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制作广告塔:在小熊猫的研究领域,贡献最大的学者是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5/03 10:51:17

[姓名]张龙翔
  [性别]男
  [生年]1916
  [籍贯]浙江湖州
  [民族]汉
  [国籍]中国

  [大师传略] [返回]
  张龙翔(1916.3.19-1996.10.24)
  浙江湖州人,著名生物化学家。
  1916年3月19日生于浙江省湖州市南浔镇,1933年考入沪江大学化学系,1934年转入清华大学化学系,1937年毕业。1938年考取岭南大学化学系研究生,1939年应聘到昆明清华大学农学研究所任研究助理,同年考取中英庚款公费留学,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940年改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生物化学系学习,从事致癌多环芳烃代谢作用的研究。1942年毕业获博士学位后,到美国耶鲁大学化学系,在著名生物有机化学家安德森(R. J. Anderson)教授指导下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进行结核杆菌脂质化学的研究。1944年回国,任重庆桐油研究所研究员。1946年受聘任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1950年任北京大学代秘书长。1952年院系调整,任清华、北大、燕大三校建设委员会副主任。1953年,任北京大学生物学系教授、副系主任。1956年,任北京大学科学研究处处长。1960年至1966年,任北京大学自然科学处处长。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1981年至1984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参与发起成立中国生物化学会,历任常务理事、副理事长和理事长。曾兼任北京生物化学会理事长、《生物化学杂志》常务编委、中国科协第四届全委会委员、国务院自然科学奖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生物学科评议组副组长、中美生物化学招考委员会中方主席等职。
  张龙翔在美国耶鲁大学期间,主要从事结核杆菌脂质化学研究,发现在含葡萄糖培养基中生长的结核菌,产生的腊与甘油培养基中生长的结核菌不同,它只含低熔点腊。1946年在北大化学系继续进行葡萄糖高级脂肪酸酯的研究,先后合成了软脂酸葡萄糖单酯、硬脂酸葡萄糖单酯、葡萄糖混合五酯等多种化合物,发现软脂酸和硬脂酸的葡萄糖单酯具有优良的乳化性能,并观察到软脂酸葡萄糖五酯呈现同质多晶现象。
  1953年开始研究胰蛋白酶,1956年确定以分子生物学前沿之一——蛋白质结构与功能为研究方向,研究了胰蛋白酶自溶作用,分离并结晶出3个具有酶活性的分子,确定了它们的化学结构的变化,并逐步建立起设备齐全的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研究实验室。1958年,指导生化教研室的青年教师完成了八肽(催产素)的人工合成。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将研究领域扩展到蛋白质分子的遗传变异与生物进化领域,从分子水平上开展了大熊猫乳酸脱氢酶同工酶M与相近哺乳动物小熊猫、黑熊、狗和猪的同源蛋白质的一级结构的对比,证实大熊猫乳酸脱氢酶同工酶M具有一定的独特性,认为大熊猫在食肉目中应列为独立的一科——大熊猫科。该项成果,作为北大生物系“大熊猫的生物学研究”内容之一,获得1986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5年以后,所领导的实验室在胰蛋白酶结构与功能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胰蛋白酶分子设计与蛋白质工程研究,在我国率先开展了蛋白质工程研究,实验室成为1987年建立的“蛋白质工程和植物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
  张龙翔认为生物化学是一门发展很快的边缘科学,要善于了解这一学科的前沿发展,敢于向新的研究方向探索。在具体选题上,既要注意课题的先进性,又要考虑现实条件的可能性。他坚持一线教学工作,开设了“生物化学”、“生物化学大实验”、“蛋白质化学”、“酶学”、“分子生物学”等多门基础课和专业课程,注意培养学生理论基础和实验技能。
  张龙翔不仅在科学研究上取得了重大成就,而且在教育管理、科研建设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早在担任北京大学生物系副主任期间,他同沈同教授等建议教育部设立生物化学专业。1956年,经教育部批准,在北京大学生物系设立了全国第一个生物化学专业。在长期担任北大科学研究处和自然科学处处长期间,协助校长组织北大科研工作,制定科研规划,组织许多重大项目的实施。1976年任北大748工程(计算机激光汉字编辑排版系统)领导小组组长,组织各方参与研究,安排工程场地,推进实验研究。1978年任副校长期间仍担任北大汉字信息处理研究室主任,为该工程项目的最终成功完成做出了贡献。在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积极加强与世界各国著名大学的联系,稳步推进校内各项改革,主持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加速北大教学、科研试验室建设。
  主持编写的《生化实验方法和技术》,不仅作为大学专业教材,而且被广大生化科技工作者广泛引用,成为重要的生化实验方法学工具书,并获得国家教委高校优秀教材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