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车2017年取消限迁:谈谈对汉语的认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4/28 00:52:20

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秀的语言(也是最难学的)

汉语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语言。汉语是世界上唯一不使用字母的高级语言。(韩文和日语也是的吧)韩文不是啊,韩文是拼音文字

中文是勤劳智慧的中国古代人民根据生活中事物的形象,创造出来的象形文字,他的优点在于没学过中文的人也可以根据字的样子而猜出字的意思。(哎,我这种人就很笨,猜不出来)

首先从历史上来说,最早的汉字甲骨文出现在距今三千多年以前的商朝。而现在的一些有研究的学士还可以解读它。到了秦朝,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文字后的小篆,隶书,有兴趣或有一定学识得人都人可以认识许多。而到了南北朝时候的楷书,则是大家都可认识的了。埃及文字虽比我们早了2000多年,但现在却无人能解读古埃及的文字了。再就是现在广泛流行的英文,300年前沙翁的作品一般的本科生都是看不懂的。这首先就说明了中文的生命力和他远大的发展前景。(我挺)

中文的优越性最明显的就是思维面广阔。阮次山在一次"大时代,小故事"中谈到汉语的思维速度比英语快。在数学上由于单音节发音,对数字的反应速度也更快。但在逻辑思维方面还是拼音文字较好,但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看,作为表意文字的汉语,由于可以自由组合新名词新概念以至新思想, 可以容纳信息和知识爆炸的冲击,无疑将发展为人类的共同语言,用这种语言来交流思想更加方便,更加丰富多彩。

语言的好坏其实取决于两个方面,第一,是不是能够用很少的记忆来掌握;第二,是不是能够在有生之年掌握到比其他人更多的知识。用一句极限的话来讲应该是:最好的语言是不学而知,但是所掌握的知识又最多的语言,或者说,学少而知多的语言。

为什么说汉语是"学少而知多"的语言?因为汉语的思维速度比英语快。由于汉语使用了‘声'因而使得汉语的思维速度比英语快。普通话有21个声母、35个韵母和四声,连乘的结果是2900个声音,但是能够被利用的是2500个,而真正被用到普通话中的是1200个。英语与普通话相比,国际音标中,英语有20个元音和20个辅音,所以英语的声音种类不会超过20×20=400个;反过来说,不在这四百个声音之内的任何声音都不被英语所承认,或者被认为是不正确的发音;这里所说的不是"音节"。比较一下就会看出,汉语的发音种类是英语的3倍。

下面要说一下,为什么声音种类越多,思维速度就越快。假设有一个仅会发两种声音的人,具体地讲,他就会发a和b两个音。根据电脑的理论,我们知道,他用这两个符号依然可以表达整个世界。再假设,世界上仅有400种事物需要表达,那么,一个英国人可以用每一个发音来表达400种事物中的一件,而仅会发两个声音的人,有时就不得不用九个发音来表达400种事物中的一件,因为二的九次方才大于400。比如,英国人用‘i'代表‘我'而仅会两个声音的人可能要用abbababba代表‘我'这个概念。一般人每发一个声音大约需要消耗四分之一秒的时间。比较两者就会看出,仅会两个声音的人,不但表达得慢,而且还费力气。在表达‘我'这个概念的时候,英国人使用四分之一秒的时间,而仅会两个声音的人使用了二又四分之一秒。如果两个人总以这样的比例生活一辈子,他们一生中所享受到的所有信息将是它的反比9:1。实际的情况中,最明显的是日语与汉语的对照,我们知道,日语使用了100种不同的声音,而汉语使用了1200种声音,因此很多汉字让日本人一念就必须用两个或者三个声音来表达。我们假设日语中所有的字都用两个声音来表达,那么岂不是说,日本人一生所能够享受到的信息仅仅是中国人的一半吗?我们知道,思维实际上是一种心里说的过程,如果在说话时表达得快,那么,思维的速度也应该跟着快。具体的例子是赵元任曾经比较用英语和汉语背诵乘法口诀的速度,汉语使用了30秒,而英语使用了45秒。因此,如果两个人同时用英语和汉语来背诵的话,到了30秒的时候,汉语使用者一定想到了九九八十一,而英语使用者则一定到不了这里,说不定,他想到的仅仅是七七四十九。这就证明了使用发音种类多的语言比使用发音种类少的语言思维速度快。这一点曾经被国、内外许多学者所证实。

美国有一份cox报告,内中例举了大量的对比,用以说明中国人不可能通过三、四十次的核实验取得与美国一千多次核试相同的成果。唯一的解释就是中国盗窃了美国技术。有人也称这次事件为李文何事件。如果那些美国人好好研究一下汉语和英语在思维上面的差异。就能够弄清楚,为什么中国三、四十次的核试所取得的进展与美国一千多次核试的进展相差无几。

之所以认为汉语必定战胜英语的根据还不在这里,关键是要解决人类目前所面临的知识爆炸问题。我们知道,目前的英语单词包括各种生物名称及专利发明的新术语已经超过了数百万,如果考虑到英语中有一些可以推导和联想的成份;比如前、后缀和复合词等,它所需要记忆的基本单词也有一百万个。而所有这些单词在汉语中都可以用四千个汉字来表达。中国的物理学专家可以凭借他在中学时代的化学基础知识通读化学专家的论文。反之依然,在英语中那就真是隔行如隔山,英美的不同行业的专家要交流他们的学术成果,则是对牛弹琴,凭这个优势,汉语就有资格成为世界语,而我们国内还有些学者还要把汉语拼音化, 这不是邯郸学步,东施效颦吗?

比如pork这个词,在英语中代表猪肉,它和猪pig、肉meat没有任何关系而仅仅代表它们的一个联合体而已,如果把猪肉pork、羊肉mutton、牛肉beef、猪油lard、羊油suet和牛油talon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的话就发现,英语中所有的联体词都是一个与其中任何一个分解词毫无关联的新符号,而它们却构成了英语词汇的主体,英语中几百万的单词就是这样来的。它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如果将pork改成pig和meat连在一起的形式,那么就要发音四次而pork仅仅发音两次;所以联体的词能够节省发音却要增加记忆,而分体的词,无需记忆可是却增加了发音次数。设想,一位屠夫,每天要用到‘猪肉'这个词上千次,使用两次发音的单词要比使用四次发音的词节省两千次发音,何乐不为?但是遇到不常用的词的时候,英语还是和汉语一样,使用分解的词,比如驴肉就用donkey meat来表达。因为不常用的词,即使设立了符号形式,别人也记不住。汉语能够将英语中联体词汇分解的功能,非常有用,它使所需要记忆的词汇大大地减少;不仅如此,它还能够将词汇在人们头脑中的位置整理得清清楚楚。达尔文主义的诞生就是建立在林奈的双名法的基础之上的,这种方法使得各种印象在脑子中由原来的平面,变成立体的。比如,在林奈以前,人们给所有的生物一个名字,结果,由于种类太多,同一种生物可能有两种名字,而另外的生物,可能没有名字。林奈则将所有的生物先分类,并且给出一个类名,然后在类名的下面放一个词,两者组成双名法的名字。这样不但清晰,而且大大的减少了需要记忆的符号;比如原来有一万个名字,现在分成一百个类,又在每类中分成一百种,我们所需要记忆的仅仅是一百个类名和一百个种名,共二百个,而不是原来的一万个。随着知识爆炸的问题逐渐恶化,人类就有必要将其他的术语也仿照这个方法改造,而目前唯一的办法就是按照汉语的结构进行改革。

这个现象最先是德国的莱布尼兹体会到的,他认为汉语是自亚里士多德以来,西方世界梦寐以求的组义语言。但是,他没有看到声音的真正特性,却由于汉字的数量上的性能而定义汉字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字。我想,如果他看到今天知识爆炸的世界,他一定会要求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废除拼音文字而采用汉字。因此我们中国人民也有资格控告那些所谓的文明的西方人,是谁在制造环境污染,破坏森林和草原,就是他们,因为印刷同样内容的一本书,西方语言要比汉语浪费2倍的纸张,全世界使用西方语言的人要比使用汉语的人多5倍,按照简单的因素级连倍乘法,就要浪费10-20倍以上的木材增加20倍以上的工业废水,就语言的优越性来讲,西方人没有什么资格对汉语说三道四,连文盲都知道从联合国五种工作语言找出汉语文本,因为汉语文本是最薄的那一本。

最后,谈一下关于人的一生中到底能够记住多少单词或符号的问题。中国人所使用的汉字通常在三到四千,而莎士比亚时代的英语仅有三万个单词,他本人能够全部掌握。但是,到了丘吉尔时代,他的单词量依然是三万个,可是,那个时候的英语已经拥有近百万个单词了。所以,我认为,莎士比亚使用英语单词的熟练程度是后人根本无法达到的。到底学习英语应该掌握多少单词才成。语言学家们对于英语单词的要求是:一个受过教育的英语使用者应该掌握五到二十五万单词,不但差距范围很大,而且,用这个标准来衡量,莎士比亚和丘吉尔都应该是文盲,至少是没受过教育的人。

通过以上的种种论诉,汉语有思维速度快,组词能力强,能够解决人类目前所面临的知识爆炸问题,发展前景大等诸多优势,因此说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秀的语言。

16 汉语简论

张志公

选自张志公《汉语辞章学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快速阅读本文,列提纲,梳理一下汉语的总的特点和语音、语汇、语法各自的特点。在这基础上,用自己的汉语知识,印证作者的观点。进而想一想,作者所讲的汉语里哪些特点与实际运用语言关系比较密切?自己运用语言时应该注意什么?

一、汉语的特点

讲汉语,首先要讲到汉语的特点。因为,汉语的语音、文字、语汇、语法,以至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运用,都与其特点密不可分。汉语的主要特点,概括起来有两个。

第一,汉语是非形态语言。世界语言总的说有三类:一类是非形态语言,像汉语;一类是形态语言,像印欧语系的诸语言;还有一类是介乎形态语言和非形态语言之间的一种语言。汉语在各种语言中使用人口最多,使用地域最广,其非形态的特征影响到语音、语汇、语法以及文字、应用等各个方面;但是,人们一直没有把这一点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来研究。我国的现代语言学是从引进西方语言学开始的,而西方语言学是以形态语言为基础产生的,根本没有把汉语考虑在内。有的西方语言学家的著作里偶尔提到汉语,往往是带有猎奇性质的,而且常常出错。我国不少语言学家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很想探求汉语的特点,在这方面作了不少努力,取得了不少成绩,值得我们敬重、学习,并加以发展。可惜往往由于受西方语言学的影响太深,摆脱不了西方语言学的制约(这里有学术的原因,也有社会历史的原因),因而有许多问题和矛盾一直解决不了。为什么汉语没有形态而西方语言有形态,同时又有介乎二者之间的语言呢?形态是怎么产生的?为什么说汉语的民族没有利用形态而汉语照样成为一种良好的工具呢?这些问题,值得语言工作者下点功夫去研究。

第二,汉语有“三大”:使用范围大(地域广),人数大(人口多),年岁大(历史久)。在世界现存的各种语言中,汉语生存的时间最长。它是自产生以来到现在一直使用的一种活语言,因而具有“三大”的特点。这“三大”给汉语带来一些有利的因素,语汇越来越丰富,语言使用的范围越来越广,在国际文化交流方面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也带来一些麻烦,比如方言多,有些方言间差距大,方言互相影响的情况复杂,古今语言交错的情况复杂等。对汉语应该全面认识,不能搞片面化;或者认为汉语太复杂,不如形态语言好,失去自信,妄自菲薄;或者认为汉语最伟大,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最好的语言,妄自尊大。其实,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有形态也好,没有形态也好,都不影响交际的实际效能,都能很好地为本民族的全体成员服务。因此,应该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考察各种语言,可以互相比较,但不要较量长短。

以上总说汉语的特点,下边分别说说汉语的各个组成部分。

二、汉语语音

汉语语音,主要指汉语普通话的语音。它有两个特点:

第一,汉语语音以元音为主体,开音节(以元音结尾的音节)很多,可以说大量的都是开音节(有的方言里保留着入声,入声是以辅音结尾的闭音节,但现代普通话里已经没有)。现在惟一的以辅音结尾的是鼻音,如“n,ng”;但鼻音本身是浊辅音,带有元音性,又不独立使用,大都是与某些元音一起构成一个成分(韵母),如“ɑn,en,in,un,ɑng,eng,ing,ong”等,非常像开音节。汉语发音响亮,中国人多的地方声音往往比较高,大概就是开音节(特别是用前开元音结尾的音节,声音非常响亮)多的缘故。其他语言的语音很多是闭音节(以辅音结尾的音节),因此,声音似乎比较轻、低(当然这里也有某些风习问题)。

第二,汉语是声调语言,语素和词有声调,声调有区别语义的作用。这是外国人或外族人学汉语感到最困难的一点,就连我们以汉语为母语的人互相学方言,语音方面除少数音素难于模仿得很像之外,一般不难,最困难的也是声调。普通话有四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有些方言声调比较多,最多的甚至多到八九个、十来个;有些方言虽然也是四个声调,但调值不同,似是而非,互相学起来也有困难。声调再加上语言里的语调,使得汉语说起来富有抑扬顿挫的音乐美。有的外国人说中国人说起话来像唱歌一样,原因也就在此。声调不仅区别语义,而且两个平声调子高,上声和去声调子偏低,高、低、升、降的不同也给人以不同的语感或色彩。

汉语语音不复杂,元音和辅音拼合起来,只有400多个音节,加上声调的变化,总共有1000多个音节,这其中的难点是声调。了解了语音的这两个特点,就要运用它。口头语言且不说,就连书面语言,无论诗歌、散文,也应读来上口,听来悦耳,当刚者刚,当柔者柔,当扬者扬,当抑者抑。这就要求音素、声调、语调,配合协调得当。在教学中,要抓住这两个特点和难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三、汉语语汇

汉语语汇有三个主要特点:

第一,汉语语汇丰富。其所以丰富,与汉语的两个主要特点有密切关系。

首先,汉语是非形态语言,语汇单位的形成不受形态的束缚,非常灵活、方便。语素组合成词,词组合成短语、俗语等,非常容易。汉语中很多小的语言成分,尤其是语素和词,它们的界限很难划分,这是语汇不受形态限制的反映。汉语中像“子”“儿”“头”这类语素,不像形态语言中的形素,能决定语法类别。有了它们不一定是名词,如“好好儿”就不是名词。这也是汉语组合不受形态约束的反映。不受形态约束,组合起来就很方便、灵活;方便、灵活的组合,产生了大量的语汇,使得汉语语汇非常丰富。所谓丰富,不是说固定的语汇数目很大,而是说可能产生的词语很多很多。

汉语语汇的各种成分中,成分越小,多义性越大,与不同的成分组合就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意思。这也是汉语语汇丰富的一个重要原因,而这也恰恰是汉语没有形态变化的结果。语汇的各个部分都有多义性,从语素、词,到短语,一直到成语、俗语都是这样,成分越小,多义现象越突出。比如“打”,《现代汉语词典》列举了24个义项之多(还不一定全,俞敏先生写了一篇题为“打雅”的论文,意思是一个“打”字就可以编成一部“雅”书),是个地地道道的多义词。把它组合成短语,如“打鼓”“打电话”“打草稿”等,多义性就大大减少了;但也不是没有,放到一定的语境中,仍然可能有不同的意思。在下边这两句话中,“打鼓”的意思就不一样:“外边敲锣打鼓,热闹极了”,“他理由讲得虽然很充足,但说完之后心里还是在不停地打鼓,不知道能不能说服大家”。成语、俗语也是这样,虽然语素多了,可以互为语境,表达一个比较明确的意思;但它本身再有了语境,仍然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比如“不到黄河不死心”,指好事还是坏事?必须有了一定的语境才能明确。有的成语、俗语,按原来的观点已经成为一个句子了,但仍然不能自足。如“刘备摔孩子”,表面上有一层意思,内里还有另一层意思,而这内里的意思仅仅靠语言本身来理解是不行的,还必须了解刘备摔孩子时的特定背景。因此,可以说,汉语从语素到词,到短语的多义性,也是汉语语汇丰富的一个突出表现。

其次,汉语的“三大”,使语言发展纵横交错,语汇越来越丰富。现在,有一部分同志准备编《汉语成语俗语辞海》,预计收录条目上万。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就是汉语从历史到今天,从普通话到各种方言纵横交错,不断融合、不断互相影响的结果。

汉语语汇的第二个特点是:变化快,发展迅速。语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同语音特别是语法相比较,语汇的变化最迅速、最频繁。这是因为,语汇反映社会生活的变化最快、最敏感,它随着社会生活(包括日常生活,政治生活,科学生活等)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可以说是瞬息万变。别的语言语汇的变化也很快,但没有汉语语汇这么突出。当社会出现重大的变革,或者社会生活急剧变化时,汉语随时会产生新的语汇成分或者抛弃旧的成分。比如“大跃进”时代,很快就产生了像“让高山低头,让河水让路”这样的适应社会潮流的俗语。汉语发展过程中,这样适应社会发展变化而迅速产生出来的新语汇非常多。

汉语语汇的第三个特点是:不守规矩,很难概括出规律。比如江南说“吃茶”“吃酒”,有时也说“喝”,很难划一;北方也是,“吃”一般以固体食物为对象,如“吃饭”“吃菜”,但“汤药”是液体的,也说“吃”而很少说“喝”。正因为如此,汉语的语汇成分很难下定义,越是最基本的、最常用的语汇成分,下定义越难。比如早期的词典给“吃”下的定义是:“把食物放到嘴里,经过咀嚼,吞下去。”但实际上,有的“吃”并不需要咀嚼,如小孩“吃奶”,所以,后来的词典加上了“包括吸、喝”。又比如“跳”,《新华字典》原始的定义是:“两脚离地,全身向上。”有人说这是上吊,当然是开玩笑。但并不是所有的“跳”都向上,还可以向左、向右、向后、向下。因此,后来改成:“利用两腿一屈一伸的动作,使身体突然离开原来的位置。”这样好一些,但还不全面。有的词典定义更完备些:“利用两腿一屈一伸的动作(或尾巴,如鱼),使身体突然离开原来的位置。”另外,语言中概念的表达往往很复杂,使得规律性很难掌握,有时纯然是社会需要的产物。比如曾经有男子篮球队,就有了“男篮”的简称,后来又有了女子篮球队,相应的有了“女篮”的说法。又如“男足”“女足”,“男棒”“女棒”等,都是随着实际的需要而出现的相应的语汇,非常灵活。由于语汇的这种灵活性,丰富性,使得语言运用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汇掌握的多少。语汇掌握得多,使用得灵活而且恰当,语言运用能力就会比较高。

自古以来,对语汇的运用就反对陈词滥调,因为,陈词滥调信息量少,甚至为零。我们反对八股文,就是因为八股文里很多话都是同义反复,基本上没有什么信息。唐朝韩愈提倡“惟陈言之务去”,杜甫说“语不惊人死不休”,都是从这个角度说的。出语惊人,就是要新颖,而新颖传达的信息量就大。汉语语汇那么丰富,那么灵便,真想找出最恰如其分的词语来,非常难,但是我们应该自觉地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四、汉语语法

一般讲语法总是有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形态学,也叫词法,一部分是造句法。汉语既然是非形态语言,就没有形态学这个部分。所以,我冒天下之大不韪说过:我们整个的语法间架,从马建忠引进西洋语法一直到今天,就不适合于汉语。其责任不在马建忠,他的功劳很大,使我们知道语言有一定的法则,有一定的规律。仅仅这一点常识,对我们就非常有用。我常常举这个例子:一个人知道地球围绕太阳转,与认为太阳围绕地球转相比,两个脑袋相差不知多少世纪。同样,知道语言是有规律的,说话是有规矩的,与不知道,脑袋也差了好几个世纪。

汉语有语法,但是汉语语法没有形态学和造句法这样两个部分。那么会有人问:你是不是也像有的学者一样,认为汉语的词不能分类呢?不。天下事物没有不可分类的,汉语的词也一样;但不是一分类就非得有形态学不可。那么,是不是汉语只有造句法而没有词法呢?不能这样说。汉语是非形态语言,没有形态变化,因此汉语语法没有形态学这个部分;但也不能说汉语只有造句法,这样说就表明仍受着形态学的控制,还认为语法必须包括形态学和造句法两部分不可;汉语语法有汉语本身的特点。我认为,汉语的语法就是组合法。其实,任何语言的语法都是组合法,汉语则是最标准的组合法,是如何把小的语言成分一步一步地组合成大的语言成分。首先,语素和语素组合成词,像“祖国”“人民”“电脑”“贮存”;进一步,词和词组合成短语,像“祖国人民”“电脑贮存”;再进一步,词或短语带上一定的语气语调,构成句子,如:“祖国!”“伟大的祖国!”单句和单句还可以组合成复句,如:“伟大的祖国培育了伟大的人民,伟大的人民建设着伟大的祖国。”句子和句子还可以进一步组合成句群。那么,需要组合到什么程度呢?最基本的,就是能比较完整地、全面地表达一个很小的意思,完成一次简单的交际任务,尽可能地避免(不能完全避免)错解、误解、歧义。所以汉语语法首先是组合,不是切分,研究汉语语法首先应该研究组合法,而不是首先研究切分法。那么,汉语的组合有哪些特征呢?

首先,汉语组合有二合、三合,还有多合的。汉语以二合为主,但不仅仅是二合,比如联合式就可以是三合、四合等,递进式就是三合。汉语组合以二合为主体,带有民族的特点。汉民族喜欢对称,喜欢整齐,所以北方的院子大都是四合院,庙宇都是方方正正的;送人东西,要送双数;对联,要有上联、下联。美学也讲究整齐、对称,偶然穿插、点缀一些不平衡、不对称的东西,但不是主体。这种传统也许同早期人类对自然的观察有关:动物大都是两个两个在一起,从昆虫往上,都是这样。这种观念影响到语言,使得我们语言的组合也以二合为主。有的语法学派首先注意到的是如何切分。我总觉得要先组合后切分,如果还没有组合到一起,那有什么可切分的呢?当然,不同的语言各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背景,如宗教、文化、思想等,因此,语言的组合规律也不尽相同。

其次,汉语组合简便、容易。汉语是一种非形态语言,各级语言单位的组合不靠形态变化这个手段,而是依靠语义、逻辑事理、约定俗成。这样,强制性的规则有,比较少,而可选择性的规则比较多。有些例子,过去我们当笑话说,至多视之为标点符号问题,而没有从语法方面考虑过,其实正是语法问题。比如七言绝句《清明》,把停顿的位置调整一下,变成:“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就成为一首自度曲的词或曰散曲了。如果有形态,主语、谓语、修饰语都由形态反映出来了,那就不可能自由变动了。又比如七言绝句《凉州词》,有人在抄写时漏掉两个字,却巧妙地改变了结构,也成了一首很好的自度曲:“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些说明,汉语由于没有形态变化的束缚,组合起来相当简便、容易。可以这样说,汉语的各级语言单位之间只要符合语义、逻辑事理,符合汉民族的语言习惯,就能组合到一起。由此也可以推断:汉语有自己的语法规则,但这个规则非常的简明扼要,除了少数根本的强制性的规则外,大部分都是非强制性规则,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可选择性。

再次,汉语各级语言单位的组合具有一致性。从语素与语素的组合、词与词的组合、短语与短语的组合,到句与句的组合,组合方式和组合关系基本是一致的,只不过有些单位的组合方式多一些,组合关系复杂一些,有些单位方式少一些,关系简单一些。汉语的组合方式主要有两种,从而产生两类不同的组合关系。一种是直接组合,主要产生联合、修饰、陈述、动宾、补充等五种组合关系。直接组合就是以语序为主要手段,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言单位直接组合成一个较大的语言单位。像语素组合成词,词或短语组合成单句,主要采取直接组合的方式。另一种是关联组合,主要产生并列、承接、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等几种组合关系。关联组合就是以起关联作用的虚词为主要手段,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言单位连接起来组成一个较大的语言单位。像词组合成短语,单句组合成复句,句子组合成句群,就不仅采用直接组合的方式,还往往采用关联组合的方式。

以上我们说了汉语语法的几个方面,研究辞章学要结合这些特点去考察。尤其是汉语语法组合的灵活性、简易性,更使语法与辞章学密不可分。我设想这么一条路:从学术角度说,要对汉语语音、语汇、语法分别作深入细致的研究;从应用角度说,要把这几个方面有机地融合起来,形成一门具有桥梁性的辞章学;从语文教学上说,则要采取辞章学的路子,按辞章学的系统组织教材、设计教法,从而达到培养、提高听说读写的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的目的。

汉语就是母语,好比中国人吃饭用筷子,穿棉袄一样。不可缺少,却又感觉不出来。

历史悠久的语言
唯一在使用的象形文字
联合国里总是最薄的一本译本
博大精深 词汇量丰富
有些字不一定会念,但是可以知道大概什么意思

 汉字是汉语书写的最基本单元,其使用最晚始于商代,历经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诸般书体变化。秦始皇统一中国,李斯整理小篆,“书同文”的历史从此开始。尽管汉语方言发音差异很大,但是书写系统的统一减少了方言差异造成的交流障碍。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汉字构造规律概括为“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项为造字原理,是“造字法”;而转注、假借则为用字规律,是“用字法”。
  三千余年来,汉字的书写方式变化不大,使得后人得以阅读古文而不生窒碍。但近代西方文明进入东亚之后,整个汉字文化圈的各个国家纷纷掀起了学习西方的思潮,其中,放弃使用汉字是这场运动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些运动的立论以为:跟西方拼音文字相比,汉字是繁琐笨拙的。许多使用汉字国家即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汉字简化,甚至还有完全拼音化的尝试。日文假名的拉丁转写方案以及汉语多种拼音方案的出现都是基于这种思想。中国大陆将汉字笔划参考行书草书加以省简,于1956年1月28日审订通过《简化字总表》,在中国及新加坡使用至今。台湾则一直使用繁体中文。
  目前在使用汉语的地区,大都使用两种规范汉字,分别是繁体中文(繁体字)和简体中文(简体字)。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系统,并仍然或曾经在日语和朝鲜语、越南语中使用。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拥有4500年以上的历史。狭义地说,它是汉族的文字;广义地言,它是汉字文化圈共同的文字。
  汉字是承载文化的重要工具,目前留有大量用汉字书写的典籍。不同的方言都使用汉字作为共同书写体系,因而汉字在历史上对中华文明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并成为东南亚文化圈形成的内在纽带。在汉字发展过程中,留下了大量诗词、对联等文化,并形成了独特的汉字书法艺术。
  一个汉字一般具有多种含义,也具有很强的组词能力,且很多汉字可独立成词。这导致了汉字极高的“使用效率”,2000左右常用字即可覆盖98%以上的书面表达方式。加之汉字表意文字的特性,汉字的阅读效率很高。汉字具备比字母文字更高的信息密度,因此,平均起来,同样内容的中文表达比其他任何字母语言的文字都短。
  目前的汉字体系分为繁体字和简体字,前者用于台湾、香港、澳门和北美的华人圈中,后者用于中国大陆和新加坡以及东南亚的华人社区。通常说来,两种汉字书写系统虽然有差异,常用汉字的个体差异不到25%。
  由于汉字书写复杂,“汉字落后论”的说法存在了很长时间,认为汉字是教育及信息化瓶颈,并有“汉字拉丁化”甚至废除汉字的推动行为。现在一般认为汉字也有突出优点,初始学习难度虽大,但掌握常用字后不存在类似海量英文单词的继续学习问题,且其表意特性也能充分调动人脑的学习能力。在计算机输入问题基本解决后,“汉字落后论”及“汉字拉丁化”已实际上逐渐被大多数人抛弃。
  目前汉字系统已经基本稳定,但汉字的规范化、生僻字的自然消亡仍在继续进行。
  关于汉字编码
  为进行信息交换,各汉字使用地区都制订了一系列汉字字符集标准。
  ① GB2313字符集,收入汉字6763个,符号715个,总计7478个字符,这是大陆普遍使用的简体字符集。楷体-GB2313、仿宋-GB2313、华文行楷等市面上绝大多数字体支持显示这个字符集,亦是大多数输入法所采用的字符集。市面上绝大多数所谓的繁体字体,其实采用的是GB-2313字符集简体字的编码,用字体显示为繁体字,而不是直接用GBK字符集中繁体字的编码,错误百出。
  ② BIG-5字符集,收入13060个繁体汉字,808个符号,总计13868个字符,目前普遍使用于台湾、香港等地区。台湾教育部标准宋体楷体等港台大多数字体支持这个字符集的显示。
  ③ GBK字符集,又称大字符集(GB=GuóBiāo国标,K=扩展),包含以上两种字符集汉字,收入21003个汉字,882个符号,共计21885个字符,包括了中日韩(CJK)统一汉字20902个、扩展A集(CJK Ext-A) 中的汉字52个。Windows 95\98简体中文版就带有这个GBK.txt文件。宋体、隶书、黑体、幼圆、华文中宋、华文细黑、华文楷体、标楷体(DFKai-SB)、Arial Unicode MS、MingLiU、PMingLiU等字体支持显示这个字符集。微软拼音输入法2003、全拼、紫光拼音等输入法,能够录入如镕镕炁夬喆嚞姤赟赟龑昳堃慜靕臹等GBK简繁体汉字。
  BIG-5 (繁体中文)与GB-2313 (简体中文),编码不相兼容,字符在不同的操作系统中便产生乱码。文本文字的简体与繁体(文字及编码)之间的转换,可用BabelPad、TextPro或Convertz之类的转码软件来解决。若是程序,Windows XP操作系统,可用Microsoft AppLocale Utility 1.0解决;Windows 2000的操作系统,大概只有用:中文之星、四通利方、南极星、金山快译之类的转码软件方能解决了。
  ④ GB18030字符集,包含GBK字符集、CJK Ext-A 全部6582个汉字,共计27533个汉字。宋体-18030、方正楷体(FZKai-Z03)、书同文楷体(MS Song)宋体(ht_cjk+)、香港华康标准宋体(DFSongStd)、华康香港标准楷体、CERG Chinese Font、韩国New Gulim,以及微软Windows Vista操作系统提供的宋黑楷仿宋等字体亦支持这个字符集的显示。Windows 98支持这个字符集,以下的字符集则不支持。手写输入法逍遥笔4.0版支持GB18030字符集及方正超大字符集汉字的录入。
  ⑤ 方正超大字符集,包含GB18030字符集、CJK Ext-B中的36862个汉字,共计64395个汉字。宋体-方正超大字符集支持这个字符集的显示。Microsoft Office XP或2003简体中文版就自带有这个字体。Windows 2000的操作系统需安装超大字符集支持包“Surrogate更新”。
  ⑥ ISO/IEC 10646 / Unicode字符集,这是全球可以共享的编码字符集,两者相互兼融,涵盖了世界上主要语文的字符,其中包括简繁体汉字,计有:CJK统一汉字20902个,CJK Ext-A 6582个,Ext-B 42711个,共计70195个汉字。SimSun-ExtB(宋体)、MingLiU-ExtB(细明体)能显示全部Ext-B汉字。至今尚无单独一款字体能够显示全部70195个汉字,但可用海峰五笔、新概念五笔、仓颉输入法世纪版、新版的微软新注音、仓颉输入法 6.0 版(单码功能)等输入法录入。Ext-C还有2万多个汉字。详情请参阅香港中文大学网站、马来西亚仓颉之友网站、福建陈清钰个人网站。
  ⑦ 汉字构形数据库2.3版,内含楷书字形60082个、小篆11100个、楚系简帛文字2627个、金文3459个、甲骨文177个、异体字12768组。可以安装该程序,亦可以解压后使用其中的字体文件,对于整理某些古代文献十分有用。
  如果超出了输入法所支持的字符集,就不能录入计算机。如果没有相应字体的支持,则显示为黑框、方框或空白。如果操作系统或应用软件不支持该字符集,则显示为问号(一个或两个)。在网页上亦存在同样的情况。
  关于Unicode
  由于各国国家标准字集所收的汉字字数、常用字的差异,虽然象中国两岸GB/BIG5字集常用字基本类似,转换后阅读并不成问题,但是这种编码转换的混乱关系,对文字交流始终是一种障碍。因此相关国家的标准化组织和文字工作者经过共同努力,终于在93年完成了包含中日韩(CJK)汉字的Unicode 汉字标准ISO 10646.1。 Unicode是完全双字节表示的多国文字编码体系,编码空间0x0000-0xFFFF。 ISO 10646.1汉字标准使用编码0x4E00-9FA5,共包含20902个汉字。其中: 大陆(S)提出的汉字17124个,台湾(T)提出的汉字17258个; S与T的并集,即中国(C)提出的汉字为20158个。 日本(J)提出的汉字为12157个,中国未提出的690个(Ja); 韩国(K)提出的汉字为7477个,其中中国未提出的90个(Ka); Ja与Ka并集共744字。 支持Unicode编码的相关电脑系统软件,如Unix, Win95已有推出,但是由于Unicode的ASCII码是用双字节编码(即一般电脑系统中的单字节ASCII码前加 0x00),同时其汉字编码与各国的现有编码也不兼容,造成现有的软件和数据不能直接使用,所以目前完全使用Unicode软件系统的用户并不多,大多数只将它此作为一个国际语言编码标准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