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奇英雄传重击精通:<易经>是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4/27 22:40:10

《易经》是中国古代一部神秘的著作,因为流行在周朝,所以叫《周易》,并被儒家尊为群经之首,从其编排体例及文字内容看,是占卜用书。本条目讨论宽泛的易经,即包括《易经》和《易传》在内;在古籍里仅提到名字的“连山”、“归藏”(无论是否事实存在)则不予讨论。

秦始皇焚书坑儒之时,李斯偷偷将《易经》列入医术占卜之书而得以幸免。

关于其作者,《史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故古人多依司马迁之说而认同《易经》乃周文王所著,今人则有不同观点。由于成书很早,文字含义随时代演变,《易经》的内容在春秋战国时便已不易读懂,为此古人专门撰写了《易传》以解读《易经》。今天我们所说的“周易”通常指《易经》和《易传》二者的结合。

有人认为,占卜之书的性质并不能掩盖《易经》作为一部伟大著作的价值。占卜起源于人类解释世界的渴望,哲学的萌芽从原始宗教中生发出来,《易经》为此提供了很好的例证。中国哲学中阴阳相生相克、对立统一的基础理论,便是根植于《易经》。后人从《易经》中发展出了复杂的哲学系统,儒家和道教的学说均明显受到《易经》的影响。今人更是从《易经》中解读出哲学、政治、历史、军事、民俗等诸多方面的研究价值。

根据《周礼》的记载,占卜有“三易之法”,《易经》只是其中之一,另两部《连山》、《归藏》均已失传。

《易》被其后的诸多研究者所推崇,许多易学研究者都是当时公认的渊博学者。研究周易的大致可分为两个学派:义理派和象数派。义理派注重发掘周易的哲学价值,象数派则着重将周易用于占卜。前者如东汉王弼、北宋程颐,后者如西汉京房、北宋邵雍。像广为人知的河图洛书、太极图(含阴阳鱼的圆形图案)等,都是《易经》原著中所无、后人根据对《易经》的理解添加进去的。

现在流传下来的《周易》有两部分组成:

《易经》:共六十四卦,每卦的内容包括卦画、卦词、爻题、爻辞。形象地说,六十四卦如同著作的六十四章;卦画如同每章的序号;卦辞如同每章的题目和主旨;每卦六爻如同六个小节,爻题如同每节的序号;爻辞如同每节的内容。六十四卦共384爻,但为首的两卦乾和坤各多一爻,所以共386条爻辞。
《易传》:有十篇,又称“十翼”,是对《易经》的注释。《十翼》包括:一、彖上传(《周易》每卦有“象辞”,《彖传》就是解释“彖辞”的话),二、彖下传,三、象上传(又称“大象”),四、象下传(又称“小象”),五、系辞上传,六、系辞下传,七、文言传(文言是解释二卦经文的言语),八、序卦传,九、说卦传,十、杂卦传。
在唐朝之前,《十翼》一般都认为是孔子作的。到了宋朝,欧阳修首先提出疑问,朱熹则深信不疑,现在已证明非孔子所作。吕绍纲先生说道:“《易传》已经是《周易》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离开《易传》研究《周易》,像汉人那样另搞一套,是一条绝路,没办法走通。”

《易经》包含一套独特的符号系统,用阳爻“—”(一个长横)和阴爻“--”(两个短横)三个一组相叠构成八卦,六个一组相叠构成六十四卦。八卦分别象征天、地、水、火、风、雷、山、泽,以及这八种事物内涵的特质,并借由以上特质可以取类比像万事万物。

《易经》六十四卦的顺序绝非随意排列,而是象征了事物的发展过程,每卦的卦画也富有深意。首两卦乾和坤各象征天地,又不仅止于天地,抽象出了世界初始状态中纯阳和纯阴的性质。接着阴阳相荡,化生万物,接下来的一卦便是“屯”,描述了世界初生时混沌的状态......

至第六十三卦为既济,其卦画是阴爻与阳爻均匀分布,并且阳爻居于奇数位(阳位),阴爻居于偶数位(阴位),意思是阴阳已发展至完全调和的平衡态,似乎世界归于静止了。但《易经》令人叹服的是以“未济”作为第六十四卦来结尾,在看似平衡的静止之后,体现出世界本质上是运动不息的。

如同六十四卦的顺序一样,每卦中六爻的顺序也反映事物在某细节发展阶段的规律,这种规律因该爻所处的卦的主旨、该爻的具体位置(从下至上六个位置中的哪一个),以及该爻的性质(阴还是阳)等因素综合而决定。

易经六十四卦, 以自古流传的“上下经卦名次序歌”来简述为 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兮噬嗑贲。 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三十备。 咸恒遁兮及大壮,晋与明夷家人睽。 蹇解损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继。 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兮中孚至。 小过既济兼未济,是为下经三十四。

《易经》以阴阳变化来说明宇宙万物的一切现象。它通过占筮来启示天道、人道、地道的变化规律,为的是把握人生立身处世之本,以趋吉避凶。所以,《易经》的哲理为后世崇仰深究,后人再以义理阐释,使《易经》成为占筮、义理兼而有之的典籍。
《易经》说的是阴与阳的思想,产物。它源自男女不同的性别,是人类原始思想的产物。它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说明宇宙万物中一切变化的现象。
阳是以一来代表,而以––来代表阴,这两个奇与偶的简单符号,象征并说明了宇宙万物的一切变化。阳刚阴柔,阳动阴静;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因时因地的以阴与阳,也就是刚柔动静的性质来变化。如把天、男、仁、上、前、明、往、昼、尊、贵、福等都属于阳、刚、动;而把地、女、义、下、后、暗、来、夜、卑、贱、祸等都属于阴、柔、静。阳刚阴柔相反相成但并非不变,而是动极则静,静极则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阳刚中孕育着阴柔,阴柔也包含了阳刚,相辅相成表里两面。如:男对女为刚,女对男是柔;前对后是阳刚,前对更前则成为阴柔。
“系辞上传”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天地间一切事物的变化无不因时因地或成阳刚,或成为阴柔,而这一阳刚阴柔的变化法则,正是宇宙的法则,人生之律;也就是天理和人道。
“说卦传”中说:“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易经》在这里所要阐明的天道、地道、人道的变化作用法则是一到的;这就是,宇宙万物遵循阳刚阴柔无穷变化作用的法则。所以称作“天人合一”。这样看来,“易”含有变易、简易、不易的意思,宇宙万物因时因地的阴阳、柔刚、静动,变易而不易,复杂而简单,矛盾又统一,对立又和谐;这阴阳论就在阐明这一现象;所以说,它是《易经》的中心思想。
《易经》思想中的这一阴一阳,相对相反,并不对立相克;而是相互错综变化不已,并在变化中生成发展,和谐与统一。
我国古代传统思想中的,不主张斗争,和为贵,正渊源于此。
“系辞上传”中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生”在这里不是产生而演变。就是说,八卦由四象演变而来;四象由两仪演变而来;所以,八卦即四象,四象即两仪,阴阳即太极。
太极是什么?从《易经》的本义去探索,唐代孔颖达《正义》中说:“太极是天地未分前,混而为一的元气。”这一混沌不分的元气,或者成为阳刚、或者成为阴柔,变化无穷;并且以阳统御阴,以阴追随阳。这就是《易经》所要阐明的主旨。这一宇宙根源的元气我们称作“太阳”也就是太极,也以━来表示,其推演如“附图”。儒家崇尚刚健正大其根本就在于此。
而老子主张“无”;这并非一无所有,而是存在的某种物质无声无臭。老子以“无”为道;“有”生于“无”,有形的物体产自无形的本体,“有”与“无”异位而同体。
庄子更将这一“无”的思想,提升为“无无”,“无无无”。“齐物论”中说:“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未始有无也者。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无也?”庄子“无”的思想,不是由科学实验中所得,而是哲人睿智的直接判断,但又符合科学思想。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自然以地球为本体,然而地球不过是太阳系中一颗星,太阳系又不过是银河宇宙中一个系,银河宇宙又不过是大宇宙苍海中之一粟也。追溯下去无穷尽,而庄子“无无无”的思想,正象征大宇宙的无穷无尽。
地球、太阳,或在亿万年后会消灭;但大宇宙中必会有新的星球、星系诞生成长。大宇宙本身无始无终,永恒的生生不息,这正是《易经》所阐明的中心思想。以人来看,形体之小微不足道,但渺小人的心志活动却能将无穷尽的大宇宙包摄无限;因而《易经》“广大悉备”。
儒家崇尚阳的刚健正大,道家重视阴的虚无柔静。但儒家思想也有谦退阴静的一面;道家思想在虚无柔静中也含有刚强;总之,刚健正大与虚无柔静,是我国传统思想的表里两面。
乾坤代表了天的地,天是行云施雨的空间和万物生成之根源,是造化根本的大阳。与天的功能的大阳相对的是大地的大阴。大地的阴的元气,是万物生生不息的根本;但大地功能顺承天的功能。天是阳,是主宰,是动能;而地是阴,是顺从被动的。
天的法则是变化无穷的。阳刚与阴柔交互变化,使万物生成;同时阴阳保持和谐,才能使万物顺利的发展变化、进化。“归妹”卦的“彖传”中说:“天地不交,而万物不兴。”都借夫妇的道理,比拟天地阳刚阴柔交互作用的生成原理。“系辞上传”中说:“生生之谓易”。下传中说:“天地之大德曰生。”《易经》以天地的阴阳刚柔、动静的变化生成作用,为天地的德性。
然而,这天地阴阳交错,使万物生成展生生不息的作用,极其微妙难以捉摸。“系辞上传”中说:“阴阳不测之谓神。”又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就要求我们的认识不只是具体的,有形的现象,而且应该以现象发生的抽象的,无形的原动力来思考,这就是阳刚阴柔的形而上的精神了。
《易经》对天地生成发展的作用,最重视的是刚健中正,而且是恒久不已的刚健中正。
《易经》也兼说生死,而且以两者综合,来阐扬天地的大德及无穷的生命力。
总之,天地阴阳刚柔动静的微妙作用,是万物生成发展的根源,阐明这一原理法则并广泛应用到宇宙与人生的一切变化现象上,使人能够知变、应变、适应,去恶向善,避凶就吉,这就是《易经》的思想。
宇宙间可以效法的最大形象就是天地;所以,天地生生不息的变化作用法则,也就是人类社会的行为规范。《易经》就以天地为准则,确立人生规范,以宇宙恒久无穷而又秩序井然的精神,劝勉人生要自强不息,造福社会。《易经》兼备了规范与实用两方面的效用。人生道德修养自应以天地的道理为准则,效法“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宇宙精神,努力精进不懈,使自己在品学修养上有所成就,然后在事业上施展抱负,才能促进社会发展,参赞天地造化的功能于道德及事业之中,才是至高无上的大事业。
“系辞上传”中说:“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广业也。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这里告诉我们,智慧应当像天一般高明;行为应当像地一般谦卑;睿知圣哲,遵循这一天的法则,崇尚智慧与礼仪,使道德修养有所成就,不仅独善其身,而且能施展于事业中兼善天下。将道德修养、聪明才智,施展于事业中,使人与物一起得到帮助,这就应了天地的变化法则,符合生生不息的宇宙精神,这才是“盛德大业”。
效法宇宙精神,自强不息,这是《易经》的道德理想。阴阳、刚柔、动静,于循环无穷的变化作用中,使宇宙生成,发展,进化,调和,统一;符合这一宇宙精神就是善。传统道德上的仁、义、礼、智、信,就是善,宇宙精神本来如此。
《易经》中阐释了仁、义、礼、智、信、敬、诚、贞、顺等各项德性;是基于道德律与自然律一致的思想,崇尚阳的刚健正大;当然也一再提示阴的谦稳。
《易经》还特别崇尚“时中”。孟子说:“孔子圣之时也。尧舜以来相传之法也。知时中之义,则易思过半矣!”由此看来,《易经》对时间因素,以不偏不倚的中庸原则予以重视。
惟有认识宇宙精神,透彻阴阳刚柔动静变化作用原理的人,才能通幽明之故,最后就可达到心安理得,无忧无惧,知天乐命的境界。《易经》中所说的神,是指天地间阴阳刚柔动静变化现象的至为微妙,难以预料的神秘性;所以,只有天下睿智、最明了道理的人,才能理解《易经》中所阐释的道理的神奇功用,只有无心、无畏、致诚,达到人我两忘的极度寂静,才能看清一切是非善恶,吉凶祸福,也就是通达神明,必然就能担当天下之事。
“系辞上传”中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这是《易经》的根本观念。阴阳相对,但尊崇阳,阳兼有阴:阳为君,阴为臣,阳是主宰,阴为从属;君王象天一样绝对的尊严,臣像地一般绝对的卑下柔顺,这是《易经》阐明的君臣关系。
国家、社会的根基在家庭,家庭基础为夫妇。《易经》并非仅仅主张男尊女卑说,而是要男女夫妇,各自发挥本身的物质,尽各自的本分。当家庭发生混乱时,应当尊重父子的亲情,但并非家长就可以滥施横暴。先正家然后天下才能安定,家庭是国家、社会的基础。《易经》的思想,是家族主义、国家主义,进而是致力于世界和平,谋求人类共同富裕的大同世界。
家人在内,在外的则是朋友,这是人类最亲近的,最根本的人际关系。君子立身处世的态度,往往因客观情况的不同而不一致,但如何取舍?如何临机应变,则在于人,成则在于自我勉励,成败则在于天,这要看机会与际遇如何了。
《易经》中的六十四卦,几乎都以盛极而衰,物极必反的道理谆谆告诫,以提示人生必须时刻谨慎处世,警惕适可而止的重要性,才能确保长久安泰。
《易经》的宗旨在于阐释宇宙大自然的阴阳刚柔动静的变化,变易而不易,复杂而简易,在变化中生成发展,于反复中保持统一与和谐。这一刚健中正,无穷无尽,永恒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正是宇宙精神所在。变易、简易、不易的宇宙法则及生生不息的宇宙精神涵盖着一切。这些都与人生立身处世原则一致,人以大宇宙的自然法则、精神为准则来确立人类自己行为的规范。探明宇宙大自然的法则规律,就能自强不息,面对各种复杂情况而能知变,应变,适变,以促使人类社会的发展向上,为全人类造福。通观《易经》的思想就会明白为什么《易经》被称作“天人之学”而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根源,一切学术思想的源泉,被推崇为大道之源,众经之首了。

易经》以阴阳变化来说明宇宙万物的一切现象。它通过占筮来启示天道、人道、地道的变化规律,为的是把握人生立身处世之本,以趋吉避凶。所以,《易经》的哲理为后世崇仰深究,后人再以义理阐释,使《易经》成为占筮、义理兼而有之的典籍。
《易经》说的是阴与阳的思想,产物。它源自男女不同的性别,是人类原始思想的产物。它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说明宇宙万物中一切变化的现象。
阳是以一来代表,而以––来代表阴,这两个奇与偶的简单符号,象征并说明了宇宙万物的一切变化。阳刚阴柔,阳动阴静;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因时因地的以阴与阳,也就是刚柔动静的性质来变化。如把天、男、仁、上、前、明、往、昼、尊、贵、福等都属于阳、刚、动;而把地、女、义、下、后、暗、来、夜、卑、贱、祸等都属于阴、柔、静。阳刚阴柔相反相成但并非不变,而是动极则静,静极则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阳刚中孕育着阴柔,阴柔也包含了阳刚,相辅相成表里两面。如:男对女为刚,女对男是柔;前对后是阳刚,前对更前则成为阴柔。
“系辞上传”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天地间一切事物的变化无不因时因地或成阳刚,或成为阴柔,而这一阳刚阴柔的变化法则,正是宇宙的法则,人生之律;也就是天理和人道。
“说卦传”中说:“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易经》在这里所要阐明的天道、地道、人道的变化作用法则是一到的;这就是,宇宙万物遵循阳刚阴柔无穷变化作用的法则。所以称作“天人合一”。这样看来,“易”含有变易、简易、不易的意思,宇宙万物因时因地的阴阳、柔刚、静动,变易而不易,复杂而简单,矛盾又统一,对立又和谐;这阴阳论就在阐明这一现象;所以说,它是《易经》的中心思想。
《易经》思想中的这一阴一阳,相对相反,并不对立相克;而是相互错综变化不已,并在变化中生成发展,和谐与统一。
我国古代传统思想中的,不主张斗争,和为贵,正渊源于此。
“系辞上传”中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生”在这里不是产生而演变。就是说,八卦由四象演变而来;四象由两仪演变而来;所以,八卦即四象,四象即两仪,阴阳即太极。
太极是什么?从《易经》的本义去探索,唐代孔颖达《正义》中说:“太极是天地未分前,混而为一的元气。”这一混沌不分的元气,或者成为阳刚、或者成为阴柔,变化无穷;并且以阳统御阴,以阴追随阳。这就是《易经》所要阐明的主旨。这一宇宙根源的元气我们称作“太阳”也就是太极,也以━来表示,其推演如“附图”。儒家崇尚刚健正大其根本就在于此。
而老子主张“无”;这并非一无所有,而是存在的某种物质无声无臭。老子以“无”为道;“有”生于“无”,有形的物体产自无形的本体,“有”与“无”异位而同体。
庄子更将这一“无”的思想,提升为“无无”,“无无无”。“齐物论”中说:“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未始有无也者。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无也?”庄子“无”的思想,不是由科学实验中所得,而是哲人睿智的直接判断,但又符合科学思想。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自然以地球为本体,然而地球不过是太阳系中一颗星,太阳系又不过是银河宇宙中一个系,银河宇宙又不过是大宇宙苍海中之一粟也。追溯下去无穷尽,而庄子“无无无”的思想,正象征大宇宙的无穷无尽。
地球、太阳,或在亿万年后会消灭;但大宇宙中必会有新的星球、星系诞生成长。大宇宙本身无始无终,永恒的生生不息,这正是《易经》所阐明的中心思想。以人来看,形体之小微不足道,但渺小人的心志活动却能将无穷尽的大宇宙包摄无限;因而《易经》“广大悉备”。
儒家崇尚阳的刚健正大,道家重视阴的虚无柔静。但儒家思想也有谦退阴静的一面;道家思想在虚无柔静中也含有刚强;总之,刚健正大与虚无柔静,是我国传统思想的表里两面。
乾坤代表了天的地,天是行云施雨的空间和万物生成之根源,是造化根本的大阳。与天的功能的大阳相对的是大地的大阴。大地的阴的元气,是万物生生不息的根本;但大地功能顺承天的功能。天是阳,是主宰,是动能;而地是阴,是顺从被动的。
天的法则是变化无穷的。阳刚与阴柔交互变化,使万物生成;同时阴阳保持和谐,才能使万物顺利的发展变化、进化。“归妹”卦的“彖传”中说:“天地不交,而万物不兴。”都借夫妇的道理,比拟天地阳刚阴柔交互作用的生成原理。“系辞上传”中说:“生生之谓易”。下传中说:“天地之大德曰生。”《易经》以天地的阴阳刚柔、动静的变化生成作用,为天地的德性。
然而,这天地阴阳交错,使万物生成展生生不息的作用,极其微妙难以捉摸。“系辞上传”中说:“阴阳不测之谓神。”又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就要求我们的认识不只是具体的,有形的现象,而且应该以现象发生的抽象的,无形的原动力来思考,这就是阳刚阴柔的形而上的精神了。
《易经》对天地生成发展的作用,最重视的是刚健中正,而且是恒久不已的刚健中正。
《易经》也兼说生死,而且以两者综合,来阐扬天地的大德及无穷的生命力。
总之,天地阴阳刚柔动静的微妙作用,是万物生成发展的根源,阐明这一原理法则并广泛应用到宇宙与人生的一切变化现象上,使人能够知变、应变、适应,去恶向善,避凶就吉,这就是《易经》的思想。
宇宙间可以效法的最大形象就是天地;所以,天地生生不息的变化作用法则,也就是人类社会的行为规范。《易经》就以天地为准则,确立人生规范,以宇宙恒久无穷而又秩序井然的精神,劝勉人生要自强不息,造福社会。《易经》兼备了规范与实用两方面的效用。人生道德修养自应以天地的道理为准则,效法“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宇宙精神,努力精进不懈,使自己在品学修养上有所成就,然后在事业上施展抱负,才能促进社会发展,参赞天地造化的功能于道德及事业之中,才是至高无上的大事业。
“系辞上传”中说:“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广业也。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这里告诉我们,智慧应当像天一般高明;行为应当像地一般谦卑;睿知圣哲,遵循这一天的法则,崇尚智慧与礼仪,使道德修养有所成就,不仅独善其身,而且能施展于事业中兼善天下。将道德修养、聪明才智,施展于事业中,使人与物一起得到帮助,这就应了天地的变化法则,符合生生不息的宇宙精神,这才是“盛德大业”。
效法宇宙精神,自强不息,这是《易经》的道德理想。阴阳、刚柔、动静,于循环无穷的变化作用中,使宇宙生成,发展,进化,调和,统一;符合这一宇宙精神就是善。传统道德上的仁、义、礼、智、信,就是善,宇宙精神本来如此。
《易经》中阐释了仁、义、礼、智、信、敬、诚、贞、顺等各项德性;是基于道德律与自然律一致的思想,崇尚阳的刚健正大;当然也一再提示阴的谦稳。
《易经》还特别崇尚“时中”。孟子说:“孔子圣之时也。尧舜以来相传之法也。知时中之义,则易思过半矣!”由此看来,《易经》对时间因素,以不偏不倚的中庸原则予以重视。
惟有认识宇宙精神,透彻阴阳刚柔动静变化作用原理的人,才能通幽明之故,最后就可达到心安理得,无忧无惧,知天乐命的境界。《易经》中所说的神,是指天地间阴阳刚柔动静变化现象的至为微妙,难以预料的神秘性;所以,只有天下睿智、最明了道理的人,才能理解《易经》中所阐释的道理的神奇功用,只有无心、无畏、致诚,达到人我两忘的极度寂静,才能看清一切是非善恶,吉凶祸福,也就是通达神明,必然就能担当天下之事。
“系辞上传”中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这是《易经》的根本观念。阴阳相对,但尊崇阳,阳兼有阴:阳为君,阴为臣,阳是主宰,阴为从属;君王象天一样绝对的尊严,臣像地一般绝对的卑下柔顺,这是《易经》阐明的君臣关系。
国家、社会的根基在家庭,家庭基础为夫妇。《易经》并非仅仅主张男尊女卑说,而是要男女夫妇,各自发挥本身的物质,尽各自的本分。当家庭发生混乱时,应当尊重父子的亲情,但并非家长就可以滥施横暴。先正家然后天下才能安定,家庭是国家、社会的基础。《易经》的思想,是家族主义、国家主义,进而是致力于世界和平,谋求人类共同富裕的大同世界。
家人在内,在外的则是朋友,这是人类最亲近的,最根本的人际关系。君子立身处世的态度,往往因客观情况的不同而不一致,但如何取舍?如何临机应变,则在于人,成则在于自我勉励,成败则在于天,这要看机会与际遇如何了。
《易经》中的六十四卦,几乎都以盛极而衰,物极必反的道理谆谆告诫,以提示人生必须时刻谨慎处世,警惕适可而止的重要性,才能确保长久安泰。
《易经》的宗旨在于阐释宇宙大自然的阴阳刚柔动静的变化,变易而不易,复杂而简易,在变化中生成发展,于反复中保持统一与和谐。这一刚健中正,无穷无尽,永恒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正是宇宙精神所在。变易、简易、不易的宇宙法则及生生不息的宇宙精神涵盖着一切。这些都与人生立身处世原则一致,人以大宇宙的自然法则、精神为准则来确立人类自己行为的规范。探明宇宙大自然的法则规律,就能自强不息,面对各种复杂情况而能知变,应变,适变,以促使人类社会的发展向上,为全人类造福。通观《易经》的思想就会明白为什么《易经》被称作“天人之学”而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根源,一切学术思想的源泉,被推崇为大道之源,众经之首了。

是作为"哲学"来学习的
也作为社会科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