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男孩的预言:林黛玉与薛宝钗的人物特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5/01 16:15:05
在原文是怎样表现的及我们的评价

林黛玉多愁善感 薛宝钗善解人意

林黛玉的确温柔娇弱,但也很刚硬;在人情世故上的能力就差了许多。薛宝钗的性格要比林黛玉开朗许多,但同时薛又是个极有心计的人,在为人处世上极其圆滑,人缘极好,连王熙凤都要让她三分。说薛“坚贞不屈”,可真是见笑了。薛其实是一个很容易妥协的人。

两种人生,两种悲剧
——论林黛玉与薛宝钗
摘要
林黛玉与薛宝钗是文学巨著《红楼梦》中两个最为光彩照人的女性。一个是“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一个是“脸若银盆,眼同水杏。唇不点而含丹,眉不画而横翠。”然而,她们却分别代表了古代中国传统女性中完全不同的典型形象。林黛玉代表的是唯美主义传统女性形象,其“同类”有《西厢记》中之崔莺莺,《牡丹亭》里的杜丽娘等。而薛宝钗代表的是功利主义的传统女性形象,她的“同类”,历代史籍中的《列女传》满纸皆是。
黛玉所代表的是才,宝钗所代表的是德。然而林黛玉与薛宝钗同爱着一个人——贾宝玉。不同的身份地位,不同的性格,导致了两个人最后都成了悲剧。
关键词
1.性格 2.地位 3.社会背景 4.传说 5.悲剧
正文

林黛玉与薛宝钗同为金陵十二钗,美貌自是不用说,一个是“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一个是“脸若银盆,眼同水杏。唇不点而含丹,眉不画而横翠。”论才情,题菊花潇湘夺魁首,咏海棠蘅芜占鳌头。 就她们的名字而论,黛者,玉也;钗者,金也。从中国传统的民族心理论,玉象征着人高尚纯洁的品格,而金虽是财富的象征,却又代表着世俗,“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黛玉葬花,是悼念已逝的“艳骨”,充满了悲观主义色彩;宝钗扑蝶,追求自身的“价值”,生存态度却是乐观“向上”的。就个人的魅力而言,那“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更向谁”的黛玉主要是情与灵,而“任是无情也有情”的宝钗则是“肌肤丰泽”、“雪白的胳膊”。

既然林薛二人所代表的典型形象不同,她们的人生道路也就大相径庭。
林黛玉的一生充满了悲剧的凄美,她父母早亡,寄人篱下,从小养成了悲观的人生态度以及孤高傲世、多愁善感的“小性儿”。过分执拗地追求自我的尊严,简直到了“尖刻”的程度。把别人对自己的怜悯和施舍看作是冷嘲热讽,与宝玉的爱情也浸透这痛苦的追求,对宝玉是相知相又相疑,不断地猜疑、担心、试探、怄气……这种“小性儿”一方面使她在贾府更加孤立,一方面又使自己本来脆弱的身心更加痛疲惫不堪。她终于倒了,倒在了自己毕生追求的脚下她为自己的追求付出了太多的代价,再也没有那么多的眼泪可以支付了。
然而,林黛王的“小性儿”浸透了一个不羁灵魂在“存天理,灭人欲”的封建思想枷锁下对人性的追求。她追求自我人格的尊严,追求与宝玉真挚的爱情,追求纯洁无瑕的灵魂,追求人性的自由。然而,当时中国的社会环境,以及她自身的社会地位、性格情感,乃至体质状况都决定了她不可能与命运正面交锋,只能在哀怨、愁绪中“抛珠滚玉只偷潸”。而这恰恰完美地展现一个气韵典雅的东方式唯美主义人物形象。
在林黛玉这个形象上,倾注了作者毕生的心血。她的举手投足,无不反射着唯美光彩。玉葬花,“字字看来都是血”,充分展示了一幅极富古典抒情色彩的“怨女伤春图”。于是,林黛玉这个孤高自许、多愁善感的贵族少女形象便永远地定格在每一个读者的心灵深处。

“既有金玉之论,也该你我有之,又何必来一宝钗呢?”是啊,假如薛宝钗不来,宝玉与黛玉或许可以成就姻缘,然而宝钗不仅来了,更为致命的是,颈上还带着一个与通灵宝玉相匹配的金锁,于是,金玉之论由此而起。
既然薛宝钗的命远与这把金锁休戚相关,我们就不妨从这把金锁说起。首先,这是一把锁,那么,它要锁住的是什么呢?它要锁住的,是宝钗内心被自我封冻的情感与无尽的心机。那又为什么要锁住呢?这与宝钗毕生的追求密切相关。黛玉的追求是人性的自由,宝钗的追求又是什么呢?她追求的是一个好名声,一个有口皆碑的典范封建闺秀“光辉”形象。这要求她“品格端方,行为豁达,随分守时”。也就是这些,要求她善于隐藏自己的心思,于是也就进一步使她从小就工于心机、心思缜密、圆滑世故、城府颇深。第二十七回,宝钗扑蝶,误入了小红与坠儿的私语空间,宝钗镇定自若,竟扮作与黛玉捉迷藏,若无其事地走了。乍看是脱身之计,事实上却把一切横祸推给了黛玉。其次,这把锁是用金做的,和“宝钗”一样。前文说过,金是世俗的代表,宝钗追求的名声也是世俗的。
按照封建道德标准,她确实是完美无瑕,而且博学有识,能担重任,不愧为理想的当家人选。然而,若用唯美的眼光来衡量,宝钗却“入了国贼禄蠹之流”。好好一个完美的女子,怎么与国贼混为一谈了呢?宝钗姓薛,谐音即“雪”,吃的药是冷香丸,住的地方也像雪洞……外表如此温柔敦厚的宝钗,内心却冷酷无情!她的确是一个“冷”人,再加上她的“停机德”:时常劝宝玉从事仕途经济,这便是宝玉与她“生分”的缘故。
在薛宝钗这个形象上,集中了中国古代几千年儒家思想中的伪善成分。与有不少唯美成分的道家思想不同,儒家思想原本就是一种功利主义思想。所以宝钗的理想、追求、性格、情感……都是功利的。作者对她的贬意也十分明显,黛玉是“世外仙姝”,宝钗不过是“有眼无珠腹内空”的凡间俗物罢了。(注一)


贾府这座封建大厦终于崩坍了,“巨石之下,安存完卵”,唯美与功利两条道路也终于走到了尽头。虽然曹雪芹没有完成这部撼世之作,《红楼梦》的意义也远不只“悲金悼玉”四字。然而,我们可以确信,大家都没有好结局。
林黛玉的美,就在一个“情”字上。“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林黛玉的“情”,不仅焐化了她的容貌,焐化了大观园中的一草一木,也焐化了无数《红楼梦》忠实读者的灵魂。宝钗的美,就在一个“德”字上。曹雪芹要描写的,想从她的性格里,铸成中国女性的一切美德。红楼梦的人物从上至下,没有不喜爱宝钗的,黛玉后来也敬爱它她。从宝钗的性格里可找出四个特质。第一、是孝。第二、是待人忠厚。第三、是性格温柔。第四、比较起来,她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实际社会上或许找不到这样的人,但在人类的意识理里,这种人是存在的。说实在,宝钗并不阴险,若说她有手段则可,阴险则未必。然世人所以认为宝钗阴险的,自有其心理背景。高鹗使玉钗成婚,黛玉气死,人之恨宝钗,由此而来。说她阴险的,都由「恨」心出发。(注二)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红楼梦中没有一个十全十美的角色,每个人都有他的长处和缺点,连黛玉和宝钗都不能例外。这也就是红楼梦伟大的地方之一。每个人都是有血有肉的活人,有可爱的地方,也有弱点,所以并不是平面而是立体的。可是这并不是说作者心目中没有一个理想的,真正十全十美的女人。这样的女人仍旧有的,而且不是别人,正是集黛玉和宝钗二人的长处于一身的二人一体。以上所有的证据,处处指向同一结论:黛玉和宝钗非但不是对立的而且是相辅相成的,唯有把两人的优点和长处加起来,才能成为一个理想女性。(注三)
鲁迅说过,悲剧是把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是把丑的东西撕破给人看。在《红楼梦》这部悲喜剧中,把唯美、功利两种人生观演绎得淋漓尽致,供读者参悟。

两种人生,两种悲剧
——论林黛玉与薛宝钗
摘要
林黛玉与薛宝钗是文学巨著《红楼梦》中两个最为光彩照人的女性。一个是“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一个是“脸若银盆,眼同水杏。唇不点而含丹,眉不画而横翠。”然而,她们却分别代表了古代中国传统女性中完全不同的典型形象。林黛玉代表的是唯美主义传统女性形象,其“同类”有《西厢记》中之崔莺莺,《牡丹亭》里的杜丽娘等。而薛宝钗代表的是功利主义的传统女性形象,她的“同类”,历代史籍中的《列女传》满纸皆是。
黛玉所代表的是才,宝钗所代表的是德。然而林黛玉与薛宝钗同爱着一个人——贾宝玉。不同的身份地位,不同的性格,导致了两个人最后都成了悲剧。
关键词
1.性格 2.地位 3.社会背景 4.传说 5.悲剧
正文

林黛玉与薛宝钗同为金陵十二钗,美貌自是不用说,一个是“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一个是“脸若银盆,眼同水杏。唇不点而含丹,眉不画而横翠。”论才情,题菊花潇湘夺魁首,咏海棠蘅芜占鳌头。 就她们的名字而论,黛者,玉也;钗者,金也。从中国传统的民族心理论,玉象征着人高尚纯洁的品格,而金虽是财富的象征,却又代表着世俗,“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黛玉葬花,是悼念已逝的“艳骨”,充满了悲观主义色彩;宝钗扑蝶,追求自身的“价值”,生存态度却是乐观“向上”的。就个人的魅力而言,那“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更向谁”的黛玉主要是情与灵,而“任是无情也有情”的宝钗则是“肌肤丰泽”、“雪白的胳膊”。

既然林薛二人所代表的典型形象不同,她们的人生道路也就大相径庭。
林黛玉的一生充满了悲剧的凄美,她父母早亡,寄人篱下,从小养成了悲观的人生态度以及孤高傲世、多愁善感的“小性儿”。过分执拗地追求自我的尊严,简直到了“尖刻”的程度。把别人对自己的怜悯和施舍看作是冷嘲热讽,与宝玉的爱情也浸透这痛苦的追求,对宝玉是相知相又相疑,不断地猜疑、担心、试探、怄气……这种“小性儿”一方面使她在贾府更加孤立,一方面又使自己本来脆弱的身心更加痛疲惫不堪。她终于倒了,倒在了自己毕生追求的脚下她为自己的追求付出了太多的代价,再也没有那么多的眼泪可以支付了。
然而,林黛王的“小性儿”浸透了一个不羁灵魂在“存天理,灭人欲”的封建思想枷锁下对人性的追求。她追求自我人格的尊严,追求与宝玉真挚的爱情,追求纯洁无瑕的灵魂,追求人性的自由。然而,当时中国的社会环境,以及她自身的社会地位、性格情感,乃至体质状况都决定了她不可能与命运正面交锋,只能在哀怨、愁绪中“抛珠滚玉只偷潸”。而这恰恰完美地展现一个气韵典雅的东方式唯美主义人物形象。
在林黛玉这个形象上,倾注了作者毕生的心血。她的举手投足,无不反射着唯美光彩。玉葬花,“字字看来都是血”,充分展示了一幅极富古典抒情色彩的“怨女伤春图”。于是,林黛玉这个孤高自许、多愁善感的贵族少女形象便永远地定格在每一个读者的心灵深处。

“既有金玉之论,也该你我有之,又何必来一宝钗呢?”是啊,假如薛宝钗不来,宝玉与黛玉或许可以成就姻缘,然而宝钗不仅来了,更为致命的是,颈上还带着一个与通灵宝玉相匹配的金锁,于是,金玉之论由此而起。
既然薛宝钗的命远与这把金锁休戚相关,我们就不妨从这把金锁说起。首先,这是一把锁,那么,它要锁住的是什么呢?它要锁住的,是宝钗内心被自我封冻的情感与无尽的心机。那又为什么要锁住呢?这与宝钗毕生的追求密切相关。黛玉的追求是人性的自由,宝钗的追求又是什么呢?她追求的是一个好名声,一个有口皆碑的典范封建闺秀“光辉”形象。这要求她“品格端方,行为豁达,随分守时”。也就是这些,要求她善于隐藏自己的心思,于是也就进一步使她从小就工于心机、心思缜密、圆滑世故、城府颇深。第二十七回,宝钗扑蝶,误入了小红与坠儿的私语空间,宝钗镇定自若,竟扮作与黛玉捉迷藏,若无其事地走了。乍看是脱身之计,事实上却把一切横祸推给了黛玉。其次,这把锁是用金做的,和“宝钗”一样。前文说过,金是世俗的代表,宝钗追求的名声也是世俗的。
按照封建道德标准,她确实是完美无瑕,而且博学有识,能担重任,不愧为理想的当家人选。然而,若用唯美的眼光来衡量,宝钗却“入了国贼禄蠹之流”。好好一个完美的女子,怎么与国贼混为一谈了呢?宝钗姓薛,谐音即“雪”,吃的药是冷香丸,住的地方也像雪洞……外表如此温柔敦厚的宝钗,内心却冷酷无情!她的确是一个“冷”人,再加上她的“停机德”:时常劝宝玉从事仕途经济,这便是宝玉与她“生分”的缘故。
在薛宝钗这个形象上,集中了中国古代几千年儒家思想中的伪善成分。与有不少唯美成分的道家思想不同,儒家思想原本就是一种功利主义思想。所以宝钗的理想、追求、性格、情感……都是功利的。作者对她的贬意也十分明显,黛玉是“世外仙姝”,宝钗不过是“有眼无珠腹内空”的凡间俗物罢了。(注一)


贾府这座封建大厦终于崩坍了,“巨石之下,安存完卵”,唯美与功利两条道路也终于走到了尽头。虽然曹雪芹没有完成这部撼世之作,《红楼梦》的意义也远不只“悲金悼玉”四字。然而,我们可以确信,大家都没有好结局。
林黛玉的美,就在一个“情”字上。“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林黛玉的“情”,不仅焐化了她的容貌,焐化了大观园中的一草一木,也焐化了无数《红楼梦》忠实读者的灵魂。宝钗的美,就在一个“德”字上。曹雪芹要描写的,想从她的性格里,铸成中国女性的一切美德。红楼梦的人物从上至下,没有不喜爱宝钗的,黛玉后来也敬爱它她。从宝钗的性格里可找出四个特质。第一、是孝。第二、是待人忠厚。第三、是性格温柔。第四、比较起来,她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实际社会上或许找不到这样的人,但在人类的意识理里,这种人是存在的。说实在,宝钗并不阴险,若说她有手段则可,阴险则未必。然世人所以认为宝钗阴险的,自有其心理背景。高鹗使玉钗成婚,黛玉气死,人之恨宝钗,由此而来。说她阴险的,都由「恨」心出发。(注二)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红楼梦中没有一个十全十美的角色,每个人都有他的长处和缺点,连黛玉和宝钗都不能例外。这也就是红楼梦伟大的地方之一。每个人都是有血有肉的活人,有可爱的地方,也有弱点,所以并不是平面而是立体的。可是这并不是说作者心目中没有一个理想的,真正十全十美的女人。这样的女人仍旧有的,而且不是别人,正是集黛玉和宝钗二人的长处于一身的二人一体。以上所有的证据,处处指向同一结论:黛玉和宝钗非但不是对立的而且是相辅相成的,唯有把两人的优点和长处加起来,才能成为一个理想女性。(注三)
鲁迅说过,悲剧是把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是把丑的东西撕破给人看。在《红楼梦》这部悲喜剧中,把唯美、功利两种人生观演绎得淋漓尽致,供读者参悟。

林黛玉与薛宝钗是文学巨著《红楼梦》中两个最为光彩照人的女性。一个是“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一个是“脸若银盆,眼同水杏。唇不点而含丹,眉不画而横翠。”然而,她们却分别代表了古代中国传统女性中完全不同的典型形象。林黛玉代表的是唯美主义传统女性形象,其“同类”有《西厢记》中之崔莺莺,《牡丹亭》里的杜丽娘等。而薛宝钗代表的是功利主义的传统女性形象,她的“同类”,历代史籍中的《列女传》满纸皆是。
黛玉所代表的是才,宝钗所代表的是德。然而林黛玉与薛宝钗同爱着一个人——贾宝玉。不同的身份地位,不同的性格,导致了两个人最后都成了悲剧。
关键词
1.性格 2.地位 3.社会背景 4.传说 5.悲剧
正文

林黛玉与薛宝钗同为金陵十二钗,美貌自是不用说,一个是“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一个是“脸若银盆,眼同水杏。唇不点而含丹,眉不画而横翠。”论才情,题菊花潇湘夺魁首,咏海棠蘅芜占鳌头。 就她们的名字而论,黛者,玉也;钗者,金也。从中国传统的民族心理论,玉象征着人高尚纯洁的品格,而金虽是财富的象征,却又代表着世俗,“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黛玉葬花,是悼念已逝的“艳骨”,充满了悲观主义色彩;宝钗扑蝶,追求自身的“价值”,生存态度却是乐观“向上”的。就个人的魅力而言,那“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更向谁”的黛玉主要是情与灵,而“任是无情也有情”的宝钗则是“肌肤丰泽”、“雪白的胳膊”。

既然林薛二人所代表的典型形象不同,她们的人生道路也就大相径庭。
林黛玉的一生充满了悲剧的凄美,她父母早亡,寄人篱下,从小养成了悲观的人生态度以及孤高傲世、多愁善感的“小性儿”。过分执拗地追求自我的尊严,简直到了“尖刻”的程度。把别人对自己的怜悯和施舍看作是冷嘲热讽,与宝玉的爱情也浸透这痛苦的追求,对宝玉是相知相又相疑,不断地猜疑、担心、试探、怄气……这种“小性儿”一方面使她在贾府更加孤立,一方面又使自己本来脆弱的身心更加痛疲惫不堪。她终于倒了,倒在了自己毕生追求的脚下她为自己的追求付出了太多的代价,再也没有那么多的眼泪可以支付了。
然而,林黛王的“小性儿”浸透了一个不羁灵魂在“存天理,灭人欲”的封建思想枷锁下对人性的追求。她追求自我人格的尊严,追求与宝玉真挚的爱情,追求纯洁无瑕的灵魂,追求人性的自由。然而,当时中国的社会环境,以及她自身的社会地位、性格情感,乃至体质状况都决定了她不可能与命运正面交锋,只能在哀怨、愁绪中“抛珠滚玉只偷潸”。而这恰恰完美地展现一个气韵典雅的东方式唯美主义人物形象。
在林黛玉这个形象上,倾注了作者毕生的心血。她的举手投足,无不反射着唯美光彩。玉葬花,“字字看来都是血”,充分展示了一幅极富古典抒情色彩的“怨女伤春图”。于是,林黛玉这个孤高自许、多愁善感的贵族少女形象便永远地定格在每一个读者的心灵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