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正规美容整形医院:诗意 急用 高分重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5/04 18:34:48
谁知道
已亥杂诗

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的意思和<四时田园杂兴2>\<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春日>\<所见>\<已亥杂诗>的诗意 急用

已亥杂诗
  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注释】
  1.这是《已亥杂诗》中的第二百二十首。九州:中国。
  2.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
  3.恃(shì):依靠。
  4.喑(yīn):哑。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究:终究、毕竟。
  5.天公:造物主。重:重新。抖擞:振作精神。
  6.降:降生。
  【译文】
  只有风雪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气,
  然而朝野臣民噤口不语终究是一种悲哀。
  我奉劝天帝能重新振作精神,
  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写作背景】
  道光十九年(1831年)岁次已亥,龚自珍辞官返乡,又去北上迎接妻儿,在南北往来途中,感于清朝朝庭压抑、束缚人才的情况,作诗315首表达了变革社会的强烈愿望。
  【赏析】
  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全诗层次清晰,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了万马齐喑,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第二层,作者指出了要改变这种沉闷,腐朽的观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第三层,作者认为这样的力量来源于人材,而朝庭所应该做的就是破格荐用人材,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希望。诗中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样的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寓意深刻,气势磅礴。

  四时田园杂兴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南宋诗人范成大(一一二六——一一九三)描写农村景色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是有名的。四时是一年中的春、夏、秋、冬四季。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各个时期的自然景色和农民劳动生活,做了比较细腻的描写,
  读来意趣横生。同时,由于他对农民有一定的同情,所以对农民遭受官府和乡村地主的剥削,以及他们生活的困苦,在这些诗中,也有一定的反映。这是那些组诗中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一个小场面。它从侧面着笔,
  反映出农村中的紧张劳动气氛和富有生趣的生活。
  场面是这样展开的,初夏,小农忙的季节。水稻田里,绿油油的秧苗已经长起来了,稗草也伴随而生。这时该要耘田,即除草了。“昼出耘田”,
  白天下田去除草,这在当时是男人们干的活
  基本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封建社会,吃的穿的,都靠自己生产。当时,种棉的技术还没有在中国广泛传播,穿衣是靠养蚕和种麻。阔气人穿丝绸品,穷苦人穿粗麻布。麻布的制作过程,是在把苎麻收割以后,沤在水里,
  除去表皮:抽出纤维,晒干,然后搓捻成线,这叫做“绩麻”,再织成布。妇女在白天干完别的家务劳动,到晚上就“绩麻”。耘草和绩麻,做为例子,
  照应到第二句的“村庄儿女各当家”。“儿女”即男女。从诗中人物的口吻来说,自然指年轻人。诗意说:村庄里,男男女女,都不得闲。“当家”,
  就是各司其事,各管一行。这里的意义,不同于我们现在常说的“当家做主”。除了正在劳动忙碌中的成年人以外,还有另一种人,就是本不忙碌的小孩子们。他们却以另一种方式也投入生产的热潮中了。“童孙”,指更晚一辈的小孩子们。这些小娃娃们,还没有劳动的本领,不会耕也不会织。注意“未解”这个词,是“不会做”。如果会,也就参加“耘田”、“绩麻”的劳动去了。虽然不会,他们却也不闲呆着。那末又干什么呢?农村的孩子嘛,
  耳濡[rú]目染,也熟悉了成年人所于的农业活路,而且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于是三三五五,在桑树下面,学着大人的样子在种瓜呢。这是农村中常见的事情,却具有特色。在这里,不能参加劳动的小孩子们尚且这样,那末,正在担当劳动重担的成年人又是怎样忙着生产呢?
  童孙种瓜的描写,虽然是从侧面着笔,却不是陪衬,而是深入。这样写,
  在艺术上散发出浓厚的生活气息,在人们面前,展开一幅热烈的劳动生产的图景,使诗的语言,留下了强烈的韵趣。
  (本文已被浏览1706次)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注释]
  1.晓:早晨。 净慈寺:全名“净慈报恩光孝禅寺”,与灵隐寺为西湖南北山两大著名佛寺。 林子方:作者的朋友,官居直阁秘书。
  2. 四时:春夏秋冬四季。在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
  3.无穷碧:因莲叶面积很广,似与天相接,故呈现无穷的碧绿。
  4.别样:特别,不一样。别样红:红得特别出色。
  [赏析]
  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杨万里的这首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1206)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字廷秀,号诚斋。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孝宗时官至太子侍读。光宗召为秘书监。工诗。为“南宋 四大家”之一。初学“江西诗派”,后学王安石及晚唐诗,终自成一家。一生作诗二万余首。亦能文。有《诚斋集》。

  春 日
  朱 熹
  shèng rì xún fāng sì shuǐ bīn
  胜 日 寻 芳 泗 水 滨 ,
  wú biān guāng jǐng yī shí xīn
  无 边 光 景 一 时 新 。
  děng xián shí dé dōng fēng miàn
  等 闲 识 得 东 风 面 ,
  wàn zǐ qiān hóng zǒng shì chūn
  万 紫 千 红 总 是 春 。
  作者背景
  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字元晦(huì),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婺(今江西婺源)人。他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写过一些好诗,善于寓哲理于形象,以《春日》、《观书有感》等较著名。
  注词释义
  胜日:风光美好的日子。
  寻芳:游赏美景。
  泗水:河名,流经山东曲阜一带。
  滨:水边。
  等闲:轻易,随便。
  总是:都是。
  古诗今译
  良辰探寻美景在泗水之滨,无限的风光景物焕然一新。轻易便能识得东风的妖面,满眼的万紫千红都是芳春。
  名句赏析——“万紫千红总是春。”
  首句点明出游的时令、地点,下三句写“寻芳”的所见所识。春回大地,诗人耳目一新。正是这新鲜的感受,使诗人认识了东风。仿佛是一夜东风,吹开了万紫千红的鲜花;而百花争艳的景象,不正是生机勃勃的春光吗?诗人由“寻”而“识”,步步深化,统率全诗的则是一个“新”字。但泗水在山东,孔夫子曾在泗水之滨讲学传道;而南宋时那地方早已沦陷于金国,朱熹怎能去游春呢?原来这是一首哲理诗。诗中的“泗水”暗喻孔门,“寻芳”暗喻求圣人之道,“东风”暗喻教化,“春”暗喻孔子倡导的“仁”。这些意思如果用哲学讲义式的语言写出来,难免枯燥乏味。本诗却把哲理融化在生动的形象中,不露说理的痕迹。这是朱熹的高明之处。当然,如果读者全不理会那些哲理,只把它当作一首游春诗来欣赏,那也是读者的权利,朱熹是无可奈何的。
  动画视频欣赏——古诗 春日:
  http://www.hahaedu.com/FLASH/knowledge/class109/200409/1020.html

  所 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夏天的傍晚,太阳已不那么刺眼,放出柔柔的光。树林深处,远远地望见一个身影, 噢!那是放牛的牧童。瞧,他戴着斗笠,身穿黄色的无扣马夹,那件亚麻布马夹对他来说确实 挺合身的,一件短得不能再短的短裤,上面还有许多补丁,这大概是他哥哥们穿剩下的。赤着脚丫的他,坐在摇摇晃晃的牛背上,那模样就像是田里顺风摇摆的稻谷,悠悠颤颤的。他的精神很好,口里还唱着:“走在山间的小路上,暮归的老牛是我同伴……”这歌声配上鸟儿的鸣叫和蝉儿的哼唱,成了一组悠远、令人心情舒爽的歌,在辽阔茂密的大树林里隐隐回荡,回荡……?
  树上,有一两只蝉儿在“知了,知了”地叫着,那身黑油油的“燕尾服”使本身“海拔不高,体积不大”的蝉儿显得更加瘦小,不经意,还真难以发现它的存在。那牧童手中摇晃的柳条儿忽然停止了舞蹈,静静地呆着,那头黄牛也乖乖停下了,牧童的眼睛久久地盯着树上的蝉儿,他想抓住它。?
  爸爸在他年幼时去世了,家里靠妈妈养活,家里的哥哥们要娶媳妇,现在正缺钱。听说药店里一个铜板换一只蝉,我去抓几只,补贴家用。他麻利地滑下牛背,把牛拉到附近有草的地方拴上,然后一跳一跳地来到树前。他找好角度,猫着腰,轻手轻脚地靠近蝉儿,兴奋地哼了一句“呜”。那蝉儿听了,没等牧童将它逮住,就飞上了树梢,更高了。牧童吸取了教 训,屏住呼吸,纵身一跃,跳上树枝。那树叶发出“沙沙”的响声,他赶紧学鸟儿叫了几声 ,像是鸟儿离开树枝发出的声音。他小心翼翼地移动着,近了,近了,更近了。他控制住自己的兴奋,慢慢伸出手,缓缓地在蝉儿的上空落下,在快要合拢的时候加快了速度,眨眼功夫,蝉儿已在他的手心里悲惨地鸣叫了。他露出了笑脸,将蝉儿放进牛背上用杂草编的蟋蟀笼里,挂在腰间。牧童跳上牛背,在夕阳的余辉中唱着“走在山间的小路上,牧童的歌声在荡漾……”歌声比刚才更响了,歌里透着自豪。

  此处有《所见》赏析的朗读:
  http://www.chinafew.com/sky/text/3.htm
  此处有《所见》免费课件:
  http://cai.edudown.net/Soft/yuwen/yuwen3/200505/380.html
  http://www.baiduedu.com/soft/1/4/show/20060208150.html

已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作者龚自珍(1792—1841),号字庵,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杰出的思想家和诗人。官至礼部主事,辞官南归主讲于书院。他且开一代新诗风的大诗人,作品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突出的社会现实内涵。在艺术表现上,纵横恣肆,狂放不羁,体现出崭新的独创精神,代表了清诗的成熟个性面貌,被誉为古代的最后一位和近代的最初一位杰出诗人,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里程碑式的地位。

这首诗是作者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其含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抒发离京南返的愁绪,二是表示自己虽已辞官,但仍决心为国效力,流露了作者深沉丰富的思想感情。

诗中的“落红”、“化作”两句是历来传颂的经典名句,他们一方面是诗人言志抒怀的心声,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广泛意义上的崇高人格道德境界的出色写照。诗的开拓为表现自己离愁别绪的丰富感情,诗人用了“浩荡”一词来形容“离愁”,既强化“愁”意。又体现出诗人狂放深沉的内心思绪和个性特点,这里典型的诗人本色。紧接着的“吟鞭”句,对前人诗局的化用也恰倒好处,并形成了两句相连呼应的艺术效果,仿佛能感受到诗人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中的心情。最后则笔锋一转,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抒发胸臆,使全诗浑然一体动人肺腑。

“万马齐喑究可哀”一句,深刻地表现了龚自珍对清朝末年死气沉沉的社会局面的不满,因此他热情地呼唤社会变革,而且认为这种变革越大越好,大得该像惊天动地的春雷一样。他又认为实行社会变革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才,所以他热情地呼唤:天公啊!请你抖擞精神,把各式各样的人才都赐给我们吧。
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杨万里的这首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们寻常中都知道有春风,但要是真正认识它,只有在见到万紫
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予,我信步到泗水河边寻找春色,啊,放眼望去,一切都焕然一新了,全没了冬日的苍白和萧瑟。
千红的景象以后。你看,春风徐来,各种景象焕然一新,到处万紫千红,百花争艳,有了春风,才有这无边的美景。
夏天的傍晚,太阳已不那么刺眼,放出柔柔的光。树林深处,远远地望见一个身影, 噢!那是放牛的牧童。瞧,他戴着斗笠,身穿黄色的无扣马夹,那件亚麻布马夹对他来说确实 挺合身的,一件短得不能再短的短裤,上面还有许多补丁,这大概是他哥哥们穿剩下的。赤着脚丫的他,坐在摇摇晃晃的牛背上,那模样就像是田里顺风摇摆的稻谷,悠悠颤颤的。他的精神很好,口里还唱着:“走在山间的小路上,暮归的老牛是我同伴……”这歌声配上鸟儿的鸣叫和蝉儿的哼唱,成了一组悠远、令人心情舒爽的歌,在辽阔茂密的大树林里隐隐回荡,回荡……?
树上,有一两只蝉儿在“知了,知了”地叫着,那身黑油油的“燕尾服”使本身“海拔不高,体积不大”的蝉儿显得更加瘦小,不经意,还真难以发现它的存在。那牧童手中摇晃的柳条儿忽然停止了舞蹈,静静地呆着,那头黄牛也乖乖停下了,牧童的眼睛久久地盯着树上的蝉儿,他想抓住它。?
爸爸在他年幼时去世了,家里靠妈妈养活,家里的哥哥们要娶媳妇,现在正缺钱。听说药店里一个铜板换一只蝉,我去抓几只,补贴家用。他麻利地滑下牛背,把牛拉到附近有草的地方拴上,然后一跳一跳地来到树前。他找好角度,猫着腰,轻手轻脚地靠近蝉儿,兴奋地哼了一句“呜”。那蝉儿听了,没等牧童将它逮住,就飞上了树梢,更高了。牧童吸取了教 训,屏住呼吸,纵身一跃,跳上树枝。那树叶发出“沙沙”的响声,他赶紧学鸟儿叫了几声 ,像是鸟儿离开树枝发出的声音。他小心翼翼地移动着,近了,近了,更近了。他控制住自己的兴奋,慢慢伸出手,缓缓地在蝉儿的上空落下,在快要合拢的时候加快了速度,眨眼功夫,蝉儿已在他的手心里悲惨地鸣叫了。他露出了笑脸,将蝉儿放进牛背上用杂草编的蟋蟀笼里,挂在腰间。牧童跳上牛背,在夕阳的余辉中唱着“走在山间的小路上,牧童的歌声在荡漾……”歌声比刚才更响了,歌里透着自豪
《四时田园杂兴》
这首诗以朴素浅进的语言,热情地赞颂了农村少年儿童热爱劳动的美好品质。上半首写"村庄儿女"昼耕夜绩的劳动生活,赞扬他们年纪虽轻,却早已"当家",挑起了生活的重担。后半首通过细节描绘,把从小热爱劳动而又天真烂漫的农村儿童形象刻划了出来,既生动又富有生活情趣。

已亥杂诗

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注释】

1.这是《已亥杂诗》中的第二百二十首。九州:中国。

2.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

3.恃(shì):依靠。

4.喑(yīn):哑。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究:终究、毕竟。

5.天公:造物主。重:重新。抖擞:振作精神。

6.降:降生。

【译文】

只有风雪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气,

然而朝野臣民噤口不语终究是一种悲哀。

我奉劝天帝能重新振作精神,

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写作背景】

道光十九年(1831年)岁次已亥,龚自珍辞官返乡,又去北上迎接妻儿,在南北往来途中,感于清朝朝庭压抑、束缚人才的情况,作诗315首表达了变革社会的强烈愿望。

【赏析】

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全诗层次清晰,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了万马齐喑,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第二层,作者指出了要改变这种沉闷,腐朽的观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第三层,作者认为这样的力量来源于人材,而朝庭所应该做的就是破格荐用人材,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希望。诗中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样的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寓意深刻,气势磅礴。

已亥杂诗
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注释】
1.这是《已亥杂诗》中的第二百二十首。九州:中国。
2.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
3.恃(shì):依靠。
4.喑(yīn):哑。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究:终究、毕竟。
5.天公:造物主。重:重新。抖擞:振作精神。
6.降:降生。
【译文】
只有风雪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气,
然而朝野臣民噤口不语终究是一种悲哀。
我奉劝天帝能重新振作精神,
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写作背景】
道光十九年(1831年)岁次已亥,龚自珍辞官返乡,又去北上迎接妻儿,在南北往来途中,感于清朝朝庭压抑、束缚人才的情况,作诗315首表达了变革社会的强烈愿望。
【赏析】
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全诗层次清晰,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了万马齐喑,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第二层,作者指出了要改变这种沉闷,腐朽的观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第三层,作者认为这样的力量来源于人材,而朝庭所应该做的就是破格荐用人材,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希望。诗中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样的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寓意深刻,气势磅礴。

四时田园杂兴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南宋诗人范成大(一一二六——一一九三)描写农村景色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是有名的。四时是一年中的春、夏、秋、冬四季。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各个时期的自然景色和农民劳动生活,做了比较细腻的描写,
读来意趣横生。同时,由于他对农民有一定的同情,所以对农民遭受官府和乡村地主的剥削,以及他们生活的困苦,在这些诗中,也有一定的反映。这是那些组诗中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一个小场面。它从侧面着笔,
反映出农村中的紧张劳动气氛和富有生趣的生活。
场面是这样展开的,初夏,小农忙的季节。水稻田里,绿油油的秧苗已经长起来了,稗草也伴随而生。这时该要耘田,即除草了。“昼出耘田”,
白天下田去除草,这在当时是男人们干的活
基本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封建社会,吃的穿的,都靠自己生产。当时,种棉的技术还没有在中国广泛传播,穿衣是靠养蚕和种麻。阔气人穿丝绸品,穷苦人穿粗麻布。麻布的制作过程,是在把苎麻收割以后,沤在水里,
除去表皮:抽出纤维,晒干,然后搓捻成线,这叫做“绩麻”,再织成布。妇女在白天干完别的家务劳动,到晚上就“绩麻”。耘草和绩麻,做为例子,
照应到第二句的“村庄儿女各当家”。“儿女”即男女。从诗中人物的口吻来说,自然指年轻人。诗意说:村庄里,男男女女,都不得闲。“当家”,
就是各司其事,各管一行。这里的意义,不同于我们现在常说的“当家做主”。除了正在劳动忙碌中的成年人以外,还有另一种人,就是本不忙碌的小孩子们。他们却以另一种方式也投入生产的热潮中了。“童孙”,指更晚一辈的小孩子们。这些小娃娃们,还没有劳动的本领,不会耕也不会织。注意“未解”这个词,是“不会做”。如果会,也就参加“耘田”、“绩麻”的劳动去了。虽然不会,他们却也不闲呆着。那末又干什么呢?农村的孩子嘛,
耳濡[rú]目染,也熟悉了成年人所于的农业活路,而且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于是三三五五,在桑树下面,学着大人的样子在种瓜呢。这是农村中常见的事情,却具有特色。在这里,不能参加劳动的小孩子们尚且这样,那末,正在担当劳动重担的成年人又是怎样忙着生产呢?
童孙种瓜的描写,虽然是从侧面着笔,却不是陪衬,而是深入。这样写,
在艺术上散发出浓厚的生活气息,在人们面前,展开一幅热烈的劳动生产的图景,使诗的语言,留下了强烈的韵趣。
(本文已被浏览1706次)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注释]
1.晓:早晨。 净慈寺:全名“净慈报恩光孝禅寺”,与灵隐寺为西湖南北山两大著名佛寺。 林子方:作者的朋友,官居直阁秘书。
2. 四时:春夏秋冬四季。在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
3.无穷碧:因莲叶面积很广,似与天相接,故呈现无穷的碧绿。
4.别样:特别,不一样。别样红:红得特别出色。
[赏析]
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杨万里的这首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1206)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字廷秀,号诚斋。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孝宗时官至太子侍读。光宗召为秘书监。工诗。为“南宋 四大家”之一。初学“江西诗派”,后学王安石及晚唐诗,终自成一家。一生作诗二万余首。亦能文。有《诚斋集》。

春 日
朱 熹
shèng rì xún fāng sì shuǐ bīn
胜 日 寻 芳 泗 水 滨 ,
wú biān guāng jǐng yī shí xīn
无 边 光 景 一 时 新 。
děng xián shí dé dōng fēng miàn
等 闲 识 得 东 风 面 ,
wàn zǐ qiān hóng zǒng shì chūn
万 紫 千 红 总 是 春 。
作者背景
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字元晦(huì),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婺(今江西婺源)人。他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写过一些好诗,善于寓哲理于形象,以《春日》、《观书有感》等较著名。
注词释义
胜日:风光美好的日子。
寻芳:游赏美景。
泗水:河名,流经山东曲阜一带。
滨:水边。
等闲:轻易,随便。
总是:都是。
古诗今译
良辰探寻美景在泗水之滨,无限的风光景物焕然一新。轻易便能识得东风的妖面,满眼的万紫千红都是芳春。
名句赏析——“万紫千红总是春。”
首句点明出游的时令、地点,下三句写“寻芳”的所见所识。春回大地,诗人耳目一新。正是这新鲜的感受,使诗人认识了东风。仿佛是一夜东风,吹开了万紫千红的鲜花;而百花争艳的景象,不正是生机勃勃的春光吗?诗人由“寻”而“识”,步步深化,统率全诗的则是一个“新”字。但泗水在山东,孔夫子曾在泗水之滨讲学传道;而南宋时那地方早已沦陷于金国,朱熹怎能去游春呢?原来这是一首哲理诗。诗中的“泗水”暗喻孔门,“寻芳”暗喻求圣人之道,“东风”暗喻教化,“春”暗喻孔子倡导的“仁”。这些意思如果用哲学讲义式的语言写出来,难免枯燥乏味。本诗却把哲理融化在生动的形象中,不露说理的痕迹。这是朱熹的高明之处。当然,如果读者全不理会那些哲理,只把它当作一首游春诗来欣赏,那也是读者的权利,朱熹是无可奈何的。
动画视频欣赏——古诗 春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