纷至沓来形容什么:无所为 ,无所不为 是什么意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5/06 01:45:23

“无为而无不为”是道家名言,有人将其理解为是“无所为,无所不为”,前者是消极的,后者是积极的。这种理解有点走极端,似乎不符合道家柔弱、韬光养晦的特性;有的侧重于被省略的一个主语“我”,即成为“我无为我无不为”,口吻上比前一句和缓一些,简单地理解成“我什么也不做,我没有什么不能做”,就是不想做罢了。从道教教义的角度理解,问题较多,思考也复杂。如果在其间补上两个不同的主语,变成“君(上)无为而臣(民)无不为”,那么前一个“为”可以理解成“杂欲”,而后一个“为”就是“作为”之意。这种理解在《淮南子》中也已经有所提及。《淮南子?主术训》说“无为者,非谓其凝滞而不动也,以言其莫从己出也”。《淮南子?修务训》:“若吾所谓无为者,私志不得入公道,嗜欲不得枉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推自然之势,而曲故不得容者,事成而身弗伐。功立而名弗有,非谓其感而不应,迫而不动者,若夫以水

人因为智慧,所以思考。而自古以来,人类思考的最为根本的问题也就是人的生死,以及终极的来去。因为人生命的短暂和外在世间的无限永恒之间的对比使得终极价值的思考无非走向两个结局:宗教或者
虚无。

上帝已经被证明无法证明。所以,尼采说,上帝死了,接着尼采也疯了。看来最终唯一的合乎逻辑的结论只有虚无了。

虚无对个人来说似乎就是庄子的逍遥游。既然无所为(4声)了,当然可一切随心而无所不为(2声)了。只是,人作为一个社会性的动物的存在,每个人的虚无主义导致的必然是混乱。于是,有圣人说,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只是,在大多数人看来,有了矩,也就不真正的随心所欲了。

常常听到有人说,我只能做自己该做的事情,而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很痛苦等等。我想对于这样的生活难题需要的还是回到终极价值的追问上去。知道死亡的不可避免以及死亡后一切生的东西都不再有意义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开始追问自己,

我为什么一定要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但是,我们同时应该想到的是,既然没有具有终极意义的东西,那么一切所想做的又有什么意义?而且欲望满足的背后必然是求不得的痛苦。既然想做的事和该做的事在死亡(终极)面前都是相同的话,我们应该反过来再问自己:

我为什么不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呢?

既然想做的和该做的在死面前没有意义,那有什么是该做的呢?
正所谓“未知生,焉知死”,我想该做的就是“修身,治国,齐天下”吧。

类似于静观其变,什么都不做,放任自流,却能够收到最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