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怎么咨询免费律师:自闭症长大成为成人了还可能治疗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5/08 19:37:50

什么是自闭症(又称孤独症)

  儿童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发育障碍性疾病。该病男女发病率差异显著,在我国男女患病率比例为6—9:1。其主要症状为:

  1.社会交流障碍一般表现为缺乏与他人的交流或交流技巧,与父母亲之间缺乏安全依恋关系等。

  2.语言交流障碍语言发育落后,或者在正常语言发育后出现语言倒退,或语言缺乏交流性质。

  3.重复刻板行为。

  4.智力异常70%左右的孤独症儿童智力落后,但这些儿童可能在某些方面具有较强能力,20%智力在正常范围,约10%智力超常,多数患儿记忆力较好,尤其是在机械记忆方面。

  5.感觉异常表现为痛觉迟钝、对某些声音或图像特别的恐惧或喜好等。

  6.其他常见行为包括多动、注意力分散、发脾气、攻击、自伤等。这类行为可能与父母教育中较多使用打骂或惩罚有一定关系。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的详细表现:

  (1)孤独离群,不会与人建立正常的联系。

  即是缺乏与人交往。交流的倾向,有的患儿从婴儿时期起就表现这一特征,如从小就和父母亲不亲,也不喜欢要人抱,当人要抱起他时不伸手表现期待要抱起的姿势,不主动找小孩玩,别人找他玩时表现躲避,对呼唤没有反应,总喜欢自己单独活动,自己玩。有的患儿虽然表现不拒绝别人,但不会与小朋友进行交往,即缺乏社会交往技巧,如找小朋友时不是突然拍人一下,就是揪人一下或突然过去搂人一下,然后自己就走了,好像拍人、揪人不是为了找人联系而只是一个动作,或者说只存在一个接触的形式,而无接触人的内容和目的。他们的孤独还表现在对周围的事不关心,似乎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自己愿意怎样做就怎样做,毫无顾忌,旁若无人,周围发生什么事似乎都与他无关,很难引起他的兴趣和注意,目光经常变化,不易停留在别人要求他注意的事情上面,他们似乎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另外他们的目光不注视对方甚至回避对方的目光,平时活动时目光也游移不定,看人时常眯着眼,斜视或余光等,很少正视也很少表现微笑,也从不会和人打招呼。

  (2)言语障碍十分突出。

  大多数患儿言语很少,严重的病例几乎终生不语,会说会用的词汇有限,并且即使有的患儿会说,也常常不愿说话而宁可以手势代替。有的会说话,但声音很小,很低或自言自语重复一些单调的话。有的患儿只会模仿别人说过的话,而不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进行交谈。不少患儿不会提问或回答问题,只是重复别人的问话。语言的交流上还常常表现在代词运用的混淆颠倒,如常用“你”和“他”来代替他自己。还有不少孤独症儿童时常出现尖叫,这种情况有时能持续至5~6岁或更久。

  (3)兴趣狭窄,行为刻板重复,强烈要求环境维持不变。

  孤独症儿童常常在较长时间里专注于某种或几种游戏或活动,如着迷于旋转锅盖,单调地摆放积木块,热衷于观看电视广告和天气预报,面对通常儿童们喜欢的动画片,儿童电视,电影则毫无兴趣,一些患儿天天要吃同样的饭菜,出门要走相同的路线,排便要求一样的便器,如有变动则大哭大闹表现明显的焦虑反应,不肯改变其原来形成的习惯和行为方式,难以适应新环境,多数患儿同时还表现无目的活动,活动过度,单调重复地蹦跳、拍手、挥手、奔跑旋转,也有的甚至出现自伤自残,如反复挖鼻孔、抠嘴、咬唇、吸吮等动作。

  (4)大多智力发育落后及不均衡。

  多数智力发育比同龄儿迟钝,少数患儿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但其在智力活动的某一方面有的又出奇地好,令人不可思议,有不少患儿的机械记忆能力很强,尤其对文字符号的记忆能力。如有位3、4岁患儿特别喜欢认字,见字就主动问念什么,并且只问一次就记住,为此他能毫不费力地流利地阅读儿童故事书,说明他掌握不少词汇,但当他要用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时则存在明显的困难,说明他们存在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能力方面的损害。

  自闭症(孤独症)应早期治疗:

  一般说来,孤独症患儿的预后好坏与发现疾病苗头早晚、疾病严重程度、早期言语发育情况、认知功能、是否伴有其它疾病、是否用药、是否训练等多种因素有关。

  心理学研究发现,孤独症的实质的损害是认知障碍,表现在早期的分享性注意和扮演行为上。分享性注意是指与他人共同分享对某种事物的兴趣,当孤独症面对一种物品时不是与他人分享兴趣,而是要得到它,这种障碍是孤独症的早期症状之一。就象在前面第一部分中讲到的那样,不会进行扮演性游戏也是孤独症的早期表现之一。如果能发现早期症状,进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无疑会对预后产生积极而有效的影响。

  孤独症患儿没有独立交往的能力,不会根据环境要求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来适应环境,这种障碍随着年龄增大显得更为突出。伴有严重智力低下者,无任何言语功能、无法克制和难以治疗的尖叫、自伤等行为持续存在,直接威胁着生存,给教育和干预带来障碍,作为家长,是很容易辨认出孩子的这些异常的。

  一部分患儿到青春期以后症状可有改善,古怪刻板的行为减少,社会交往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或多或少地提高。但仍表现为与人交往困难,独来独往,回避他人;在不涉及社交能力时,也能干好某些简单、机械的事情。

  早期或在确诊为孤独症之前已有较好的语言或言语功能者预后较好。尽管疾病本身使他们发展语言的潜能受到限制,但他毕竟是具有这种潜能或基础,使用药物效果比较好。

  观察到高功能水平孤独症预后较低功能水平为好,报道16名6岁以下,IQ大于65的孤独症患儿,有半数可完成大学学业,能独立生活。即使是高功能水平孤独症儿童,其业余活动面或活动内容也是有限制的,不会做建设性的决策或提建设性意见。

  伴有其它疾病者如严重先天性心脏病、癫痫、肝肾损害、结节性硬化等预后较差,伴有听力受损、特殊生活技能问题者预后较差。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的类型

  1.无语言:通常会被认为听力有问题或是失语症
  2.立即仿说:有变化的仿说被视为自闭症儿童表达沟通的意图,而没有弹性的仿说多半不具有沟通意图。
  3.延宕仿:在一段时间之后喋喋不休的重复某些字、成语、句子、整首诗或是歌曲,同样也会有沟通性或是非沟通性之分,而这种行为通常和情境、压力有所联系。
  4.说话不带感情:只是在告诉你,而不是和你谈话,也没有一般人说话时一问一答、一来一往的特性。
  5.无法掌握音调、音量:说话时有如木偶一般,十分机械化,无法通过语音的音调、节奏、抑扬顿挫来表现情绪或是感受。也不能在不同的情境中使用不同的音量。
  6.字义无法变化:如学校和校正,不能分辨其读音。
  7.代名词反转:“你”、“我”、“他”等代名词有混淆的现象。
  8.不清楚肯定与否定的概念:常使用“不”,而较少使用甚至不会使用“是”或“好”。
  9.文法结构不成熟:会使用自己的语言,通常只有常跟他接触的人才了解其语言所隐藏的涵义。
  10.很少发问:除了强迫性的行为表现外,他们很少会提出问题来发问。
  11.固着性:不管情境的变化,重复的念着某句话。
  12.不会使用因果性的语言:如因为、所以、因此、如果等词汇。

  为何单纯训练对自闭症效果不明显

  目前国内外许多人认为,治疗自闭症唯一有效的方式是训练。把它归结到教育问题。 单纯由教育界人士来对自闭症进行行为训练,以期望能达到正常人的行为标准,回归社会。虽然有大批的社会教育工作者,投身到其中,但效果往往是很令人失望的。其中关键原因是他们还没有真正认识自闭症。更为荒谬的是提出了:“连小猫小狗都能训练,人为何不能训练?”的理论。在此理论指导下对病儿进行大体力的强化训练。不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产生了许多负作用。有一句中国成语最恰当形容了此种做法,那就是“拔苗助长”。

  单纯依靠大体力强化训练的做法是错误,它误导我们走向另一个极端。所以我们要区别对待训练问题,即看?

音乐治疗与自闭症 作者:彭嘉华 - 注册音乐治疗师

--------------------------------------------------------------------------------

在这十多年从事音乐治疗及特殊教育工作的日子裏,接触到很多不同类型的弱能人仕,当中较多的是自闭症儿童,而对他们的训练也是我觉得最具挑战性的。由於要迎合训练的需要,於是我将行为心理学、自闭症疗法及音乐治疗三方面的资料统合起来,找出有效而适用於香港的自闭症音乐治疗法。

自闭症的成因到现在还是一个谜,六、七十年代的主流理论认为父母亲在潜意识抗拒孩子,因而令孩子也对环境和人际关系产生排斥,并活在自己的世界裏。现今已有足够的研究资料去推翻这个心理成因而去相信自闭症是生理上的问题;虽然我们对自闭症的认识比以前大大的增加了,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可以治愈自闭症的方法;纵然如此,经过适当的治疗和训练,自闭症患者还是可以在认知、情绪、社交及自理等方面得到相当程度的改善。其中笔者认识一些方法如密集式行为治疗、维他命治疗、防止食物敏感、听觉综合训练、感官综合训练、言语治疗及音乐治疗等,对很多自闭症人仕来说,都有一定的帮助。

音乐治疗是利用音乐去达到治疗的目标,包括了重建、维持及促进心理和生理的健康,音乐治疗师针对个人的特殊情况设计音乐治疗计划,利用各类音乐活动如歌咏、乐器弹奏、节奏训练、音乐游戏、音乐聆听及即兴弹奏等,配合心理学的运用来帮助有需要的人仕。音乐治疗在美国、加拿大及澳州等国家是隶属辅助医疗架构内的专业,与言语、职业及物理治疗相同。

现在为大家介绍音乐治疗在自闭症治疗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

自闭症人仕对音乐的反应

每一个人对音乐都有先天的爱好和反应,从一项初生婴儿对声音反应的研究 (Standley & Madsen1990) 显示,初生婴儿最爱听的,便是妈妈的声音,其次就是女性的声音和音乐声,由於初生婴儿对音乐的反应并没有经过一个学习的阶段,这显示了我们对音乐的爱好是与生俱来的。另一项早产婴儿的研究 (Caine, 1991) 中发觉,聆听音乐的一组婴儿比没有听音乐的一组康复得较快,出院的日期平均可以提早五至六天,这些研究都显示了婴儿对音乐的正面反应。 对於自闭症人仕来说,他们天赋的音乐能力比正常的人往往有过之而无不及,其中一项研究 (Applebaum, Egel,Koegel & Imhof, 1979) 便发现自闭症儿童的音乐模仿能力比一些有音乐天份的正常儿童还要高,美国自闭症研究院院长 Rimland 博士认为自闭症人仕的音乐能力差不多是宇宙性的 (Rimland,1964) ,他们有些拥有超凡的音乐感,辨音能力非常高;在笔者处理的自闭症个案中,就有不少可以辨别两个或以上同时间出现的声音,其中有一个极度抗拒社交上的接触的自闭症儿童,当他听到姊姊练琴时弹奏的乐曲,他便可以弹奏出同样的乐曲来。一些文宪 (O‘Connell, 1974) 记载,一名自闭症儿童能知道隐藏在乐曲内和弦音根的改变,这能力就是很多专业的音乐人仕也未必能做到;另外一名自闭症的儿童则在一岁半时已能分辨出不同的交响曲及它们的作者。正因为自闭症人仕一般对音乐的强烈反应及兴趣,适当的音乐活动可以加强他们的参予感,也可在治疗或训练的过程中,大大提高他们对治疗师的认同感;譬如当治疗师弹奏著一首当事人爱好的儿歌时,那首歌便可成为两人沟通的桥梁,加强认同感,继而可促进治疗及训练的成效;若再善加利用,音乐对自闭症人仕的强化效果(Reinforcing effect),便可增强治疗师在进行治疗时的「筹码」(交换条件);举例说,治疗师要求当事人说出乐器名称后,才给予乐器进行音乐活动;又或者在弹奏钢琴时钢琴的声音很自然地成为小肌能训练的强化物,因此利用音乐作为奖励加强了奖励的多元性,可以减少用食物奖励的不便,奖励亦来得较为自然。

安全而多元感官刺激

Temple Grandin博士是一位自闭症人仕,她在她的著作 (Grandin, 86) 中讲述童年时的感官经验时提及音乐的经验,她的思考主要是图象的思维方法,她凭听觉处理声音资料时有很大困难,甚至无法记忆别人所说的话,而旋律就是她唯一可以记忆的非图象的资料,她建议一个好的自闭症治疗计划应该包括行为矫正法、感官的疗法,言语治疗和音乐治疗。

音乐除了是一般自闭症人仕较容易接受和处理的感官刺激外,音乐多重感官的特性,可以协助他们加强专注力和记忆力,而这些都是学习的先决条件。一项加拿大的研究 (Morton, Kershner & Siegel, 90) 显示,在工作前聆听音乐可以加强记忆力并且同时提高了不受外在环境干扰的能力;而另一项有关自闭儿童上音乐课的研究 (Kostka, 93) 发觉, 他们在上普通班的音乐课时所出现的行为问题如重覆手部摆动、身体的摇动、及缺乏参予等,比起他们上其他特殊班的时间都要少,这显示了音乐的特殊吸引力可使他们较为专注,而在这项研究中亦同时发现,他们在聆听音乐时的表现最为专注,因此,音乐课被认为可优先作为自闭症融合教育的学科。

音乐提高学习动机

美国加州大学的心理学系教授 Lovaas 博士利用密集式的行为训练法大大的改善了自闭儿童学习上的问题 (McEachin, Tristram & Lovaas, 93),而他的方法强调利用奖励和重覆的训练,我想音乐可以配合行为训练以达到更佳的效果。

由於音乐是自闭人仕所喜爱的,加上音乐活动能带给他们满足感,这足以令音乐成为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强化物 (reinforcer),适当的运用,可使单调的训练模式变得有生气,奖励也来得自然。

音乐内蕴藏著重覆的结构,如一首歌曲中有相同的旋律但有不同的歌词;又如歌曲内出现的副歌,就是歌词及旋律都经常重覆的段落,这些重覆的音乐结构很自然地给予自闭人仕「预知」的感觉,这种感觉既安全又新鲜,当配合了音乐活动的设计,可应用於很多不同的训练如言语、肌能、认知及社交训练等。自闭症人仕的学习确实需要很多的重覆练习,而善於利用音乐内重覆结构,便可增强学习动机,使重覆变得不沉闷;举例说,在一些发声的练习中,用唱咏的方法来重覆地练习同一个母音,但将旋律及节奏加以变化,便可作重覆的练习而不沉闷,亦提高了重覆学习的兴趣。

促进言语及沟通技能

言语和沟能技能力薄弱都是自闭症人仕的最大障碍,在笔者的经验中,透过歌咏和念童谣是自闭症人仕学习言语上佳的工具。

有很多自闭症儿童对言语的理解的能力都不高,因而未能专注於治疗师的指示,甚至好像听不见,但在音乐的环境裏,他们较容易接受唱咏的指示,能模仿唱出歌曲,对歌曲内所教授的概念亦显得较容易掌握。一项自闭症研究 (Buday, 95) 显示,倘若用旋律配合要教授的物件名称 (当唱出物件名称时同时展示该物件),效果比传统的口授式更好而且记忆较持久;而我在替自闭症儿童作言语训练时经常采用的「歌词填充」法,可以有效地诱导他们唱出正确的歌词;「歌词填充」法是先让当事人熟习某首歌曲的旋律及歌词,可透过治疗师的唱咏或播放录音进行,然后在适当的时候於唱咏该歌曲时把句子最后的字词略去,让当事人用自己的声音填上字词。

经过悉心设计的音乐活动,可以促进非言语的表达能力,对於某些没有言语能力的自闭儿童,用音乐加上动作配合做模仿练习,可增强他们非言语的表达能力,透过动作和声音的联系他们可以了解动作的意思,加强身体语言的运用。一项运用即兴演奏与自闭儿童发展沟通模式的研究 (Edgerton, 94) 显示,这方法名为Creative Music Therapy,由著名音乐治疗先驱者 Paul Nordoff 和 Clive Robbins所创,可有效地提高他们的非言语的沟通能力如目光接触和身体语言的表达。

促进社交情绪上的发展

透过各类的敲击乐器如鼓和钹等,配合身体肌能的运动,可使音乐成为情绪发泄的工具,这又是由於自闭症人仕缺乏沟通技巧,这些多元又安全的感官运动有助抒发一些抑压的情绪。在成功主导的音乐活动设计下,他们能在短时间内享受成功的经验,成功带来自信,而建立自信心更是社交情绪发展及其他学习的重要基础。

自闭症人仕另一项障碍就是不正常的玩耍技巧及狭窄的生活兴趣,倘若能够成功地培养他们一些正常的消闲兴趣,便可以使生活兴趣正常化,亦可减低他们异常的玩耍行为,这是行为训练技巧中的「加强不共容行为」的方法;举例说,一位正在接受音乐治疗的儿童,由於培养了歌咏和吹奏口风琴的兴趣,因而减少了自我重复的说话 (鹦鹉语),又或者他在唱歌时,也不可能同时重覆的说话。

有不少自闭的儿童可以透过颜色音符来学习阅读曲谱和弹琴,这是由於这种学习方法较容易掌握,这些弹奏使他们很快得到成功的经验,这些经验又令他们维持著在家中的练习,当操练变成习惯时,不但可以扩阔生活兴趣,更可以培养集中精神的能力及按步就班的工作习惯,是社交情绪发展中不可多得的训练。

音乐活动取代自我剌激行为及塑造正确行为

很多自闭症人仕都有自我刺激的行为,常见的有重覆的言语及手部和身体的摆动;音乐活动可以提供相类似的感官刺激,以致这一些自我剌激行为可以在较正常的情况下出现。譬如说一个自闭症儿童的摆手动作便可以用摇沙鎚的动作取代,重覆的言语亦可以用歌咏来代替,当他们从音乐的途径满足了感官的需要时,在其他的时间便可减少自我刺激的行为,若再配合行为训练,便可有效地控制自我剌激的行为。

总结

音乐治疗是一门专业的学科,音乐治疗师须因应个别情况而订出治疗计划,有系统的利用音乐和运用心理学,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而一个全面的治疗更是要多方面的配合才能达致最理想的效果,但从以上的资料来看,音乐治疗对於自闭症人仕确实有很独特的影响力,它是既安全又欢愉的经历,对自闭症人仕来说是非常值得尝试的治疗方法。

我前几天看了中央12套的什么节目,里面有个母亲养大自闭症孩子的事,那孩子3岁检查出来自闭症,脑子根本没问题,但就是不跟人交流,现在16了还跟小孩的智商一般,学话结巴

看激励的书,强迫自己多说话,多多交朋友.关键在于建立自信.

多交朋友就好了

要多交朋友,自然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