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童朱塞佩罗西:关于尧舜禅让的真实情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5/06 07:27:18

关于尧舜禅让的争议有很多。有一种说法是,孔子对历史事件进行了美化,在此基础上编造出来的。大家都知道,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他主张“仁礼治国”。空有理论是不行的,他需要活生生的事例进行佐证,于是乎就有了尧舜禅让的故事。

传说中有尧举舜,舜举禹,禹举益的故事。据《墨子·尚贤上》云:「尧举舜于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

《孟子·万章》记载:「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舜大概做了常人不能做的好事,赢得了大家的拥戴。所以尧死后,舜虽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但天下诸侯不去尧子那里而去朝觐他;有诉讼之事,也去找他;讴歌者也去讴歌他,而不去讴歌尧子。反映了尧所举荐的继承人舜,确实是个贤能之人。

扩展资料

传说黄帝以后,在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出现了尧、舜、禹三个著名的领袖。关于他们“禅让”的故事,古书有不少的记载。

尧,号陶唐氏,是帝喾的儿子、黄帝的五世孙,居住在西部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县一带)。尧当上部落联盟的首领,和大家一样住茅草屋,吃糙米饭,煮野菜作汤,夏天披件粗麻衣,冬天只加块鹿皮御寒,衣服、鞋子不到破烂不堪绝不更换。老百姓拥护他,如爱“父母日月”一般。

尧在位七十年后,年纪老了。他的儿子丹朱很粗野,好闹事。有人推荐丹朱继位,尧不同意。后来尧又召开部落联盟议事会议,讨论继承人的人选问题。大家都推举虞舜,说他是个德才兼备、很能干的人物。尧很高兴,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并考验了二十八年才将帝位禅让给舜。

舜,号有虞氏,传说是颛顼的七世孙,距黄帝九世,生于诸冯 (在今山东省境内)。舜接位后,亲自耕田、打渔、制陶,深受大家爱戴。他通过部落联盟会议,让八元管土地,八恺管教化,契管民事,伯益管山林川泽,伯夷管祭祀,皋陶作刑,完善了社会管理制度。

他也仿照尧的样子召开继位人选会议,民主讨论。大家推举禹来做继承人。舜到晚年身体不好,依旧到南方各地去巡视,竟病死在苍梧(今湖南境内)的途中。舜死后,禹做了部落联盟的首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尧舜禅让

亲耕亲作的尧带领子民安居乐业,筑建美好家园。一转眼,七十年过去了,尧早就考虑退位的事情了,可是一直没有合适的人选。

儿子丹朱不仅粗野,还飞扬跋扈惹是生非,如若让他当了首领怕是自己都不能安度晚年了。

这个时候,舜出现了,他胆识过人,却也野心勃勃。他不仅觊觎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还想取而代之成为万人之上的王。

舜平时很注重民众基础,他体恤民间疾苦,深得民心。尧在他的压力之下,不得已让位与之。

扩展资料:

尧舜禅让只是理想主义文人的一种粉饰,是某一特定文化群体的一种文化向往,是他们对理想世界的一种向往。

尧舜禅让,千古传颂,传的就是一种唯贤是用的政治态度。然而理想与现实总是有差距的。

尧在位70年,依照当时的生存环境,早30年就该禅让了。为什么没有让,他一直在培养自己的儿子,但是他自己的儿子丹朱又实在是扶不起的角色,最后没有办法给女儿挑女婿,舜就这样走近了权利的核心。 

舜本就年轻有为,且个性上也是相当有主见,尧根本就驯服不住。从舜接任到真正拿到实权总共用了28年的时间,舜做了28年的傀儡王,但是尧也前后嫁了两个女儿给舜。

舜确实贤能,满腔抱负也是等了28年才彻底放开手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尧舜禅让

尧舜禅让的故事:尧在位七十年后,年纪老了。他的儿子丹朱很粗野,喜欢闹事。虽然有人推荐丹朱继位,但是尧不同意。后来尧召开部落联盟议事会议,同大家一起讨论继承人的问题。

大家都推举虞舜,因为他德才兼备、很能干。尧很高兴,便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并且对舜考验了二十八年,最后才将帝位禅让给舜。

扩展资料:

尧舜禅让是关于原始社会末期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古代传说,指古代帝王让位给不同姓的人。

禅让,禅”意为“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荐”,“让”指“让出帝位”这是一种“拟父子相继、兄终弟及”的王位继承制度,是对正统王位继承制的模拟,是上古政治舞台上部族政治激烈角力的结果,目的是让各大部族的代表人物有机会分享最高权力。

谓尧在位时举荐舜作为自己的继承人。那时没有父死子继的习惯,而是选择贤能之人为自己的接班人。尧舜“禅让”的历史传说,反映了原始公社的民主制度。禅让的方式是和平、明主地推选,不是个人权利的转移。

体现了“以人为本,任人为贤”的思想。有利于部落联盟的团结,协调社会生产。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尧舜禅让

  我个人认为禅让之说全不可信。其实我从初中第一次在“中国历史”课本上学到这段时就感到非常奇怪:为什么人类社会会倒退着发展呢?为什么古人都那么贤良,而现代人反而越来越差了,为争夺帝位一个个自相残杀,那是不是说明人类在倒退,要完蛋了?

  这个疑惑从没有人可以给我解答,当然,在那种中学的填鸭式学习情况下这根本就是不应该提出来的疑问,所以它在我心里一放就放了十多年。最近听了一次讲座,听老师说起原来史学上早到荀子起就已对这个问题提起过争议,这才知道原来历史课本上说的不一定就是真理,原来我的这个疑惑早就有人疑惑过了。于是我查看了许多相关历史资料,对这个事情的原委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为什么会形成“禅让”这一种说法呢?有一派学者认为是孔子编造出来的,因为他的一套理论是要求“以礼以仁治国”,他需要一些实例来佐证,于是他挖出离他已有一千五百年的遥远统治者加以美化,因为那时候甚少文字记载,许多东西可以由他言说。孔子是以授徒出名的,他有弟子三千,每一个人都出去说一遍他的话,俗话说“谎言重复千遍就成了真理”,何况他有弟子三千呢,而且这些弟子后来还又收弟子,“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这样重复下去,这个“禅让之说”就越变越真了。

  当然一切说法都不会是空穴来风,一定有它产生的基础。如果尧舜都把帝位传给了儿子,孔子想编禅让也没法编,所以这件事的基础是建立在尧舜二人都没把帝位传给儿子这个基础上的。那么他们为何不传子呢?这件事有几种说法。

  一种是《尚书》的《尧典》、《舜典》、《大禹谟》等篇说尧在位七十年后,年纪老了,他的儿子丹朱很粗野,好闹事,他不喜欢,人民也不喜欢,这就使得他没法传位给儿子,谁让他忙于国事没有教育好儿子的呢。

  第二种说法是《古本竹书纪年》说:“昔尧德衰,为舜所囚。”说舜是个极厉害的人物,很有手腕,早早就把民心都拢络了,尧想不传位给他都难,这就是个典型的权力斗争的故事了。韩非子也说:“舜逼尧,禹逼舜”。至于舜老了被迫传位的故事就更惨,说禹为了抢到舜的帝位而把他孤苦一人流放到南方,连两个爱妃都不许带,这才有了“湘妃斑竹”的凄婉故事。

  正史上说舜晚年身体不好,依旧到南方各地去巡视,病死在苍梧,多么动听的鞠躬尽瘁的故事,而那个“流放”的版本又是多么凄惨。所以历史的真象到底是怎样的实在是一件很难确定的事情,每一个人都可以流传下去一个不同的版本,就象“古”这个字的象形一样---通过10代人流传下来的故事就是“古”了,而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意思增减些东西。我们后人现在要知道那么久远并且没有很多文字记载的历史真象真是相当困难,但只要仔细搜寻,认真分析,还是不难找出蛛细马迹。

  再有一种比较新的说法是说,尧舜禅让是因为原始公社时期人类统治传位法则进化的不完善而造成,那也就是说在那之前人们都没有父子相承帝位了?但事实却不是这样。在这之前从黄帝开始就是把帝位传给儿子的,然后儿子又传儿子,这样黄帝王朝子孙相传共传了七君,这都是有史可查的,所以说禅让是原始社会的特点也是不正确的。

  对尧舜禅让这个美名抽丝剥茧,最后反映出的真象竟然是它只不过是中国数千年王朝史中一次异姓夺嫡的常见故事。自古就是胜者王候败者寇,夺到君位的人立时就成了圣人,是什么真命之主,没有夺成的就是篡位弑君,大逆不道。所以尧舜不过是两个夺位成功的“能人”,并且在事后很好地粉饰了自已,不让人看到他们血腥夺位的真象。比如舜为了掩饰自己为夺位而杀死异母弟弟的恶行,就拚命宣传是这个弟弟不好,先想谋杀于他,还说他自己的亲生父亲都无数次帮弟弟恶毒谋杀自己,所以把目盲年高的父亲一并放逐,却大掩自己的不孝。不过最后这位阴谋夺位的能人的下场却是被与他有杀父(鲧)之仇的禹重新夺回了帝位,并且自此传位子孙,这个黄帝的玄孙终于又恢复了他家自古以来父位子承的古老规则。

  孔子也许是不知道真象,也许是不愿意知道真象,因为他为了宣扬自己的一套以仁礼治天下的理论,必须找出一些合他理论的事例。可能他找遍了史书,只找到尧舜禹这三个传位异姓的例子,于是他就象得了宝,一口咬定他们是让贤,并且删改从前的史书并强迫自己的三千弟子都按此传播流传下去。果然在这之后的史书都按孔子的说法写着禅让二字,而在此之前的史书却都被孔子等删定过了,所以事实的真象可能再也看不到了。没想到到了西晋年间有人盗了魏襄王墓,得了一本没经孔子删定过的史书----竹书纪年,让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写着:“昔尧德衰,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不与父相见也。”所谓禅让的实质立时点明,非让也,夺也。

  综上所述,从种种历史资料可以看出,尧舜禅让之说实难令人信服,而且从人类的进化演变应该是越来越文明,而不是越来越野蛮倒退上看,远古能有如此完美的“禅让之说”也是不真实的。

wsj110 - 举人 四级 6-7 21:54

说得极好! 历史上也许就不存在有有类似尧舜禅让的美事。

1. 尧、舜的禅让(还有后来的舜、禹的禅让)是中国古代儒家最为乐道的圣德,颂扬不止。
然而细想一下,总觉得其中有重布的疑云和隐情。在尧之前,部落联盟首领已经是私相授受,而且继承者总是前任的子、侄或近亲,如喘顼是黄帝的孙子,帝喾是喘顼的侄子,帝喾把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挚,而尧又是挚的弟弟。虽然未如后来的亲子继承那样正规,但已经是家天下毫无疑问了。
那为什么尧要另创局面,将统治权位让给舜?真是大公无私还是另有隐情?从尧舜的翁婿关系上说,禅让就应打个折扣,再考虑到舜执政后,提拔尧未重用的新人,严厉处置尧时的旧臣,最后将尧关起来,甚至尧的儿子丹朱也不能与尧见面,这都表明,所谓的禅让,很有可能是逼宫的结果,就像曹丕篡汉一样。
舜处心积虑,早有准备,所称的种种孝行、德业不过是早已经安排好的谋略,因此柏杨先生也曾称舜“应该是中国早期历史上最成功的谋略家之一”。

2. 对于历史我们要学会辨证地去思考,不能人云亦云。

其实我国确切有史料记载的历史不过先秦,再往前只有传说和一些不可考证的东西。有东西为证:《孟子·梁惠王》下篇第八章节有记载————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意思是:齐宣王问孟子关于商汤放逐夏桀,周武王兴兵伐商纣,究竟有没有这样的事?孟子说,在古书上是相传有的。
可见,连战国时期的王侯智者都不清楚的这段历史,距今2500多年的我们更没有根据说它就是确实存在的了。只能等待历史学家的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