故事的人。美国CBS《60分钟》新闻节目创办人唐·休伊特40年前创造了“主播”(Anchor)这个词汇,他说,主播就是“接力赛中跑最后一棒的那个人”。当然,也有刻薄的同行从“特别”的角度来概括他们眼中的主持人同事们,“在电视台所有专业工种中平均学历最低的那个工种中的一群人”,“电视台纪念画册中少数需要以类似婚纱照的形式出现的那些人”,“在食堂买馒头时也用播音腔说话的人”等等。 事实上,电视节目主持人这个职业在中国出现的时间还是太短了。1983年1月1日,50岁的沈力在CCTV《为您服务》节目中以主持人身份出现在全国观众面前。沈力由此成为中国的第一位电视节目主持人。22年以来,中国的职业电视节目主持人已经数以万计,而且,还有更多的人希望加入到这一行列之中。人数的庞大甚至间接催生了央视《挑战主持人》这样的电视栏目。无论如何,主持人是电视业界的“宠儿”。电视屏幕能够使人“混个脸儿熟”的特性,给主持人们提供了“出名”的机会。22年时间、数以万计的从业者、数以亿计的电视观众,这些数字并未能够使得人们对电视节目主持人这一角色保持足够清醒的判断。在电视业内外,很多人或多或少存在认识误区。 误读一:“主持人应该是年轻的” 尽管中国的第一位电视节目主持人沈力女士开始“主持”时已经50岁了,但时至今日,“主持人应该是年轻的”几乎仍然是很多人的“共识”。几年前,央视举办过一个全国性质的主持人大赛,其颁奖晚会的主题歌就是《我们正年轻》,可见主办者亦认可主持人是“年轻人的事业”。持这种观点的大有人在。前几个月,笔者还接待过一个有意到笔者所供职的栏目来做实习主持人的年轻人,聊起来才知道,这个即将毕业于一所艺校的播音专业的“准”主持人刚刚度过17岁的生日,实际上还是个孩子。主持人们都在说,“出名要趁早”,甚至有些电视学者都认为,“主持人是吃青春饭的”。在很多电视台的招聘简章上,其它专业岗位都要求“全日制本科毕业以上学历”,而惟独主持人可以放宽到“专科学历亦可”。这显然是对主持人这一职业的误读。但是也有睿智且成功如白岩松者,早在几年前30岁左右的年龄时就发出过“渴望年老”的感慨。笔者并非认为年轻人不可以从事主持人工作,事实上年轻人是现如今主持人队伍的主体力量,而且很多人都获得了认可,取得了成就。但必须要认识到,主持人并非年轻人的专利,甚至可以说,主持人更应该让那些有着丰富采编经历的、“已不太年轻”的人来担任。有机会看到境外电视节目的人士都知道,在电视业发达的欧美国家,主持人尤其是新闻主播是几乎看不到年轻人的身影的。CBS的新闻主播丹·拉瑟2005年3月退休时,年龄是73岁,而且他的离开还是由于偶然事件,否则,他仍然会坐在主持台前。《60分钟》节目的主持人麦克·华莱士1986年来中国采访邓小平时70岁,2000年采访当时的国家主席江泽民时,已经84岁。美国人信任他的一头白发。相反,假设把华莱士换成是一名花枝招展的小女孩式主持人,那将是一个难以想象的画面。在中国,央视的赵忠祥也60开外了,大部分观众也没嫌他老,声音仍然迷人,虽然赵忠祥本人已经减少了出像,但目前还没有他将在屏幕上退休的迹象。 在我们的人生经验中,年长者比年少者更令人可信。人们去看医生的时候,每名患者都更愿意相信那些资深的医生对自身病情的判断。然而,虽然医生和主持人并没有明显的可比性,可是换成了像医生一样在电视屏幕上向受众传递可靠而权威信息的主持人,为什么人们就不再要求其从年龄上看起来“令人可信”了呢?这其中,除了电视台作为主流媒体,长期以来建立了权威的形象,而人们同样信服作为电视台“发言人”的主持人这样一层原因之外,也和中国的电视台作为仅有四十余年历史的“年轻”媒体,习惯于让更加年轻的主持人们“独霸屏幕”而观众作为被动接受者只能“默认现实”有关。换言之,时间长了,一些观众会习惯性地“以为”,能够在电视上跟自己“说话”的,只能是年轻人。当笔者将这段话讲给一位电视业以外的朋友的时候,这位朋友深以为然。尽管新走上主持人岗位的已经越来越“专业”化了,从中国传媒大学到各类其他大学,开设播音与主持人专业的高等院校已经很多,但是,刚刚走出校门的学生是很难担当主持人的重任的。毕竟,由于年龄原因,缺少阅历,没有经过必要的采编训练,怎么可能做得好“接力赛中跑最后一棒的那个人”呢?当然,如果是做那种不需要采访、不需要写稿、甚至不需要思考,只需做好头发、抹好脸蛋、换好服装,会看提词器的所谓“主持人”,那就另当别论了。 误读二:“主持人应该是足够漂亮的” 在笔者从事电视工作的十几年间,常常会面对这样的质问:“咱们省6700万人,难道就找不出几个漂亮的能当主持人的吗?”虽然本台主持人的形象是否靓丽显然与笔者无关,但作为一名电视工作者,仍然免不了听到这些来自电视业界之外的声音。由于电视适于家庭观赏的特性,人们是在家里“看见”主持人的,所以不把主持人当“外人”,有些时候,人们关心主持人的相貌,甚至更胜于对自己配偶相貌的关心。虽然,相对于资质平平,人们更愿意从漂亮、美丽中获得愉悦。这原本无可厚非,但是,笔者还是要追问一句,主持人真的需要那么漂亮吗?笔者的回答是,作为主持人,只要具备“平均的漂亮”就足够了。“过分的漂亮”和“过分的不漂亮”都会构成对受众接受信息的障碍。主持人作为“嘴力劳动者”,传媒理论认为,其主要职能是将信息有效地传递给观众。而如果观众在接收信息的过程中,注意力被主持人的“过分的漂亮”和“过分的不漂亮”所吸引或者干扰,势必会影响其接收信息的有效性。 美国“脱口秀”主持人奥普拉·温弗瑞年收入上亿美元,是全世界主持人中的“佼佼者”,可是看过奥普拉·温弗瑞节目的人都知道,这位黑人女主持人一点也算不上漂亮,可是她凭借“口吐莲花”的本领,让那么多的美国人愿意听她叨叨。1996年,崔永元第一次主持《实话实说》的时候,刚出场台下就有人小声嘀咕,“这孙子是干什么的?”,那时候人们对相貌平平如崔永元者也能做主持人这一事实尚缺乏足够的想象力。现在人们见得多了,张越、白岩松、李咏、林栋甫、刘仪伟、元元等等一大批“崔永元们”,不仅都凭借着自己独特的主持风格坐稳主持台,而且各自拥有自己的受众。很多人会拿选演员的观点来比照选主持人,人们大都知道选演员往往会比较多的看重相貌、形体。这是不了解演员和主持人的根本区别所致。演员“演”的是“别人的生活”,是特定角色所提供的特定的生活。而主持人永远是“演”自己,是不能“弄虚作假”的,尽管主持人要想“演”好自己也需要借鉴类似表演的技巧和方法。在某种意义上说,人们观赏戏剧、电影,看其中这些“漂亮人”的生活片段和跌宕人生,人们会在那些俊男美女的表演当中获得生活的乐趣和动力,是完成一次造梦的过程,是“离开”生活本身。而看主持人在电视上“自说自话”,仍然是在“生活本身”之中,人们需要在这一观赏过程中获得的是各种各样的信息,要求的是真实感和信任感,而真实感、信任感和漂亮与否无关。甚至有些时候,一个人太漂亮倒容易让人产生不太真实的感觉。 当然,虽然主持人不必“过分的漂亮”,如果走到另一个极端,观众一见这个主持人,马上“恶心”地换台,那还不如“凑合着”看点漂亮的呢,起码“养眼”啊。 误读三:“主持人应该是多才多艺的” 经常看见主持人们在电视上“表演”其本职工作以外的才艺,尤其是表演歌唱的“才艺”。前文提到的那次主持人大赛颁奖晚会的主题歌《我们正年轻》,就是由参赛的主持人们集体表演“歌伴舞”,看起来很热闹的样子。观众总是对天天和自己“见面”的主持人们较为宽容的,看惯了他们说话,稍稍“露一小手”无论什么“才艺”,就会给以热情的鼓励。实际上观众们知道,如果是专业演员们演成那个样子,是会被喝倒彩的。对于主持人们才艺方面提要求的,除了观众以外,还有专业人士,各种主持人大赛上都无一例外地设置“才艺展示”环节即为明证。一个主持人多才多艺当然不是坏事,可是主持人的工作是“说话”,要那么多“才艺”干嘛?先把“说话”练利索了行不行?新闻节目主持人白岩松曾经在一个场合说,他希望自己明天 能够用二十个字表达清楚今天用五十个字才能表达清楚的意思。笔者并不否认一名优秀的主持人应该具备多方面的艺术修养,而且提倡主持人不妨掌握一两种“才艺”,这对于提高主持人的业务素质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这并不是说主持人必须具备什么才艺不可。因此作为选拔主持人最佳途径的主持人大赛,大可不必非要设置“才艺展示”环节。有的时候,优秀的主持人很可能就在这个环节“马失前蹄”从而无缘进入了,那不是得不偿失吗?对主持人提出较多才艺方面要求的另一个“直接反应”是,越来越多的出身“演艺圈”的“艺人”转行做主持人,使得很多不应过分娱乐的节目娱乐色彩过浓。甚至,一个本来做较为严肃节目的主持人,过多在观众面前暴露“才艺”,显然存在当其需要“严肃”起来时,观众会不断闪现其不太严肃的镜头这样的危险。很明显,主持人的才艺还是留给内部联欢会时再展示更为合适。在观众面前,主持人们不妨保留“适度的神秘感”,让观众将有限的精力集中到主持人正在说些什么才好。 以上总结的是人们对电视节目主持人常见的三种误读。其实“误读”的岂止三种,归纳出“七宗罪”也未可知。诸如,“主持人必须字正腔圆”、“主持人必须科班出身”等等观点难道不令人心存疑惑吗?说完了三种误读,本文得出的结论是:主持人不必是年轻人,主持人不必足够漂亮,主持人不必多才多艺。但是,主持人必须给人足够的信任感,必须有足够的亲和力,必须说“人话”而且要把“人话”说好。只需做到这三条,主持人就一定是受欢迎的成功的主持人。不过,这已经是不低的要求了,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