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远林将军最新消息:请能说一下伊壁鸠鲁其人和其学说,我要详细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5/08 07:14:37

伊壁鸠鲁
(Epicurus, 公元前341~前270年)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学派的创始人。伊壁鸠鲁成功地发展了阿瑞斯提普斯(Aristippus)的享乐主义,并将之与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结合起来。他的学说的主要宗旨就是要达到不受干扰的宁静状态。

伊壁鸠鲁生于公元前341年的萨摩斯,但父母亲都是雅典人,他在18岁时搬到雅典,之后曾去过小亚细亚,并在那里受到德谟克利特哲学的影响,公元前207年开始在雅典建立了一个学派,这个学派在他去世之前一直在雅典活动。传说中该学派居于他的住房和庭院内,与外部世界完全隔绝,因此被人称为“花园哲学家”。据说在庭院的入口处有一块告示牌写着:“陌生人,你将在此过着舒适的生活。在这里享乐乃是至善之事。”

伊壁鸠鲁的学说和苏格拉底及柏拉图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强调远离责任和社会活动。伊壁鸠鲁认为,最大的善来自快乐,没有快乐,就不可能有善。快乐包括肉体上的快乐,也包括精神上的快乐。伊壁鸠鲁区分了积极的快乐和消极的快乐,并认为消极的快乐拥有优先的地位,它是“一种厌足状态中的麻醉般的狂喜”。

同时,伊壁鸠鲁强调,在我们考量一个行动是否有趣时,我们必须同时考虑它所带来的副作用。在追求短暂快乐的同时,也必须考虑是否可能获得更大、更持久、更强烈的快乐。他还强调,肉体的快乐大部分是强加于我们的,而精神的快乐则可以被我们所支配,因此交朋友、欣赏艺术等也是一种乐趣。自我的欲望必须节制,平和的心境可以帮助我们忍受痛苦。

伊壁鸠鲁相信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但他并不认为原子的运动受各种自然法则的支配。伊壁鸠鲁否定宗教,否认神是最高的法则制定者,因此也就蔑视必然原则。伊壁鸠鲁悖论(Euthyphro Dilemma)是其著名遗产之一。伊壁鸠鲁也同意德谟克利特的有关“灵魂原子”的说法,认为人死后,灵魂原子离肉体而去,四处飞散,因此人死后并没有生命。他说:“死亡和我们没有关系,因为只要我们存在一天,死亡就不会来临,而死亡来临时,我们也不再存在了。”伊壁鸠鲁认为对死亡的恐惧是非理性的。因为对自身对死亡认识是对死亡本身的无知。

伊壁鸠鲁的学说并没有发展出科学的传统,但它自由思维的态度和反对迷信的实践,一直得到罗马帝国早期一些上层阶级成员的尊敬。而在今天,“Epicurean”这个词已经具有贬义,用来形容那些追求享乐的人们。

伊壁鸠鲁学说

伊比鸠鲁是一位相当特别的哲学家,也是受到最多误解的哲学家。他能跳脱无尽的形而上辩论,将重点放在人生真实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上,而不像一般哲学家只是去「解释」命运。许多人将他的名字当成「享乐主义」的同义字,事实上正是天大的误解。他的学说可以看成实用的「地球生活守则」。
他的学说所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我们现在面临的社会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现在重读他的学说,是非常有意思的。

希腊化时期与全球化社会

首先我们比较伊比鸠鲁的时代与我们的时代。伊比鸠鲁生於西元前342年,在他六岁那年,马其顿的亚历山大继承了王位,开始东征,短短几年内征服了所有的希腊城邦,横扫波斯、埃及,建立了空前庞大的帝国。虽然在政治上,亚历山大征服了希腊,但是在文化上,希腊文明却藉此流传到整个帝国的辖区,和各种文明交流融合,产生新血,就是历史上所称的「希腊化时期」。这时候,地中海地区的人们扩展了前所未有的视野,这麼多不同的民族共同生活在一起,让向来习惯於城邦生活的希腊人重新调整适应新世界的生活方式和观念。
那个时代的基调是动荡不安的,有史以来第一次,希腊人见识到庞大的帝国,陌生的大国度充满未知,人心惶惶,安全的城邦已经瓦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彻底改变,每个人都像漂流在海上的小船,无依无靠。这种时代氛围深深影响哲学的发展,不是彻底怀疑、认为一切都是虚空、就是相信世界最高的主宰支配了人的命运,许多新兴宗教崛起,恐惧造就了迷信。整个社会充斥著厌世、弃世之风,以愤世嫉俗著名的「犬儒学派」就是此时产生的。
再看看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近年来,全球化突然成了一个流行名词,事实上从十七世纪以来,世界上各个国家就已经悄悄变成互相关联的整体。和伊比鸠鲁的时代不同的是,当时统一世界的力量是军事征服,现在则是经济。
工业时代以后,这种相互关联的的关系发展得更明显,人们又经历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社会变迁。直到今日,许多跨国企业的各部门遍布五大洲,在非洲或拉丁美洲生产原料、在东南亚加工、销售到欧洲和北美洲,劳动人口大量在国际流动,「国家」的界限逐渐模糊,一个强国可以为了弱国境内的资源,不惜强力干预他国内政、外交甚至经济建设的政策。生活在这样的时代,会感觉到自己的渺小无力,似乎做什麼都无法改变既有的社会架构,人只能做一个认分的螺丝钉,难以体会人性的尊严,无从感觉生命的完整。和两千多年前的人相比,我们现在弥补这个问题最普遍的方式就是消费!大量不切实际的商品到处充斥,伴随而来的是氾滥的广告,不断左右人们的生活态度。所有的资讯都短暂片面,甚至互相矛盾。人们找不到真正的心灵寄托。
我们不必深入做学术讨论,只要举当前社会的两个实例:对情欲的过度专注,以及对宗教的执迷。情欲是最具体、最切身的经验,当人们再也抓不住任何生存的实感,唯一能抓住的就只有情欲了。然而紧抓情欲,并无法解决内在更深层的需要,各派打著心灵成长招牌的团体就崛起了。
比较我们的时代和伊比鸠鲁的时代,会发现有些共通点:这两个时代都是社会规模大幅度扩张、造成人的适应不良以及价值感的沦丧,都充斥著虚无的风气、觉得一切的行动都没有意义,都有异常的宗教迷信。伊比鸠鲁的学说正是针对时弊而提出,或许对我们当今的处境也会有一定程度的帮助。

伊比鸠鲁学说的宗旨

伊比鸠鲁出生於萨摩斯岛,是来自雅典的移民家庭。父亲是一位校长,他早期的初等教育都来自他父亲。十八岁到了雅典,服过兵役之后,陆续跟一些哲学家学习,在一番独立思考与钻研之后,他在西元前306年回到雅典,买下一栋房子和一个小花园,作为他的研究基地与学校。
他的团体十分重视友爱,他们按照共同的原则一起生活,包括他自己的三个兄弟、一些朋友、朋友的妻子孩子等,其中还有些原本是奴隶或妓女的人(这成为伊比鸠鲁受到攻击的理由之一)。他们过著非常俭朴的生活,基本的饮食是面包和水。这个花园就是他和弟子们共同实践学说的场所。
伊比鸠鲁认为,哲学必须完全为了人的生活实践而产生,他说:「医学知识若不能治疗身体的疾病就毫无用处,哲学若不能驱逐灵魂的痛苦,也是毫无用处。」因此他认为,人活在世上应该要快乐幸福,哲学应该帮助人达到这个目的。所以许多人误认为他指的是「享乐主义」,这就是误解了他对「快乐」的定义。伊比鸠鲁所说的快乐,指的是「身体的无痛苦与灵魂的无纷扰」。
他的著作「主要原理」四十条,就是他对於人应该如何离开痛苦、获得快乐所开出的「药方」,前四条可说是理解与获得快乐的要目。
第一条:那幸福和永恒的存在体,自身没有烦恼,也不会使任何别的存在物烦恼;因此他摆脱了忿怒或偏爱的制约。这类情感只存在於弱者之中。
这一条讲的就是「神」。伊比鸠鲁认为,当时那些新兴的宗教不能为人们提供出路,反而加深了恐惧,造成更大的精神痛苦。因此他提出:超自然的存在是不会有愤怒或偏爱的情绪的,我们不须害怕。神的形象,就是人的完美状态,对伊比鸠鲁而言就是「不朽的幸福」。达到这个状态的人,就不会畏惧死亡。
第二条:死对我们来说是无所谓的。因为那分解了的东西没有感觉,没有感觉的东西就和我们没有关系。
这一条讲的是如何超越对死亡的恐惧。乍看之下,这种说法很像唯物论,因为他主张「分解了的东西没有感觉」;但是仔细一看,如果人死后没有感觉,后面那一句又为什麼出现「我们」个主词呢?因为死亡会让「我们」脱离会分解的物质,我们的身体、使用的物品、周遭的生物等等,只有当我们物质界的生命存在时才有意义,当我们的精神脱离之后,这一切就不再有意义了。因此他区分了会分解的物质与不朽的精神。如果精神能达到「幸福」的状态,死亡也不过是个转化过程而已。
第三条:消除一切痛苦,是快乐在量上的限度。只要快乐存在和持续,就不存在痛苦和不幸。
第一句话的意思就是,人只有感到痛苦时才会觉得缺乏快乐,如果不痛苦,自然不会特别追求快乐了。第二句话接著说,如果我们能过著一种让心态维持快乐的生活,就不会有痛苦和不幸了。基本上,他认为痛苦与快乐都是心识的影响。
这一条也常被人们误解快乐的涵义。伊比鸠鲁和当时的哲学家打过许多论战,他认为:「心的和平与摆脱痛苦是静态的快乐,享乐和高兴是动态的快乐。」获得快乐的途径和人的欲望有关,欲望又分为「自然的」和「虚浮的」。对欲望有正确的分析和取舍,才是得到幸福的基础。如果经过权衡,发现有些快乐不但短暂,而且还带来更大的痛苦,就必须放弃。因此快乐的前提是「理性」,不是放纵。
第四条:肉体的痛苦不会持续很久。极度的痛苦总是短暂的,在肉体中超越了快乐的痛苦不会持续很多天。在久病中可以有胜过痛苦的快乐。
这一条教导人们不要太执迷於身体的不适。伊比鸠鲁多年受到胃病和痛性尿淋沥症的折磨,他临终前写给弟子的信中说「没有什麼痛苦比之更剧烈。但我心中追忆著我们谈话的快乐,却位於这些痛苦之上。」他写好遗嘱,交代后是,洗了一个澡,喝了一杯葡萄酒,安祥宁静的离开人世。行动可以证明「老生常谈」与「实用智慧」的差别。

对友爱的重视

希腊文的友谊 这个词,是从爱 这个动词变化而来的,因为爱,人们才成为朋友 。因此爱、朋友、友谊对希腊人而言是相通的,这个关系可以非常广泛的将血缘关系包含在内。亚里斯多德认为,友爱是维系城邦的基础,因为友爱是正义最真实的形式。在城邦瓦解之后,伊比鸠鲁继承了希腊人对友谊的见解,他的「主要原理」中有部分强调了友爱的重要。
第二十七条:在智慧提供给人生的一切幸福中,以获得友爱最重要。
第二十八条:我们相信没有什麼可怕的事情会永远继续或久持存。这种确信也使我们认清,即使在我们有限的生活境遇中,没有什麼比友爱更能增进我们的安全。
伊比鸠鲁对友爱的重视,和他对正义与快乐的看法是相关的。为了获得快乐,就不能做伤害他人的事,以免带来别人的报复或良心的谴责。这是一种消极的正义原则。但是更积极的看待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最高的原则就是友爱。这种品质不但能实现真正的正义,还可以让人得到支持,并且在全然的分享中享受幸福之感。友爱的意义就是人类的同胞爱、兄弟之爱,这和基督所说的爱是一样的,只是实践方式不同。伊比鸠鲁的前提是,如果大家都能彼此互爱,就自然不会做侵犯别人或伤害别人的事,只要人人都能确实的实践这一点,社会的纷争就会减少。
这样的观点在今天看来,或许显得太单纯,但是某方面却很符合我们的需要。全然的友爱,就是心轮的开启。当心轮的能量运转,并影响周遭人、事、物的运作,就会将未来带往正面的发展方向。当一切都在能量顺利的运作下进行,人就不必每天提心吊胆的过日子。伊比鸠鲁甚至也提供了交友之道:
第三十九条:最善於应付外在环境中令人恐惧不安的因素的人,尽其可能的结交朋友,对於不能结交的人也要尽量避免结怨。如果这也办不到,就疏远他们,避免和他们交往。

小结:伊比鸠鲁学说的现代意义

我们大多数人对哲学是很陌生的,因为我们的哲学家不曾真正走出学院,用一般人的语言说话。不只是哲学家,学院中的研究者没有将他们的研究落实到生活中,造成学术与常民的脱节。就这一点而言,伊比鸠鲁提供了很好的典范,他能将艰涩的论证简化成一般人都懂的几句话。毕竟知识与常识必须结合,不该彼此分离。
他提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生活中的实践」。他以身作则,将他的理论变成行动,具有不可抗拒的说服力。他的学说被后世学者称为「希腊人中产生的唯一福音哲学」,他的影响力传到希腊化世界的各地,直到罗马共合国覆灭,持续了三百多年。
如果历史呈现螺旋状的发展,我们与伊比鸠鲁刚好位於相同座标、不同高度的点上。如果我们能撷取他的精神,或许能创造出属於我们自己的处世哲学,在迎接开展的新纪元时,仍能过好我们在地球上的生活,以快乐平静的心面对我们的功课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