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学做蛋糕去哪里学:“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是说谁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4/29 13:50:32
我知道这句话出自《红楼梦》,是林黛玉对李湘云的(在下没看过红楼梦,但愿没讲错)但是后来有人引用来描述一个大学教授的故事

貌似这人生活在清朝末年,是教文言文的,因为无法忍受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的趋势就跳到他们家后院的莲花池里面自杀了-_-!我所知道的大概就是这个情况-_-!

请问这个人是谁啊?

如果有详细资料更好,某猫在此先谢过了^^

从你的描述来看,这应该说的是王国维吧。

  王国维简介:

  民国十六年六月二日(阴历丁卯年五月初三日)的一个午前,一位学者形态的老者,身着中国服装,鼻粱上架着深度的近视眼镜,雇好洋车,从清华出发,一直到达颐和园。购好门票入园,步行到排云殿西的鱼藻轩前,面对着昆明湖水,若有所思,但态度异常镇定,还从怀里掏出烟盒,取纸烟一枝,吸之至尽,然后向湖内纵身一跃!园丁听见有人落水,便连忙跑去,把他救了起来,但不到两分钟,已气绝身死。

  入殓时,在他的里衣中,发现他写给第三个儿子贞明的遗书一纸,纸已湿透,但字迹完好。这遗书的全文是这样的: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我死后,当草草棺殓,即行藁葬于清华茔地。汝等不能南归,亦可暂于城内居住。汝兄亦不必奔丧,因道路不通,渠又不曾出门故也。书籍可托陈吴二先生处理。家人自有人料理,必不至不能南归。我虽无财产分文遗汝等,然苟谨慎勤俭,亦必不至饿死也。五月初二父字。”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是我国近代享有国际盛誉的著名学者。1903年起,任通州、苏州等地师范学堂教习,讲授哲学、心理学、逻辑学,著有《静安文集》。

  1907年起,任学部图书局编辑,从事中国戏曲史和词曲的研究,著有《曲录》、《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话》等,重视小说戏曲在文学上的地位,开创了研究戏曲史的风气,对当时文艺界颇有影响,辛亥革命后以清室遗老自居。至老,王国维也没有剪掉作为时代象征的辫子。

  1913年起转治经史之学,专攻古文字学、古器物学、古史地学,先后致力于历代古器物、甲骨金文、齐鲁封泥、汉魏碑刻、汉晋简牍、敦煌唐写经、西北地理、殷周秦汉古史和蒙古史等等的考释研究,还做了很多古籍的校勘注疏工作。他治史严谨,考证精湛,信而有征,不囿成见,主张以地下史料参订文献史料,多能发前人所未发,对史学界有开一代学风的影响。

  1923年春,当时溥仪小朝廷要选海内硕学之士,王国维经升允推荐,到北京充任逊帝溥仪的南书房行走(五品)。

  次年冬天,冯玉祥“逼宫”事件发生,王国维结束了“南书房行走”的工作。胡适、顾颉刚等人邀约他出任新成立的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王国维推而不就,仅任教授;以其精深的学识、笃实的学风、科学的治学方法和朴素的生活影响了清华学人,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文字学、历史学、考古学方面的专家学者。时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并称清华四大导师“教授的教授”。

  1927年在北京颐和园投水自尽,给中国知识界留下了深深的颤栗和遗憾,也给后人留下了难解之谜。

  当时的一些清朝遗老把王国维比作屈原怀忠而自沉汨罗。《清史稿》还为他立了个“忠义传”。一向苛以誉人的鲁迅先生认为“他才可以算一个研究国学的人物”(《热风·不懂的音译》)。郭沫若称他为新史学的开山。

1.“我知道这句话出自《红楼梦》,......但是后来有人引用来描述一个大学教授的故事。...
这个人是谁啊? ”

这个大学教授,应当指王国维。
王国维是国学的一代大师。1927年在北京颐和园昆明湖投水自尽。后人对王国维的死因作了多种的推测、解释。

2.“...因为无法忍受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的趋势...”
这个说法恐怕难于成立。

3.“...有详细资料更好...”
王国维,网上一搜就是。

是不是这个人??
百年汉语新诗巨人:温东华.

中国诗歌 -- 中国诗歌学会论坛

作者:古河

温东华自一尖山走出来。他行走在深山古道,行走在柏油马路,行走在长江黄河两臂之间,行走在语言的旷野,行走在新人旧人与变色的传统围成的宇宙。他越过徐志摩、戴望舒、闻一多、艾青,越过九叶派、七月派直达二十一世纪,用一种步伐,一种速度,一种风格。他不属于一个人,或者一个时代,他属于现代汉语。

五年来,他带着我跋涉在人头与墙壁的丛林里,扭打历史理性的树桩像拧着一条毛巾,拧得水滴儿叮叮当当。那些事物在他的目光下变形,就像那些墙壁在暴力下粉碎一样,就像群蚁在一个人的大手之下一挥而灭一样。我看到了一场触动天盖的游戏,像一个士兵看着他的将军粉碎困难如吞吐空气一样美滋滋地。我一直站在他的身边,那样的一本正经,几乎是在表白:他只属于我一人——一个软弱的人被强力意志所吸引,不分黑夜与白昼。我只有他这一种希望,当现在我想不出还有多少生命自信的时候。我以彻底的诚信跟在他的后头,像一只受伤的猎豹跟在一只老虎的后头。当我与他落距很远时,他总能及时地回过头来寻找我,他反复向我证明:他不会舍下我。v/>oVA$
(c)中国诗歌 -- 中国诗歌学会论坛 /Fzr
我是如此的平凡,如堂吉诃德的桑丘。行走在他的身边,我就像行走在天与地的相接处,就像深入到密集的人群之中的那个随时可能出现的空白地带。我不能打包运走,或者施计暗藏这全部的神来之光,我运交华盖,空享他这岩浆的沐浴,我天真的肌肤凭什麽得到他的甘霖滋润,我那恐惧和小气都是他脚步后的尘土。我唯有记得他顶天立地的身影,记得他轻翻书页、指点江山、笑看穷相的每一举止,他像一面红旗一样飘扬在广场的中心。他是一个巨人。%=]9~
(c)中国诗歌 -- 中国诗歌学会论坛 }'kM!Vh
哎呀,我的人友和我的老师,现在是我为你写一个备忘录的时刻,在黑暗还未将你我切断,在晚霞还未告老还乡

寒塘渡鹤影 暗喻史湘云的命运结局
冷月葬诗魂 暗喻林黛玉的命运结局
也有说法为"冷月葬花魂" 争议很大

http://www.openow.net/ShowArticle.jsp?aid=1375
http://www.openow.net/ShowArticle.jsp?aid=1977

《红楼梦》七十六回中,林黛玉与史湘云月下联诗,湘云一句“寒塘渡鹤影”,差点难倒黛玉,沉思良久,终于对出了“ 冷月葬诗魂”。湘云拍手叹为妙对,评曰“清奇诡谲”,就连一向目空一切的妙玉都赞赏不绝。自此,联诗达到高潮并在高潮中结束。然而许多版本都将“冷月葬诗魂”中的“诗”误作为“花”,许多人还振振有辞曰“非花莫属”。
概括赞同“冷月葬花魂”的主要原因不外两项,一是从对联的角度讲“花”与“鹤”属工对,而“诗”与“鹤”属宽对。另一个原因是“花”与黛玉葬花有联系。其实这两个论点根本站不住脚,笔者先就这两点作一番分析。
对于第一点,首先从对联要求的角度讲,工对与宽对都是可以的。另外,在《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中黛玉教香菱写诗时曾说:“若是果有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这里“冷月葬诗魂”自然是“果有奇句”,否则也不会引来湘云妙玉叫好。而且这里并非平仄不相对,“花”与“诗”皆为平声,对应“鹤”的仄声。因此,这里产生奇句的唯一细微的“缺憾”仅仅是工对与宽对的区别。
至于把“冷月葬花魂”与“黛玉葬花”联系起来,那就更牵强附会了。因为黛玉葬花是在白天,这里“冷月”之下,如何联系,如何葬花?或许有人会强词夺理说这只是一种象征,那既是象征,又何需联系?当时黛玉也说了,“寒塘渡鹤”何等自然,何等现成!若是黛玉“冷月葬花”,岂非自许为“花”?但自始至终黛玉从来不曾以花自许,因为她知道自己“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因此,她绝不会自许“花魂”。相反,她却向来以诗自矜。《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中,一听说香菱要学诗,她便毛遂自荐:“即要做诗,你就拜我做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以黛玉在贾府“从不多说一句话,不敢多走一步路”的谨慎,若非果有才情,断不敢人前“卖弄”。另外,《红楼梦》第三十八回中,大观园有一次最大规模的诗歌比赛,即菊花诗会。潇湘妃子的《咏菊》、《问菊》、《菊梦》分获第一第二第三名,其他人的作品皆次一等,使她出尽风头,是当之无愧的诗魁。另外,在接下来的咏蟹诗中,她看了宝玉“力作”,笑说道“这样的诗,要一百首也有”,这足可见出她的自信。即使那次“海棠诗会”,主要也是因为李纨的“政治眼光”才屈居第二,使得众人尤其贾宝玉大为不服并为之不平。黛玉诗才为众人所公认,因此,她自不免以“诗魂”自许,且也当之无愧。
以上是笔者对赞赏“冷月葬花魂”者的两个理由的一点思考和解说。另外,我们不妨就“冷月葬诗魂”及“林黛玉结局”的关系再作一番探索。
学术界对高鄂所续关于林黛玉的结局都表示满意,认为其结局是最忠实或接近曹雪芹原意的人物之一。当黛玉从傻大姐处得知贾府密谋让宝玉迎娶宝钗,并要给林姑娘说婆家后,便如傻了一般,最后一次见了贾宝玉,便毅然移回潇湘馆“焚稿断痴情”。面对火盆,她把诗稿“瞧了瞧又搁下”,从中可看出她视诗稿如生命,以及对诗稿的深情怀恋。
因为这是她与宝玉爱情的见证,是她的全部生命和希望。但最终还是忍心一把火烧了所有美好的记忆和憧憬,因为她知道自己快要死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诗的终结,即是她生命的终结,因为她是一个诗人,是“诗魂”。而且她死在宝玉与宝钗成婚的凄惨夜晚,无情的冷月葬送了她所有的希望,也见证了她的死亡,正好应了她那“冷月葬诗魂”的前谶。
《红楼梦》第五回关于钗黛的判词《终身误》中有一句“终不忘,世外仙寂寞林”。这是咏林黛玉的,在此作者告诉我们几个信息:林黛玉死了(从黛玉当初的绎珠仙草到现在的“世外仙姝”可看出她“已登仙籍”),并且寂寞地死去,而贾宝玉虽是“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薛)”,但怀念的依然是“寂寞林”(这或许是林黛玉唯一值得欣慰的地方了)。这正好又同黛玉的死以及“凹晶馆联诗悲寂寞”相对应。这里悲的不就是“冷月葬诗魂”——黛玉的“魂归高恨天”吗!
以上是从文本角度对“冷月葬诗魂”的一点分析和理解,接下来我们不妨再从语言色彩的角度对“花”与“诗”作一番简单的解析。
古语云“诗言志”,因此诗象征的本身就是一种精神,一种灵魂。而花仅是一种外在的美的形式,所赋予的色彩是明艳、亮丽的,或者更准确的说是美的化身、代表春天的,如“春暖花开”便是所赋予花的典型意象。而这里在“冷月”之下着一“花”字,岂不少了一份凄美,诡谲和悲凉!打个不恰当的比方,这就好比陶渊明隐居南山时,东篱之下种的不是菊花而是富贵牡丹,美则美矣,但岂非俗不可耐!因此,无论如何,留取冷月葬诗魂才是上选。

先对楼主:是史湘云不是李……
再说楼上:楼主要的是那个晚清自杀了的大学教授的资料…………要看清楚哦…………那人好有个性的说……但还真不知道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