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房源信息网:旅游审美的方法有哪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5/11 15:39:23

一般审美规律

  1.信息来源及途径

  旅游者在整个旅游过程中所涉及的现象都可成为信息来源。这些信息最主要的是通过旅游者的视觉和听觉器官进入旅游者的大脑,此外还通过嗅觉、触觉、味觉等各种感官进入旅游者的大脑。但是由于各旅游对象的特点是否突出和每个旅游者的旅游偏好与兴奋点不同,故每个旅游者所接受的刺激强度会有差别。

  应当说明,因为人类在长期接受外来信息刺激过程中,各种感官之间经常会互相协作,因而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联系,故在相当多的情况下,虽然某一信息只是通过某一特定感官接收到的,但其他某些感官也会有所反应。这种现象在视觉与听觉之间最易发生。例如“此时无声胜有声”①、“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②等,都说明视觉器官引起了听觉器官的联带反应。“望梅止渴”则是视觉器官所引起的味觉器官的联带反应。

  2.信息的加工

  经过神经中枢对各种信息进行分辨、判断、综合、加工,即思维过程,形成形象和概念,对人的感情和思想产生影响,从而达到了旅游审美效果。其过程为:外界刺激→感官→情绪变化→分析判断→联想→思维→概念→理性认识→行为。但是,不同性质的旅游资源所产生的作用强度在阶段上有所不同。一般而言,那些偏于耳目之娱的自然风光、消遣娱乐的旅游项目,主要在于运作程序的前半程,即外界刺激→感官→情绪变化,其余则相对较弱;而那些思想感情较强的文化艺术、社会现象等,则贯穿整个思维过程,并且着重于后半程的效果,对人的理性认识和行为的影响更为明显。

  3.主客观的统一

  审美的结果是最终使外界刺激引起人们情感的激动和思想的变化,从而达到精神的“净化”。故审美过程是客观外在世界与主观内在世界的统一过程。所以,审美必须是主、客观的统一。即如清代吴在湄在《天下名山游记·凡例》中所云:“外供耳目之娱,内养仁智之性”,也必须如南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所说的:“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要达到东晋顾恺之在《画论》中所谓:“迁想妙得”,要求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指出的“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物以貌求,心以理应”。这也就是美学上所谓“移情说”。因而,人们应放弃冷漠的态度,调动主观积极性,去努力追求美。

  4.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一般美学常将美分为自然美、形式美、社会美、艺术美等。它们又可细分为不同的类别,例如形式美中包括和谐、对比等。自然美和形式美容易对人们的感官产生作用,迅速引起人们的情绪变化,产生感性认识;而社会美和艺术美则重在思想内容,影响理性认识。但是,此二者不可割裂,它们都要求形式和内容的统一。这是美学的基本法则。

  5.美的时代性及阶级性

  对于任何时代、任何民族和任何阶级、阶层而言,有其一致的一面,特别在形式美中表现得较为明显。例如和谐与对比的规律从来为人所肯定。然而美又有明显的时代性和阶级性。这正如鲁迅先生所指出的:劳动者绝不会以林黛玉式的弱不禁风为美。中国历史上不是也有所谓“环肥燕瘦”之不同吗?汤加,以至许多非洲人,传统上以肥为美,而今汤加国王却身体力行提倡起减肥运动来了。

  6.美学的“间离效果”

  也称为“距离效果”。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其一是心理距离。即在审美过程中,虽然人们仍然会考虑现实需要,也正因此美具有了阶级性。但另一方面,包括旅游者在内的审美主体必须暂时超脱现实的功利目的,不能纯粹从实际利益出发,才能更好地进行美学欣赏。如果仅从功利出发,商人眼中的矿石就只有货币价值而无所谓美;木匠会觉得扭曲的树木毫无用途;农民和牧民也会认为石林贫瘠不毛一无所取;山民更会因山高路险、环境闭塞、生活不便而烦恼。然而上述景观却都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功利的考虑是出于物质生活的需求。审美是出于精神生活的满足。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差别。假如无视二者的差别,必将极大地破坏审美效果。在旅游开发和经营中也必须对此给予重视。在长城上讲述孟姜女的故事,在定陵中高悬说明牌,大书当年为修建陵墓花费多少钱,而当时有多少百姓饿死等,即是忘记了美学的“间离效果”。

  其二是空间距离和媒介的作用。古代女诗人郭六芳的《舟还长沙》:“侬家家住两湖东,十二珠帘夕照红;今日忽从江上望,始知家在画图中。”正说明因为隔江相望,有了空间距离,并且是透过江上烟波相望,平常的景物就变得格外美丽了。明代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记》:“今夜严叔向,置酒破山僧舍。起步庭中,幽华可爱。旦视之,酱盎纷然,瓦石布地而已。”同样的景物,夜观与昼观却有如此大的差别,皆因光照这一媒介不同。陈简斋:《海棠诗》“隔帘花叶有辉光”,则描写出了竹帘所造成的间离效果。

  当然,体验型旅游(如民族风情、品尝美食等)、健身运动、娱乐活动、科学考察、探险等旅游项目,则应尽可能减少此种间离作用,以求获得真切的感受和详尽的了解。

  开春,外出旅游又开始热起来。
  旅游,是行走在路上的一项花钱找“辛苦”的活动,但大多数人乐此不疲,尤以广东人为甚。外出游玩,有人不虚此行,也有人收获甚微,甚至自觉“大失所望”。这之间的区别在于是否善于在游玩中发现美,是否善于设计旅游项目,找对出行路线。

  旅游有一个审美价值取向和活动内容选择与安排问题,即外出旅游前要想好“看什么”和“怎样看”。只有旅游的对象和项目符合你的要求,才能玩出美感,玩出味道来。

  我把众多旅游项目分为五类:

  一是风景风光游。风景游分为山景游和水景游,水景游又分为海上景与江湖景。

  二是名胜古迹游。我国是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各地有不少引人入胜的人文景观,既是一种文化品位,又是一种历史回顾,更是对众多古建筑的仰望。旅游,少不了对名胜古迹的寻觅,也是最令人向往的路线和“走”的目标。要看大秦、西汉时的长安,那儿有兵马俑、华清池、大雁塔、乾陵等,一种出土的“历史展览”令人回味无穷。要体会地方小食与秦淮河风情,可以去六朝古都的金陵南京,回想南朝才子的风流倜傥。当然,最值得一去的要数北京,紫禁城的大小宫殿,令你流连忘返,惊叹华夏前人的鬼斧神工。

  三是影视城游。这是近年来随着现代科技和艺术的迅猛发展而发展起来的特色旅游项目。影视艺术的突飞猛进,带旺了外景拍摄事业。人们在拍摄制作影视作品之余,留下了亦真亦幻的一座座仿古写实的影视城,造就了全新感觉的一处处散发着艺术味道与气氛的旅游市场。由于影视作品在屏幕上播出所带来的群体效应,以及名编名导名演们的号召力,影视城便成为游客旅者外出旅游又一选择。

  四是名人踪迹游。崇拜名家伟人,访寻古今中外名人故居以及生活、工作过的地方,也是近年来外出游客旅者很热衷的又一出行项目。在游览中,你可以感悟名家伟人成长的历程并从中得到启迪,也许你会因此对人生走向和生活价值进行重估与选择。

  五是历史事件游。历史是现实的影子,总是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而记忆又带着人们走进历史。新兴的历史事件游,往往带给游客的是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与历史文化的多重鉴赏与立体思考。寻找历史的足迹,是为今天寻找对照的镜子,从曾经的重大事件中回味历史的经验教训。

  当然,上述五种旅游项目,是旅游过程中最常见的项目,此外,还有人造景观游、动物世界游等,当你选准项目,落实“走”的内容,走进早已心仪的景区时,你就会长出一双“发现”的眼睛,去发现“美”的东西,去回味景观给你带来的愉悦与思考,在旅游中达到强身健心、增长见识。

  中国园林艺术创作是把诗文题咏与自然景象结合在一起的,一个好的题名可以提高一座园林的格调,为园林增添“书卷气”,对园林景象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游人感受到一座园林的文化素养与历史渊源,加深对园林风景的艺术特点和风格的了解,从而增添游兴,令人回味无穷。

  避暑山庄内景点众多,题名各具特色,内容分为鸟兽虫鱼、春夏秋冬、花叶色香、云山水月等,有形、有色、有节、有时、有味、有声、有感、有情,或写实、或写意、或点景,使诗情画意融于景中。“试马埭”、“驯鹿坡”、“石矶观鱼”、“莺啭乔木”这些以动物为题材的题名,或是骏马奔腾,或是麋鹿成群,或是鱼翔浅底,或是鸟儿婉转啼唱,一幅幅生动的图画展现在眼前,渲染了山庄的自然野趣。还有的突出了山庄的季相特征:一夜春风梨花开,晶莹的梨花与融融的月光相伴,正是“梨花伴月”所描述的意境;盛夏,酷暑难当,而“烟波致爽”则是“四围秀岭,十里平湖,致有爽气”;秋季,当轻霜乍染时,“吟红榭”则是欣赏和吟咏红色枫林的最佳处;冬季,登“南山积雪”,遥望南山,可见岭上积雪经久不消,洁白如玉。四季之景,皆有可赏。“西岭晨霞”、“锤峰落照”的题名则用简练的词句说明了赏景的时间、对象和景观特点。前者则是指山庄西侧的山谷峰峦每当旭日东升时,霞光映照的景色;后者,则指当夕阳西下时,在此欣赏庄外磬锤峰在夕阳映照下金碧辉煌的景色。而有的则是巧于因借,“香远溢清”借花之香,“暖流喧波”借水之音,“风泉清听”借风成趣,“青枫绿屿”借色添彩,观其色、听其声、闻其味,赏景的内容更加丰富。

  山庄中的景点题名有很多是取意于古代诗句的意境,引用已有的现成诗句略作变通而成。如“水流云在”取意于杜甫的《江亭》“水流水不兢,云在意俱迟”;“月色江声”取意于苏东坡的《赤壁赋》“月白风清……江流有声”;“双湖夹镜”由李白诗句“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化成……这些富有诗意的题名,将游人带入诗的境界,给人留下了神思驰骋的广阔天地。此外,还有一些题名反映了康熙、乾隆的政治抱负、道德观念、思想感情。如“澹泊敬诚”则表达了康熙皇帝追求恬静寡欲,谨慎真诚的思想;“戒得堂”则是乾隆皇帝以此来警惕贪得无厌的思想滋长,这些则又是把人生哲理融入景点之中,引人深思,从中获得启迪。

  避暑山庄景点的题名,可以使游人了解山庄的自然景色、园林建筑以及康熙、乾隆的政治思想,突出了园林诗情画意的艺术特点,是造园艺术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