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快光纤激光器:世界的本源是物质,物质是什么意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4/28 23:26:38
引用:不知道你是否能理解??????????
回答者:richard0667 - 助理 三级 6

这位朋友,我真的是一点也没有理解你写的又长又多的内容。

简单说就是 实际存在不随主观一直转换的 东东

物质的定义

所谓的经典定义不仅并不经典,而且不能算正确的物质定义,或者说根本就不能算是物质的定义。认为物质是“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是多此一举,而且与认为物质是“离开意识而独立”的相矛盾。认为“物质是离开意识而独立的” 是一个悖论,将使人们在具体认定什么是物质时无所适从。所谓“客观实在”是一个含糊不清的概念,不能用来定义物质。物质定义应该是“具有物理质量的存在”。世界不是统一于物质,当然也不是统一于精神,而是统一于存在。

当今流行的哲学观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上形形色色的现象都是物质的种种形态,连意识也是物质的产物;世界上除了物质以外,什么也没有;世界上的千差万别,形形色色的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的种种表现形态;除了千差万别的物质形态之外,世界上再没有别的东西存在。可见,在流行观点看来,所谓的物质就是将世界上的一切都包括在内的,一种包罗万象的统一物,任何东西都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所谓世界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对于流行的哲学观点是如此的重要,以至于流行的哲学观点认为,几千年哲学史是划分为不同阵营两军对垒的,其界限就是是否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是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是否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在流行的哲学观点看来,物质就是存在、自然、客观,因此在流行的哲学观点的一些代表作里是不加区分,随意混用的;而作为前者的矛盾对立面的则相应地是意识、思维、精神、主观,同样在流行的哲学观点的一些代表作里是不加区分,随意混用的。

那么什么是物质呢?流行的哲学观点认为有一个经典定义,是这样说的:“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感觉到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流行的哲学观点一般将其概括为“物质就是离开意识而独立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这里先要指出意识与感觉两者不能互相替代,因为两者并不完全等同。感觉是意识,但是感觉只是意识的一部分。意识不仅仅指感觉,除了感觉以外,思维也是意识。感觉是客观事物的个别特性刺激感官以后在大脑中引起的反映。而思维则是大脑在表象和概念的基础之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等认识活动的过程。流行观点将所谓经典定义中的感觉换成为意识,姑且将其算作一种修正吧。不过这样一来所谓的经典定义却不再成为其经典了。

所谓的定义,是一种揭示与事物对应的概念的特有属性的命题。凡是符合该定义的就一定是与被定义概念相对应的事物。反之,凡是不符合该定义的就一定不是与被定义概念相对应的事物。如果说物质就是离开意识而独立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那么凡是“离开意识而独立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就都是物质。反之,凡不是“离开意识而独立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也就都不是物质。具体地说,所谓物质的定义包含着三层意思(似乎开出了三个条件),第一,物质就是“客观实在”的东西,凡不是“客观实在”的东西就不是物质;第二, 物质是“离开意识而独立”的东西,凡不是“离开意识而独立”的东西,也不是物质;第三,物质是“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的东西,凡不“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的东西也不是物质。其中第一层意思是定义的主要内容,第二层意思和第三层意思是对第一层意思的注解,是第一层意思的具体化、明确化。本文作者对此理解是根据一切定义都具有的性质进行的。

其实,既然能够被确认是客观实在,那么这种客观实在必然是已经被意识反映的东西了,因此也就无所谓是否“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我们可以设想,意识是否可能在对客观实在有所反映之前就确认其为客观实在。事实上,第三层意思不仅是多此一举,而且是与第二层意思相互矛盾的。因为认为“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就是物质,不“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就不是物质的看法,也就是认为物质不是“离开意识而独立”的东西,而是必须依赖于“意识能否反映的”。

既然认为客观实在是不依赖人的意识(感觉)独立存在的,那么是客观实在或者不是客观实在,就应该与意识(感觉)无关,也就是说人的意识(感觉)无论能否意识(感觉)到这种客观实在,都不影响其是否客观实在。比如在人类存在以前,当然没有人的意识存在,而世界作为客观实在也当然不会因为意识的不存在,因此不可能意识到世界的存在,世界就真的不存在了。可是如果按照所谓的物质定义,结论则完全不同了。

就拿所谓经典定义的原译文来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感觉到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如果将两句话中被本文作者加上下划线的那部分去掉,似乎还可免受画蛇添足或者自相矛盾之讥。如果流行的哲学观点向经典定义发问:尊驾是否认为这种“客观实在”,如果不“是人感觉到的”,不能“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的话,那就意味着它不是物质?面对这个问题,所谓的定义就将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因为如果认为这种“客观实在”,并不会因为如果不“是人感觉到的”,不能“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而不是物质的话,那又何必多此一举,规定这种被物质范畴所标志的客观实在非得要“是人感觉到的”,以及“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的呢?反之认为这种“客观实在”,如果不“是人感觉到的”,不能“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就不是物质,那岂不是就意味着这种由物质标志的客观实在是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的,因此所谓的经典定义是自相矛盾的呢?

譬如,类人猿是否“是人感觉到的”,“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的客观实在?是否物质?我们知道生物进化论至今为止仍然只是一种假说,既然是假说,必然是未经完全证实的。尽管是一种科学的假说,但是是否能够将未经完全证实的东西当成“是人感觉到的”,“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的客观实在,认为类人猿是一种物质呢?或者说人能够“感觉到”,并且“复写、摄影、反映”未经完全证实的东西呢?显然不能。但是如果类人猿不是物质,难道类人猿是精神意识或者既非物质也非精神意识的东西?而所谓的科学假说竟然认为人是由精神意识或者既非物质也非精神意识的东西进化来的?大约流行观点也已经注意到“感觉”所面对的窘况,因此将所谓经典定义中的“感觉”改成了“意识”。或许流行观点认为,虽然感觉似乎不能“复写、摄影、反映”假说中的未经完全证实的东西,但是意识却可以反映假说中的未经完全证实的东西,因此,流行 观点认为情况似乎就有所好转了,可以宣称类人猿是物质了。可是流行 观点是否注意到,如果原本未经完全证实的东西,完全是由于意识将它“反映”成为了“物质”的话,这种“物质”还是独立于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吗?

再譬如说,宇宙是无限的还是有限的问题。如果按照流行观点所谓的经典定义,那么宇宙只能是有限的了。因为人的感觉至今为止只能感觉到宇宙的有限部分,而且永远不能感觉到全部无限的宇宙,那是否意味着流行哲学认为无限的宇宙不是客观实在,也不是物质?

既然所谓物质定义的第三层意思或者是多此一举,或者是与第二层意思相互矛盾的,因此完全有理由应该将其否定。因此对于所谓物质经典定义中的客观实在的注解也就只剩下物质是“离开意识而独立”的东西,凡不是“离开意识而独立”的东西,也就不是物质了。

然而,物质定义的第二层意思,即所谓物质定义所论及的物质与感觉(意识)的关系时所认为的物质是“离开意识而独立”的东西,凡不是“离开意识而独立”的东西,就不是物质,又着实给我们的思想带来不少的困惑。

人的眼睛能够看到的动物、植物、鸡蛋、石头、高山、大海等等,流行的哲学观点当然认为这些都是离开意识而独立的东西,因此按照定义来说都是物质。还有道路、桥梁等等,流行的哲学观点似乎也不会怀疑是物质。

人的耳朵能够听到的自然界的各种声音,是声波,当然也是被流行的哲学观点认为是离开意识而独立的客观实在的东西,那么这些声音按照定义规定当然也应该算是物质。然而人的耳朵又能够听到人类发出的各种声音,比如各种美妙动听的乐曲声,那是不是物质?如果是的话,流行的哲学观点或许认为同样只是声波。但是一切乐曲都是人类意识的产物。那是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吗?

人的鼻子能够闻到的各种自然的花香腐臭,是刺激鼻膜的不同分子,也是流行的哲学观点所谓的离开意识而独立的客观实在的东西,因此也都是物质。但是那些人的鼻子能够闻到的各种人工合成以及人工释放的气味呢?

人的舌头能够辨别甜酸苦辣各种味道,当然也包括各种天然和人工的味道。天然的味道当然是流行的哲学观点所谓的离开意识而独立的客观实在的东西。那么经过人们加工产生的味道呢?

触觉能够感受到外界物体的冷暖和软硬。作为外界物体的冷暖和软硬的物理性质,当然不会不是离开意识而独立的客观实在,那么这种外界物体的冷暖和软硬是物质吗?人的感觉(不管它是大脑、神经、表皮还是人体哪部分组织的感觉),还能够感觉到的存在于人体各个部位的痛痒,试问痛痒是离开意识而独立的物质吗?为什么是物质或者为什么不是物质?

物质定义所论及的物质与感觉(意识)的关系“物质就是离开意识而独立的”客观实在,似乎给我们的思想造成了一系列困惑。而令人最为困惑的则是按照所谓的定义来看,“意识”究竟是不是物质的问题。

我们就来看看什么是“离开意识而独立”?似乎流行的哲学观点所谓的“离开意识而独立”仅仅只是指不再存在于人的感觉或者思维之中的东西而已。至于其原先曾经是否存在于人的感觉或者思维之中则是不管的。诸如上述例子中的道路、桥梁、乐曲声、人工气味、人工味道等等显然原本都只是存在于人们头脑里的思想,它们成为了“离开意识而独立”的东西,只不过是一种结果,一种由思想转化成为的客观实在的结果而已。

事实上流行观点所谓的意识概念也是混乱的。同一个词“意识”其实包含着两层意思,实际是两个概念,但是流行观点却不加区别,任意混用。意识的一层意思是指感觉和思维的总称,作为人体的机能,是指一种动作;另一层意思则是指思维过程的结果,或者说是这种结果的内容,我们可以称其为思想内容,以示区别。当然两者是有联系的,作为结果的思想内容,是动作的结果,没有作为动作的意识,也就没有作为结果或者结果的内容的思想内容。

现在我们要看一看作为思维结果的思想内容是存在于什么地方的。思想内容一定存在于思想者的头脑里的吗?恐怕在于流行的哲学观点看来那是理所当然没有疑义的事情,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在思维过程中,意识作为人体的机能应该说是存在于思想者的头脑之中的。可是那只是作为客观事物的个别特性刺激感官以后在大脑中引起的反映的感觉以及作为大脑在表象和概念的基础之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等认识活动的过程的思维两者总称的意识。但是作为一种(定型的)思维过程结果或者结果的内容,思想内容就不再一定是存在于思想者头脑里作为思维的东西了。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有某人总结出一条定理,如果他过世以后,或者没有过世但是得了老年痴呆疹,或者因为其他原因,全然不再记得该条定理,还能说作为思想内容的定理存在于他的头脑里吗?或许有人会说,如果定理不再存在于总结者的头脑里,但是一定存在于接受该定理的人的头脑里。这种观点犯了一个原则性的错误,就是将存在的东西看成为只是头脑(思维)接受的东西。撇开这一点不说,历史上因为种种原因而被埋没的思想(内容)不在少数,如果这些被埋没的思想(内容)又被重新发现,那么在该思想(内容)被埋没的过程之中,没有一个该思想(内容)的接受者,该思想(内容)又存在于那里呢?难道该思想内容不存在了吗?那当然是不可能的,因为那就不叫被埋没以后的重新发现了。假设一条定理被埋没在一本古书里,流行观点是否认为该思想(内容)就是存在于书里呢?又比如类似金庸先生小说中镌刻在岩洞石壁上的武功秘籍,其武学思想是否就存在于岩洞的石壁上呢?答案应该都是肯定的。当然问题并不在于思想内容是否可以存在于书里或者石壁上,而是在于作为一种定型的思维过程的结果或者结果的内容,作为定理或者武功的思想内容是否已经成了客观的东西,是否已经成为了脱离思想者(包括定理的发现者以及接受者)而独立存在的东西了。也就是说思想内容是否可以成为不依赖于作为感觉以及思维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呢?既然意识主要是大脑的机能(感觉也跟五官有关),而思想内容已经不一定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那么思想内容可以成为不依赖于作为感觉以及思维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好比我们在前述例子中所指出的,道路、桥梁、乐曲声、人工气味、人工味道等等显然原本只是存在于人们头脑里的思想内容,它们成为了“离开意识而独立”的东西,只不过是一种结果,一种由思想意识转化成为的客观实在的结果,一种体现道路、桥梁、乐曲声、人工气味、人工味道等等创作者的思想内容的客观实在而已。与此相同,书籍以及刻有武功的石壁以及任何记录思想内容的媒体同样是体现定理、武功以及其他思想内容创立者的思想内容的客观实在而已。我们知道,书籍一般是由各种纸张制成的。但是书籍是书籍,纸张是纸张,不能把书籍当成纸张,也不能把纸张当成书籍,两者是有明显区别的。其最主要的区别就是任何书籍必然都附载着一定的思想内容。同样,乐曲声也不是单纯的声波,而是附载着一定思想内容的声波。因此思想内容附载在一定的物体之上,可以不依赖意识而存在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这样,我们便证明了一部分原先被流行的哲学观点当作意识的的东西,按照流行观点所谓的物质经典定义,实际上应该是不依赖于作为感觉以及思维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也就是所谓的物质。这里要声明一下,证明思想内容是流行的哲学观点所谓的物质,只是按照流行观点所谓的物质定义进行逻辑推理的结果,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这种观点。

接着我们再来讨论作为感觉和思维的总称,作为人体的机能或者动作的意识,跟物质的关系。流行的哲学观点即使是对于意识属于什么事物所有的说法也似乎存在着自相矛盾之处。流行的哲学观点认为意识是人脑所特有的属性,也就是认为除了人类以外,任何事物包括动物在内都不具有意识。但是又认为动物是具有感觉的。难道流行的哲学观点认为感觉不是意识?可是流行的哲学观点偏偏又认为感觉也是意识。那么又难道动物也是有意识的?或许流行的哲学观点是想说,动物只具有感觉而不具有思维,思维是人脑所特有的。但是如果流行的哲学观点的意思真是这样的话,那么就得承认动物尽管只具有感觉而不具有思维,但是也是具有意识的。于是我们就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讨论物质与感觉(意识)的关系了。

其实,动物是确实具有感觉的,尽管并非所有的动物都具有类似于人类那样健全的感觉,但是动物具有感觉却是不可否认的,有的动物甚至具有灵敏度超过人类的特殊感觉。比如狗具有远比人类灵敏的多的嗅觉。这是不容否认的客观事实。也就是说,动物所具有的感觉是一种客观实在,而且动物的这种感觉是离开人的感觉(意识)而独立存在,(又能为人的感觉(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的东西。本文这里要提醒一下,所谓的经典定义规定的判断物质的根据的感觉,确实只是指“人的感觉”,然而人的感觉当然不包括动物的感觉,因此动物的这种感觉也确实是离开人的感觉(意识)而独立存在(并且能够为人的感觉(意识)所反映)的,那么按照所谓物质的经典定义的规定,动物的感觉,或者说动物的意识就是一种物质。于是,我们应该认真地思考一下了,连得比人类的感觉低级的多的动物的感觉也是物质,又有什么理由认为人的感觉不是物质呢?

当然,即使不承认动物的感觉是一种意识也一样,我们同样可以这样证明:动物有感觉是事实,动物的感觉存在于人的感觉(意识)之外(而且能够为人的感觉(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因此按照所谓经典定义的规定,动物的感觉理当是一种物质。那么似乎就没有理由认为比动物高级的生物----人类,其所具有的比动物的感觉高级得多的人类的感觉反而不是物质。如果人的感觉是物质,那么人的意识似乎也应该就是物质了。

意识究竟是不是物质呢?前文曾提到,流行的哲学观点认为世界上形形色色的现象都是物质的种种形态,连意识也是物质的产物;世界上除了物质以外,什么也没有。那么为什么作为物质“产物”的意识不是物质呢?莫非是流行的哲学观点失误,将“产意”或者“产识”说成了“产物”?

或者是因为意识就是“什么也没有”?意识只是一连串毫无意义的零?不是说“世界上除了物质以外,什么也没有”吗?那么如果说意识不是物质的话,不就等于是说意识就是“什么也没有”吗?可是说意识是“什么也没有”,这又是什么意思?是不是指意识是不存在的?可是偏偏恩格斯却确确实实说过精神意识也是客观存在的。既然世界上除了物质以外,什么也没有,意识又也是客观存在的,也就是说,意识不但是存在的,而且是客观的。那不就是说意识也是物质,而且只能是物质吗?否则的话,意识既不是“什么也没有”,又不是物质,那么意识究竟是什么呢?

按照流行的哲学观点的说法,世界统一于物质,所谓世界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认为在物质世界之外还存在着一个精神意识世界或者认为与物质世界同时平行存在一个精神意识世界的观点,都是被流行的哲学观点判定为错误观点的。按照流行的哲学观点的说法,精神意识不能存在于物质世界之外,那么精神意识当然就只能存在于唯一的物质世界之中。既然在这个唯一的物质世界之中,除了物质以外,什么也没有,那么在这个物质世界之中如果有所谓的意识存在的话,意识这个东西也就只能是不折不扣的物质了。当然这个结论只是按照流行的哲学观点所作的推论。

可是由于所谓的物质定义规定“物质就是离开意识而独立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按照所谓的经典定义所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感觉到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而意识恰恰正是不能离开意识而独立的东西,不是客观实在,于是意识就只能被排除在物质世界之外了。然而,出现了这种情况的结果则是,所谓的物质经典定义使得流行的哲学观点陷入了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尴尬境地。可见流行的哲学观点所谓的物质是“离开意识而独立”的观点是一个悖论。

看来,在所谓物质的经典定义中,起举足轻重作用的还是所谓的“客观实在”。因此本文有必要在此对物质定义第一层意思,应该说是最主要的意思,即所谓物质是“客观实在”的东西,凡不是“客观实在”的东西也不是物质,作一些评述。

什么是客观实在,流行的哲学观点没有明确给出定义。不过按照所谓的经典定义所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感觉到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那么凡是“人感觉到的”,“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的一切就应该都是客观实在,而不管它是什么。前述例子中的人的眼睛能够看到的动物、植物、鸡蛋、石头、高山、大海,还有道路、桥梁;人的耳朵能够听到的自然界的各种声音,即声波,人的耳朵又能够听到人类本身发出的各种声音;人的鼻子能够闻到的各种自然的花香腐臭,是刺激鼻膜的不同分子,以及各种人工合成以及人工释放的气味 ;人的舌头能够辨别甜酸苦辣各种味道,当然也包括各种天然和人工的味道,但是味道只是物体的性质而不是物体本身;人体的触觉能够感受到作为外界物体的冷暖和软硬的物理性质,人的感觉(不管它是大脑、神经、表皮还是人体组织的感觉),还能够感觉到的存在于人体各个部位的痛痒等等。所有这些应该都是所谓经典定义所说的客观实在。因此也就是流行的哲学观点所谓的物质,而不管它是具有质量的物体,或者仅仅只是物体所具有的性质,甚至于物质不是不关痛痒的。

另外,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是在不停地运动着的。运动,绝对是“人感觉到的”,“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的,因此按照物质的定义,运动当然就是一种客观实在,一种“物质”,而不是流行观点所谓的物质的基本形式。

同样,能量、温度、气压、力、电压、电阻等等都是“人感觉到的”,“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的,因此按照物质的定义,都是客观实在,都是物质,也不必要再将其称为是物质的什么形态或者什么性质。因为无论什么形态或者性质,只要是“人感觉到的”,“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的,按照物质的定义,都是客观实在,因此都是物质。更何况,按照流行观点的说法,“世界上除了物质以外,什么也没有”,如果运动、能量、温度、气压、力、电压、电阻等等不是物质的话,难道是“什么也没有”吗?尽管这些说法匪夷所思,但是如果你信奉所谓物质的经典定义,那么你就得接受之。

再譬如空间和时间都是客观实在的东西,即使被奉为经典定义的提出者本人也承认空间和时间是一种客观实在,而且毫无疑问“这种客观实在是人感觉到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比如说空间,任何一个智力正常的人,凭他的视觉和触觉都能够感觉到空间的存在。那么按照所谓物质经典定义的规定,空间似乎理所当然应该是一种物质。可是流行的哲学观点却用一句话;“时间和空间不是物质”明确地断然否认了空间和时间都是物质。有什么理由吗?没有,哪怕是任何一点点。

出现上述种种匪夷所思、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情况,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所谓物质的经典定义不仅并不经典,而且根本就不能算是物质定义;更重要的是,所谓的物质概念根本就是含糊不清不知所云的。当然,世界也就不可能统一于这样一种所谓的物质。

鉴于所谓的物质经典定义徒乱人意,因此只能忍痛割爱,坚决将其摈弃,重新进行正确的定义。本文拟将物质定义为;“一切具有(物理)质量、时间量、空间量(体积)三(种)量的存在”或者说“一切能够用三量量度的存在”。物质可以简称为物。所谓的物质也就是指诸如基本粒子、电子、中子、质子、原子、分子、化合物、单质、混合物、无机物、有机物、生物、非生物、天然物、人造物等等直接与时间量和空间量(体积)同在的具有物理质量的存在物,这些存在物都是具有具体形态的,亦可称为物体。由于任何具有物理质量的物质都是直接与时间量、空间量(体积)同在的;任何直接与时间量、空间量(体积)同在的也都是具有物理质量的物质。因此又可以将物质的定义简化为“具有物理质量的存在”。本文作者的这个物质定义可以说是最接近于实践,最符合于常识的。

以上的论述告诉我们,物质不等于全部存在,而只是存在的一部分。这里要指出,精神意识也是客观存在的。世界不是统一于物质,当然也不是统一于精神,而是统一于存在。

不知道你是否能理解??????????

不依赖于意识而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上边的又臭又长的贴子不知道是哪个根本不懂哲学的人写的……

客观存在的东西

怎么这么多哲学的问题

物质应该是人类所能感知到的东西吧。
如果人类感知不到的东西,那应该是"非物质"。

大家都说世界是"物质"的,但认识它又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新的物质又在不断地发现,其实也就是我到看到或感觉到了什么新的东西,于是我们就把所有的能感知道的东西都称为"物质",因为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东西我们都可以感知啊!(感知不到的东西我们就说“没有”,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