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肌炎的症状和治疗:为什么说管理也是生产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4/28 19:53:56

管理也是生产力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通过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了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即传统的计划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表明改革到了纵深阶段,经济的发展已不能单纯依靠投入就能取得预期的增长目的。事实上,我国近年来各方面的投入并不少,而投入产出比却是世界上较低的国家。这对当前的改革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在打破旧的生产关系,使被禁锢的生产力充分释放后,发展生产力主要靠什么?笔者认为,由于生产经营管理完全渗透于社会生产全过程,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大小,以致改革的目标最终必然转向管理,通过管理质量的提高而获得预期的经济效益。两个根本性转变也都是围绕这样一个主题进行,即加强科学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是为管理创造规范而公平竞争的外部条件;向集约化经营转变,则直接从科学管理要效益,因此,可以这样说,管理也是生产力。探究当前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重体制、重决策、重市场,而忽视企业内部管理的倾向,皆源之理论上对管理的界定含糊,实践上对管理的意义作用不明确。因此强调管理也是生产,阐述管理在社会生产中独特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引起人们对管理的重视,这不仅具有理论意义,且更具有现实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

一、管理是生产力的几个决定性条件

1、管理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劳动

管理原是和劳动混然一体的。在人类社会,无论集体劳动或共同劳动,为节约资源、节约时空,减少生产成本,都包含着管理在内,个体劳动者对自己生产的产品有时间上的工序衔接和轻重缓急秩序的安排、空间物体的合理排列,以及对产品成本利润的划算。这些刍型的管理活动就和具体的生产操作揉和在一起,构成完整的劳动过程。共同劳动群体内部需要分工协作,需要有人专门来组织指挥,使共同劳动能够协调行动犹如一人般,方能成为一个有效的劳动过程。

在现代社会,机器大工业和社会化大生产使得管理者从生产劳动中脱颖出来,形成一个独立的社会阶层,管理活动演变成一种集知识、经验、天赋和组织能力于一身的高度复杂的社会劳动。即使如此,管理依然要和生产要素、生产过程结合在一起发挥作用,管理仍然属于生产劳动的范畴。

可以预料,到了科技高度发达的未来,尖端的通讯技术、自动化仪器设备、计算机普及到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每个环节和每个角落,对生产管理的所有职能将编排为电脑程序,由机器自动操作控制,届时,管理劳动与生产劳动将重新合二为一。

2、管理能使物质要素变为现实生产力

政治经济学把生产力的概念界定为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这可以归结为人、财、物这些物质的生产要素。如果其中“人”的要素,特指体力劳动者,则仅凭这样人、财、物形成的生产力是很有限的。西方18世纪的经济学家萨伊早就指出,从事管理专职的企业家是“把土地、劳动力、资本这三个要素结合起来的第四个生产要素”。说明只有加上管理这个要素,对这些物质要素进行优化组织、合理指导,方能形成一个现代社会的生产过程;如果“人”这个要素中包含着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管理者,那么,管理就是生产力中的一个要素,便是题中应有之义了。

当今现代化大生产中,科技和信息上升为生产要素的重要成员,“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个观念深入人心。但是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过程,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则必须通过科学的管理才能做到。著名企业家鲁冠球总结自身的经验,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在一个企业内,如果投资占1分,科技占3分,则管理占了6分。 ”这充分说明了管理在生产要素中的地位。至于信息,本身就是管理中须臾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3、管理是一种系统生产力

根据系统论的原理,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系统内单个组成部分功能的总和。为什么?关键在于系统内存在着有效管理:系统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合理的组织体系、健全的规章制度、灵活的运作机制,这使得系统内单个组成部分在体制的保证和制度的规范,激励下形成合力,朝着既定的目标统一行动,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功能。现代经济组织属于人工系统,管理则更是系统的灵魂,管理不到位或混乱,经济组织就不能协调运动,就没有生存发展的活力。因此,管理是经济系统运作的主要推动力。

管理是系统生产力,在于它和科技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不同。自然科学技术研究的对象是单个物质要素或局部生产领域,研究目的是或提高劳动者生产技能,或如何提高设备性能,或如何研制新产品。其功能在于提高单个或局部生产要素的使用质量和使用效率,它是一种较直观的生产力。管理则不同,它面对的是系统的全部生产要素,研究的是如何在外部环境复杂而内部条件不足的情况下使有限的人财物、科技信息、时间空间得以有机的、优化高效的组合,目的是提高系统所有要素的使用质量和系统的整体效益。诚然,管理本身从观念到手段都离不开科技的武装,但就一个范畴来说,管理推动生产发展的动力,其规模和综合作用要大得多。

4、管理的质量直接制约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高低

现代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要更多地为社会制造价值,不能创造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管理是无效的管理。

管理是人类的一种主观行为,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付诸实践的活动过程。它受制于人们的学识、经验、天赋和能力,它的成功与否,必须以实践效果来衡量。在具备相同物质生产要素的企业,管理投入如果有质或量的差异,则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是大不一样的。现实中不乏这样的例子,一些原本不显眼的企业,只因企业负责人换上“能人”,“能人”经营思路对头,管理方法有奇招,终使企业一跃而名列前茅,甚至坐上“大哥大”交椅,带活了一批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典型人物上海二毛厂厂长万德明),“能人”救活厂的关键在于管理水平高超。最典型的例子是日美同类企业的比较。世界公认,作为生产工农业制品的场所,美国具备世界第一流的条件,日本在美主办的企业虽基本也享受,但处异国他乡仍有诸多不便,日本企业照样能够以低成本生产出比美国更优质的产品,甚至在日本企业略处于劣势的情况下,美国产品仍比日本产品逊色。其理由只有一个,就是综合调动人力、物力和生产技术的管理技术落后,即日美企业的差异主要在于经营管理水平有高低。日本经济的成功主要来源于管理的成功。就此来说,管理具有乘数效应:科学的管理能够通过合理的管理体制。规范的管理制度,灵活的管理方式和优秀的管理人才,通过乘数效应而以较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反之,管理如果不符合客观实际,主观盲目决策,其对资源的浪费及对再生产过程的破坏也是惊人的。这说明,管理是生产要素中最重要且最活跃因素。管理不到位或失误,即使其他要素齐备亦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善于科学管理,即使其他要素逊色亦会创造奇迹出来。高质量的管理是取得经济效益的直接得分手。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呼唤着科学管理

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著名管理家西蒙有一句名言:“管理就是决策。”在我国长达30余年的计划经济时代,企业没有自主权,因此没有实际意义上的管理。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开放,政府逐渐把企业自主权交还给了企业,致力于营造企业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管理才真正排到企业的议事日程上。

在当今高度重视信息的市场经济里,企业内外环境变化莫测、错综复杂,每一个企业管理者都面临巨大压力和严峻的挑战,只要某一环节稍有不慎,就会导致满盘皆输的结局。即使老牌企业亦难逃如此规律。因此,对管理者要求也越来越高。管理,不仅仅管好现有的人与机器,它更是思路的拓展,战略决策的正确,技术创新,敢于竞争,善于攻关等等。其内容,有着因企业而异的从理论到实践操作的一整套体系。而今天的基本事实是:改革开放进行了十几年,企业的注意力只放到转轨换制上,或以“包”代管,凡事皆承包,赞之“一包就灵”,胜任者“红包”重奖;或以“罚”代管,对不称职者以经济手段一罚了之,简单爽快;或以“卖”代管,不惜国有资产流失,人心涣散,苟且获得眼前利益等等。这些企业往往忽视企业内部管理,把企业亏损的原因单单归咎于外部环境的多变及竞争的不公平。据国家计委对北京、上海八省市2586家企业亏损原因的调查显示,影响企业亏损的宏观管理因素和政策性因素分别只占9.2%和9.09%,而企业本身的经营管理因素则占了81.7%。这主要表现在企业负责人素质不高,观念陈旧,吃“大锅饭”“等、靠、要”思想仍普遍存在,短期行为严重;企业内部管理体制不全,责权不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无人负责;企业基础工作薄弱等等,这一切已引起党和国家的充分重视,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在全国学习推广邯钢企业管理工作会议上强调:“加强企业管理,建立起科学的、规范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是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要条件。”江泽民总书记更是一语中的“加强企业管理是固本治标的大计”。以上这些情况强烈地反映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科学管理的迫切要求。

世界上许多国家把教育、科技和管理看成是支撑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我国亦不例外。但由于教育科技的发展是靠长期的投入且有一定的周期性,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最直接的动力便是管理了。日本50年代引进美国的技术装备,其引进效益并不高,成本、质量、利润、劳动生产率等指标仍落后美国;60年代引进美国的管理技术后,日本经济获得迅猛发展,进而成为后起的发达国家。美国这管理技术的发明国及西方其他发达国家反而不耻下问,向日本取经去了,这充分说明,管理是生产力,它对经济有巨大的且直接的推动作用,世界在大多数国家对此已有共识。美国则称从事管理专职的企业家阶层“企业之魂”、“美国英雄”,认为就是这些管理精英才创造了美国的经济。日本社会经济则掌握在2万多个企业家手中,企业家有着优越的社会地位。

我国许多国有企业正在对管理进行有益的探索,如河北邯郸钢铁总公司推行的“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的经营机制,紧紧抓住成本这“牛鼻子”加强企业各项管理工作,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山东诸城市国有企业通过产权重组,以及“例逼成本管理”、“日效益自我考核法”,质量效益大幅度提高,又如上海家化厂的以品牌为龙头,以人为本的管理;宝钢集团的资金管理,山东青岛海尔集团的质量管理,河南洛阳石化总厂的精细管理等等,这些管理都是在改革中创造出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经验,代表了我国管理的发展方向。

国家经贸委在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及总结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后,制定和下发了《“九五”企业管理纲要(试行)》重要文件,要求企业改革、改组、改造必须和加强企业管理有机结合,明确提出“管理科学”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迫切要求和战略任务。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健全完善中,管理将有最广阔的活动舞台,党和政府对加强科学管理的高度重视及不断推出的新举措;现代管理理论的普及及国外先进管理经验的引进;一大批科学管理的先进企业和先进人物不断涌现;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正呼之欲出;管理,这无形资产的市场网络正初步建立,“厂长经理人才市场”、“猎头公司”里人才济济,人们求才若渴,这一切都清楚地兆示:我国将迎来科学管理的新世纪。*

不严格的讲,管理能产生效率,效率高即生产力提升了,因此管理也是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