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 经费请示:诗词的“推敲”,积累多的人进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5/02 10:08:48
由贾岛的诗韩愈对,推敲这两个字做了很多分析

诗本来就很讲究推敲

请大家举出些列子来说明推敲的好处
如:
春分又绿江南岸
这个绿用的好,然后阐明理由

就是这样的 大家语文积累比较多的给我说些列子吧 谢谢了

请说出那个字用的好,为什么/

王安石的名句“春分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个“绿”字让我们感觉到了满怀的春天气息和满野的绿意。杜牧的名句“停车做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一个“红”字让我们沉浸在浓浓的秋意中,那火一样红的枫叶是那么显眼。自古以来,文人就十分重视形容词的推敲。形容词的巧妙运用能使人或事物的表现更加准确,生动,让语言之花更灿烂。下面,我以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为例,从四方面进行简要说明,一起去感受形容词的艺术魅力。
一、 所描之景更美
景物描写在文章中是十分常见的,为了抓住事物的特征,让所描写的对象更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作者就往往会在写作过程十分注重形容词的运用。
鲁迅的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大家都非常熟悉,其中第二段又是很精彩,这与作者对形容词的巧妙运用是分不开的。菜畦是“碧绿的”,石井栏是“光滑的”,皂荚树是“高大的”,桑葚是“紫红的”,给我们展现了五彩缤纷的百草园。“肥胖”,“轻捷”非常形象地写出了黄蜂和叫天子的特点。何首乌那“臃肿的”根,“又酸又甜的”覆盆子都让我们有一种亲历的感觉。作者巧妙的运用这一系列的形容词,紧紧抓住了事物的特点。百草园的美景就这样形象具体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让这在常人眼里的一个“荒园”成了作者小时侯的一个“乐园”。我们读后也无不心里向往。百草园富有情趣的美十分鲜明地写出了作者的童心、童真、童趣。这菜畦、石井栏、黄蜂、覆盆子就那么深深地刻在我们脑海里。
二、所抒之情更真
“文章不是无情物,说千道万一个真”,这“真”应该是指作者真实的情感。如何更好地抒发自己的情感,这是每一个作者都要去考虑的问题。形容词的巧妙运用能使作者所抒之情更“真”。
读了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谁又能忘记那一片广大的关东原野呢?你看: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奔流似的”马群,那“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赤色的”足金;你听:“在深夜里嗥鸣的”蒙古狗,皮鞭滚落在山涧里传来的“脆响”,“幽远的”车铃,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你闻:那“带着松香味的”煤块。这一张张图片就是作者痛苦的思念,这一阵阵响声就是作者爱的誓言。关东原野的辽远,广大,色彩交织的画卷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撞击我们的心灵,刻上了深深的印痕。这让作者梦牵魂萦的可爱家乡,是多么美丽,是一片无法割舍的思念。形容词就像是一个个精灵放肆着作者的情感,泛滥着作者的热情。
三、人物形象更具体
文章的人物形象是否突出,是评价一篇以表现人物为主的文章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有很多方面,如果能够独具匠心地运用形容词,就能使人物的形象更具体,内涵更丰富。
我们怎么也忘不了那内心极度苦闷,孤独,痛苦却又坚强如磐石的贝多芬。本文作者体现出的高超的肖像描写技巧体现在形容词的巧妙运用上。他那十分“陈旧”,甚至是“不整洁的”衣饰,拖在衣服后面的“早已失效了的”助听器,含蓄了许多“愁苦和力量的”脸,火一样“蓬勃的”头发,“深邃而又略带灰色的”,“长而笨重的”鼻子下那张“紧闭的”嘴,衬着略带“方形的”下颏。正是形容词的巧妙运用,使生活年代离我们将近有两个世纪的贝多芬就这样活生生地站在我们面前,让我们如此真实地触摸到了他的灵魂,那表现出的坚韧无比的生的意志,那一颗坚强的心却又呈现出苦闷和孤独,人物形象真实地展现了出来。
四、细节处更具神韵
一篇文章要精致,细节描写要到位,形容词对于细节的刻画就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能使细节更具神韵,文章主题更突出。
去听一听西北的《安塞腰鼓》吧,他们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生命的热情一旦被释放出来,就没有什么东西能阻挡得住力量的喷涌。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形容词就像是一支火把在黄土高原上点燃,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壮烈的”舞蹈。这鼓的精灵分明是在我们面前狂舞,形容词在这里恰似骤雨,像旋风,让安塞腰鼓具有了灵性,具有了神韵,我们怎能不沉浸其中呢?
形容词就像衣服的色彩,山涧里的清泉,戈壁滩上的白杨,教师在课堂上就应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去品位形容词的艺术魅力,让语言之花开得更灿烂。在此,轻轻地说一声:形容词,让我们慢慢地靠近你。

该句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用得绝妙。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
“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原写“到”字,王安石仔细一想,“春风又到江南岸”缺乏诗意,如何到?又从何到呢?没有春天到来的可观可感的具体形象。因此,他把"到”字改为“过”字,“春风又过江南岸”,春风刚到怎么又过呢?也不妥。”过”有辞去之意,也不合春来的本意,更不用说具体形象了。因此,又改为“入”字,吟咏再三,这一“入”字,还是不甚贴切,接着又改成“满”字。仔细推敲,“满”字似乎稍好一些,但仍然缺乏春到江南出现的生机勃勃的色彩,意境不活泼,不耐人寻味。于是又把“满”字涂去。如此反复换了十余字,都觉得不满意。他干脆放下笔来,走到舱外,观赏月下景色,也好让脑子轻松一下。他极目远望,只见春风过处,月下隐约可见江岸柳条吐翠,青草摇曳,麦田绿浪起伏,生机勃勃,景色如画。他觉得心旷神抬,突然想到贺知章《咏柳》诗中有“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诗句,又想到王维《送别》诗中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的诗句,这两个写到春天的“绿”字,让人具体地感受到春天到来时的生动景象。
想到这里,王安石立即回到船舱,把诗中第三句改成“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一改,全诗境界大为改观,整个江南生机勃发、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便色彩鲜明地跃然纸上了。王安石修改《泊船瓜洲》一诗的故事。是中国诗坛上注重炼字的一段佳话,一直受到后人的赞赏而传颂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