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风暴英雄 泽拉图:知道“军事工程学院”这个学校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4/29 06:38:09

军事工程学院的创建
早在人民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十分重视军事科技人才的培养,在延安成立了自然科学院,在各革命根据地先后分别成立了太行工业学校、胶东工业学校、淮北工业学校、东北军事专门学校、张家口电讯工程专科学校等培养各类专门人才的学校。建国以后,根据毛泽东主席提出的“我们将不但有一个强大的陆军,而且有一个强大的空军和一个强大的海军”的要求,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及时地决定建设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的国防军,组成人民解放军的各特种部队。
1950年6月,美国出兵侵略朝鲜,同时派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在这严峻时刻,中共中央毅然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派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援助朝鲜人民。同时决定,为发展国防工业和国防科学技术,创办、组建一批高级军事院校和高等国防科技院校。
第一节 学院的筹建
1952年3月18日,代总参谋长聂荣臻和副总参谋长粟裕向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朱德、林彪副主席呈送《关于成立军事工程学院的报告》。经周恩来、朱德、林彪审阅后,毛泽东主席于3月26日批示“同意”。7月11日,毛泽东主席任命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陈赓为军事工程学院院长。中央军委决定以西南军区第二高级步兵学校、华东军区军事科学研究室和志愿军第三兵团的部分干部为基础,筹建军事工程学院。针对当时各军兵种不可能同时开办高等工程技术院校的情况,中央军委决定,建成后的军事工程学院要为全军各军兵种培养军事科学技术人才,校址设哈尔滨市,并要求学院于1953年9月1日开学。
创建军事工程学院时,正值建国初期,科技人才寥若晨星,既缺少师资力量,又缺乏校舍、教材和实验设备等。为使军事工程学院迅速地建设起来,政务院、中央军委将学院列为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建设项目;为建设现代化的国防军,陈赓院长坚决地挑起了创业的重任。
1952年8月22日,军事工程学院筹备委员会经中央军委批准成立,9月1日在北京恭俭胡同59号开始办公。筹委会由陈赓、徐立行、李懋之、张衍、黄景文、胡翔九、张述祖、任新民、沈正功、赵子立10人组成,主任委员陈赓,副主任委员徐立行。9月16日,中央军委批准军事工程学院筹委会成立临时党委,陈赓、徐立行、李懋之、张衍、胡翔九、黄景文为委员,陈赓为书记。筹委会临时党委提出了“边建、边教、边学”的建院方针,并全面开展筹建工作。
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西南军区第二高级步兵学校的1400多名排级以上干部和1600多名战士、职工于1952年9月先后从重庆抵达哈尔滨市;华东军区军事科学研究室的15名教授、专家和282名干部、战士、职工于12月底前从南京全部迁到哈尔滨市;志愿军第三兵团的干部也先后从朝鲜回国到职。
一)、请调教授 培养助教
建校的重要工作之一是请调教授,培养助教,建立一支骨干教师队伍和做好第一期开学的教学准备工作。陈赓院长亲自抓请调教授、专家的工作。他依靠筹委会的干部、教授,广泛地进行调查研究,了解中央人民政府各部、科学院、高等院校的教授、专家和中央军委系统中大学理工科毕业生、特别是“学非所用”或“用非所长”人员的情况。
1952年9月22日,筹委会向中央军委呈送了关于招收学员及请调师资问题的报告,强调“筹建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培养师资”。总干部部在决定派出工作组招考学员的同时,从军队选调200?300名大学理工科毕业的青年干部进行专门培训,以期他们能在开学后担任助教工作。为培训助教及进行一、二年级课程教学准备,必须按照课程和学员人数聘请教授。学院开学后的第一、二学年主要进行相当于工科大学一、二年级的基础课程教学。同时,各门专业课程也要及时进行相应的教学准备。这一切都急需延聘大批教师。头两年中,按每位基础课教师教2个班(100人)计,至少需190多名教师。鉴于国内师资短缺,大量请调有困难,学院请求选调少数有真才实学的教授作骨干,在苏联顾问帮助下,主要依靠培养助教解决师资问题。第一批请调教授、副教授62名(基础课36名,专业课26名),其中由高等教育部调配46名(提名请调28名),从华东工业部、轻工业部、铁道部、邮电部、重工业部、兵工总局、船舶工业局、上海民生公司、中国科学院和总后勤部共请调16名(均提名请调)。
经中央军委同意后,陈赓亲自将请调教师报告呈送周恩来总理审批。周恩来看完报告后说:一次抽调62名教授太多了,能否减少一些?陈赓说:“这是最低要求,不能再减,务请如数调聘。”周总理批示“同意”,并亲自召开有政务院、中央军委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会议,布置为军事工程学院选调教授的任务。
学院上报的请调教授、专家名单涉及几十个单位。陈赓先后到中共中央组织部、政务院高等教育部和中央军委各总部请示汇报,希望得到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以满足学院的急需。并且要求每个教授都能独当一面,主持一门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进行系或专科必要的各种教学准备。然后派徐立行、张衍等分头到各单位协商解决,先定指标,再定人选.逐人落实,
在全国普遍进行思想改造运动的基础上,选调到学院工作的教授、专家,一般都能服从组织分配,尤其在得知军事工程学院的重要任务后,多数都很乐意参加学院的创建工作。但也有少数人对东北气候寒冷和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等问题存在顾虑。学院一方面派人个别走访或召开座谈会,介绍情况,征求意见,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一方面,重视解决实际困难,如生活、住房条件,家属工作安置和子女入学等,都作了合理妥善的安排。1952年冬,在教授们来院前,学院各级领导干部都住平房,一般干部睡地铺,陈赓把向中长铁路局暂借的一栋专家楼做老教师宿舍,还特为教授食堂聘请了南方厨师。
由于总政治部、总干部部的重视,从1952年10月起,学院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对全军大学毕业和大学3年以上肄业的青年干部分8个考区进行选考,择优录取了243名担任助教。年底实际报到232名,分别编为两个队,按专业分组,在老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学或补习,
1953年3月3日,科学教育部专门讨论培养助教问题明确训练助教是建立一支骨干教师队伍的主要途径。学院筹建时,各类师资均需培养,而培养专业课程的师资则是中心工作。为了提高助教的基础理论水平,学院决定先将所有助教分配到各教研室(1953年至1958年称教授会。1959年后称教研室。全书统称教研室。)学习基础课程,然后,再择优分入各系学习专业。学习时间从4月13日到9月20日共20周,每周学习45学时。经过集中训练,先后组建起院属各教研室和各系专业教研室。所有基础课助教都能担任各自课程的辅导工作,少数优秀者能胜任讲课任务。
在培训助教的同时,老教师们积极进行教材的翻译、编写工作。流体力学教研室岳诘毅、马明德,电工教研室周祖同、易晓东、朱正等都夜以继日地埋头编译教材;数学教研室卢庆骏、工程材料教研室胡振渭等还自己编写了讲义;有的教师除承担培训助教讲课任务外,还担任基层行政领导工作,为学院正式成立和第一期学员开学积极努力、认真负责地做好各项教学准备工作。
二)、招收学员 组建预科 补习文化
1952年9月12日,中央军委向全军发出《关于调查登记大学、专科学校学生及各种技术人才的指示》,责成各级政治机关和干部部组织一定力量进行调查登记工作。9月22日,学院筹委会在向中央军委呈送的有关招收学员的报告中提出,每期学员以800名毕业人数为准,预科招生应录取1000人,以保证有880?900人升入本科。报告批准后,总干部部派出8个工作组,分赴6个大军区、特种兵部队和军委直属队,协助调查登记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员的分布、使用情况。8个工作组的组长、组员由学院的干部担任,总干部部派8名干部分头参加各组工作。由于中央军委指示明确,各大军区领导重视,进展顺利,至10月下旬,调查、登记工作基本结束。
学院招收的第一期学员一般都在部队中经过几年实际工作的锻炼,思想觉悟、组织性与纪律观念方面都有一定的基础。他们当中80%为党、团员,上进心强,具有较高的学习热情,特别是愿意学习国防科学技术。但由于他们大部分是1950年前参军的,所学数、理课程遗忘较多。在录取的987名学员中,大学一、二年级肄业的365人,高中毕业的369人,高工(高工的学习年限相当于高中。一年学完高中数、理、化课程,数、理、化基础较差。)毕业的165人,高中、高工肄业的88人。由于学历不同,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在本科教育开始前,必须进行数、理、化等基础课程的教学,并适当施以时事政策教育与队列、体育训练,为进入本科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聘请苏联顾问
建国初期,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持敌视态度,实行经济封锁和物资禁运。创建军事工程学院只能得到来自当时社会主义国家的帮助。
1952年6月3日,副总参谋长粟裕向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呈送《关于军事工程学院聘请顾问的报告》并草拟周恩来总理致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兼国防部长布尔加宁《关于军事工程学院聘请苏联顾问》函,经周副主席审批后于同日发出。信中说,我国现正筹备创办一所军事工程学院,主要是培养中国人民解放军各特种部队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学院拟设5个系、26个科、72个班,计划招收1100名学员。我们无创办此类学院的经验,需有顾问的帮助。为此,请你能够根据这样的组织机构,或看还需增添必要的系、科,派遣足够的顾问,并准备课程前来帮助。
1952年7月8日,苏联政府派出一个以奥列霍夫空军中将为首的四人专家设计组来到北京,对总参谋部提出的建院初步方案进行论证和修订。从8月5日起,陈赓和徐立行等陪同苏联专家设计组乘飞机到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南京、上海、武汉等地进行了20天的考察,以了解我国、我军的技术力量状况,同时调查是否有比哈尔滨更合适的建院地址。考察结束,中、苏两国专家共同研究提出了一个更加具体的建院方案。
1952年10月4日,陈赓向中央军委呈送《关于聘请苏联顾问问题的报告》,根据学院任务及当时条件,请求向苏联政府延聘50位顾问。以后,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申请增加顾问名额,总人数为84名,每人工作期限两年,到期轮换。
1953年3月13日,以奥列霍夫为首的军事工程学院顾问团第一批成员8人和工作人员3人先后来到学院。除首席顾问奥列霍夫、副首席兼教育顾问叶果洛夫外,还有一位合同战术教研室顾问和5位系主任顾问。
在苏联顾问到达学院之前,院党委就顾问团的工作已作出决定,印发了中央军委办公厅、总干部部的有关文件,组织各级负责干部学习,并请曾在苏联学习和工作多年的徐介藩、赵唯刚同志向干部和有关工作人员介绍苏联专家的工作作风及生活习惯。顾问团来院后,学院领导主动向他们介绍全面工作情况,遇事和顾向团商量,请求给予帮助。顾问们也经常主动找各部门负责同志交谈,经过短期调查研究,提出了各专业四年制教学计划和各专业应设的教研室名称以及应配的教学人员名额的意见;草拟出《军事工程学院教学过程组织基本条例(草案)》,还对校舍建筑的布局、预科学员的文化补习、本科开课的准备工作等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院党委既重视、尊重顾问团的合理意见,又强调学习别人的经验要同自己的独创相结合。顾问团也从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他们有意见就提,接受与否由学院决定。双方的关系一直是友好、融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