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妇保网上挂号:请问黄仲则七律中几个典故的出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5/04 12:24:32
请教以下两首黄仲则的诗当中所用典故的出处,非常感激~~

抑情无计总飞扬,忽忽行迷坐若忘。
遁拟凿坯因骨傲,吟还带索为愁长。
听猿讵止三声泪?绕指真成百炼钢。
自傲一呕休示客,恐将冰炭置人肠。



鸢肩火色负轮囷,臣壮何曾不若人?
文倘有光真怪石,足如可析是劳薪。
但工饮啖犹能活,尚有琴书且未贫。
芳草满江容我采,此生端合附灵均。
谢谢,但我不是要黄仲则的资料,而是在问那几句是什么意思。。

清代从康熙时政局得到巩固,出现了相对的安定和繁荣,便开始有“盛世”之称,这种说法一直延续到乾嘉时期。实则从乾隆中后期开始,清朝就已经出现了社会的黑暗衰落,而黄景仁就生活在这样的一个时期,来抒写他的“盛世悲歌”。

黄景仁(1749-1783),字仲则,一字汉镛,号鹿菲子,江苏常州人,乾隆三十年(1765)秀才。他出身孤寒贫穷,依靠寡母抚养成人,虽才华横溢,于学无所不窥,却屡次见弃于有司,始终是个穷秀才,使他不得不奔走四方为稻粮谋,但还是四处碰壁。社会对他的排挤,世人对他的白眼,使他尝尽人间悲酸苦痛,迫使他在盛世中唱出了悲歌。

清代从康熙时政局得到巩固,出现了相对的安定和繁荣,便开始有“盛世”之称,这种说法一直延续到乾嘉时期。实则从乾隆中后期开始,清朝就已经出现了社会的黑暗衰落,而黄景仁就生活在这样的一个时期,来抒写他的“盛世悲歌”。

黄景仁(1749-1783),字仲则,一字汉镛,号鹿菲子,江苏常州人,乾隆三十年(1765)秀才。他出身孤寒贫穷,依靠寡母抚养成人,虽才华横溢,于学无所不窥,却屡次见弃于有司,始终是个穷秀才,使他不得不奔走四方为稻粮谋,但还是四处碰壁。社会对他的排挤,世人对他的白眼,使他尝尽人间悲酸苦痛,迫使他在盛世中唱出了悲歌。

有清一代,文风大盛,不论是诗词歌赋,抑或是经史朴学,无不兴盛。康、乾二朝,大家辈出。其中尤以诗坛最为显著。然而清代的诗人,往往受唐宋名家所迷,困於前代诗人的范畴中。清代诗派,大要言之,有尊唐及宗宋二派主流,而其中,尤以四家诗说影响至钜。所谓四家诗说是指王士祯的神韵说,沈德潜的格调说,袁枚的性灵说及翁方纲的肌理说。在此四家诗说之下,康乾年间之诗人,鲜有不受影响。而芸芸诗人中,黄景仁可说是少数能独树一帜的诗人。

黄景仁,字仲则,又字汉镛,自号鹿菲子。江苏武进人,系出北宋黄庭坚之后。其祖大乐,为高淳校官。父之掞,为县学生。乾隆十四年(1749)正月四日,生於高淳学署,故小名高生。四岁时父卒,随祖父居,由母屠氏亲督教读。乾隆二十年,先生七岁,随祖父自高淳归常州,并居於白云溪上。及长,从塾师学艺。九岁应学使者试,得首名。早甚聪慧,已能诗,并有「江头一夜雨,楼上五更寒」之句。十五岁,力攻诗,其《两当轩集》中诗,始於此年。

十六岁,伯兄庚龄卒。又应郡县试。十七岁补博士弟子员,於宜兴氿里读书。乾隆三十一年,先生十八岁,於江阴逆旅中遇洪亮吉,二人於此年订交。冬游扬州。三十二年,先生十九岁,先生娶赵夫人。又从常熟邵齐焘游学於常州龙城书院。秋应江宁乡试,遂至杭州。三十三年,夏游徽州,秋应江宁乡试,惜未售。邵齐焘於是年卒,先生哭之以诗。乾隆三十四年,先生二十一岁,春游杭州。徽州,夏游扬州,秋归里,冬,因前岁得邵齐焘推荐,往谒湖南按察使王太岳署中,客其幕中。三十五年,先生二十二岁,仍客於湖南王公幕中,春登衡山,夏归里,秋应江宁乡试,仍未售。乾隆三十六年春,先生至秀水,遂游皖,客於太平知府沈善富署中。秋应省试。是年生子乙生。冬,复至太平,与洪亮吉被延至安徽督学朱筠幕中,先生於幕中校文,年少俊才,其名益噪。三十七年,仍客於朱公署中。历游黄山、白岳、九华。秋至安庆、六安。冬至颖州、凤阳。十二月归里。三十八年,先生仍在朱公署中。春至庐州、泗州,夏游徽州、杭州。秋复至徽州,冬归里。三十九年,先生二十六岁,仍在朱公署中。春游扬州,秋应江宁乡试。冬游江宁并谒袁枚,於随园度岁。乾隆四十年,先生二十七岁,从江宁赴太平,夏主讲正阳书院。冬北上,十二月抵京。乾隆四十一年,先生二十八岁,春赴津门应乾隆帝东巡召试获二等,於武英殿书签,充武英殿书签官。先生以诗书及鉴古、篆刻等技游都中,名流皆欲与交。乾隆四十二年,先生二十九岁,在京师,迎母就养京邸,眷属随侍北行,秋应顺天乡试。四十三年,受业於鸿胪寺少卿王昶门下。先生家境渐窘。四十四年,先生三十一岁,秋应顺天乡试。四十五年,先生秋应顺天乡试,家益困,遂移家南归。游山东,并客学政程世淳幕中。冬返京。四十六年,先生三十三岁,在京师。秋游西安,访陕西巡抚毕沅。冬入都。四十七年,先生在京师,赴部候铨。失意无聊,日惟从伶人乞食,粉墨登场。四十八年(1783),先生三十五岁。春,为债家所迫,三月,抱病出都,将复至西安,行次解州病甚。夏四月二十五日卒於河东盐运使沈善富运城官署,友人洪亮吉持其丧以归。先生诗文交由翁方纲编定刊印,有《两当轩集》传於世。

今观其诗作,既没有神韵说的空洞,又无格调说的泥古不化,亦没有肌理说的堆集烦琐。可以说,他的诗歌,较近於袁枚的性灵说,此或因黄袁二人既为忘年之交,而彼此亦有诗文来往,称颂对方,故受到性灵说所薰陶的缘故。 [注一] 惟其诗虽近袁子才的性灵说,但却没有半点袁诗通俗浅白的风格。

《两当轩集》中诸诗,字字出自肺腑,莫不充溢其个人深厚的感情。正因如此,是以与仲则同时之文人,均对其诗作有极高之评价 翁方纲云:

其诗尚沈郁清壮,铿锵出金石,试摘其一二语,可通风云而泣鬼神。 [注二]
包世臣亦谓:声称噪一时,乾隆六十年间,论诗者推为第一。[注三]
吴嵩梁於《石溪舫诗话》中,亦有提及仲则的诗:
仲则诗无奇不有,无妙不臻,如仙人张乐,音外有音;名将用兵,法外有法。 [注四]
汪昉亦云:吾乡黄仲则先生,以诗鸣乾隆中叶。 [注五]
又邱炜云:乾隆才子黄仲则,诗名远播。 [注六]

近人伍合云:

我们知道,作诗要下一番苦工夫,起码非有几十年的磨练 ,诗才会好,所以古人说,「晚节渐於诗律细」,那一点也不错,至於天赋的,那真是绝无仅有,往上数,李太白可以算一个,往下数,那只有黄景仁了。 [注七]

近人君山亦云:

黄仲则在世的日子虽然不长,死时仅得三十五岁,可是在乾隆年间甚至乾隆以后,他却是影响清代诗坛最大的一个诗人。 [注八]

由以上资料可见,黄仲则的诗作在其生前及死后,均得到肯定的评价。而在他此众多诗作中,以感遇诗最为世人所重。此盖因其身世坎坷,生活艰苦,一生奔波,却屡不得伸其志,是故其诗作,情感特真,感慨特深。惟论者往往忽视仲则一生诗作中最感伤悲,价值最高的感遇诗。此类诗作可说是仲则诗作的代表作,而且是极为值得研究的。而其感遇诗之作成,实因其一生际遇而发。盖黄仲则一生凡八次应举乡试,但均未能中式,仕途不达,青云路断,可谓之「穷」。其一家八口,只以破屋薄产维持生计,其后顿困京师,接家北上,旋送家南下,终为债家所迫,死於解州,可谓之「贫」。

其体质羸弱,又不善珍养,复又奔波劳动,郁郁无欢,时生恶疾,可谓之「病」。其生性孤,倨傲不群,落落难合,可谓之「孤」。可以说黄仲则的感遇诗,均不出此四类内容。

现据上海古籍出版社83年版《两当轩集》为底本 [注九] ,其中所收仲则诗作,由乾隆二十八年起,计至乾隆四十八年仲则病殁解州止,凡一千一百七十首,又漏刻诗八首及佚作三首,共计一千一百八十一首。本文在研究方法上,乃先遍阅黄仲则《两当轩集》中诸诗,但凡诗题中有感遇等字眼者,自是研究对象;另外集中倘有其他诗歌,其题虽不题感遇等字眼,惟若其内容有抒感言怀者,皆介定为感遇诗,一并研究。而於此一千一百八十一首诗歌中,有关「穷」方面的诗歌共计有一百三十首,关於「贫」方面的诗歌计有九十三首,关於「病」的诗歌则有七十三首,而关於「孤」的诗歌共有六十四首。扣除重复的诗歌,而又合乎感遇题材之各体诗歌共有二百八十首,是以本文之研究将集中於此二百八十首诗歌,惟若有其他可资佐证之诗歌,则虽非属於感遇类诗作,本文亦会加以引用,而文中所出现的感遇诗作,将一律简称为感遇诗。而此二百八十首感遇诗作及其写作时间,将以附录形式,附於文后,以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