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年安阳灵异事件假的:西北的文化习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4/27 19:36:17
同上

西部大开发应重视文化的建设,西部地区是穆斯林各民族的聚居地,西部穆斯林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好穆斯林的文化资源是西部大开发过程中一项重要课题,并在开发和利用的同时要掌握好一般的原则。

  关键词:西部开发;穆斯林文化;保护和利用

  一 丰富多彩的西部穆斯林文化资源

  1、文化建设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西部地区文化的建设确立了新的目标,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也为西部地区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广袤的西部拥有与其地下一样富足的文化宝藏,在这片神气的土地上,传统随处可见,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我国大多数少数民族集居在西部。西部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源远流长,绚丽多彩,他们是各族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宝库中的灿烂明珠。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是西部大开发的整体目标,文化建设在西部开发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西部经济是落后的的,但西部的文化是不落后的。西部丰富的文化资源甚至比西部的自然资源更具有开发潜力。同时也要看到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西部的文化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多方面的冲击,尤其是商业的冲击。其结果可能有两种,一是急功近利,不顾一切,甚至是破坏性地发展,对文化遗产造成极大的损坏;二是有前瞻性的开发,对文化遗产实行严格的管理和保护,使它们得以完好无损。所以,西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以及文化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就成了不可避免的问题。现代化是在一定的传统文化背景下孕育和发展的,是在一定的传统文化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现代化不能脱离传统文化,因而,现代化总是同一定的传统文化密切相关,正确处理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保持社会稳定是确保大开发顺利进行的条件。在大开发中对于西部具有民族象征意义的文化设施和文化遗产进行利用的同时要加以保护。

  2 、西部穆斯林文化资源

  文化,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至少应由三个方面构成:物质文化,包括衣、食、住、行;精神文化,包括宗教信仰、歌舞、文学、节庆等等;还有介于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之间的文化体系,如行为模式、婚姻制度、风俗习惯等等。西部是民族地区,尤其信仰伊斯兰教的10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西部穆斯林民族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传统,因此保护和开发利用好穆斯林文化资源对促进西部大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西部信仰伊斯兰教的10个少数民族的穆斯林文化,是中国民族化的伊斯兰教文化。它是各族穆斯林在长期的信仰实践和生产、生产实践中,以《古兰经》和圣训为指导原则,以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为特色,并兼取吸收各民族固有文化的本土文化和社会习俗逐渐积累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西部穆斯林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文化体系为内容的综合体。(1)尽管这些少数民族在文化习俗等内容各有特色,但共同的宗教信仰作为一种世界观和生活习俗已经渗透到各民族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这种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融会于中华文化之中,丰富了中华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中一支独特的文化元。 西部穆斯林在历史上的文化贡献是多方面的。在科学技术史上,在社会科学史上,在其他文化艺术上 ,西部各族穆斯林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中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代表人物,以其光辉的业绩和出色的成果,赢得了中华民族引以为自豪和骄傲。在长期的贸易中,穆斯林商人通过丝绸之路把香料传人中国,丰富了中医方剂和功效。他们还把中国四大发明传遍了欧洲;在书画、工艺美术、音乐戏曲、清真饮食等方面,都为繁荣丰富中华民族文化做出过突出贡献;众多的西部穆斯林清真寺建筑,以其独特的伊斯兰风格,丰富了中华建筑文化宝库使中华民族文化更加灿烂辉煌。

  由于西部各族穆斯林分布地域辽阔,社会文化背景和自然生态环境不同,各民族的来源和形成以及接受伊斯兰教信仰的时间、途径也不一样,因而其内部又呈现出多种形态和特色。主要划分为两大系统,即内地穆斯林文化和新疆穆斯林文化。西部内地穆斯林文化,是通过它的载体回族、东乡族、撒拉族和保安族穆斯林长期信仰和社会实践中累计起来的。这四个民族大都分布在西部内地,受汉族文化的影响较深。这种文化是以农牧业为基础的商业经济,虔诚的伊斯兰教信仰,独特的风俗习惯,突出的民族性格,多元的文化艺术形式等。新疆的穆斯林文化是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和塔吉克族,通过这些民族的信仰实践,并融合了突厥文化而累积发展起来的。因而,西部穆斯林文化在共性的特征基础上,又形成了穆斯林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在语言上,除了回族使用汉语外,其他九个西部穆斯林民族都有自己 本民族的语言;在地理上,形成了雪域文化、草原文化、山地文化、高原冰山文化、盆地文化;在经济方面,商业文化、狩猎文化、畜牧文化、旱地农业文化、水稻文化等一应俱全。西部各穆斯林民族这些丰富多彩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开发,必将成为西部经济腾飞的强大的动力源泉。

  二 西部穆斯林文化的保护

  1、现代化对西部穆斯林传统文化的冲击

  现代化浪潮是人类有史以来发生的最为令人惊心动魄的变化,它给人类带来的变化最为深刻,也最为广泛。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推进,民族间的交流增加,西部穆斯林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也在加快。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伴随着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在国家改革开放引导的现代化过程中,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交流空前扩大,各种传媒的传布速度和传布范围达至空前。千百年逐渐形成的穆斯林文化传统与当地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以及本民族的历史息息相关。既是西部各穆斯林民族的也是人类的包裹财富。然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传统的文化受到极大的威胁,有的正在迅速的消失,有的处于危机状态中。西部穆斯林民族中一些歌谣、曲艺、传说等开始失传;一些精湛的民族工艺和建筑开始衰微;一些有利于培养人类美德的礼仪和习俗被逐渐废弃等等。关于穆斯林传统文化的纵向变化以回族为例。著名记者范长江在他的《中国的西北角》一书中,提到当时鸦片流毒全国,西北回民吸食者极少,庄稼长势喜人,村庄干干净净,一望知道是回族居民点,这位30年代的记者热情赞扬说,回回是一个有希望的民族。江应梁教授在他的《滇南沙甸回族农村社会调查》一文中大为赞赏:“这个近千户人的大聚落,全村仅有一间茶铺,但顾客寥寥无几。饭馆虽有几家,主要主顾也是过往的客人。酒店、烟馆都没有,村里虽也有抽大烟的,但人数却不多,聚众赌博这类事几乎见不到,这种现象,一部分原因固由于宗教信条限制了村民的活动,再则村中父老都能以身作则对村民起模范作用,此不仅使这个农村,在生活上减少许多不正常的消费,而且在生产上产生积极的影响。。。。。。养成他们勇敢、勤劳、耐劳、清洁的习惯,减少了一般农村中通常见的堕落的习惯与不良嗜好,全村人民在一种合作、协调的气氛中度着岁月”。(2)象江教授描述的 沙甸淳朴民风的回族村庄在历史上的西部各地穆斯林随处可见。但是随着回族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的级大的的改善,穆斯林文化传统的美德某些方面在逐渐消失。 抽烟、喝酒、赌博在一些穆斯林地区泛滥。甚至一些人为了达到致富的目的,不择手段,置国法、教法于不顾,铤而走险。贩毒、吸毒在个别地方十分猖獗。本来一个穆斯林民族深恶痛绝的东西成了个别人发财的途径。个别人的行为给穆斯林民族摸黑、损害整体穆斯林民族的形象。
  不仅穆斯林传统道德文化如此,西部穆斯林民族文化的其他方面也出现了同样的问题,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西部穆斯林民族的民间技艺被赶到了角落,穆斯林饮食被假冒食品鱼目混珠,坑人害己,能歌善舞的维吾尔等民族的传统艺术正在被流行音乐、摇滚乐取代。为利益驱使,毫不顾及穆斯林文化的纯洁性、真实性,将他民族的东西冒充、移植、拼凑。一些地方为招徕顾客在民族旅游地的肆搬演汉族的抬大红轿,在维吾尔族“麦西来甫”里加入交谊舞。等等。凡此种种长期流弊,必将导致穆斯林文化的弱化和异化,从而危机穆斯林的传统文化。而且,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其冲击必然会加快。因此,怎样保护、继承穆斯林优秀的文化,使之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发挥作用,是一个必需引起重视的问题。对于这一点,费孝通先生呼吁:“在这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文化一体化猛烈席卷过来的时候,不要把西部这些多元的文化给冲掉了,给毁灭了”。

  2 对西部穆斯林文化的抢救和保护

  西部地区得天独厚的穆斯林文化资源优势,在西部大开发中得到充分的重视,并加强对这些资源的涵养、抢救、保护和合理利用建立良好的民族民间文化生态环境。要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原则,实行保护性开发战略。由于岁月的剥蚀、市场的冲击、当代外来文化的撼动,西部穆斯林文化早已整体临危。如果不加紧保护,“开发”便会造成“破坏”,令西部穆斯林文化面临灭顶之灾。不仅要抢救和保护一些著名的文物古迹之外,还要抢救和保护那些虽然鲜为人知的但具有典型穆斯林文化特色的文物古迹;不仅要着眼于文物古迹的保护,还要保护那些仍然存活的穆斯林无形文物(口头文学、歌舞、习俗、信仰等)。应当特别保护具有民族和宗教特色的习惯和权益。如:穆斯林禁食的食品,应立法禁止出现在穆斯林清真饭馆和冷库里;在文学艺术作品中不允许出现亵渎伊斯兰教和少数民族的内容。保护是多方面的,全方位的,法律、政策、技术、产业的保护都不可缺少,保护的深度与广度要加大,国内外的经验教训都要总结借鉴。

  3、对西部穆斯林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文化的遗产的保护过去更多的是从文化的角度加以强调的,当然这是非常重要的。但还应该重视它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起的作用。传承是对保护的一种积极补充,没有传承的保护只能是消极的、被动的保护。文化遗产的价值是综合的、不是单一的。应该看到它在当地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各个方面所具有的综合效应,同时努力使他在文化、经济、社会各方面发挥作用。即从单纯的保护观改变为保护、传承、发展观。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让西部穆斯林文化在传承中发挥其功能,增强活力,让西部穆斯林文化在传承中自我更新,发展自我,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增添奇香异彩。

  任何一种优秀文化,只有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创新,才能能永葆其勃勃生机,并给现实生活以永不枯竭的推动力。我们既要大力弘扬西部穆斯林文化的优秀传统,同时又要立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坚持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在西部大开发的实践中,努力创造具有时代特色的西部新穆斯林文化。西部穆斯林不能在抱残守缺陶醉,不能守着成年老店苟延,而要在创新中为西部大开发作出新贡献。

  三 西部穆斯林文化的开发和利用

  1、穆斯林文化产业的开发

  开发,主要指的是文化产业的开发。要借助西部大开发的东风,加快发展穆斯林文化产业,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要认识到,文化不但能创造精神财富,也能创造物质财富,既能为社会提供精神积累,也能为社会提供物质积累。把文化生产、文化服务列为社会产业范畴,不只是对文化艺术生产认识上的变革,同时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发展西部穆斯林文化产业具有它的自身优势。首先,发展西部穆斯林文化产业具有特殊的地缘优势。西部10个穆斯林民族由于地处边疆,与周边的穆斯林国家比邻,频繁的经济往来带动了对外文化交流,也带动了文化产业的开发,为西部穆斯林民族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地域环境。其次,西部穆斯林文化艺术风格独具,备受世人的青睐,丰富的历史文物和特殊的人文景观,古朴的民族民间习俗文化活动,构成了发展西部穆斯林文化产业的文化资源优势。鲜明的民族风格,浓郁的地方特色,淳朴的民间风情,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丰富的内容。有效的开发这些丰富而独特的文化资源,提高文化资源的产业转化率和文化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的占有率,是西部大开发中发展穆斯林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课题。

  2、利用穆斯林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地区旅游资源作为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基础价值获得重新认识。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文化旅游项目,文化旅游项目需要群众基础。这只能根植于原由的传统文化资源,而不能凭空生造,否则没有生命力。西部地区因其悠久、活跃的历史,古民族在世界上的重要影响,及独特的气候、地理等条件、保存下来极富自然与人文价值的旅游资源。西部是也是我国穆斯林的主要聚居区,我国有2000多万穆斯林人口,绝大多数生活在这里。西部传统的穆斯林文化所展示的民族风情和宗教色彩十分浓郁。并形成了独特的人文历史区域和数量巨大的穆斯林文化遗存。利用西部丰富多彩的穆斯林文化优势可以大搞独具特色的穆斯林文化旅游吸引国内外的里哟者,尤其吸引阿拉伯伊斯兰国家的穆斯林游客。利用穆斯林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异质来性来吸引旅游者,成为近年来许多开发商的经济行动。西部各地开发了不少穆斯林旅游产品。

  3、利用伊斯兰教合理的内容与西部大开发相适应

  伊斯兰教是一个两世并重的宗教,既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也不会阻碍人们追求现实适度的物质享受,鼓励人们生产,反对好逸恶劳。这种社会价值观,鼓舞人们奋发向上,增强了战胜困苦的力量和勇气,形成了积极乐观的人生观,成为穆斯林群众推动社会经济、精神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穆斯林的经商意识和善于经商的个性,构成了穆斯林文化的重要思想体系,并主张公平交易、合理竞争、诚实买卖,反对投机垄断行为。伊斯兰伦理文化以其特有的社会道德意识、道德行为、道德规范和制约中穆斯林群众的社会道德规范,并且在穆斯林文化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继承和发扬穆斯林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旗帜鲜明的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反对利用宗教从事分裂活动和非法活动;崇尚和平,主张团结,遵纪守法;严禁挥霍浪费、赌博嫖娼等不良行为,提倡高尚情操,勤俭节约,乐善好施,扶困济贫;倡导人们热爱生存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反对滥砍乱伐。开发和利用好穆斯林这些文化资源对促进西部地区穆斯林经济的发展和壮大,以及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4、利用穆斯林文化自身优势扩大同阿拉伯伊斯兰国家的经济联系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保护西部穆斯林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不仅对增进民族团结、促进西部大开发有利,合理利用民族历史文化吸引力,对实施对外开放,扩大招商引资,也具有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中东阿拉伯国家是一个容量极大的金融市场,许多国家经济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的投资能力。阿拉伯世界银行的宗旨是优先向伊斯兰国家和地区提供援助。他们向伊斯兰地区提供的贷款不收利息,原则上争取直接投资形式,共享经营成果。西部作为我国穆斯林聚居区,同中东阿拉伯穆斯林国家有着天然的联系,友好往来关系源远流长,具有较强的吸引力。随着我国与中亚穆斯林国家友好关系的不断发展,西部大开发的浪潮,使原来沉寂的边境地区,由对外开放的未断,变成了对外开放的前沿,边境贸易活跃,人员往来逐渐增多,促进当地的穆斯林文化的发展。西部各族穆斯林文化应该以积极的态度,迎接这难得的机遇,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促进西部经济的发展。

  四、开发和利用好穆斯林文化资源 坚持的原则

  1、坚持充分利用的原则。

  文化资源同自然资源相比具有强烈的时效性和潜在性。也就是说,它不象自然资源那样,当代人不利用,后代人还可利用,而它本身有强的时效性。例如科技力量、劳动力、文化设施、宗教文化、旅游景点等等,如果弃之不用或不能充分利用,就会失去时效性或不能充分实现经济价值。另一方面,从社会生产来说,文化资源又只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这种性质,决定了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结合起来,才能转化为经济成果。因此开发利用西部穆斯林文化资源的首要原则就是充分利用现存的穆斯林文化资源,使其发挥作用。

  2、坚持重点开发的原则。

  文化资源的开发还具有无限性,只要不断开发,它的量就会限地增加。但是文化资源的开发又是有条件的,比如需要大量的资金的投入。而对于一个经济较落后的西部地区来说,资金又是短缺的。面对这种情况,必须坚持重点开发的原则,有计划地有步骤地渐次地开发。在促进西部大开发中,穆斯林首先要积极充实和提高自己的文化教育水平。政府对他们更应该关怀和重视,为开发西部多出人才,从而推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3、 坚持合理开发的原则。

  对文化资源的开发,有一个适度开发的问题。为此必须坚持合理开发的原则。在开发文化资源的过程中,涉及较多的是物质形态的文化,特别是文物资源的利用。在这方面,由于观念上的局限,曾有过重保护、轻利用的的问题;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当前又出现了重利用、忽视保护的现象。这两种倾向都不符合“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的原则。一方面,努力把西部的穆斯林文化资源优势变成文化发展的优势和经济发展的重点增长点;另一方面,又要特别注意保护好穆斯林文化资源和文化生态环境,要着眼于长远,合理利用,防止盲目、过度的甚至破坏性的开发。

西北地区有很多的民族。以回族为例说一下。

回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在甘肃、新疆、青海、河北以及河南、云南、山东也有不少聚居区。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其先民主要是13世纪蒙古人3次西征后大批东迁的“回回”人,以及远在唐宋时期侨居中国东南沿海的穆斯林“蕃客”,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并吸收了汉、蒙古、维吾尔族等生活习俗,逐渐形成了回回民族。

汉语为回族的共同语言,在日常交往及宗教活动中,回族保留了一些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词汇,在边疆民族地区,回族人民还经常使用当地少数民族的语言。

回族有小集中、大分散的居住特点。在内地,回族主要与汉族杂居;在边疆,回族主要与当地少数民族杂居;大都分布于水陆交通线上,因此经济文化较为发达。

回族主要从事农业,有的兼营牧业、手工业。回族还擅长经商,尤以经营饮食业突出。

回族--节 庆

回族民间节日主要有:开斋节(也叫肉孜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

开斋节 在回历每年9月,从见新月到下月见新月终的一个月里,凡男子在12岁以上,女子9岁以上,都要把斋。即从日出后到日落前,不得进食,直到回历十月一日开始为开斋,届时要欢庆3天,家家宰牛、羊等招待亲友庆贺,并要做油香、馓子、油(饣+果)等多达二、三十种节日食品。

古尔邦节 即献牲节,在回历十二月十日。节日当天不吃早点,到清真寺做过礼拜之后宰牛献牲。献牲的牛羊,要体态端正,无缺损,宰后的牲畜按传统分成三份,一份施散济贫,一份送亲友,一份留自己食用,但不能出售。

阿述拉节 西北部回族节日,即时要选用当地的五谷杂粮,掺上牛羊杂碎煮熟食用,节日期间宴请客人必备手抓羊肉,其次是用鸡肉做成的各种菜肴。

圣纪节 圣纪节,亦称圣忌节,冒路德节,为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之一。相传穆罕默德(约570一632年)诞辰和逝世都在伊斯兰教历的3月12日,穆斯林为了纪念伊斯兰教圣人(创始人)穆罕默德创建的伊斯兰教,在他诞辰和逝世的这天举行集会。以后,逐渐成为伊斯兰教的节日。

节日活动多由清真寺主持。届时,穆斯林要穿戴整齐,到清真寺沐浴。更衣、礼拜,听阿匐们念经,讲述穆罕默德的历史和创建伊斯兰教的功绩。然后休息、游玩一天。

开斋节 开斋节是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之一,也是回族的盛大节日。在我国,有的民族称开斋节为肉孜节。开斋节,是阿拉伯语“尔代·菲吐尔”的意译。按伊斯兰教规定,回历每年分十二个月,单月为三十天,双月为二十九天,每年较公历少十一天,三年相差一月余。因此,按公历计算,伊斯兰教的节日并没有固定的时间。但回历每年九月为斋月,斋月期间,穆斯林只许在每天日出前和日落后进餐。老弱病残、孕妇和小孩可以不用守斋(守斋亦称封斋或把斋),妇女在月经期间也可以不用守斋。在斋月里,按伊斯兰教教义要求,穆斯林要做到静性寡欲,白天戒绝饮食,即使是不守斋的,也要尽力节制自己的食欲,决不允许在公共场所吃喝。斋月的开始和结束,均以见新月为准。斋月有时二十九天,有时三十天。经过一个月的封斋,完成了,“真主”规定的“使命”,于伊斯兰教教历的十月初开斋,故称开斋节。据伊斯兰教有关经典的记载、伊斯兰教创立的初期,在封斋满月时,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曾率领穆斯林步行到郊外公共旷野,举行礼拜,穆罕默德沐浴后,身着整洁服装,并散发“菲吐尔”(开斋)钱,从此以以后,穆斯林便把这一天作为节日,隆重庆祝。目前,世界各国穆斯林都要在开斋节这一天举行礼拜和其他庆祝活动。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在开斋节的这一天,都要沐浴更衣,聚集在附近的清真寺礼拜,然后开始节日活动。人们身着民族服装、熙熙攘攘。走亲串乡,互相赠送节日礼品。家家户户准备杏仁、杏干、油香、油炸果子、茶、瓜果等食品,有的人家还备有奶茶、五香茶(用茶叶、构札、杏仁、冰糖、杏干泡的茶)等亲友和客人,男女老少成群结伴游玩,很多青年男女汇集一起、唱歌跳舞。

肉孜节 “肉孜节”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大节日。“肉孜”就是“封斋”;即减食的意思。传说,古时候为了躲避异族统治者的侵犯。人们就躲在深山里,白天不生火,月亮出来以后才开始做饭吃,历代沿袭,成为习俗,每逢肉孜节那天,白天滴水不饮,粒米不沾,要到晚上才吃东西。这样的生活连续一个月,然后才恢复平常的饮食习惯。早在肉孜节到来之前一个月,人们就要粉刷房屋、打扫庭院、理发、洗澡等,不仅要为节日准备吃的,还要忙于赶缝节日的服装,商店里储备了大量的节日货品。节日(五月二十三日)清晨,街上红男绿女,熙熙攘攘。成年男女到清真寺去做礼拜,接着就去扫墓、诵经,全家吃“粉汤”,然后结伴拜年。解放后,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民觉悟的提高,人们感到白天不吃食物,不利于生产劳动和身体健康,于是,群众便自觉地放弃了白天封斋的习惯。

古尔帮节 每年十月二十日,是伊斯兰教传统的年节——古尔帮节。在我国,与伊斯兰教密切关联的回族把它当做自己的民族节日,并以各种方式热烈庆祝。“古尔帮”,在阿拉伯语中称作尔德·古尔邦,亦称尔德.阿祖哈。“尔德”的意思是“节日”。“古尔帮”或“阿祖哈”,都含有“牺牲、献身”的意思,因而又称为“宰牲节”。据古代阿拉伯宗教传说:“先知”伊布拉欣夜里梦见了“真主”安拉,安拉启示他要宰杀自己的儿子伊斯玛尔乃以表示对安拉的虔诚。当伊布拉欣遵命执行而举起刀子的一瞬间,安拉派遣行使带着羊赶到现场,命令以宰羊代替献子。从此以后,阿拉伯人便根据这一传说定期宰羊献祭。相沿成俗。伊斯兰教创立后,承认先知伊布拉欣为圣祖,并把伊斯兰教历太阴年十二月十日定为“古尔邦节”。我国公历与伊斯兰教历每年有十一天的日差,故每年古尔帮节的公历日期不固定。“古尔邦节”是伊斯兰教重大的节日。节前,穆斯林们家家户户打扫得干干净净,忙于宰杀牛羊,精制糕点。节日这天,穆斯林们便沐浴礼拜;各家宰羊,杀驼或屠牛,分发贫民,接待宾客,馈赠亲友。这些穆斯在清真寺里举行聚礼,听阿匐朗育《古兰经》等教义。有的成群结队,到亲友家中拜访,主人按照传统的礼节,摆出丰盛的筵席,大家同食羊肉、油食糕点和瓜果等,亲密畅谈,盛装的青年男女尽清地在许多庭院中、广场上载歌载舞,沉浸在无比欢乐之中。

宰牲节 回历的+月十二月,是回族的传统佳节。回族的祖先信奉真主安拉,每年都要在规定的时间宰杀一定数量的牲畜(牛羊等),分送给周围的人,以表达对真主安拉的诚心信仰。可是当时穷人哪有牲畜可宰,只有牧主们才有大批牲畜。有个虔诚信徒叫伊布拉欣,家贫如洗,哪里谈得上宰杀牛羊。他年纪很大了,跟前连个儿女也没有。有一次,一个牧主当众耻笑他。当天夜里,他就沐浴更衣,向安拉许愿说:“慈悲的真主啊!我是你的虔诚信徒与传道人,可是家境贫穷,没有牛羊可供宰杀,别人就轻视我,耻笑我,如果你让我生个儿子,我就把儿子宰了,分送给别人,以见我的诚心。”伊布拉欣许愿后不久,他的妻子果然怀了孕,生了一个又白又胖的小男孩。取名叫伊斯玛尔乃。由于是头胎孩子,心里乐滋滋的,时间久了,把向真主许愿的事抛在脑后了。他的儿子一年年长大了,到了十二岁时,长得眉清目秀,聪明伶俐,格外逗人爱。伊布拉欣把他看作掌上明珠,有一天晚上,他在梦中好像有人对他说:“你许愿宰儿子,现在你儿子都十二岁了,干吗还不宰?”伊布拉欣惊醒后,许久才入睡,谁知入睡后又做了同样的梦,一连做了三次,伊布拉欣再也睡不着了。他想想心爱的儿子,又想起过去许下的诺言,好像真主安拉就站在他面前,不知怎么办才好,最后他下了决心,要把儿子杀掉,以表示自己对安拉的诚心。刚好,第二天正是回历十二月十二日,伊布拉欣叫儿子穿上新衣,到爱夫卡尼山去游玩,并叫儿子不要让他母亲知道。父子二人到了山上,伊布拉欣就把他在真主面前许愿的经过原原本本的讲给儿子听,儿子听后,就恭恭敬敬地给父亲叩了个头,然后说:“父亲,我顺从您的话,把我的手绑上,把你的衣服拦住,不要叫我的血溅到您的身上,免得回家让母亲看了伤心。”伊布拉欣流着泪把儿子绑了后,就用随身带去的钢刀向儿子的脖子砍去。可是,钢刀一碰到脖子,刀刃就卷了。伊布拉欣无可奈何地把刀扔到一块巨石上,巨石一下被劈成了两半。这时,儿子流着泪对父亲说:“您为啥不杀我了?是您心痛了吗?怕我不顺服您?如果是这样,那么你就用毛巾把您眼睛蒙上。把我解开,我站在你面前表示我也是顺服的。”伊布拉欣听后,流着泪把儿子解开,又把钢刀磨利,把自己眼睛蒙住,向儿子脖子砍去。可是当刀落到儿子脖子后,刀刃又卷了。一而再,再而三,都未把儿子杀死。正在这时,伊布拉欣的跟前忽然出现两只绵羊,似乎还听到有人在说:“你不要再杀你的儿子了,我们已看到了你的诚心,你杀掉你面前的两只绵羊,就算是杀了你的儿子。”伊布拉欣心想,这是真主安拉的指示,于是就虔诚地对空叩拜,然后就把那两只绵羊杀了。此后人们就把这一天定为:“宰牲节”(又叫忠孝节)。

每年过“宰牲节”时,凡牲畜超过一定数量的人家,都要宰杀一些牛羊。凡宰杀的牛羊,都必须有个规矩;绵羊要一百八十一天的,牛要两年零一天的。宰杀的肉,自家可食用四分之一,其余的送给最穷的人。

回族--服 饰

由于散居的原因,使回族在服饰上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就是礼拜帽,一般是用白布制作,式样为无檐小圆帽,也有戴黑色的,最初是作礼拜时戴,现在已成为民族标志,平日也随处可见。回族妇女习惯戴披肩盖头,只把脸露在外面,根据年龄的不同,选用的颜色有所不同,姑娘用绿色的,中年用青色的,老年用白色的。

回族--饮 食

回族分布较广,食俗也不完全一致。如:宁夏回族偏爱面食,喜食面条、面片,还喜食调和饭。甘肃、青海的回族则以小麦、玉米、青稞、马铃薯为日常主食。油香、馓子是各地回族喜爱的特殊食品,是节日馈赠亲友不可少的。民间特色食品有酿皮、拉面、大卤面、肉炒面、豆腐脑、牛头杂碎、臊子面等。多数人家常年备有发酵面,供随时使用。城市的回族一年四季早餐习惯饮用奶茶。

肉食以牛、羊肉为主,有的也食用骆驼肉,食用各种有鳞鱼类,如北方产的青鱼、鲢鱼、鳇鱼等。鸽子在甘肃地区的回族中被认为是圣鸟,可以饲养,但不轻易食用。如有危重病人,征得伊玛目(宗教职业者)同意,可作补品食用。

回族长于以煎、炒、烩、炸、爆、烤等各种烹调技法,风味迥异的清真菜肴中,既有用发菜、枸杞、牛羊蹄筋、鸡鸭海鲜等为主要原料,作工精细考究,色香味俱佳的名贵品种,也有独具特色的家常菜和小吃。西北地区的回族民间还喜食腌菜。

回族饮料较讲究,凡是不流的水、不洁净的水均不饮用。忌讳在人饮水源旁洗澡、洗衣服、倒污水。回族也喜饮茶和用茶待客,西北地区回族的盖碗茶很有名。宁夏回族还饮用八宝茶罐罐茶也很有特色。

回族的典型食品主要有:清真万盛马糕点、羊筋菜、金凤扒鸡、翁子汤圆和绿豆皮等。青海省西宁市,回族著名的万盛马糕点影响很大。河北石家庄的金凤扒鸡、保定的马家卤鸡和白运章包子,辽宁沈阳市的马家烧麦,义县的伊斯兰烧饼,陕西的牛羊肉泡馍,湖南常德市的翁子汤圆、绿豆皮、牛肉米粉在当地都很有名气。盛行于宁夏南部的清真筵席菜五罗四海、九魁十三花、十五月儿圆等套菜驰名全国。“五罗”是指五种炒菜同时上齐,“四海”是指四种带汤汁的菜肴一次上桌。“九魁”、“十三花”、“十五月儿圆”分别是九碗、十三碗、十五碗菜的谥美之词。

回族--习 俗

在日常生活中,见面都要问安。客人来访,要先倒茶,还要端上瓜果点心或自制面点招待,而且所有家庭成员都来与客人见面、问好。若遇上老年客人,还要烧热炕请老人坐,并敬“五香茶”或“八宝茶”。送客时,全家人都要一一与客人道别、祝福。有时远客、贵客还要送出村庄或城镇才分手。

回族人忌食猪肉、狗肉、马肉、驴肉和骡肉,不吃未经信仰伊斯兰教者宰杀的和自死的畜禽肉,不吃动物的血等;忌讳别人在自己家里吸烟、喝酒;禁用食物开玩笑,也不能用禁食的东西作比喻,如不得形容辣椒的颜色像血一样红等;禁止在人前袒胸露臂;凡供人饮用的水井、泉眼,一律不许牲畜饮水,也不许任何人在附近洗脸、或洗衣服。取水前一定要洗手,盛水容器中的剩水不能倒回井里。回族的日常饮食很注意卫生,凡有条件的地方,饭前、饭后都要用流动的水洗手,多数回族不抽烟,不饮酒,就餐时,长辈要坐正席,晚辈不能同长辈同坐在炕上,须坐在炕沿或地上的凳子上。另外,舀水、舀饭均不得往外舀。

丧葬食俗因地区不同而有所区别。有的地方办丧事三天不动烟火,由附近的亲戚邻居送食,禁止请客,三天后方进行纪念活动。

婚俗 结婚筵席一般都要8—12道菜,忌讳单数,象征新婚夫妇永远成双成对。甘肃地区的新婚夫妇生头胎,男方要携带礼物去女方父母家及至亲家报信,10天内岳母要携红糖、米等营养品和小孩穿的衣物来看“小月子”。男方家要设宴款待来客。

回族--禁 忌

回族人忌食猪肉、狗肉、马肉、驴肉和骡肉,不吃未经信仰伊斯兰教者宰杀的和自死的畜禽肉,不吃动物的血等;忌讳别人在自己家里吸烟、喝酒;禁用食物开玩笑,也不能用禁食的东西作比喻,如不得形容辣椒的颜色像血一样红等;禁止在人前袒胸露臂;凡供人饮用的水井、泉眼,一律不许牲畜饮水,也不许任何人在附近洗脸、或洗衣服。取水前一定要洗手,盛水容器中的剩水不能倒回井里。回族的日常饮食很注意卫生,凡有条件的地方,饭前、饭后都要用流动的水洗手,多数回族不抽烟,不饮酒,就餐时,长辈要坐正席,晚辈不能同长辈同坐在炕上,须坐在炕沿或地上的凳子上。另外,舀水、舀饭均不得往外舀。

回族--宗 教

回族人信仰伊斯兰教。回族多信仰伊斯兰教,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由阿訇主持宗教活动,经典主要是“古兰经”,信徒称“穆斯林”。生活习俗固守回族传统,遵循教规,讲究卫生,不吃猪肉。

伊斯兰教在回族的形成过程中曾起过重要作用。清真寺是回族穆斯林举行礼拜和宗教活动的场所,有的还负有传播宗教知识、培养宗教职业者的使命。清真寺在回族穆斯林心目中有着重要位置。

按伊斯兰教历,每年12月10日为古尔邦节。每年的这一天,形成了宰牲献祭的习俗沿袭至今。

另外,伊斯兰教规定,每年教历9月定为斋月。在斋月里要封斋,要求每个穆斯林在黎明前至落日后的时间里,戒饮、戒食、戒房事……其目的是让人们在斋月里认真地反省自己的罪过,使经济条件充裕的富人,亲自体验一下饥饿的痛苦心态。到教历10月1日即斋戒期满,举行庆祝斋功完成的盛会,这一天就是开斋节。开斋节这天,人们早早起床、沐浴、燃香,衣冠整齐地到清真寺作礼拜,聆听教长讲经布道。然后去墓地“走坟”,缅怀“亡人”,以示不忘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