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行业销售总监:目断秋宵落雁 醒来时响空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5/03 02:38:41
这两句是什么意思?出自何处呢!谢谢了

辛弃疾《木兰花慢》
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啼酒只依然。目断秋宵落雁,醉来时响空弦。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题前小序说,前人诗词有赋月者而无送月者,本词别开生面,从“送月”这一新的角度,探讨了词人朦胧猜想到的,月亮绕地球旋转这一宇宙观,是一首想象奇、构思新颖的送月词。

送月,怎么送法呢?本词与一般写悲欢离合的词不同,既不思乡吊人,也不怀古伤今,而是把握黎明前刹那间的月景,仿照屈原《天问》的写法,把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和比喻交织在一起,对月亮提出一系列的疑问。“可怜今夕月”,首句先对月亮赞美,“可怜”,可爱。以下便接连提出疑问,“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他先问,可爱的月亮降落到什么遥远的地方去了?继而问,是不是另外还有一个人间,那里的人们刚刚看到月亮从东方升起?词人的大胆想象,与今天月亮绕地球转的道理相近,表现了他的聪颖灵悟,也说明由于他对客观自然观察细致,因此才具有这种可贵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天外”古人以目力所及的天体之外为“天外”;“汗漫”,空阔无边;“浩浩”,广大的样子;“姮娥”,嫦娥。在对月亮的出没作了猜想之后,词人又针对有关月亮的自然现象和神话传说提出了一系列的疑问:是不是天外空空荡荡无涯无际,只是一股大风把明月送走了?月亮无根悬在空中,是谁把它系住了?月宫的嫦娥不出嫁是谁把她留住了?这些问题对今天的人来说虽然不算问题,但就辛弃疾生活的时代来说,也只有象他这样想象丰富的人,才能提出这样的问题。前两问,问的是限于当时的科学水平,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后一问,说明词人对有关月中嫦娥的神话故事发生了怀疑,这与李白的《把酒问月》中的“嫦娥孤寂与谁邻”意境相近,两位巨匠的想法可谓不谋而合。

下片紧承上片,继续对有关月亮的所有传说,陈述了自己的想法,大胆地提出了疑问。“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这两句是针对月亮的运行路线说的。他说,有人认为月亮运行经过海底,却又无从查问,这种说法让人迷茫困惑忧虑不解,以下便针对这种说法谈了自己的想法和疑问。“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三句由“怕”字领起,是写词人的担忧,如果月亮真的经过海底,他真担心海中往来奔突的鲸鱼,撞坏了月宫中的华美宫殿、亭台楼阁。“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故”,本来;堪,能够;“云何”,为什么?传说中月亮上面还有蟾蜍和玉兔,他禁不住问,在月亮通过海底的时候,本来就会游水的蛤蟆固然无妨,那玉兔不通水性,又怎么办呢?“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结尾二句,更进一层,对月亮运行经过海底的说法提出问题。“无恙”是对上边疑问的总结,是说如果月宫中的房子不被撞坏,玉兔也和蛤蟆一样,顺利渡过大海,没有发生任何问题,那么圆圆的月亮又为什么渐渐地会变成“钩”样的月牙呢?这与“既能明似镜,何用曲如钩?”(骆宾王:《玩初月》)的发问相比,更为具体深刻。

全词一气呵成,紧凑连贯,读来势同破竹。词的视野广阔,构思新颖,想象丰富,既有浪漫主义色彩,又包含生活逻辑,且有难能可贵的科学断想,彻底打破前人咏月的陈规,道前人所未道,发前人所未发,其意义较那些对月伤怀的作品寄托深远,其境界较那些单纯描写自然景物的咏物词更高一筹。

木兰花慢

滁州送范倅

辛弃疾

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想夜半承明,留教视草,却遣筹边。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殢酒只依然。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

这首词是乾道九年(1173)秋天,作者在滁州任上,为送他的同事范昂赴京城临安而作。范昂原任通判,是他的副职,二人一起共事,合作得很好,一年多来实行种种革新措施,在滁州的地方建设上,取得了不少成绩。因此,他们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如今范昂要走了,作者感到依依难舍。词的上片写惜别之情,下片是写希望范昂此去京城,能得到朝廷重用,到前方筹划军事,为国立功。当想到自己仍留在滁州,不能为国建功立业时,不禁感慨系之。

起句“老来情味减”,引人吃惊:才三十三岁的辛弃疾,为什么说自己“老”了呢?并不是因为自己的官阶比他大,倚老卖老,摆老资格,而是有深意包含在其中的。全句的意思是,我老了,年青时那样的兴致和趣味已经大大减退了。他年青时又有什么兴致与趣味呢?辛弃疾起于戎马之间,攻城陷阵,追杀叛徒,以至率兵南归,那是怎样的一种情势?现在,回首往事,感到一事无成,过去的一切都是那么遥远似的。因而,自然就产生了“老”的感觉。这种叹“老”的情思,是对青年时代怀抱壮志的一种遗恨。也是用反语,发泄对现实的不满,是对黑暗腐败政权所进行的抨击!“对别酒,怯流年。”这是同友人离别时,对年华的流逝,忽而产生的一种怯惧;其实就是由于壮志未酬,在情绪上的一种压抑。

“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笔锋一转,又写眼前的别筵:不几天就是中秋佳节了,人却要离散了,这不更使人感到遗憾吗?“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不懂人情的江水,全不顾我们离别的痛苦,只管和西风一起,把载着朋友的船送走。感情又来一番跌宕起伏。“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这是设想范昂回到家乡,享受到故乡之爱与天伦之乐的情景。莼鲈,比喻思乡之情,《世说新语》载:晋朝张翰(季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怀念起吴中家乡菰菜莼羹和鲈鱼脍的美味,叹息说:“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官数千里以要名爵。”于是,立即弃官整装南归。

过片,又突转一笔:“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劝勉范昂不要忘情于故乡之爱和天伦之乐,应当趁征衫未脱,去朝见天子,因皇帝在宫里正盼着贤德的人去帮助料理国事呐!在这里,作者那种时刻关心国家大事的心情跃然纸上!

“想夜半承明,留教视草,却遣筹边。”作者又加重一笔,说是料想会有那样一个时刻:皇上把你留在承明庐,让你审定各种重要文书,请你一起筹划边防的军机大事。承明庐,为汉代朝臣值宿之所,在石渠阁外。《西都赋》:“承明金马,著作之庭。大雅宏达,于兹为群。”视草:审定翰林院代皇上起草的诏书。《旧唐书·职官志》:“玄宗即位,张说等如入禁中,谓之翰林待诏。……或诏从中出,虽宸翰所挥,亦资其检讨,谓之视草。”作者用这些想象之词,与“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作照应,鼓励范昂不可留恋儿女温情,努力为国家做些事情。

“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殢酒只依然。”这是作者自谦之词,愁肠殢酒,顽劣之性未改,说壮志未伸,事业无成,还是旧日境况,似乎无面目再对故人。

“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这个收笔颇出人意料!“响空弦”:指《战国策·楚策》载,更羸曾引弓虚发,惊落一只孤雁。魏王问其原因,他说,这是一只伤雁,心中还充满着对弓箭的恐惧,所以,听见弓弦声,便被惊落了。作者用这个典故,说明自己仍未忘情疆场的戎马生涯,虽“老”而还堪一用!

辛弃疾守滁州时期,任一州之长,得以施展政治才干。而且又取得相当显著的政绩,思想感情是昂扬的,反映在创作上也是明朗的。这首《木兰花慢》,在艺术构思上.层次鲜明,用对比照应的方法,使意境逐步在感情的推宕中展开。先写自己方面的因“老来情未减”,面对别筵,更是“怯流年”,这是一层。“况中……秋……好月”,偏又“不照人圆”,又递进一层。“无情水”,“送归船”更把那离人的情绪推向胶结状态。然而,话未说尽,忽转到朋友归家后的天伦之乐,一悲一喜,对照鲜明,笔势跌宕有致。下片首先放手去写“征衫……去朝天”,“夜半承明……却遣筹边”。写到酣畅之处,却转到“长安故人问我”,抒写自己的胸襟怀抱。“道愁肠殢酒依然”,借用唐人归意,但当写出“目断秋霄落雁”,使旧意又有了新鲜内容,可谓推陈旧为神奇。全词有虚有实,而“醉来时响空弦”,虚中实写,实为神来之笔,令人叹为观止。这一结语,就象一段软软细语之后,突然一阵紧锣密鼓,或惊堂木一拍,使柔中有刚,阴中有阳,刚柔相济,豪迈的气势,夺人而来。尤其这“目断秋霄落雁”句,是最能表现稼轩词的风格的。

辛弃疾《木兰花慢》_滁州送范倅:

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想夜半承明,留教视草,却遣筹边。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殢酒只依然。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

这首词是乾道九年(1173)秋天,作者在滁州任上,为送他的同事范昂赴京城临安而作。范昂原任通判,是他的副职,二人一起共事,合作得很好,一年多来实行种种革新措施,在滁州的地方建设上,取得了不少成绩。因此,他们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如今范昂要走了,作者感到依依难舍。词的上片写惜别之情,下片是写希望范昂此去京城,能得到朝廷重用,到前方筹划军事,为国立功。当想到自己仍留在滁州,不能为国建功立业时,不禁感慨系之
起句“老来情味减”,引人吃惊:才三十三岁的辛弃疾,为什么说自己“老”了呢?并不是因为自己的官阶比他大,倚老卖老,摆老资格,而是有深意包含在其中的。全句的意思是,我老了,年青时那样的兴致和趣味已经大大减退了。他年青时又有什么兴致与趣味呢?辛弃疾起于戎马之间,攻城陷阵,追杀叛徒,以至率兵南归,那是怎样的一种情势?现在,回首往事,感到一事无成,过去的一切都是那么遥远似的。因而,自然就产生了“老”的感觉。这种叹“老”的情思,是对青年时代怀抱壮志的一种遗恨。也是用反语,发泄对现实的不满,是对黑暗腐败政权所进行的抨击!“对别酒,怯流年。”这是同友人离别时,对年华的流逝,忽而产生的一种怯惧;其实就是由于壮志未酬,在情绪上的一种压抑
“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笔锋一转,又写眼前的别筵:不几天就是中秋佳节了,人却要离散了,这不更使人感到遗憾吗?“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不懂人情的江水,全不顾我们离别的痛苦,只管和西风一起,把载着朋友的船送走。感情又来一番跌宕起伏。“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这是设想范昂回到家乡,享受到故乡之爱与天伦之乐的情景。莼鲈,比喻思乡之情,《世说新语》载:晋朝张翰(季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怀念起吴中家乡菰菜莼羹和鲈鱼脍的美味,叹息说:“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官数千里以要名爵。”于是,立即弃官整装南归
过片,又突转一笔:“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劝勉范昂不要忘情于故乡之爱和天伦之乐,应当趁征衫未脱,去朝见天子,因皇帝在宫里正盼着贤德的人去帮助料理国事呐!在这里,作者那种时刻关心国家大事的心情跃然纸上!

“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酒只依然。”这是作者自谦之词,道愁肠殢酒,顽劣之性未改,说壮志未伸,事业无成,还是旧日境况,似乎无面目再对故人。

“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这个收笔颇出人意料!“响空弦”:指《战国策·楚策》载,更羸曾引弓虚发,惊落一只孤雁。魏王问其原因,他说,这是一只伤雁,心中还充满着对弓箭的恐惧,所以,听见弓弦声,便被惊落了。作者用这个典故,说明自己仍未忘情疆场的戎马生涯,虽“老”而还堪一用!

辛弃疾守滁州时期,任一州之长,得以施展政治才干。而且又取得相当显著的政绩,思想感情是昂扬的,反映在创作上也是明朗的。这首《木兰花慢》,在艺术构思上.层次鲜明,用对比照应的方法,使意境逐步在感情的推宕中展开。先写自己方面的因“老来情未减”,面对别筵,更是“怯流年”,这是一层。“况中……秋……好月”,偏又“不照人圆”,又递进一层。“无情水”,“送归船”更把那离人的情绪推向胶结状态。然而,话未说尽,忽转到朋友归家后的天伦之乐,一悲一喜,对照鲜明,笔势跌宕有致。下片首先放手去写“征衫……去朝天”,“夜半承明……却遣筹边”。写到酣畅之处,却转到“长安故人问我”,抒写自己的胸襟怀抱。“道愁肠殢酒只依然”,借用唐人归意,但当写出“目断秋霄落雁”,使旧意又有了新鲜内容,可谓推陈旧为神奇。全词有虚有实,而“醉来时响空弦”,虚中实写,实为神来之笔,令人叹为观止。这一结语,就象一段软软细语之后,突然一阵紧锣密鼓,或惊堂木一拍,使柔中有刚,阴中有阳,刚柔相济,豪迈的气势,夺人而来。尤其这“目断秋霄落雁”句,是最能表现稼轩词的风格的。

辛弃疾《木兰花慢》: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啼酒只依然。目断秋宵落雁,醉来时响空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