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视频安卓客户端:经济全球化对我们的要求是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4/30 03:44:37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要有平等'开放'参与的国际意识'合作与竞争意识'市场意识'诚信意识'创新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法治观念^_^

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潮流。发达国家首当其冲,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力量,而发展中国家也越来越多地加入全球化的潮流。经济全球化具有两重性,对于它的影响要做具体分析。
A,经济全球化的理解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随着全球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世界各国经济出现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一种经济现象或者经济发展趋势。 托马斯 L·弗莱德曼对全球化做出了自己的理解, 他认为,自从1945年开始,冷战系统统治了国际事务,但是现在它已经明确的被一个全新的、更广泛的、相互联系的一种体系所代替,这种新的体系被称作全球化体系。从1989年推倒柏林墙开始,我们并不奇怪世界上最年轻的经济——全球化经济仍然在增长。世界范围内自由市场和民主政体的延伸正在使全国各地越来越多的人们把他们的想法变为现实。被适当掌握和公平分享的科技,不仅在消除地理界限,还有人们之间的界限。世界仍然保持着很大的发展前景。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晚期世界经历了一个相似的全球化时代。如果相对于GNP而言,比较贸易量和资本的跨国界流动,相对于人口总量,还有劳动力的跨国界流动,一战前的全球化时代与我们现在所经历的有相似之处。作为当时全球化的支配力量,大英帝国,是一个巨大的潜在的市场的投资者,当时在英伦半岛、欧洲、美洲的企业经常遭受经济危机的打击。
第一个全球化时代和全球金融资本主义被第一次世界大战连续的打击所打破,俄罗斯革命和大萧条,也在物质上和观念上损坏了这个体系。二战后正式被分化的世界也被冷战所固定。冷战也同样是国际体系。大致从1945年持续到1989年。随着柏林墙的倒塌,它又被另一个体系所代替:我们现在所处的全球化的新纪元,姑且把它称为第二轮的全球化。
以前的全球化时代和现在我们经历的有相似之处,今天的新颖之处在于世界在程度和密度上紧密的结合在一个单一的国际化的市场条件下。还有就是很多的人和国家都可以参加到这个过程中来而且受到它的影响。
今天,全球化的时代不仅仅在程度上与以往有所不同;在某些重要的方面上也有所不同。正如经济学家曾经指出的,以前的那个时代是建立在衰退的交通费用上的。铁路、蒸汽机和汽车的发明使人们可以更快更省钱的达到更多的地方,同时人们可以更快更省钱的进行贸易。
今天,全球化就建立在衰退的远距离通信上,鉴于微芯片、人造卫星、光导纤维、互联网这些新的技术,世界被连接得更加紧密。这些新技术意味着发展中国家不必非要用初级产品和西方交换制成品;它们意味着发展中国家也可以称为大时代的生产者。这些新技术也使得公司得以将它们的产品、研究和市场设置在不同的国家,而且可以用计算机和电视会议把它们联系在一起。还有由于计算机的结合和廉价的远距离通信,人们现在可以全球范围内的提供和交换服务——从医疗建议到软件编写到数据的传送——这些都是以前办不到的。使现在的全球化变得独特的原因还有就是因为这些技术使传统的国家和公司可以在世界范围内触及得更远、更快、更节约和更深入。事实上个人经历也可以体现这一点。我们可以这样总结两个全球化的区别:如果第一个时代是使得世界由大变中,那么现在这个就把世界由中变小。
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理论思潮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流行,但其理论源头却可以追溯到马克思恩格斯150年前写作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全面认识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加强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必由之路。当代经济全球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历史走向的第三个阶段,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信息网络化,科技全球化,分工体系国际化,跨国公司的全球经营,市场全球化,国际贸易全球化,交往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政治国际化和文化多样化的并存趋势。必须承认,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历史起点并不一致,针对经济全球化新阶段资本占先、西方占先和美国占先的现状,发展中国家应当采取开放性与自主性辩证统一的方略,利用借鉴前人、少走弯路的后发优势,采取开放引进、综合创新和后发战略,最终达到以柔克刚、以弱制强、后来居上的战略目标。
经济全球化是一种经济制度的创新,这种制度的功能在于它能提供更多的实际和潜在的利益。国家经济主体的视野已不再局限于本国一个角落,而是能在全球范围内寻求资源优势,并进行配置。在经济现实中,我们看到了这样的现象: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国家日益享受到由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高质量的物质产品、高素质的无形服务,日益享受到由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高效、利润和发展机会。但是,如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重性一样,经济全球化也是如此。我们还应看到另一面,即经济全球化不仅能够带来诸多好处的同时也能带来坏处。甚至能成为经济发展中的“陷阱”,乃至引发经济危机,导致经济全面衰退。
经济全球化的首推者是西方发达国家,但这丝毫不意味着:西方发达国家是依赖经济全球化而进入发达国家之列的。发达国家在早期的历史路径表明:完全开放国内市场的经济全球化模式并不是赶超型发展国家的必由之路。发达国家之所以积极倡导并推进经济全球化的用意只是在于:利用其相对于发展中国家强大的经济、技术优势,尽力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占领更多的国际市场份额,继续保持其在国际经济领域中的主动权,以实现国家利益极大化的目标。
经济全球化正在迅猛发展,它的发展进程是在资本主义主导之下进行的,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世界范围的进一步延伸。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应该是资源、资本和劳务自由流动而完成的循环,这才能使世界上的资源实行最有效的配置,才是一个合理、符合人人平等原则的贸易形式。当然这只能是梦想中的形式,是西方国家不愿意看到并极力设置障碍的。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在这一全球化过程中实际上是处于相对不利的被动地位,面临较大困难与挑战。它们必须冷静客观地对待这一世界潮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全球化问题的主流看法认为,目前世界范围内展开的经济全球化实质就是世界范围内的市场经济化,主张在世界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充分发挥价格和利润在市场中的作用,建立一种完全竞争的市场模式,而全球经济通过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使各种生产要素或资源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从而实现生产要素或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配置。 促使经济的持续发展。
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理解不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则从自己的国家利益出发,对于经济全球化提出了自己的解释。他们认为目前正在进行的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体和主导的,其实质就是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全球化,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与交换关系全球化,这是一场有利于西方国家的国际经济秩序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是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
B,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两重性。发达国家的经济也不例外,同样也具有两重性。 美国那里是世界上最有活力的经济和最自由的社会环境。这是美国能够长时期领先与欧洲,并且称霸世界的重要原因。但是美国的这个优势正在逐年丧失,有的学者指出美国正出现人才倒流的趋势。反恐战争和相关一系列政策给美国带来的不仅是人才的的流失,工作机会的流失,以及社会资源的流失。更关键的是它正在改变美国人经济自由、政治民主的理念,使保守主义和闭关自守的思潮抬头,这将给美国的未来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在近几十年来,美国企业已经把体力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转移至发展中国家,现在它们正在把工程、软件、产品设计和开发这些脑力密集型的工作转移出去。那美国在未来还剩下什么呢?它创造了互联网,美国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又同时遭到严重威胁。
经济全球化并没有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根本利益。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是否能够比较顺利地恢复增长。在发展中国家中,拉丁美洲国家经济形势最为严重。在许多拉美国家都存在金融危机、政治不稳定和缺乏抗拒外部冲击的能力等问题。目前阿根廷正处在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之中。阿根廷危机已经开始在拉美蔓延,最后结果将会如何还是未知数。阿根廷经济危机之波未平,巴西经济不稳之波又起。巴西的债务问题再次引起投资者的关注。IMF认为,巴西必须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与此同时,必须增加出口、维持经济增长,以便能降低债务-GDP比,从而实现货币的稳定。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鱼与熊掌不可得兼”的任务。如果拉美经济危机不能尽快得到解决,就很可能通过对美国银行系统的影响或其他渠道,对美国,从而对世界经济造成严重冲击。
亚洲经济的发展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表现出复杂的特点,这从反面看出了经济全球化的两重性。一方面,尽管发达国家经济回升缓慢,从总体上看,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却实现了强劲的回升。2002年亚洲发展中经济回升的主要动力是国内需求的增长。由于扩张性财政和货币政策取得成效,许多国家在出口增长缓慢的情况下实现了GDP的正增长。亚洲国家在实行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时,并未放松增加出口的努力。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为东亚国家(地区)出口的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另一方面,东亚国家的不良债权问题有了明显好转。但是,这种好转在很大程度上是表面的,因为不良债权的减少是通过把银行的不良债权转移到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实现的。而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对呆坏帐的处理并不成功。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体系资产状况的改善只能以财政状况的恶化为代价。事实上,东亚的许多国家的财政状况正在迅速恶化。如果世界经济增速下降,而国内宏观经济政策的运用余地又迅速缩小,亚洲国家经济就有可能陷入困境。
经济全球化并非唯一的经济制度,与经济全球化相伴生的,还有区域合作经济。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区域经济合作出现了一个新的发展高潮。和以往相比,民族国家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不仅在动机、方式上发生了明显变化,而且对国际经济关系和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追求静态经济收益逐步让位于动态经济收益;南北型合作方式逐渐取代南南型合作方式;大国之间的竞争演变为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之间的竞争;成员国内部对主导权的争夺日趋激烈。总之,区域经济合作正在成为民族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一项重要选择。
经济全球化通常以多边合作机制为基础(如世界贸易组织及其前身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以统一的世界市场和国际经济规则为标志,促进全球生产要素和商品服务的自由流动;区域经济合作则以双边或诸边(plurilateral)合作机制为基础,以区域内的市场统一和规则统一为标志,促进区域内生产要素和商品服务的自由流动。很显然,两者之间的冲突是客观存在的。当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产生时,这种区域性经济合作与关贸总协定所倡导的全球自由贸易观念就发生了冲突。欧共体作为一个关税同盟对内实行自由贸易,对外执行统一的关税和贸易政策。这直接违反了关贸总协定的非歧视原则。为此,关贸总协定内部曾经就欧共体是否违背关贸总协定规则展开过激烈的争论。但当时的欧共体六国以退出关贸总协定进行威胁,致使关贸总协定最终不得不做出让步:在坚持非歧视原则的同时,允许区域贸易协定的存在。
传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强调对成员国的静态收益影响,它包括:改善成员国的贸易条件,实现规模收益递增,强化竞争,吸引外国投资等。但经验研究显示这些静态效应不大(Schiff and Winter,1998)。近年来,区域经济合作更多地是寻求动态收益及非经济收益,并因此取得迅速的发展。
发展中国家不是这场经济全球化的发起者和推动者,更不是主导者,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发展中国家将长期处于弱势状态。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看,发展中国家只是被动地卷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而不是经济全球化的发起者和推动者。从目前经济全球化的状况看,发展中国家始终处于弱势状态,不占主导地位,更不是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并且这种地位在21世纪较长一个时期不会发生变化。充分认识到在经济全球化中的被动与弱势地位,有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切实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不足与困难,从而能够使它们从本国实际情况出发,扬长避短,作出正确的战略决策。
经济全球化对它们的影响已远远超出了经济领域,跨入了政治、道德、文化等领域。从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看,经济全球化不仅仅是经济利益和经济关系,而且涉及到更为复杂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等领域的冲突。
然而,发展中国家应该认识到: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潮流,任何国家,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可能回避或抗拒。经济全球化是世界范围内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结果。充分认识到经济全球化的客观性和不可逆转性,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至关重要,它使得发展中国家能够认清历史发展趋势,正确面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从而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方向,制定正确的应对策略和发展战略,以利于发展本国的经济。
同时,要看到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提供了机遇。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产业结构的升级与外贸结构的优化,从而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推进本国的工业化与现代化;它也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
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弥补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外资的进入,对于发展中国家加强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的建设,提高有关部门的效益,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起着积极的作用。
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发挥比较优势,开展对外贸易。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贸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贸易壁垒不断下降,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开拓国际市场,发展对外贸易。
有利于促进发展中国家的体制改革。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与国际市场规则接轨,将会推动发展中国家引进、学习、借鉴外国的管理经验,结合本国实际进行体制和机制的改革,从而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内部体制改革。
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新的挑战和风险。经济全球化极大地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不稳定性。经济全球化使得世界范围内各国之间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发展中国家国内经济稳定与否,就不仅取决于国内因素,而受到国际因素的巨大影响。
经济全球化使得财富越来越向少数发达国家和利益集团集中,导致和加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继续扩大。
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急于发展或使用外债不当,纷纷陷入债务危机之中。沉重的债务负担已经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严重障碍。可以说,借贷资本全球化是造成北方和南方国家两极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矛盾日益尖锐。 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和国家主权受到威胁。国际经济的“游戏规则”的制定是以实力为基础的,它主要反映的是发达国家的基本愿望和要求,发展中国家没有多少发言权。同时国际经济组织主要是由大国控制,发展中国家为参与经济全球化,在特定的领域内,必须服从于国际机构的领导或协调,往往要或多或少地作出让步,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和国家主权受到威胁与侵蚀。但是,应该认识到,经济全球化在带来风险与动荡的同时,也带来高效、利润与发展机会。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更是发展中国家自身原因所致,是由于发展中国家不顾自身现实,错误采用经济全球化政策所致。我们知道,发展中国家往往具有这样一些特点:产业结构素质低下、抗风险能力弱;经济规模相对弱小,具有易受操纵性;等等。发展中国家的这些特点决定,在经济起飞阶段,发展中国家不宜完全放开国内市场,而应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同时注重本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在放开国内市场时要注重策略性,要根据自身的实力,循序渐进地确定适合于自身的制度安排,比如:可先实行经常项目可自由兑换,待时机成熟时再实行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在实行经常项目自由兑换时,可参照发达国家早期成功的经验,设置相对高的关税水平、非关税壁垒,以保护国内稚嫩产业的发展;等等。
总之,目前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全球化决不是“全球普遍富裕化”。经济全球化将会继续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一些发展机遇,少数发展中国家有可能抓住机遇,赶上发达国家,但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面临更多的将是风险、困难甚至灾难。经济全球化绝不意味着“全球非意识形态化”。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发展中国家不能把自己的视野仅仅局限在经济范围内,而忽视了思想、意识形态、文化价值观念等领域的斗争。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全球范围内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并没有减弱更没有消失。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一个独立国家的价值决不仅仅在于经济方面,而且包含着文化、思想、主权、政治制度等诸多方面,不能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失掉了自己。发展中国家必须在理论上同“新自由主义”进行抗争。 发展中国家要真正改变自己“二等公民”的命运,决不能寄希望于西方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而必须立足国内,发展本国经济,加强南南合作,促进南北对话。建立真正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这是改变发展中国家命运的唯一选择。
从目前看,广大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
1、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联合自强的趋势在不断加强。目前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据主导地位,而发展中国家经济力量薄弱,单个发展中国家根本就不具备同发达国家相抗衡的能力。要想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获得本国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地域相同或情况相似的发展中国家必须团结起来,实行地区经济一体化,彼此开放市场,以求实现更大规模经济和强化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贸易的能力,共同抵御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并探寻经济发展的出路。发展中国家日益真切认识到联合自强的重要性,亚、非、拉广大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建立了许多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用地区经济一体化来回击发达国家的经济全球化。
2、充分重视信息产业等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加快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一些发展中国家竞相发展经济,希望以此为契机,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浪潮。
3、加强金融监管力度,防范金融危机的冲击。为了防止外部因素对国内金融市场的冲击,一些发展中国家吸取金融风暴的教训,加强金融监管和防范金融风险。
4、适时进行国内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提高国际竞争力。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压力,发展中国家通过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改进和加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机制和参与新技术竞争的条件。建立和完善开放性制度,确定进入经济全球化的目标、步骤和方针政策。
C,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的理论和政策
我国是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主义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决不是相互排斥的关系。社会主义是在世界历史的推进中展开的实践过程,是崭新的社会制度。马克思、恩格斯,早在一个多世纪前,就以“世界历史”理论揭示了全球化的特点与本质,进而论证了社会主义的“全球性”价值与意义。经过几十年的曲折探索之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中国共产党人重新作出时代性回答,经济全球化就是审视这一问题的宏观背景。20世纪下半叶,科技革命不断深入,世界各国的生产日益国际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被纳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特别是80年代以后,经济全球化进程骤然加速,全球性资源控制、市场控制、经营竞争,使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关系逐步走向互相渗透、广泛合作的时代。经济全球化带来了不同政治理念、文化思潮的碰撞和融合。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与社会主义发展低谷双重因素的作用下,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这一探索性的社会主义运动。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的邓小平同志和第三代领导集体核心的江泽民同志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视野关注世界风云变幻,关注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他们在历史与现实、世界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社会主义实践的比较、互动、结合中,社会主义是在世界历史的深化中所形成的理论、实践与制度。从历史观的高度看,社会主义价值与经济全球性意义有着内在契合性。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多年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对经济全球化的参与过程。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人初步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体制方面的改革和创新,中国以开放的姿态融入世界现代化进程,与世界形成了良性互动关系。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将会呈现出一种复杂而多变的态势。
社会主义决不会在经济全球化中一帆风顺地发展。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复杂局面,只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选择和构建合理的发展战略。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走向辉煌。目前应确立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合理理念与原则。包括:(1)坚持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面对全球纷繁复杂的各种现象和西方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西化”、“分化”的图谋,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吸取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以增强社会主义自我发展的活力。(2)自主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的原则。参与经济全球化,决不能以丧失自我主体性、固有特色和国家的利益作为代价。尤其不能以牺牲社会主义这一经过中国人百年探索、斗争而确立的制度作为代价。(3)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原则。经济全球化深刻体现着人类社会的整体性追求,反映着世界历史规律的普遍性即共性。我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并非把外国的经验、特点生硬地搬到中国即完结了,还要结合中国的特点加以改造、创新。
周春明撰著的《经济全球化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分析了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认为经济全球化一方面为我国提供了更好地吸收、借鉴当今世界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从而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条件,同时,也对我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一是现存国际惯例和市场规则以及旧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的挑战;二是主要发达国家强大的经济、科技及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挑战;三是全球范围内经济、科技竞争加剧和国际格局重新调整的挑战;四是我国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和对利益关系进行调整过程中所出现的诸多深层次问题的挑战。把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目标和途径置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时空背景中加以审视和提炼,思考中国的命运,设计中国的未来,从而创造性地创立并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作者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主要措施:一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制定科学的对外开放战略,将对外开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二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尤其是深化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健全和完善国内市场体系,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三是深化政府体制改革,重新认识政府的职责,确立新的政府治理理念,增强政府的经济外交能力,强化政府的国际协调能力,实行政企分开,坚持依法治国、建立法治政
自1978年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以来,我国便一步一步走向经济全球化浪潮,20年的实践经验表明,中国的经济开放战略是成功的。其成功之处很大程度上在于坚持了渐进式的、务实的外向型战略。鉴于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存在巨大的风险与动荡,为保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目标,我国政府应采取如下策略:
建立我国国家经济安全防范体系。 国家经济安全主要是指一国经济免于因生态危机、经济不稳定、失业、金融市场紊乱、通货膨胀、大规模的贫困、商品不安全等的冲击而处于稳定、均衡和持续发展的状态。我们注意到,在来势凶猛的全球化浪潮以及已经发生和潜在的金融危机面前,国家经济安全问题已日益成为我国政府必须认真对待的重要问题之一。 发挥经济政治大国的优势,积极倡导建立全球化新规则。倡导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建立结构合理、基础稳健的国民经济,并保持足够的即期支付能力。倡导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加强彼此之间的政策协调,保持政策的一致性,以使国际游资难以对不同市场进行各个击破。倡导世界各国适当提高国际资金尤其是短期资金流动成本。倡导世界各国提高国际资金流动的透明度,建议各国货币当局彼此之间提供技术支持、实现信息共享,建立一个有效的国际监管信息系统。加强金融监管的力度,提高虚拟经济对实质经济的支持度。改变传统的监管手段,放松对金融的直接管制,加强以促进金融业谨慎经营为目的的风险监管,保证金融业的效率和稳定。需要指出的是,放松管制并不是不要监管或者放手不管,而是在放宽一些管制的同时加强某些监管,或者在微观上放松一些管制,在宏观上又加强某些监管。要努力实现金融监管国际化。改变单项协调的管理策略,采取综合性、国际性的监管策略、监管政策、手段,以与全球化发展趋势相一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