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心式引风机的全压:请问老能听见有种鸟叫"光棍好苦"那是什么鸟呢?如果能提供图片最好.谢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5/04 19:12:17
老能听见它在树上叫"光棍好苦"请问是哪种鸟呢?

那是布谷鸟的叫声。

  布谷鸟又称杜鹃,属鹃形目,杜鹃科,全球大约有60多种。杜鹃广泛地分布于全世界,特别是旧大陆的温带和热带地区。常栖息在森林和灌木丛中,颇为害羞。往往是只闻其声,不见其形。我们常根据它们的叫声来给它们命名。

  普通杜鹃身长约16厘米,羽毛大部分或部分呈明亮的鲜绿色。大型的地栖杜鹃身长可达90厘米。多数地栖杜鹃呈土灰色或褐色,也有些身上有红色或白色的斑纹。有些热带杜鹃的背上翅膀上有像彩虹一样的蓝色。多种杜鹃的翅短。尾巴较长,有的特别长。尾巴羽毛的尖端还点缀着白色。地栖杜鹃的腿比树栖杜鹃长。脚掌前后有双趾。喙粗壮结实,有点向下弯曲。

  大嗓门布谷鸟烦坏失眠居民

  鸟类专家细说杜鹃习性

  本报记者报道 “我失眠了。”“为什么?”“因为布谷鸟。”“布谷鸟?”日前,读者张先生打来电话告诉记者,每天午夜12点以后,他家附近总有布谷鸟“光棍好苦、光棍好苦”地叫个不停,扰得他睡不好觉。

  其实,布谷鸟重回北京,数量不断增多,已有些年头。只是今年为防非典,大多数人家都不开空调,夜里开窗自然通风,再加上大家的夜生活越来越丰富,睡得越来越晚,于是布谷鸟的夜唱就格外“响亮”。

  ■鸟类专家:布谷鸟的增加缘于灰喜鹊的增多

  北京师范大学鸟类学专家赵欣如告诉记者,布谷鸟是杜鹃的俗称。杜鹃一般夜间出来活动,以毛虫为食;白天则躲在茂密的树冠休息。北京常见的杜鹃有五种,分别是大、中、小、鹰鹃和四声杜鹃。我们经常在城区听到发出“光棍好苦”叫声的,是四声杜鹃。

  赵老师多年研究发现,四声杜鹃真正增加的原因是因为北京的灰喜鹊多了。四声杜鹃繁殖时采取借巢孵卵的方式,专门利用灰喜鹊的巢穴,因此灰喜鹊的增多促成了四声杜鹃的增加。当然,归根到底,还是北京的环境好了,有利于鸟类生存,这是毋庸置疑的。

  赵老师还说,四声杜鹃的数量相比前些年是有所增加,但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多。形成这种错觉主要还是由于其叫声非常大,在夜空中穿透力很强,比如在北京师范大学校区内,只要有两只,就足以使声音传遍校园。

  ■环保人士:用理解的心态去面对布谷鸟的夜唱

  如果遇到杜鹃的夜唱干扰了休息,让人心烦时怎么办?一位读者在采访中告诉记者:随着布谷鸟叫声的节奏睡去,那感觉就像在大森林中一样———很美。

  而环保人士则建议:可以尝试用一种理解的心态去面对,毕竟这种现象是北京环境改善的象征。既然杜鹃在白天睡觉时,并未“怪罪”人类社会喧哗的干扰,那我们在夜间也该给它留出生活的宽容。

  背景:布谷鸟叫声的不同

  谐音体现了不同地域文化

  说起布谷鸟,年纪稍大的人也许都听说过关于它的传说。一位名为张佳周的作者曾在《北京又闻布谷声》中提到人们赋予鸟的鸣叫不同的含义:喜鹊叫喜兴,乌鸦叫添愁,布谷鸟叫是催布谷———“割麦插禾”……对其声音,长江流域的人皆知其为“割麦插禾”,大约有农时一致的割麦插秧之故;而来自陕西的一位友人说,那声音是“麦熟快割”。看来那里没有插秧,仅是收割麦子;而北京城里的一位同事则说:那叫声是“光棍好苦”!其实,对布谷鸟叫声的理解,一来渗透着各地方言的谐音,二来与当地的物候及文化相连。

  四声杜鹃

  上体褐色,尾近末端具宽阔的黑斑,喉、上胸淡灰,以下白色,具粗的黑色横斑。嘴绿黑色,下嘴基和口角黄色,脚黄色。鸣叫声为响亮的四声一度。似“光棍好苦”或“割麦割谷”声,第三声稍高,第四声最低。栖息于山地或平原地区的密林中,以昆虫为食。它自己不筑巢,常把卵置于苇莺或黑卷尾的巢中,由巢主代孵卵代育雏。
  http://bjyouth.ynet.com/article.jsp?oid=2370605有图片

  其他:小时侯住在一个小山村里,每年春末夏初之际总能听到一种鸟的鸣叫,村民们说,这鸣叫的鸟叫布谷鸟,这是上天派到凡间来的一种神鸟。每年的春末夏初,上天都要派这种神鸟来到凡间,催促农人及时耕作,就是所谓的“布谷催耕了”。布谷鸟来到凡间,必须勤勉鸣叫,“垂涕而道”,以兴农事,否则只是偷懒贪食,误了农事,是要受到上天惩罚的。上天曾对布谷鸟说:“你到凡间去一趟,催耕兴农,回到天庭时要是瘦了,就给你记功,要是肥了,就把你宰了。”布谷鸟记住了上天的话,来到凡间,就勤勉催耕,不分昼夜的啼叫,它的叫声很大,使得周围几里地方的农人都能听得见。村民们能从布谷鸟的啼叫声中听出它是在说:“担粪撒谷,担粪撒谷。”于是每年当布谷鸟开始啼叫的时候,村民们就开始耙田施肥,撒谷播种了。村民们所说的关于布谷鸟的传说,其实是劝喻种田人要懂得观察物候(布谷鸟应该是一种候鸟),适时而作,不要耽误农时,否则违反自然规律,就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农谚有云:“人误地一日,地误人一年”就是这个意思。这个传说还劝喻人们要勤勉劳动,所谓一分耕耘才有一分收获,天上不会掉个大馅饼下来,人勤地生宝,人懒地生草,懒惰是要饿死的。

  关于布谷鸟,除了小时候在家乡听到的上述这个传说外,又从清人陆以恬所著的一本《冷庐杂识》的书中读到了一则这样的记载:“黄霁青观察《禽言寺引》谓江南春夏之交,有鸟绕树飞鸣,其音若‘家家看火’,又若‘割麦插苗’,江以北则曰:‘淮上好过’,山左人名之曰´短募把锄,常山道中又称之曰‘沙糖麦裹’,实同一鸟也。《草本释名》又有‘阿公阿婆’、‘脱却布裤’等音。陈造《布谷吟序》谡人以布谷为催耕,其声曰‘脱了波裤’,淮农传其言云‘郭嫂打婆’,浙人解云‘一百八个’者,以意测之云云。吾乡蚕事方兴,闻此鸟之声,以为‘扎山看火’,迨蚕事毕,则以为‘家家好过’,盖不待易地,而其音且因时变易矣。”

  这则记载很有趣,根据布谷鸟的鸣叫声,人们记下了如此多的意思:“家家看火”、“割麦插禾”、“淮上好过”、“短募把锄”、“沙糖麦糖”、“阿公阿婆”、“脱却布裤”、“郭嫂打婆”、“一百八个”、“扎山看火”、“家家好过”,还有我的家乡人记下的“担粪撒谷”。同一种鸟的叫声,人们理解它的意思,会因地域方言的差异,时节变化而不同。但这些不同的理解之中又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形象、浅显、上口、好记。

  布谷鸟又名杜鹃、杜宇、子规等。杜鹃,既是鸟名,又是花名,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意象,而作为鸟类的杜鹃,更是历代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在文人墨士里,有一则不同于前面所述的种田人所口头传说的关于杜鹃的传说,据《太平御览》中引用《十三州志》的记载:“当七国称王。独杜宇称帝于蜀,……望帝使鳖冷凿巫山治水有功,望帝自以德薄,乃委国禅鳖冷,号开明,遂自亡去,化为子归。”到了春天,总要悲啼起来。文人墨士所记载的这个传说,读起来使人有点莫名其妙,杜宇禅位让贤,总归是好举措,不搞“家天下”,大公无私,于民有益,为什么“遂自亡去,化为子归”,作日夜悲啼状,莫非他仍然舍不得他的帝位?但是,文人墨士们却从它的悲啼声中听出它是在说:“归去归去,不如归去”,于是在中国历代的文人墨客眼里,杜鹃这种鸟就被定为一种悲鸟,是“天地间的愁种子”,是一种悲愁的象征。这在些多愁善感的文人墨客听来,杜鹃的啼叫声已经不是种田人所听到的唱“担粪撒谷,担粪撒谷”,而是说:“归去归去,不如归去”了。于是在文人墨客的作品中就有了这样的句子:“胡不归,胡不归,杜鹃啼,声声泣血桃花底(粤剧《胡不归》)”;“……镇日叮咛千百遍,只将一句频频说;道不如归去不如归,伤情切(南宋康伯可《满江红》)”;“夜人翠烟啼,昼寻芳树飞;青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北宋范仲淹诗)。于是,就有了白居易《琵琶行》中“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的凄苦万状;就有了李商隐《锦瑟》中“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的极度哀怨;就有了秦少游《踏莎行》中“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的孤寂清冷。

  对同一种鸟的鸣叫声,田夫野老,蚕妇村氓听到的是“担粪撒谷,担粪撒谷”、“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文人墨客听到的是“归去归去,不如归去”。大自然真是神奇,它创造了布谷鸟(杜鹃)这样伟大的歌手,这个伟大的歌手所唱的歌能适合不同人的口味,读书人听到的是高雅的“阿春白雪”,庄稼汉听到的是通俗的“下里巴人”。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9067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