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清迈莲花酒店:请高手帮忙!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4/28 02:41:22
我们要收集关于 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融合的 资料 你能给我说说你知道的吗???不管什么都可以 就是西方的东西现在在中国很流行的, 比如卖当劳之类的。

比基尼
黄头发
洋快餐
教堂举行结婚仪式
还有,性开放,哈哈

从仁看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互补
中华书局编审 王 国 轩

青帝使者按:许嘉璐教授在人民网文化访谈时提出中外文化融合互补说,笔者觉得很重要。但如何把这一观点具体化,需要做许多研究。这里转录一篇从儒学核心层面探讨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本文刊载在纪念孔子诞生255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儒学与当代文明》一书中。

经济的全球化与西方文明的拓展,带出了巨大的生产力,创造了丰富的文化。民主、自由、平等、博爱、法制、人权等观念为世界人们所关注。个体主义理论也具有巨大的冲击力。个体主义突出个人价值、个人意志、个人尊严、个人自由、个人情感、个人权利以及个人竞争,对于人来说,无疑是一种空前的解放,为社会带来了难以抑制的活力。但是极端的个体主义导致人心涣散、无序和混乱,削弱了社会的凝聚力,使社会陷入了道德苦闷,使个体陷入了孤立无依的境地,使人们陷入惶惶不安之中。孤独、恐慌、焦虑、怀疑以及疏离的黑色大网笼罩寰宇。
对于个体主义,在西方并不是所有国家都抱持同一态度。根据英国史蒂文·卢克斯《个人主义》一书介绍,在法国首先使用“个人主义”这一术语,并持批评态度。一些思想家认为,个人主义会导致人心涣散,无政府主义,无序和混乱,社会原子化,使人成为“贪婪的狼”。如自由主义思想家邦雅曼·贡斯当说:“当所有的人都被自我主义孤立起来的时候,那就什么也不存在了,而仅仅是一团尘埃。当暴风雨到来的时候,就会成为 一堆烂泥。”1968年戴高乐将军新年讲话时说:“同时,我们必须克服道德上的苦闷,尤其是个人主义给我们造成的苦闷,是现代机械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固有特征。否则那些破坏狂、那些否定迷、那些煽动专家,将再次得到一个大好机会,利用社会的骚乱和痛苦而混淆视听,煽风点火。他们骄纵蛮横,幼稚可笑,煽动进行所谓的革命,其结果只能使一切都化为乌有,或者使一切都陷入极权主义的压迫和蹂躏之中。”这说明个体主义在法国缺少正面意义。而在德国却相反,他们把个性和浪漫主义结合起来,认为是一种积极的思想,并强调个人的自我完成和社会的有机统一。但也受到马克思的集体主义和其他思想家的批判。如德国出生的埃里希·弗罗姆就在《对自由的恐惧》一书中指出:中世纪,人们缺乏自由,个体处于相当稳定的社会结构中,身份、等级、地位束缚了人们的一切,但同时又付与人们相当的保障和安全感。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相继冲击下,个体的情感表达和宗教信仰获得了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又使人们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展现了自由。但这种自由的结果,却使个体走向孤立的境地,就好像一个婴儿,虽从生理意义上成为独立个体,却失去以往的安全保障。社会展现的是:竞争代替了合作,个人奋斗代替了社会安排,个体分离代替了宗族联系,旧的精神支柱倒塌了,新的精神支柱还没建立起来,个体的解放带来的不是安全和幸福,而是惶恐、孤独、恐惧、焦虑和怀疑。在残酷的竞争中,在一个敌意弥漫的世界里,个体担负沉重,从而滋生逃避念头。其方式是:控制他人以显示自己得力量,——它的变态形式即虐待狂;或放弃自己权利屈从外界的强权以获保障,——它的变态形式即受虐狂。这两者,是法西斯产生的基础。这是从心理分析角度对个体主义进行的批评。在美国,个人主义,被视为美德,对事业的热爱,对个人自由的自豪,被视为最佳的选择,也是他们的企求。名噪一时的美国著名学者爱因·兰德曾攻击团队主义和利他思想,认为牺牲时间和金钱帮助穷苦人是不道德的。主张把交易原则普遍化,公开声明:“贸易原则,对于人的一切关系:个人的或社会的,私人的或公共的,精神的或物质的,都是唯一合理的道德原则,它是公正的原则。”这是对美国个人主义的理论论证。我们再看一些经验性的思考。唐德刚教授是胡适的关门弟子,在美国生活几十年,对美国的文化有深刻地体验。他在《杂忆胡适》一书中分析了美国个人主义文化。他认为主张“全盘西化”的胡适,只不过是“三分洋货,七分传统”。说他没有和白人真正打过交道,“他不了解他终身颂之所谓‘现代西方文明’里的‘生活方式’,是以‘契约’、‘合同’、‘利害’、‘力量’、‘斗争’等深入人心的概念为基础的。所谓‘民主’,所谓‘容忍(这是胡氏晚年政治哲学精髓),只是力量、斗争、利害等均衡以后的‘契约’行为。”又说:“美国人的社会基础,是建立在个人主义之上的。他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无个人利害夹杂其间,则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朋友之间,周而不比,固宜恂恂然基督教文明中君子之风焉。但是一旦彼此夹杂利害,那就是另一回事了。笔者前文曾强调过,他们人与人的关系,是‘有礼无让’的。‘无让’不定是‘不仁’。美国社会也是有仁有义的。不过他们重义行仁是行有余力以后的善行。在他们为己利相竞争,余力不足时,大家相处则是绝对的‘在商言商’,所以‘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句话,在一般西方人看来,并无大错,‘为己’是他们商业道德的百善之首。大家都为己,所以他们口头禅便是‘如果你自己不保护你自己的利益,谁替你保护呢?’如此则社会上愈是性存侵略,能得寸进尺的贪夫,便愈有办法,也愈为社会所称许。人与人相处如专以‘侵略’相尚,则同事、同伙、同僚之间利害冲突者,则防友如防贼。-------威尼斯商人的舞台造型,是莎翁的夸大吗?超工业化的美国社会,何处而非威尼斯?”这些生动的描述,可以看出美国社会文化个人主义的本质。唐德刚教授还认为,胡适并没有在东西文明冲突上,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问题上,搞出一套完整的理论来。
无庸讳言,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宗法特征,强调等级、身份、地位,个体不受关注,甚至受到压抑,难以适应现代社会需要。所以我们必须关注转型间的文化。因此不能对个体文化持完全排拒的态度,而是应该有分析地进行抉择。面对市场经济,应该首先选择那些能在市场经济中给人安身立命的文化。这就是个体尊严的文化。第一,他强调个体尊严的至上性。认为人始终是目的,公共利益必须是每个人利益的总和,国家只作为一种手段。第二,关于自主的原则。人们按照理性原则自主地选择,不断地同压抑、操纵、异化作斗争。第三,尊重个人的自由。穆勒说:“任何人的行为只有在涉及他人的时候才对社会负责。如果仅仅涉及本人,那么他的独立性就是一种绝对权利,对自己、对自己身心来说,个人是最高的主权者。”这就是人类自由的适当领域。这个领域包括:1、最广义的良心自由;思想与情感的自由;评价所有实践、思维、科学、道德或神学问题的自由;发表和公布看法的自由。2、爱好和追求的自由,制定合乎自身性格的生活和计划的自由,自己喜欢去做但并不妨害他人的自由。3、个人之间相互联合的自由。第四,尊重自我发展,首先要尊重个性,尊重独创。第五,个人的利益要得到保证。在法定的范围内允许人们通过竞争获取个人利益。
但是,张扬个体,必然要带来疏离感和无依孤立感,整个社会会无序和缺乏有机联系。竞争更会使社会充满张力,贫富差距使社会均平倾斜,追逐财富的不择手段使社会陷入疯狂和野蛮之中。
对于这种情况,西方思想家也想到了一些办法。如弗罗姆认为通过自发性的爱和创造性的工作,会将自我、自然和社会高层次的连接。马克思主义也想到集体主义。一些基督教的哲学家则强调仁爱的救世价值。如约瑟夫•费雷彻的《境况伦理学》就认为“基督教伦理学只有一个最好的原则――仁爱。”“毫无例外,所有一切法则、规则、原则、理想和标准都只是有条件的,只有当他们在任何境况中碰巧符合仁爱要求才是正确的。”其主要命题为:“1、只有一件事是本质地好,那就是爱,此外再没有别的了。2、在基督徒所作的决定中占统治地位的标准就是爱,再没有别的了。3、仁爱与正义是一回事,因为正义就是分配了的爱,再没有别的了。4、仁爱要求对邻人有好处,不管我们欢喜不欢喜他。5、只有目的的正当,手段才正当,再没有别的了。6、仁爱的决定是在境况中作出的,而不是由命令规定的。”他的这些观点,我们可以评论短长,但可以看出,仁爱或博爱是西方伦理的重要一环,是对个体主义消极一面的积极救助。
在我们不得不接受西方个体主义的同时,我们可以考虑用儒学的仁学来补救西方个体主义所形成的弊端,使仁学成为未来世界的重要精神支柱之一。
仁是儒学的核心,道统的基本内涵,是世界万物生生不已的生命线。关于仁的基本要义,我在《儒学与人类文明》一文中概括成七个方面:生生不已,爱或博爱,万物一体,公,全德,理,通等。把握了这七个方面,大体也就把握了仁学的精髓。
仁的第一义是生,天地以生物为心,生生不已之谓仁。生生不已是生命存在的特征,而生命又是世间最宝贵的东西,是天地大德的产物。尊重生命、养护生命是人类的基本职责。
仁的第二义是爱或博爱,爱是一种亲和力、感通力,天地有亲和力才能生万物,男女有亲和力人类才能万世相续,有爱心才会有动力、有活力,无爱心人就会萎缩、沉寂。愈是仇恨积郁的时代,愈要提倡爱。
仁的第三义是公,公了才能仁,公近仁,公己公人。存天理,灭人欲(过分之求),先公后私,公私分明、取财有道,用之有方。公益事业,公共设施,公事公务,舍己奉公,天下为公。
仁的第四义是万物一体。性气相同,先天自足,民胞物与,爱人爱物,天人合一,重视环保,物我并存。
仁的第五义是仁为爱之理,爱为情,仁为性,仁乃爱之根据,由仁才能爱,爱后方成仁。理、性、情三者有序而不可或缺。
仁的第六义是仁为全德,仁义礼智,理之所有。偏言则一事,仁为仁爱,义为事之宜,礼为有序,智为智慧。专言仁为首德,并包四者,仁贯性情,仁体情用,百善之首,百行之源。
仁的第七义是通,有生,有爱,有一,有理,有全,有公,万物则无隔。无隔则不塞不蔽,不塞不蔽则通。天地通、男女通、物我通、上下通、中外通,通则无疆。
于是仁就变成了天地万物的本体,其作用,则为和谐,人自身和谐,人与物和谐,人际间和谐,人与社会和谐,这是仁的根本意义和作用。
总之,这种普遍性的和谐,是人类生存所需要的。但面对市场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光讲和谐还是不够的。还应把个人主义的基本内涵,放在适当位置,并使其融合于和谐主义的土壤之中。从而创造一个即讲自由,又讲秩序;既讲个体独立,又讲集体主义;即讲公平竞争,又讲和谐共存;即重个人利益,又要公私分明;即讲斗争,又讲一体;即讲先富,又讲共同富裕的公正和谐的社会。
2004年9月

东西方文化的统一,也叫融合,这是整个世界在上个世纪初就进行关注和研究的课题,然而却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我们的结论很明确,东西方文化的统一,这是历史的必然,这是不可抗拒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潮流。

东西方文化,在思维方式上,在文化构成的模式上,在认知世界的方向上,在反映社会的形态上,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体系。西方文化是向上、向外,可以用“十”字图形来表示其特点,东方文化是向内的功夫,可以用“O”来表示其特点。

西方文化讲究个性、人权、价值和民主。它的长处在于“讲究效率,信守合同,依法办事,公平竞争”。缺点是:极端个人主义,利已主义,人与人之间竞争的残酷而造成人的孤独、冷漠,紧张和失落。以致出现上面讲的三种无法解决的矛盾。

东方文化讲究“和”字,由“和”字而产生的以德为核心的文化形态。它的优点是:讲为他人服务,整体合作,团队精神,社会和谐有利于处理好人与身心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化体系。其缺点是,固步自封,信息闭塞,安于现状,政治和经济的裙带关系等等。

由此,东方的长处,正是西方的短处,东方的短处,正是西方的长处。老子讲,反者道之动,就是事物发展到极限,都要向着相反的方面发展。西方文化用图形表示为放射性,东方文化用图形表示为圆形,东方文化是从宏观天人合一的方向发展,西方文化是从微观科学实证方向发展,因为这种放射和圆,宏观和微观本来就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所以西方的文化到了极限,现在正在从东方文化中吸取营养(这里的东方文化是指传统的东方文化体系,不是指当今东方断代后的观念形态),东方文化已在一百年前被西方文化冲破,由于种种原因,至今还没有把东西文化的融会贯通彻底解决。

东西方文化的支点,是在人的本性最原始的原点起始的,也就是从人的本能的“欲”字开始的。“欲”作为人的本能,是一种构成关系,它是“节欲”和“纵欲”的对立统一物,它可以在一个人的个性中体现,也可以在一个集团中体现,同时,还可以在东西方整个文化范围内体现。对于在一个人的个性中体现,很容易理解,也很容易把握。比如:一个人信仰一种宗教或什么主义,当他对某种宗教或主义的信条的频率出现比较频繁时,其信条对自己的限制就会强一些,也就是某一种观念形态对自己的欲望进行限制。作为个体的“节欲”和“纵欲”的构成与转化,我们很容易理解和把握,而因为一个社会它的时空转化太长,人们很不容易去把握。所以不容易正确把握社会整体现象的本质特征,及由此而构成的整个世界的社会形态,也不容易把握一种社会形态与另一种社会形态的构成,和从而形成的东西方文化的两大体系。原来它们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且是受辩证法各种规则限定的,他们是以对方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同时向着相反的方面转化,它们既可以一分为二,也可以合二为一。以“节欲”为基点,向着“纵欲”相反的方向发展,便形成了以东方文化形态为特征的文化体系,它的表现是安定、和平、稳固、封闭和静止,强调人与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以“纵欲”为基点,向着“节欲”相反的方向发展,便形成了以西方文化形态为特征的文化体系,它的表现是动荡、扩张、倾斜、放射和发展,强调个人价值,强调享乐人生,强调理性精神和实证方法。

东西方的文化形态一个属于静的,一个属于动的,一个属于和平,一个属于发展,一个属于“节欲”,一个属于“纵欲”,一个强调心理,一个强调生理,一个强调精神,一个强调物质。这里的动与静、和平与发展、节欲与纵欲、心理和生理、精神和物质都是一对矛盾构成体,也就是说东西方文化是一对矛盾构成体。既然是矛盾的构成体,必然就受对立统一规律的限定。它们既是对立的,又是能够统一的。当由一个宇宙层面进入另一个宇宙层面时,比如由封建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社会的过程中,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的。当进入另一个宇宙层面后,两者间的关系又可以合二为一,这就是它们之间的统一性。无论是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无论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它们的统一性是客观存在的。比如爱是善,小偷是恶,坐飞机比骑马要好等等,东西方的观念形态一定是一致的,是东方的需要,也是西方的需要,因为本来就如此,这是人本性的精神内核决定的。所以你对他温,他高兴,良也高兴,恭俭让,仁智礼义信,孝廉忠恕慈等等,他都高兴。为什么呢?这是人的精神需要?对东方来讲,让他坐汽车高兴,让他坐飞机高兴,让他享受电视冰箱等等的一切现代化,他都高兴。为什么呢?这是人的生理需要。东方人原没有科学,不能证明不需要科学,西方人没有“中和”,不能证明不需要“中和”。由此,和平、安定,这是东西方人的共同需要;物质、科技现代化,这也是东西方人的共同需要。只是走了两条道路,最后要走到一起来,各自取长补短而已,这就是它们之间的统一性。

在东方,东西方文化的统一,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比如在中国,从一八四零年鸦片战争,就已经开始了。东方人对西方的科技,是绝不含糊的,任何一点,都是要认真对待的。从清朝末年的詹天佑那一代开始,到孙中山,再到毛泽东,直到今天的改革开放,都是在进行东西方文化的统一。我们知道,无论是作战还是下棋,最后没有胜负,出现“合”的状态,这是需要条件的,那就是条件的一致性,是以谁都吃不掉对方为前提的。毛泽东时代的“两弹一星”就是与西方最好的统一。没有它,世界就不能平衡,更谈不到合。东方迷信西方科学达到了疯狂的程度、不理智的程度。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连自己的祖宗都不要了,这就像一个女青年看到一个好小伙子,为了表达自己的真心,便跟人家离家出走了一样。为了向西方学习,为了强调物质的重要性,东方把保持和平的传统文化给扔了。现在必须要恢复起来。

在西方,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都在某种程度上进行了调整,这就是与东方传统文化融合的结果,他们感到这个世界需要和平。西方一些学者提出,要想使这个世界得到安宁,就必须追溯到东方孔子的学说,这是东西方文化统一的质变,他们找到了这个世界的症结,这个世界最主要的矛盾是需要安宁,需要安定和平,不需要战争。战争是对旧秩序的打破,现在已进入了一个科学的时代,任何一项科学技术的出现,都是属于全人类的。爱迪生发明了电灯,它不属于爱迪生,也不属于爱迪生的国家,它是属于全人类,每一个人都应享有的,这是科技给人们带来的好处。东方和平安定的文化形态,也是属于全人类的。无论是精神还是物质,都是属于全人类的,这是人的本质需要。

“和平”是东方文化为本质特征的表现形式,它是人的本能“欲”的一种需要;“发展”是以西方文化为本质特征的表现形式,它也是人的本能“欲”的一种需要。这就是说“节欲”可以给社会带来和平,“纵欲”可以给社会带来发展,都是人的本质需要特征的体现。同样,它们各自又有自己的缺陷:“节欲”可以使社会封闭,“纵欲”可以使社会动荡。人类社会是从低级向高级的不断整合,每一次整合的过程,都是由打破,也就是由“纵欲”所表现出的动荡、扩张、倾斜、放射和发展的状态。最后归向整合,也就是由“节欲”所表现出的安定、和平、封闭和静止的状态。也就是说,人类社会是由“纵欲”与“节欲”的交替发展的过程。是封闭,打破,再封闭,再打破,直至最后恒定状态的封闭。也可称为整合,打破整合;再整合,再打破整合,直至完成最后整合的过程。当今社会是面临人类社会最后整合的时刻。

我们研究东西文化各自的起源、特征、长处、缺点,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而是将他们的本质特征揭示出来之后,当它们在当今社会都发展到极限的时刻,把这个世界的合二而一作为我们人类的中心任务。这就像性别不同的两个小孩,由小到大,各自按其特征成长,我们不是把研究他们的特征作为目的,而是在他们将要结婚时,研究怎样做思想工作,置办嫁妆等等一系列复杂的工作,也就是整合的工作。东方文化是节欲、是安定,所表现出的是一整套的德化教育。西方文化是纵欲、是发展,所表现出的是一整套的科学与实证形成的发展和保证发展的各种科学机制。现在我们把东西方文化的内在关系真正揭示出来之后,发现它们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现在已到了统一的时刻。东西方文化的整合,已摆在人类社会面前。它是人类社会完成最后整合的基础和根本。

当今世界的主要矛盾到底是什么?我们的回答是:那就是各大洲都要像欧洲一样成立联盟,同时都要过渡到洲政府。七大洲政府成立完毕之日,就是成立世界政府成立之时,全世界人民选出自己的总统,世界便进入大同世界。这时再治理世界的秩序,那将是很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