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质点以初速度v0:帮忙找一下许衡的生平事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4/30 02:13:09
一定要有特点,能体现出许衡的精神品质。
先谢谢了

许衡(1209-1281年)字仲平,号鲁斋,祖籍为怀州河内(今沁阳)人。宋元之际学者,著名的理学

  家、政治家和杰出的教育家,世称“鲁斋先生”。

  许衡自幼勤读好学,因家贫无钱购书,常涉百里借书抄书。他天资聪颖,攻读中常向老师提出一些难

  以解答的问题,先后有三位老师以“吾非其师”而辞教。

  金天兴二年(1233年),蒙古兵临新郑县(许衡出生地),许衡同众人从洛阳渡河往河阳(今孟县)

  返乡,时值盛夏,人们又饥又渴,见路边有一梨园,都争着摘梨吃解渴,唯独许衡独自静坐树下乘凉。有

  人劝他说:乱世梨园无主,摘几个梨吃有何妨。许衡说: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梨无主,吾心独无主

  乎!不久,许衡赴河北大名府讲学,由于恭谨执教,求学的人很多,并匾其斋为“鲁斋”,从此号称“鲁斋

  先生”。

  蒙古宪宗四年(1254年),忽必烈出王秦中,任命许衡为京兆(今西安市)提学,许衡让各郡县创办

  学堂,民生8岁,上至王公,下至庶民子弟,皆令入小学,15岁俊秀者入大学。在教学中,他提倡启发式

  引导学生勤思考、多钻研,并特别强调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教育学生通晓礼义,懂得荣耻。

  至元二年(1265年),许衡受命议事中书省,任职期间“不为利回”、“不为权屈”,有元代“魏

  征”之称。他通过对历代和当代社会状况的分析,先后给忽必烈上疏五道奏章,主张实行汉法,对维护

  其统治,起到了巩固作用。

  至元六年(1269年),许衡受命同太常卿徐世隆拟定朝仪,接着又同太保刘秉忠、左丞张文谦等一

  起议定官制,定出了中央集权机构的设置及其朝仪,减掉了一些不必要的 “冗长增置的台院”。 至元

  七年(1270年),许衡晋升中书左丞。当时,中书平章政事阿合马在朝擅权,想安排其子忽辛为枢密院佥

  事,掌管兵权,唯许衡妨意反对。许衡部国家事权无非是财、民、兵三项,今父典财民,子再掌兵权,

  不可。阿合马父子因野心未达,遂对许衡怀恨在心,挟嫌报复。许衡忿然不屈,以辞职表示抗议。

  至元八年(1271年),蒙古正式改国号为元,元世祖开太学,召许衡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主

  持国子监。世祖亲自选择蒙古族子弟到国子监深造。至元十年(1273年)权臣屡毁汉法,诸生廪食或不

  继,许衡从政受阻,再次辞职相抗。

  至元十三年(1276年),许衡主持太史令郭守敬等人修定历法,经过近五年的努力,修成新历法,

  元世祖授名为 《授时历》。这部历法确定一年为 365.2435天,和地球绕太阳公转周期所经历的实际时

  间只差26秒,与1582年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世颁布的当代世界上通行的《格里高利历》是一致的,但却

  比它要早300年。

  许衡一生以从事教育为乐,在其27年仕途生活中,刚直不阿,不附权势,八次被诏入朝作官,又八

  次辞归故里,躬耕桑农。至元十八年(1281年)三月,许衡在家乡病故,终年73岁。

中国元代哲学家。字仲平,学者称鲁斋先生,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生于金朝,幼受章句之学。蒙古灭金后,应试中选,占籍为儒。许衡34岁时,始得程颐的《伊川易传》、朱熹的《四书集注》,倾心研读,视为“进德之基”,由此崇信程朱理学。1254年后,许衡在忽必烈朝中任京兆提学、太子太保、国子祭酒,并与刘秉忠、张文谦等定朝仪、立制度。因阿合马擅权,弹劾未成,遂辞职。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复任许衡为集贤殿大学士兼国子祭酒,领太史院事,修授时历。在兼管太学间,着《中庸直解》、《大学直解》等书以为课本,并聘医、算等师,以教授汉蒙弟子,在北方传播理学和医算等六艺。在蒙元刚入主中原时,许衡提倡儒学,行“汉法”,间接地保护了当时较为先进的中原文化,促进了民族融合。死后谥文正,封魏国公。
除上述《直解》外,许衡遗着尚有《读易私言》、《语录》,清干隆五十五年与其诗文、杂着等汇刊为《许文正公遗书》,有怀庆堂刻本。
许衡在哲学上,称世界本原是“独立”的“道”。认为“道”生“太极”,“太极”函“一气”;“气”具阴阳,由此化生天地万物,而其中又以人为灵贵。他又称太极是理、天理,说“有是理而后有是物”,“无理则无形”,认为形而上之理是世界根源。在论到天地万物时,认为“万物皆本于阴阳,要去一件去不得”。万物皆有刚柔、动静、内外诸矛盾。每一矛盾双方都相济相胜,“天下事,常是两件相胜负,从古至今如此”。但他认为,矛盾发展最终“以静为主”,止于无对、静止的状态,又表现了形而上学的思想倾向。
在心性问题上,许衡认为人禀赋天理即天命之性。人性本善,是本然之性。但人禀气有清浊之不同,故又有气质之性。通过静时“存养”、动时“省察”的修养方法,能使“气服于理”,复见天理。他还提出心与天同的天人合一论,强调“反身而诚”、“尊德性”等自省自思的认识和修养方法,认为这样就可以尽心,知性,知天。
许衡哲学虽本于程朱,但不重玄奥“隐僻”之理,而强调道德践履。他说,“道”在日用行事中,不是高远难行之事,并提出“盐米细事”也应当讲究。这在客观上有一定积极意义。


许衡,字仲平,学者称之鲁斋先生,出生于金卫绍王大安元年(宋宁宗嘉定二年、元太祖四年)四月初三,为农历己巳年己巳月丙寅日、公元1209年5月8日,卒于元至元十八年三月初三,为农历辛巳年壬辰月戊戌日、公元1281年3月23日,葬于至元十八年四月二十,为农历辛巳年癸巳月乙酉日、公元1281年5月9日。祖籍怀州河内李封(今河南省焦作市中站区李封村)人,谥文正,封魏国公。他是中国十三世纪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天文历法学家”(1)。
据《元史》、《许文正公遗书》、《许文正公世家谱》、《元朝名臣事略》、《元文类》、《蒙兀儿史记》以及《辞源》、《辞海》、《中国人名大辞典·历史人物卷》等史料记载,许衡青少年时即聪敏勤学,博览群书并立志学以致用;成年后,“凡经传、子史、礼乐、名物、星历、兵刑、食货、水利之类,无所不讲”(2),与姚枢、窦默等讲程朱理学,“慨然以道为己任”(3);元世祖忽必烈为亲王时任京兆提学,于关中大兴学校;世祖即位后,任中书省议事、中书左丞,与刘秉中等“立朝仪”(4)“定官制”(5),筹划立国规模,上书言立国“必行汉法”(6);“犯颜谏诤,刚毅不屈”(6),有元代的“魏徵”之称;创建并主持元初国学,任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培育人才,善教,众多弟子如姚燧、耶律有尚等皆学有成就;对汉蒙文化交流,程朱理学传播和朱陆合流有较大影响;教领太史院事,与王恂、郭守敬、杨恭懿等改定历法,“撰《授时历经》”(8),“新制仪象圭表”(9)等;道德情操高尚,留下了“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10)?不食道旁无主之梨的价值标准和道德信念;治家严谨,教子有方,其子孙皆学有所成,第四子许师敬先后三居相位,为元仁宗推行科举制度和使天灾频生的泰定时期呈现治平的盛世,卓有政绩。许衡著有《鲁斋集》、《鲁斋心法》、《授时历经》、《读易私言》等,经后世多次修订编辑再版并易名为《鲁斋遗书》、《鲁斋全书》,《许文正公遗书》等并收入《四库全书》。许衡在思想、教育、历法、哲学、政治、文学、医学、历史、经济、数学、民俗等方面皆有颇深的造诣和卓越的建树,是我国元代一位百科全书式的通儒和学术大师。

众所周知,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没有文化就没有社会,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也是一部文化史。除了未经改造的或者人化的(自然物被人主观赋予感受和意义)自然环境外,凡人类创造出来,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可以通过各种信息媒介传承于后世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产品以及人的行为模式、规范、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以及劳动技能等都是文化。许衡及由其所产生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许衡文化,愈来愈昭示出勃勃的生机。
2004年11月,中国元史研究会、中国实学研究会、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和中站区人民政府共同举办了“中国首届许衡学术研讨会”,这是建国以来第一次专门针对许衡所进行的高规格研讨会,包括来自国家文物局、河南省人大、省政协、省文物局、省社科院、省社科联、焦作市和中站区四大班子的领导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共中央党校、上海交通大学、中华书局、国家图书馆、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武汉大学、安徽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北经贸大学、内蒙古大学、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河南省社科院、河南省委党校、河南省博物院、中州古籍出版社等12个省市自治区27所高校、科研单位的历史、考古、哲学、文学、教育、科技史、思想史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和其他代表150余人,通过参观考察许衡陵园、许通墓、许衎墓、许衡祠、焦作市博物馆等有关许衡的文物遗存,分别从各自研究的领域对许衡进行了既全面系统又深入细致的探讨,集以往之大成,发前人所未及。新华社、光明日报、武汉电视台、河南日报、河南电视台、大河报、东方今报、《寻根》杂志社、河南社科网、焦作日报、焦作电视台、焦作人民广播电台等新闻机构对大会进行了跟踪报道。透过“中国首届许衡学术研讨会”,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许衡这位杰出历史人物的文化魅力所在。
许衡文化在精神财富方面的主要体现:
第一,许衡说服元蒙统治者立国“必行汉法”,以“爱与公”(11)得天下;中书之务,“大要在用人、立法二者”(12);“为君难,为臣不易”,所以要“修德、用贤、爱民”(13);强调“稷播百谷以厚民生,契敷五教以善民心”、“优重农民,勿扰勿害”、“设学校,使皇子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明父子君臣之大伦,自洒扫应对以至平天下”(14)的治国要道;强调“天下所以定者,民志定,则士安于士,农安于农,工商安于为工商”(15)的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安定的一系列思想政治文化。
其二,许衡创建元朝国子学,形成了元朝国学的教育体系。强调“设学校养育人材,以济天下之用”(16),以“小学”为立教之本,“小学”、“大学”乃为学之序;教育目的在于“明伦”、“复理”、“治生”“教其所短”(17);道德教育要采取持敬、谨慎、审察的一系列教育教学文化。
其三,许衡不遗余力的推广和实践程朱理学,使朱学在元代被定为一尊,宋明理学亦得以薪火相传;许衡主张“践履”和“治生”并身体力行,使得程朱理学走出玄奥的殿堂,实现通俗化、实学化的一系列哲学理学文化。
其四,在编撰《授时历》的过程中,“许衡能明历之理”,(18)“所考正者凡七事”,“所创法者凡五事”,(19)“以为冬至者历之本,而求历本者在验气”,“新制仪象圭表”“测晷景”,“一本天道自然之数”,(20)“遍考自汉以来历书四十余家,精思推算”(21),“复测候日月星辰消息运行之变,参别同异,酌取中数,以为历本”而成《授时历》。“自古及今,其推验之精,盖未有出于此者也”(22)的一系列天文历法文化。
其五,许衡善“医卜”(23),认为“桑根煎固治肺病,然须从升降浮沉,多加时药,少加治药,以待秋凉”(24);“宽甫病候,初感必深,所伤物,当时消导不尽,停滞淹延,变生他证,以至于今,恐宜仿刘氏推陈致新之意,少加消导药于益气汤中,庶有渐缓之期也”(25);以及“万般补养终成伪,只有操心是要规”(26)的一系列中医中药文化。许衡“以蒙古生习学算术,遂自唐尧戊辰,距至元壬申,凡三千六百五年,编其世代历年为一书,令诸生诵其年数而加减之”(27)的一系列历史数学文化。许衡诗文中尤其是《赵氏南庄》中的“入帘花气重,落地燕泥香,梦里青山小,吟边白日长”,《登东城》中的“乱云随日下,荒草过堤平”,《秋寒》中的“云影水边去,雁行天际来”,《用吴行甫韵》中的“五亩桑麻舍前后,两行花竹路西东”的一系列文字文学文化。许衡的“财货,自有个大道理,财货出于土田,须使百姓们都去耕种”(28),“使安其居,乐其俗,土田种树”(29);“为学者治生最为先务,苟生理不足则于为学之道有所妨”,“治生者,农、工、商贾而已”(30)的一系列财务经济文化。许衡的“德性是学问中的大节目”(31),以吾心有主,不食道旁无主之梨;要儿子“身在畎亩思致君,身在朝廷思济民”(32)的一系列道德修养文化。许衡“昆季有如父子,一家礼貌若朝廷”;(33) “立朝仪”,正民俗,“凡丧祭娶嫁,必徵于礼,以倡其乡人”(34)的一系列礼仪民俗文化。
许衡文化在物质财富方面的主要体现:
首先是以许衡故里河南省焦作市中站区李封村所存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许衡墓为主体的许衡陵园及附属许通墓、许衎墓、许衡祠和焦作市博物馆存有关许衡的文物遗迹,如许衡墓丘、墓碑、神道碑、许衡塑像和许通墓碑、许衎墓碑、许衡祠族规碑等。
其二是许衡生前为从事天文历法、教育等活动中各地所留存的遗迹遗物,如河南省登封市告城镇的“观星台”,北京国子监的“吉祥槐”,北京孔庙的“触奸柏”,山东省泰安市竹溪的“演易斋”、“贫乐岩”等。
其三是为纪念许衡,全国各地历代所建造的祠庙、书院、学校以及碑、楼、亭、牌坊等,如河南省新郑市的“许衡祠”,西安市东关八仙庵南的“鲁斋书院”,山东省曲阜市孔庙西庑“先儒许子衡之神位”,河南焦作市中站区的“许衡中学”,河南省辉县市百泉的“思亲亭”,河南省焦作市雕塑公园的“许衡塑像”等。
其四是用以承载许衡著作及其事迹历代所传世的书籍、版刻等,如许衡故里河南省焦作市中站区李封村许衡后裔所存历代《鲁斋遗书》、《许文正公遗书》、《授时历经》、《许文正公世家谱》及其版刻,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藏明、清版《鲁斋遗书》、《许文正公遗书》,河南焦作市武陟县图书馆藏明版汉日对照本《鲁斋全书》,浙江省长兴县煤山镇尚儒村王其大家藏民国版《尚儒王氏宗谱》“许衡跋王氏谱”,台湾商务印书馆存现代袁国藩撰《元许鲁斋评述》,南京大学出版社存现代陈正夫、何植靖著《许衡评传》等。
其五是许衡家族及其子孙所留存于世的遗迹遗物,如许衡第四子许师敬书写碑额的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梧桐花镇国公府村鸡冠山东南坡的“张氏先茔碑”,许师敬撰文并书丹的河南省焦作市中站区李封村“许衎墓志并盖碑”,许衡胞弟许衎墓中出土的元代13个精美完整的男女彩绘陶俑,许师敬书丹的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柏山镇上屯村“创建成汤庙碑”,许衡之孙许从宣撰并书写的河南省焦作市中站区“许师义墓志并盖碑”等。

文化,是人类进行正常社会生活的基础。每一个正常的人,在社会生活中的最大愿望,就是追求生活的幸福美满。文化,是人们进行社会生活的最基本保证和追求幸福生活的最基本手段。人类只有不停息地创造和积累自己的文化,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文化体系,才能使人类的社会生活变得更加和谐美好。正确地认识人类文化的基本功能、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对于促进人类文化的健康发展,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许衡及其在思想、教育、历法、哲学、政治、文学、医学、历史、经济、数学、民俗等方面所形成的许衡文化,既给许氏家族留下了传家之宝,又为中华民族聚集了珍贵财富,也使世界文化锦上添花。
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研究许衡与许衡文化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许衡与许衡文化的魅力已经展现在世人的面前,许衡与许衡文化不仅属于焦作、属于河南,而且属于中国,属于世界,我们期待着许衡与许衡文化迸发出更加绚丽灿烂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