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k315b智能重量变送器:古今的姓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5/06 02:59:50
近期读了一些古籍,惊讶地发现古人(特别是汉以前的人)的姓氏中,大部分听起来都很罕见(对于今天来说),这是什么原因呢?

水有源,树有根。中华民族共尊炎黄为始祖。那么,中华民族的祖根在何处?春秋《国语·晋语》说:“昔少典娶有蛟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至于少典,《辞源》说:“古代帝王,娶有蛟氏,生黄帝、炎帝。”于右任《黄帝功德记》说:“少典,有熊帝之开国,今郑之新郑。”这就是说,河南新郑上古时为有熊国,其国君为少典,黄帝和炎帝(八代榆罔)皆出自少典,出生有熊国,即今河南新郑。少典,史书上说他姓公孙。一些学者以为少典时期是在新石器早期的裴李岗文

化时期,距今已有八九千年了。因此,公孙姓,大概是中华民族中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了。据赵国鼎《黄炎二帝考略》记述,在河南新郑西南的具茨山下潩水河畔,很早就有一个“少典祠”(当地人称之为“太古庙”)。祠内塑有身披兽皮,露腿赤脚的一男一女神像,男的是少典,女的是附宝。当地人称他们太古爷、太姑奶奶,是黄帝、炎帝的爹娘。只可惜,这座祠庙50年代被废了,但遗址尚存,瓦砾可寻。

少典姓公孙。他的一个儿子轩辕黄帝继承了公孙姓,但后来又改姓姬了。明顾锡畴《纲鉴正史约》等书说:“少典国君之妃曰附宝者,感电光绕北斗而有娠,生帝于轩辕之丘,因名轩辕,姓公孙,国于有熊,故号有熊氏,长于姬水,故又以姬为姓。”轩辕丘和姬水都在有熊国(今河南新郑),只是因为他长期在姬水河畔生活、成长、发迹才改为姬姓。

至于炎帝(榆罔),《帝王世纪》说:“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蛟氏女登少典妃,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华阳一说在有熊国(今河南新郑市北)。这是说炎帝也生于有熊国,与黄帝是同父异母兄弟。他生下来姓什么,史收上没有说。按理说,他生下来不是从父姓公孙,就是从母姓有姣。说他姓姜,只是因为他与黄帝“异德”,在有熊国容不得他,后来到了姜水,在那里成长、发迹,故而改为姬姓。

黄炎二帝,一个姓姬,一个姓姜。史书记载,黄帝有子二十五人,得姓者14人,为12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佶、儇、依等。在二十五子中,只有青阳(即昌意)和巷苍林继承了黄帝的姬姓。有人作过粗略统计,其中不包括苍林一支(这一支长期居住在北狄,即今蒙古一带,发展成为北方少数民族的姓氏了),仅昌意一支,据《世本八种》就繁衍裂变了432个姓氏。这其中包括姬姓传到19世姬发建国,分封姬姓诸侯,或以国名、地名,或以官职、祖辈的字为姓 ,据北宋《百字姓》载就达140多个。其他还有黄帝之子酉姓2氏,祁姓40氏,己姓13氏……总计达510多个姓氏。再者,与黄帝同时期的他的大臣和四个妻子等50多个姓氏的人,也繁衍裂变了许许多多的姓氏。

关于炎帝榆罔一支,离开有熊国之后,先后河南、陕西、山东、安徽、湖北等地,占有属地16个,繁衍裂变为107个姓氏。其后向南发展,分支为247个姓氏。黄帝族和炎帝族经过世世代代的繁衍、传承,总计发展达853个姓氏。他们在几次民族的大流动、大联合中,与夷、狄、戎、蛮等族不断融合、转改,总计发展古今姓氏达8000多个。

中国人的姓,最早出现在5000多年前的母系社会。当时,氏族成员以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动植物或其它东西来作为本氏族的标志,这就是最初的姓,那时的社会,人人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因此人们都随母姓。拥有同一个姓的人都是同一位女祖先的子孙。的了姓,就可以防止近亲婚配。姓这个字,由女和子组成,正是因此产生的。

进入父系社会后,姓转而表明了父系的血缘关系。后来,由于人口不断增多,姓的支派也增多了,就产生了氏。比如黄帝又叫轩辕氏。夏、商、周时代对姓和氏的产生制定了严密的制度。一般情况下,君主的封地、所赐的官爵以及死后追加的封号,都可以作为姓氏。还有一些姓氏,是以居住地所属的部族名称衍变而来的。那时候,贵族男子的姓、有名、还有氏,而普通的平民则只有姓、名,这是为了区分贵贱和身份。战国时期,随着奴隶主贵族的没落,氏失去了存在的必要,逐渐消亡了。而姓则被基本确定下来。

唐代时,太宗时期的吏部尚书高士廉写了一本《氏族志》的书,用于作为推崇贤能或撮合婚姻的依据。宋代时期的《百家姓》则收集了438个姓。据说,后来共有姓4000--6000个,但现在普遍应用的只有1000个左右。

历史的原因,有一些姓氏因为和当时的皇族有冲突被迫改掉,当人还有一些断了香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