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因果连锁反应:郁郁黄花 无非般诺 这句什么意思,出自哪?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4/29 07:04:25

”青山翠竹无非般诺,郁郁黄花皆有法身“
这是原句 吧~~

青山翠竹无非般诺,郁郁黄花皆有法身

这是一句很有禅义的话
关键是般若,它表达的是智慧的意思
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大概意思就素佛法智慧无处不在,只要有那颗心
就能随是参透人生
具体出自哪里,据说是苏东坡说的,在《指月录》中有,估计是哪位大师收进去的

太详细了我就不写了

青山翠竹无非般诺,郁郁黄花皆有法身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世间万物,各存其性,五谷育人,辩吸其需。事情就是如此的简单,简单得令人不知道怎样来描述。除了和平常人一样平常地生活之外,我还有一个嗜好,喜欢藏书。经年积累,也有了千册万册,在朋友们的眼中,我可成了藏书家了。由于近年来,书价如同等比级数一样地 升,囊中孔方兄虽也与时俱进,但远远无法赶得上书价暴涨的速度。千把元的月薪,养自已都是粘粘糊糊的,有时还要响应号召,为有难的阶级兄弟们捐上个百把几十,以体现救人于危难之中的民族精神。捏捏口袋,所剩已经廖廖无几了,买书的钱明天再说吧!

我所居陋地,自古都被视为蛮荒畏途。所以当时的朝庭也不时将一些“不听话”的人贬到这里来让他们受苦,比如宋代黄庭坚,最后就死在这里。中国文人的骨子里就是有点愚腐,山谷道人的字呀号呀本来就够多的了,到了这里后又为自已弄出一个“八桂老人”的别号来,然后又酸不溜湫地来了这麼几句:“似僧有发,似俗无尘,作梦中梦,见身外身。”真是令人不可思义,这可能和他敢“于无佛处称尊”的性格有关吧。不过话又得说回来,黄庭坚在这里还是留下十多首诗词、一部日记《宜州乙酉家乘》和一件惊世骇俗的书法作品《范滂传》。我还多情地为他写过两首诗呢:

(一)七绝·南楼
宜州无地僦南楼,斜月轻寒贬客愁。
薄醉平生无此快,边人堪笑觅封侯。

(二)七律·题山谷书范滂传
下檐燕子唱春流,梅破江南好放舟。
酒醉莫谈封翰事,醒时闲了赋清愁。
听松喜作临风调,对客挥毫范传留。
古往今来多少恨,曲终歌罢又从头。

本来一个黄山谷就足以让人津津乐道了,殊不知宋代又出了个“三元及第”辅佐四朝的名臣冯京,明代的徐霞客在《徐霞客游记》中为这个地方足足写了二万多字,明惠帝朱允炆流亡此地弃马登岸而马不忍去遂触岩而死,朱允炆沾血所书“泣血”二字犹在,清咸丰年间还派了个状元到这里做知府(此人上任途中被朋友疏留湖南),嘉庆年间又出了个142岁的寿星,乐得嘉庆皇帝做了一首七律以示庆贺,并赐六品顶戴,真是难得的歌舞升平呀!《清史稿》、梁同书的《两盘秋雨庵随笔》详细地记录了这件事情。和这里扯得上边的名人还有许多,远的不必说了,近代的就有蒋百里、郭沫若、马一浮、竺可桢,还有那个到了此地便大声说到“既至宜山,就做宜山人可也”的丰子恺。但最出名的恐怕还是传说出生在唐代,唱山歌唱成了仙的名满天下的刘三姐,厉害吧,据古人说这里可是藏龙卧虎之地。而今现在,管他龙也罢虎也罢,有一点绝对可以肯定,可能是因为有了上述荫佑的原故吧,就是这里的人非常爱读书,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呵,不对呀,刚才不是说关于买书的事情吗,怎麼绕到这里来了!

回头回头,还是回过头来谈谈买书吧!

由于地处西鄙,不象名城大都,有著象模像样的旧货市场,让人们将不用的家什进入其中交易,当然也包括书籍。说出来不怕您笑话,每当有机会外出,我买书并不是到书店,而是直奔旧货市场中,每次都是满载而归,百试不爽,可惜的是我外出的机会不是太多。所“幸”的是,近年来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一些企事业单位关停并转,以适应新形势下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些单位的图书馆中的大量藏书以十分低廉的价钱送入废旧物资收购站和纸厂。发现这一线索后,利用工作的便利,我与当地一些收购站和纸厂的老板约好,一但有货,在第一时间内马上通知我。曾在一段时间里我以不到二十元之资买到了全套中华书局版《资治通鉴》、全套上海古籍版《王国维遗书》、全套上海书店版《中国文化史从书》、部分上海书店版《中国历史资料研究从书》。现在,每当我看著书架上这些被我抢救出来险些化为纸浆然后充作厕纸的书籍,心中还在隐隐作痛!

然而,最令人担忧的是,在这些破书残纸中,不时惊现一些不该出现的重要的文书、档案。在二○○二年的一次淘书中,我看到了一只发黄的信封,打开一看,天啊,我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密告,是一封密告信,落款日期是——五二年六月五日,整整五十年了!一九五二年,在中国可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年代呀,建国不久,战争的枪炮声余音犹在,经济不发达,中国人要做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我趁人不注意顺手将它夹入选好的书中,然后付款走人。

到了家中,我将这封密告信从书中取出,慢慢地研读。在一张30cm×16cm的矩形毛边纸上,用小楷密密麻麻地写了约300字。下面我将这封密告信全录如下,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将关键字隐去并用□代替:

密告:□□镇(地名)上和街□□□(人名),他在一九四九那时疏散出去,回来他搬到□□邮局恭和堂里面去住,共住的家数、户口有十多户。他们讲,现我们大家回来了,但是街上好多人未成敢回,现在街上人很少回来的。我们搬回家住,土匪、小贼很多,我们就集在一起住。他们讲比效(较)安全。晚间我们还要提防,派人守哨。那时我也和他们在一起住。现在我已经想起了,我就晓得他们几个有手枪,就是有三个人有手枪:上和街□□□有手枪一条,子弹二三十发;中和街石印社对门□□□也有手枪一条,子弹十发;文昌街□□□也是有手枪一条,带有子弹十粒。就不知道他们三人缴向政府不缴,希望上级请查一查。可也。密告人:□□□。五二年六月五日。

以上就是这封密告信的全部内容。从行文的语气和所写的字迹来看,密告人有一定的文化,因为这种信件是绝对不能让人代笔的。现在也是一样哟,开个玩笑。考知,□□镇(地名),解放初期是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现在也是当地比较富裕的乡镇之一。第二天,我便到了相关部门查阅了五二年五月到十二月之间可以公开的档案,没有发现与上述持枪者有关的消息。由于保密的原因,我没能查阅那些还未公开的档案,不知道在那些没有公开的档案中是否记录有他们的消息。工作人员告诉我,如果他发现资讯会电话告诉我的。时至今日,几年过去了,我一直没有接到他们给我的电话,或许他们早已将这件事情忘却了。是啊,在这个充满利欲的年代里,有谁还来理会这些与已毫不相关的事情呢?有也是有象我这种忧天的傻瓜吧!

好在□□镇(地名)离我居住的地方不远,也就三十分钟左右的路程。没多久,我和几个有兴趣和朋友,把信上所有牵涉到的人名抄录好来到了□□镇(地名)。真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清澈的河水从镇头流过,高等级公路也从这里贯穿,铁路更是如龙直上云贵。怪不得当年会将县城选在这里。近年来这里的城镇化速度很快,按当地人的说法就是分为老街和新街了。显然,我们只能到老街去找了。

老街真是名符其实,一点都不打折扣。古老的石板路光滑如镜,路两旁的屋子或倒或残,屋廊苍苍,蜘蛛肆无忌惮地织网招摇,几只归来的燕子正忙忙碌碌地整理著旧巢,只有那雕花门窗、青砖红瓦告诉你这里曾经繁华。在这里我们似乎看不到一个年青人,他们或搬到新街居住,或外出务工,或在新街上经营著他们的营生,只有几个老者被春日的阳光催睡得东倒西歪坐在门外。老街已进入了暮年,老街已远远地落后于时代。我突然怀疑起我们此行的目的了,明知道密告信中的邮局、恭和堂、石印社早已不复存在,信中的人也早已作古,他们的子孙或许共居一屋,共食一饭,共事一师,可能根本就不知道有这麼一封信的存在,我们何必又要打破砂面锅问到底去趟乱这一汪宁静呢?人总会犯错误的,何况这世间“对”与“错”又没有惟一的标准,人都会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下作出选择,对于他的选择,作为后来者我们只能中立地审视,而不是作出判断。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晋王右军在《兰亭序》里的所说的一段话来:“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王羲之不但为我们留下了这幅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的墨宝,也为我们留下了为人处世的遗训!

佛云:心,可以为天堂,亦可以为地狱。其实天堂的营造者,不是佛,不是上帝,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已。如果我们自已给了别人天堂,那末,我们自已也就获得了天堂。

我们突然顿悟,有如醍醐灌顶,倏然而出,悄悄地离开了这个地方,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呀,我们每天都会为你们祷告祝福的!

出自:《指月录》

《指月录》记载一则禅话,说「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谈的是真如本性与般若智慧。禅就在我们的生活中,道也蕴涵在我们的生活中。

这则偈语,以翠竹黄花象徵佛身充满万事万物,般若智慧充盈世界天地,意义相当深远。满山翠竹青绿,处处黄花灿开,则春美秋好,愿景无限,土地与住居一片欢喜,生命显得富足长安。

《指月录》一书记载古代禅德,如何见道,如何修持用功夫,如何行愿,统统讲了。前人留给我们的法宝太多,只是我们自己没有用功,没有去看,更没有去研究,自己智慧没有开发,所以看不出宝藏嵌在泥巴墙壁上。每个有成就的人都很慈悲,把东西留下来给我们,希望能帮助我们学有成果。
《指月录》上的小字注解,是唐代以后到清朝以前,有些大师们得道成道后的注解,也很重要。
--南怀谨《如何修证佛法》

前言
“指月”者,以“指”譬教,以“月”比法。《楞严经》卷二中说:“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楞伽经》四曰:“如实观察者,诸事悉无事。如愚见指月,观指不观月。计著名字者,不见我真实。”《圆觉经》曰:“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一切如来种种言说开示菩萨亦复如是。”《大智度论》卷九曰:“如人以指指月,以示惑者。惑者视指而不视月,人语之言:我以指指月令汝知之,汝何看指而不看月?此亦如是,语为义指,语非义也。”《往生论注》下曰:“名为法指,如指指月。”佛教诸经论多以“指月”一词警示学人对文字名相之执着。禅宗则借此发挥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之教义。
本册所收共两部,合称《正续指月录》。所谓“正指月录”即《指月录》,全称《水月斋指月录》,三十二卷,《卍续藏》第一四三册收录。该书为明代瞿汝稷集成,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完成,由严澄(道彻)撰指月录发愿偈,万历三十年瞿汝稷题《水月斋指月录》授梓刊行。卷首有万历三十年夏五月戊寅之原序,并万历二十九年八月初三吴郡严澄之序。所谓“续指月录”即清代聂先(乐读)编辑的《续指月录》,全书二十卷,康熙十九年(1680)刊行,也收在《卍续藏》第一四三册。《指月录》系集录自过去七佛、西天祖师、东土祖师至宋代大慧宗杲的历代禅宗传承法系共650人的言行传略而成。其中卷一至卷三收录过去七佛、应化圣贤、西天祖师(西天二十八祖);卷四收录从菩提达磨到六祖慧能的东土早期诸祖师;卷五至卷三十收录慧能以下第一世至第十六世的各位祖师;卷三十一、卷三十二为径山大慧宗杲禅师的语录。本书之编录,旨在令学者参究古尊宿之圣言圣业,以期正乱兴废。《续指月录》系继《指月录》之后所编集的禅门高僧列传,所收内容自南宋隆兴二年(1164)六祖下十七世起,迄清代康熙十八年
(1679)三十五世为止。《指月录》虽录述止于十六世,但实于十六世临济、曹洞、云门诸宗尚有遗漏,故《续指月录》尽力收集有关机缘句语,以及江湘、余怀的序文,灵岩学人、如是居士的弁语、海印学人的缘起、孙孝则的书问、凡例、伦叙考等文,另成《瞿录补遗》1卷, 置于卷首。在二十卷之后,又附有《尊宿集》,集录法嗣不详的六十一位禅师传略。所以,《续指月录》其实是由卷首一卷、正文二十卷和《尊宿集》一卷等三部分组成的。
作为禅宗发展史上的著名典籍,《正续指月录》与禅宗的基本精神是完全吻合的。禅宗以“
本来无一物”之境界为上乘,以“万虑皆空”为至德,主张不立文字,不下注脚,亲证实相,方为究竟。所以,禅宗认为一切言教无非为示机之方便而设,如以指指月,使人因指而见月,即以言教而显示实相,也即禅宗以心传心的“心月”。
清人彭绍升在《居士传》中介绍《指月录》的编者瞿汝稷说:瞿元立,名汝稷(1596-1619)
,苏州常熟人。以父文懿公荫为官,历黄州知府,徙邵武,再守辰州,迁长芦盐运使。其在官,以名节自厉,清望归之,以太仆少卿致仕归。元立受业于管东溟,学通内外,尤尽心于佛法。时径山刻大藏,元立为文导诸众信,破除异论……元立尝上溯诸佛,下逮宗门,撮其语要,为《指月录》,盛行于世。后终老于家。瞿汝稷是明儒管志道(东溟)的学生。管东溟提倡儒家与佛家的调和,认为“儒不碍释,释不碍儒”,“儒不滥释,释不滥儒”。瞿汝稷受管东溟的影响,留心佛学,尤好宗门,乃集多年之功编成《指月录》。
《指月录》相对于早出的其他典型的以叙史为目的的灯录而言,对于禅宗史研究方面的价值稍显逊色,但由于其记述了不少其他灯录缺失的珍贵资料,而且正因为《指月录》是儒者谈禅之作,以帮助学人修法悟道为宗旨,所以,对于世人来说,它无论在材料的编排裁剪上或是在文字语言的运用上,都有较大的吸引力。《指月录》由于比较晚出,所以收录了后世各家对先代名句的评唱,使人可以不再执于指月之指,而直见月亮(喻悟道)本身,兼顾了诸家之长,避免了偏颇。据聂先的《续指月录凡例》记载,《指月录》成书后,“为禅林秘宝,海内盛行,板经数易……甚至斗大茅庵,亦皆供奉,腰包衲子,无不肩携。儒者谈禅之书,未有盛于此本者也。”《指月录》出现不久就成为一部颇有影响的禅学读本,从古到今一直在社会上广泛流传。
目前社会上禅宗非常流行。寺院中禅宗依然占据主流地位,社会上对禅宗感兴趣者持续增加,大学中学习禅宗文化的队伍也日益庞大,禅宗典籍种类繁多,发行量不断扩大,各种形式的禅宗修炼活动层出不穷。近年来禅宗在海外的传播势头也进一步扩大,笔者在美国留学期间曾经考察过许多西方人的禅修团体。他们对中国禅宗热情很高,兴趣极浓。根据笔者的观察,现在社会上对禅宗感兴趣的人群大致可以划分为八类:一是传禅者,即传播禅宗文化,传承禅宗法脉,传扬禅宗真理者,主要是那些修行有成就的禅宗高僧大德;二是享禅者,即修有所成,体有所悟,将禅宗的精神自觉地运用到现实的生活当中,享受到禅的快乐与安详;三是参禅者,即按照佛教的义理和仪轨,选择某个或某几个禅宗法门,参悟禅的妙义,体会真如妙境,以期有所开悟,直至见性成佛;四是学禅者,即未按禅宗的严格仪轨,不以觉悟妙道为目标,仅仅对禅的哲学、伦理、美学、心理学等涉及禅宗的理论与方法感兴趣,并学习和理解,以提高自己的精神修养,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扩展自己的心胸;五是谈禅者,即未有传法资格和义务、尚未修行悟道的那些在研究和学习禅宗文化方面已有成就的人,由兴趣所致或由出于职业的原因,在各种不同的场
合,以不同的方式,向禅宗文化的爱好者或想了解禅的人讲述禅宗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禅的历史线索,禅的哲学思辨,禅的语言技巧,禅的理论特色,禅的故事情趣等等;六是研禅者,即研究禅宗的人,包括研究禅宗历史的,研究禅宗哲学的,研究禅宗文学以及禅宗美学等各个方面的研究人员,他们有可能是职业的,有可能是非职业的;七是玩禅者,即那些似有所悟但犹留偏执、虽有研究但无修证、学有所长但不达境界,以禅自娱,以禅投机,甚至以禅哗众、以禅惑众的人;八是戏禅者,即学无所成,悟无所悟,偏执禅宗语言和思维技巧,错误解释,断章取义,滥贴标签,为我所用,甚至将禅作为自己恶言劣行的保护伞,这属于禅宗爱好者当中最可恶也最可悲的一类。我们重新整理出版《指月录》,希望为研究禅宗、学习禅宗、传播禅宗的人提供一个方便可用的资料,为参悟禅宗、享受禅宗、谈论禅宗的人提供一种有价值的借鉴,也希望玩禅和戏禅的人能够从《指月录》中获得真知灼见而回归严谨,重返正道,从而自利而利他,真正地增长福慧。
《指月录》的整理工作由西北大学图书馆的谢锐女士承担。谢锐居士曾撰写过《法显传》、《提婆传》、《香港的佛教》、《难忘的小南海》等佛教类文章,多年来修学佛法,精进努力,兴趣不减。这次整理主要是对《指月录》的文字重新横向排版,全部使用简化字,并根据藏经仔细确定断句,重新分段,在个别必要地方还作了简单的校勘。相信这一工作会为古老的禅学名著
《指月录》锦上添花,更广流传,从而利益大众,福惠天下。

青青翠竹,郁郁黄花?

圆瑛大师在参禅修定时曾说:“悟桐叶落始如秋,佛法休抛世法求,消息不须旁处觅,直于落处见根由”。意思是说:世法里包含着佛法,不要离开人世间之法去追求超凡的佛法;叶落之处,就是根的所在,世法与佛法的关系也是如此。但是,大自然比社会生活更符合于禅的旨趣,禅的旨趣更契合于自然。大珠慧海禅师说:“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他在翠竹中见到了永恒的佛性,在黄花中找到了大智慧。?

佛教说释迦牟尼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应身。“法身是理的积聚,就是积聚真如妙理为身。真如是圆满清净,遍一切处。法身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印度语谓毗卢遮那,意译为遍一切处,清净法身犹如虚空一样的圆满周遍十方世界。”(明旸法师:《佛法概要》第36页)也就是说,佛的法身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是一切事物中永恒的存在,因此说“青青翠竹,尽是法身。”般若,是大智慧的意思。大智慧也和佛的法身一样,存在于万物之中,所以说“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般若法身无二无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