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林业局:炳烛而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5/05 11:04:09
原文

春秋时期,晋国有个乐师叫师旷,眼睛失明,但善弹一手好琴,精于辨音。有一天,晋平公问师旷,我已经70岁了,还想学习,恐怕已“暮”了,先生你看呢?师旷没有正面回答,而是接过晋平公的“暮”字说道:“暮何不秉烛乎?” 晋平公有些不解,怔怔地望着师旷。师旷便进一步解释说:“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晋平公听了,恍然大悟,高兴不已,从此开始了晚年的求学路。

这个故事给我们以诸多启示。“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意思是举着燃烧的烛光在黑暗中行走,与在没有任何光亮的情况下行走相比哪个好呢?诚然,老干部的晚年生活应该是平静的,应该充满安宁和快乐。但是,到了老年,对于学习,也仍然不能忽视,学习是老年人保持内心平和的保证,生活的更多乐趣是从学习中来。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就说过要“活到老,学到老”。江泽民主席也一再强调:“放弃了学习,思想落后于形势,就丧失了先进性,而且精神境界就会陷入低级趣味,很难抵挡利欲的诱惑。”因此,老年人的确需要有个再学习、再提高的过程。毛泽东主席到了晚年仍然手不释卷,就是老而好学的光辉典范。我们许多离退休同志,除热情学习科学理论和时事政策外,同时坚持练书法、学绘画、学摄影、学音乐,不少人并且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确实令人欣喜。

秉烛照亮更远的路。愿更多的老同志在“老而好学”的征程中,使生命的晚霞增添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