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vg164磁力链接:丁西林简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5/02 18:18:22
丁西林简介

丁西林(1893~1974)
剧作家,社会活动家。原名燮林,字巽甫。1893年9月29日生于江苏泰兴,卒于1974 年4月4日。1914~1920年在英国留学。曾任北京大学、山东大学教授。1949年后,任文化部副部长、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等职。
丁西林是五四以后致力于喜剧创作的有影响的剧作家之一。发表作品有《一只马蜂》、《压迫》、《三块钱国币》等。他认为喜剧是一种理性的感受,必须经过思考,必须有味,他的创作实现了自己的理论主张。他写喜剧使用的是一种细腻的分析笔法,情节单纯,人物不多,但能把握住剧中的喜剧性“种子”,语言幽默俏皮,结尾尤为艺术。

丁西林(1893~1974)
剧作家,社会活动家。原名燮林,字巽甫。1893年9月29日生于江苏泰兴,卒于1974 年4月4日。1914~1920年在英国留学。曾任北京大学、山东大学教授。1949年后,任文化部副部长、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等职。
丁西林是五四以后致力于喜剧创作的有影响的剧作家之一。发表作品有《一只马蜂》、《压迫》、《三块钱国币》等。他认为喜剧是一种理性的感受,必须经过思考,必须有味,他的创作实现了自己的理论主张。他写喜剧使用的是一种细腻的分析笔法,情节单纯,人物不多,但能把握住剧中的喜剧性“种子”,语言幽默俏皮,结尾尤为艺术。

丁西林(1893~1974)
剧作家,社会活动家。原名燮林,字巽甫。1893年9月29日生于江苏泰兴,卒于1974 年4月4日。1914~1920年在英国留学。曾任北京大学、山东大学教授。1949年后,任文化部副部长、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等职。
丁西林是五四以后致力于喜剧创作的有影响的剧作家之一。发表作品有《一只马蜂》、《压迫》、《三块钱国币》等。他认为喜剧是一种理性的感受,必须经过思考,必须有味,他的创作实现了自己的理论主张。他写喜剧使用的是一种细腻的分析笔法,情节单纯,人物不多,但能把握住剧中的喜剧性“种子”,语言幽默俏皮,结尾尤为艺术。

丁西林(1893—1974),原名丁燮林,字巽甫,泰兴县人。1893年9月生于黄桥镇。父亲丁仲培受“新学”思潮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十分重视。丁西林入学前,其父即为其廷聘塾师何卓甫(西林的姨兄)执教于家,何比丁西林年长,秀才出身,写得一手好字,文章也做得漂亮,曾在《东方》杂志上发表言情小说,与郁达夫有过书信往来。丁西林在家读了几年书后,入本镇崇实小学(今黄桥小学)。其时,何卓甫既是校长,又教他的国文,对丁西林后来走上创作道路有一定影响。
1905年,丁西林小学毕业,父亲将他送往南通州中学继续学习。丁西林自幼读书用功,尤其喜爱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西厢记》等等。对金圣叹的批语读得尤为认真,这大大提高了他对文学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1910年,丁西林中学毕业后,考入清政府交通部在上海开办的工业专门学校(交通大学前身)学习,1913年毕业。
黄桥是个千年古镇,大户人家崇儒重教,读书蔚然成风。清末,留学风气渐起,丁文江、朱履先、成谷采先后去英国、日本留学。丁西林受其影响,于1914年夏赴英,在伯明翰大学攻读物理学和数学,1917年获理科学士学位。同年赴德国、法国学习语言,随后又到伦敦大学做物理研究工作,1919年获伯明翰大学理科硕士学位。留英期间,为这过语言关,他广泛阅读英文书籍,通过阅读萧伯纳、高尔斯华绥、易卜生等著名戏剧家的作品,开始对戏剧发生兴趣。
1920年,丁西林同李四光、唐危等应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廷聘回国,到北大任教。丁任物理系教授,主讲物理学等课程。他治学严谨,深受学生爱戴,不久即任理预科主任。
当时,几个稿科研的朋友合编一本综合性杂志,也想登点剧本。他们知道丁西林喜欢戏剧,就怂恿他写戏,就这样丁西林走上了戏剧创作道路。
1923年,他一鸣惊人,发表了独幕话剧《一只马蜂》(《太平洋》第四卷第三号)。这是一个写恋爱的戏,它揭露了当时社会的虚伪风气,歌颂了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的斗争,也嘲弄了吉老太太这类半新旧的人物。戏的结构精巧,语言机智幽默,不时令人发出会心的微笑,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为“五四”后的现代剧涂抹了别开生面的色彩。
《一只马峰》的问世,宣告了我国现代戏剧文学史上的一位新的剧作家的诞生,在中国剧坛引起极大反响,也激发了丁西林的创作激情,使他与戏剧结下不解之缘。此后,他又创作了独幕话剧《亲爱的丈夫》、《酒店》(根据凌步华的同名小说改编)。这两个剧分别发表于1924年《太平洋》第四卷第八号和1925年《现代评论》第一卷第十三期。
1925年3月《一只马蜂》在北京上演,好评如潮。侍桁著文说:它的上演是中国新剧在舞台上最初的成功。同年五月,它的第一本独幕剧集《一只马蜂及其它独幕剧》由现代评论社出版。
1926年1月,标志作者艺术风格和艺术成就的代表作独幕话剧《压迫》发表于《现代评论》一周年增刊。这部戏较《一只马蜂》的喜剧更浓,台上的戏更足,具有更深广的现实意义。它揭露了当时社会有房者和无房者之间的矛盾,嘲弄顽固的房东太太,赞美机灵的男女房客,鼓励无房者彼此同情而且联合起来,用巧计压倒有房者,鼓励一切被压迫者联合起来抵抗压迫者。该剧1935年收入《中国新文学大系·戏剧集》,被洪深誉为大革命时期“创作喜剧中的惟一杰作”。
4月,丁西林当选为北京大学物理系主任。
这一年,丁西林当李逸女士结合。李逸是太平天国领袖韦昌辉的后代。太平天国失败后,为躲避清政府的搜捕,韦氏改姓为李。李逸也是封建婚姻的受害者,好容貌端庄秀丽,读过女子师范,颇有才华。丁西林以友人介绍,与其相识,十分同情她的遭遇,二人遂结伴侣,直至白头偕老。
同年,中国戏剧社成立。丁西林同邓以蛰、闻一多共同负责出版委员会工作。
1927年,丁西林应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总干事杨杏佛之邀,赴上海筹建物理研究院,并任该所研究员兼所长,直至抗战胜利后。其间曾三次代理研究院部干事。之所以为“代理”,是因丁西林认为总干事要与行政院、财政部打交道,这些事既非其所长亦非其所愿,蔡院长只得接受这个意见,让他代理。
对丁西林业余时间从事文艺创作,科学界有不少朋友并不赞许,甚至责备其“不务正业”。但文艺界的朋友如沈从文、杨振声却极力鼓励他写戏,甚至劝他改行。丁西林这位文艺界的“票友”终于没有放下手中的笔,先后又发表了独幕话剧《瞎了一只眼》、《北京的空气》。
1931年,《西林独幕剧》由新月书店出版,收有丁西林创作初期的六个剧本。虽然由于作家长期从事高等学校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生活面比较狭小,加之时间、条件的限制,影响了他从更广阔的范围去反映无比丰富的现实斗争,所以这六个戏大多限于表现知识分子和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新与旧的矛盾,反对专制的封建思想,嘲笑虚伪的社会风气等,与当时的人民革命事业尚存一定的距离。但这一组妙想天成、谐趣横生、别出杨杼、独树一帜的的作品,不仅足以代表丁西林早期创作的主要成果,也是我国现代话剧创作中的一项重要收获。即使在今天,我们还可以从中看到“五四”运动以后社会生活的某些变化。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不久日军进攻上海,物理研究所及其实验工场被迫陆续迁往昆明、桂林,但仍有部分留在上海。抗战期间,丁西林经常奔波于“孤岛”与昆明、桂林之间,备极辛劳。面对伟大的民族斗争,丁西林的视野逐渐扩大,密切注意当前形势,所以他抗战时期的作品,要比初期作品更接近现实,更倾向革命,这在他思想上是一个新的发展,也是一个坚持进步的民主主义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必然发展。
1939年,丁西林创作了独幕话剧《三块钱国币》,这是他抗战期间所写的第一部作品。他在这篇独幕喜剧中,尖锐地讽刺了刻薄自私、蛮不讲理、欺压女仆的吴太太,以及趋炎附势的警察,歌颂了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的青年学生杨长雄。这个戏不但在反映生活的深度和社会意义方面超出他的前期作品,而且它布局的精巧,对话的富于巧智,都给观众以美的享受。李健吾说:“《三块钱国币》是‘五四’以来,老作家丁西林给我们留下来的一出独幕好戏——而且是话剧方面有数的喜剧中的最好的一个。”
同年,丁西林还创作了四幕喜剧《等太太回来的时候》。该剧以1939年的上海为背景,描写汉奸的妻子、儿女反对汉奸,离开上海到后方去的一段故事。它热烈地歌颂了抗战期间青年的进步和觉悟,表现出对日本帝国主义者和汉奸卖国分子的憎恶。这部戏在作者的创作中具有重要意义,从这部戏可以看出作者开始从身边琐事的描写,走向对国家、对民族命运与前途的热忱关注。
1940年春,蔡元培先生在香港逝世,丁西林赴香港治丧。他十分悲痛地说:“在蔡元培先生直接领导下工作了二十年,从未厌倦,从此失去良师。”为纪念蔡元培先生,他写了四幕喜剧《妙峰山》,由桂林戏剧春秋月刊社出版。次年,由上海剧艺社演出。
《妙峰山》以西南某地为背景,描写妙峰山寨主抗日英雄王老虎逃脱国民党的陷害,回到山上组织扩大抗日力量的传奇故事。它真实地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摧残一切抗日力量的阴谋和国民党统治区各方面的黑暗现实,表现了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年学生和爱国热忱。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思想随着革命形势有了新的发展,他进步的政治倾向和乐观精神,双以前更加明显了。
丁西林的多幕剧,虽然保留了独幕剧的喜剧风格,但结构上却远不如他的独幕剧来得严谨。
丁西林早就计划着如何尽快地将他所创设的实验工场,特别是其中的光学仪器实验室的工作转移到反侵略战争上面来。1941年,这个计划终于实现,中国政府和英国政府达成协议,在香港建立一个光学仪器厂,生产军用光学仪器。协议明确要用物理研究所仪器工场的设备和人员,由英国出经费共同经营,丁西林兼任董事长。丁西林经过半年的筹备,当工作稍有进展时,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汪精卫得知丁西林在港,立即派人通过占领香港的敌军把他和他的家属劫持到广州,并且亲自拍电报“邀请”。想逼他到南京就职。丁西林作为一个剧作家,对于这出先礼后兵的“戏”是非常敏感的。经过周密的安排,他摆脱了敌伪的严密监视,巧妙化装,只身逃出魔掌,到达桂林时,他身边只剩下一只大烟斗。汪精卫立即露出原形,将丁西林的夫人李逸及儿子克刚、大宇、大同等人当作人质投入广州监狱,长达两年九个月之久。
1942年,丁西林在桂林继续主持物理研究工作。次年,桂林沦陷,丁西林将物理研究所迁往重庆。
1945年6月,丁西林应苏联科学院邀请,与郭沫若一起赴莫斯科,参加苏联科学院成立二百二十周年庆祝大会。12月,《妙峰山》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1947年,丁西林辞去物理研究所所长职务,赴青岛任山东大学物理系教授,旋又兼任理学院院长。同年,《西林独幕剧集》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收有七部独幕剧。
1948年4月,丁西林应台湾大学借聘,任该校理学院院长。未几,台大有人反对校长庄长弓聘用“亲共”的丁西林任理学院院长。9月,丁西林返回青岛山东大学原任,直至解放。
1949年9月全国解放前夕,丁西林应周恩来之邀,赴京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共商建国大事。
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月底,丁西林同丁玲、吴晗、沙可夫、许广平、赵树理、曹禺等赴底苏联参加十月革命三十二周年纪念大会。
11月,丁西林任文化部副部长。此后历任对外文委副主任、对外友协副会长等职,同时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文学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剧作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印友协会长、中非友协会长等职,他还是全国第一、二、三届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
丁西林并没有因繁忙的政务和外事活动而停止创作。58岁时,他心跃技痒,又一次拿起了笔,在戏剧领域里作了多方面的尝试和探索。自1951年至1963年,他共写了八部剧作:三幕古典歌舞剧《雷峰塔》、五幕古典歌舞剧《胡凤莲与田玉川》、舞剧《牛郎织女》、七幕舞剧《老鼠过街》、六幕话剧《孟丽君》、四幕话剧《一个和风细雨的插曲》、独幕剧《干怀》、四幕话剧《智取生辰纲》。其中《牛郎织女》发表于《舞蹈》1959年4月号,《孟丽君》发表于《剧本》1961年7、8月合刊号,并在缅甸上演,获得好评。其余六部戏,因种种原因未能刊出亦未搬上舞台,1985年收入《丁西林剧作全集》,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为了帮助青年剧作家提高水平,1962年,丁西林在一次关于话剧语言的座谈会上倡导:由前辈剧作家、剧评家每人选一篇话剧名著,不分古今中外,加上观点立场正确的金圣叹式的批语和解释。这个倡议得到戏剧界的拥护。他自己则带头做这件事,翻译了英国巴蕾的《十二镑钱的神情》、麦斯菲尔德的《上了锁的箱子》和箫伯纳的《一代天骄——拿破伦》等三部名著,并以眉批和总批的形式写了评论意见。这种做法受到广大文学爱好者特别是戏剧爱好者的欢迎。
丁西林的探索精神还体现在其他领域。1935年,丁西林对中国传统乐器笛子进行改革,由物理研究所仪器工场制出新笛,把原来的六孔七声音阶,改为十一孔平均十二律,扩大了乐器的音域,并在《科学画报》著文《新笛》。为之介绍。
早在解放前,他对汉字改革就饶有兴趣,出任文字改革委员会领导工作以后,更是身体力行。他第一个提出了“笔形查字法”,即把汉字的第一种基本笔(“横”、“竖”、“撇”、“点”、“折”……)给一个号码,再按笔划书写次序把笔划号码连起来,就成了一个几位的数字。应用这种方法可以做到“见字知号,按号找字”。现在这个方法已被“计算机中文信息笔形编码法”所吸收。
丁西林既是物理学家,又是剧作家,还精通文字,毛泽东和周恩来很赏识他,称他为“多面手”。
建国后的二十多年间,丁西林多次率领中国友好代表团、文化代表团访问印度、越南、柬埔寨、阿尔及利亚等亚非国家,加强了与这些国家的友谊与文化交流。特别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丁西林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领导下,迎来送往,不辞辛苦,艰苦地维持对外文化联络工作,使之不致中断,更是难能可贵。
1974年4月4日,丁西林因劳累过度,心脏病岛象猝发,在北京逝世,终年81岁。周恩来、朱德等国家领导人都送了花圈。
丁西林是中国现代话剧史上一位有独特风格的喜剧作家,在独幕剧的创作方面成就尤为突出,被誉为“独幕剧对手”、“喜剧大师”、“东方的莫里哀”。他的作品虽然不多,但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国内外读者和观众的喜爱。1959年,在纪念“五四”运动四十周年的日子里,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举办了“丁西林喜剧创作晚会”,由焦菊隐执导,演出了他的独幕喜剧《一只马峰》、《压迫》、《三块钱国币》和多幕剧《等太太回来的时候》。为纪念“五四”六十周年,北京上演了丁西林的《三块钱国币》、《一只马峰》、《压迫》。1938年七八月间,北京人艺别出心裁地组织了一台类似京剧折子戏的话别片断、短剧同台演出,并在8月5日中央电视台八套“流金岁月戏剧博览”中播映。剧目为曹禺的《日出》、《雷雨》片断,老舍的《茶馆》、《骆驼祥子》片断和丁西林的独幕剧《三块钱国币》。丁西林作为我国话剧运动的奠基者之一,他的名字将永远载入中国现代文学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