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usb转换器:白居易的《长恨歌》和《琵琶行》哪首写的更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4/29 13:19:09

白居易的诗,最为出名的,就是堪称中国古代诗歌杰作的叙事长诗《长恨歌》和《琵琶行》。

《长恨歌》是白居易35岁时当周至县尉时所作。该诗以民间流传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为题材,加以虚构,写得上至九天,下至黄泉,形象生动,文词妙绝,被评论家认为是唐代歌行体长诗中最好的一首,在我国诗歌史上占有突出地位。

在这首诗里,“汉皇重色思倾国”、“从此君王不早朝”等语,其实是白居易对唐玄宗的不检点的生活的大胆的批评。后面描写唐玄宗与杨玉环的深情,既微有讽刺,又饱含哀怜。一到说及生离死别的情形,笔锋一转,写得九曲回肠,颇富感情。

全诗以曲曲折折的故事为本,加以颇富文彩的描摹,兴起层层波澜,感情充沛复杂,读之给人以极大的感染力。

他45岁时所作另一首歌行体长诗《琵琶行》,同样受到了人们的高度评价。

白居易被贬作江州司马后,在浔阳江头和友人话别。正是“主人下马客在船”的时候,忽听邻船有弹琵琶声,一打听,原来是一位年老色衰、独守空船的歌伎,借琵琶诉说自己的无限愁思。白居易听了她的身世,不仅深为同情,而且因之想到自己的不幸,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便作了这首可与《长恨歌》媲美的长诗。

这首诗的前半部叙歌伎的生平状况、可悲身世,后半部转而写己,同样与歌伎是天涯沦落人。感情上引起了共鸣,不由得与歌伎一同悲伤起来。诗的最后说:“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从此,“司马青衫”也成了典故。这首诗描写细致,感情真挚,音节和谐,尤其描写琵琶声音那一段,文辞奇丽异常,令人一唱三叹。

这两首长诗,是白居易留给后人的无价瑰宝。

白居易的《琵琶行》和《长恨歌》是各有独创性的名作。早在作者生前,已经是“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此后,一直传诵国内外,显示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作为一代文人,白居易可谓是一个成功者。他的现实主义的笔,写出了多少个凄冷的场面,敲响了一次又一次警钟。他的《长恨歌》,可谓是他一生的代表作。
《长恨歌》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浓的叙事诗,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我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诗人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凯旋回归,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如此跌宕回环,层层渲染,使人物感情回旋上升,达到了高潮。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层层渲染,反复抒情,回环往复,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使诗歌“肌理细腻”,更富有艺术的感染力.作为一首千古绝唱的叙事诗,《长恨歌》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很高的。古往今来,许多人都肯定这首诗的特殊的艺术魅力。《长恨歌》在艺术上以什么感染和诱惑着读者呢?宛转动人,缠绵悱恻,恐怕是它最大的艺术个性,也是它能吸住千百年来的读者,使他们受感染、被诱惑的力量。最后的浪漫主义的笔,给我们一点点慰藉,也让我在时间的端口,始终相信真正爱情的美丽.

《琵琶行》是中国文化界人人皆知的名篇。诗中虽有较浓重的感伤意味,但比《长恨歌》更具现实意义。诗人一方面表达了对“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的琵琶女的悲惨命运的同情,同时也寄托了对自己遭贬的悒郁、愤懑之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流传千年的诗句,将琵琶女的命运和自己的身世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首诗叙述的层次分明,描写的细致生动,比喻的新颖精妙(如对琵琶声的描写),被历代文人所称颂,表明白诗语言确实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

我认为各有千秋。《长恨歌》写的是皇家爱情悲剧,给人一种悲壮的感觉。而《琵琶行》则是写的娓娓婉婉,温柔细腻,虽也是悲剧,但其实不同。

从文学艺术角度看《长恨歌》更胜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