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封皮:后汉书蔡邕传译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5/02 20:47:39

是真名士自风流:蔡邕

  作者:原震侠

  鲁迅先生曾不无愤慨地揭示出我们这个民族劣根性的一面:“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器叛徒的吊客;观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

  然而,“少有”不等于“没有”——三国时的蔡邕就是一个“抚哭叛徒的吊客”。

  蔡邕,字伯喈,陈留郡人。在一般老百姓当中,蔡邕的名气恐怕还不及他那哭哭啼啼唱《胡笳十八拍》的女儿蔡文姬,然而在学术界他却是鼎鼎大名的经史学家、文学家、书法家、音乐家、私人藏书家。

  蔡邕少年时就博学多才,拜太傅胡广为师,兴趣广泛,喜好辞章、数术、天文,还擅长音律。他是汉末“前授生徒,后列女乐”的儒学新派人物,名望不比马融、郑玄低。他曾受当时的司徒桥玄邀请,应征入朝,校书东观,经他整理校勘的经籍,他还亲自书册于碑,镌刻后树立在太学之外,给社会提供一个范本,即著名的“熹平石经”(“熹平”系汉灵帝年号,公元172-177年)。碑始立,每天前往观摩者,车辆有千余乘,填街塞巷。古人比现代人更崇尚学问,于此也可见一斑。

  但蔡邕的正直却成了当权宦党的眼中钉。他曾被陷害下狱,曾被流放。宦党分子还不肯放过他,派刺客一路追来行刺他,然而那位刺客却为蔡邕的高义感动,不肯下手;宦党分子又贿赂当地官吏企图加害于他,但被贿赂者也敬佩蔡邕,反而把阴谋告诉了他。为了躲避宦官的迫害,他逃亡到东南吴会一带,一住十二年。就是在那里,他从农人烧木材的爆裂声中听到了良木之音,用火灶里抢救出来的美桐制作了音乐史上著名的“焦尾琴”。汉末“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等著名学者都是他的学生。因他后来官至左中郎将,后世又称之为“蔡中郎”。

  鲁迅先生曾说他思想挺解放,写的那现篇《协初赋》、《检逸赋》也够叫人看了心惊肉麻的。一曰“色若莲葩,肌如凝蜜”,是秀色可餐;二曰“普天壤其无俪,旷千载而特生。余心悦于淑丽······昼聘情以舒爱,夜托梦以交灵”。若不是题目望有“检逸”二字,真要让人以为是登徒子写的色情文章。

  《龙城录》说:蔡邕还特好酒,每有邻人以酒食相如,邕必欣然前往,及饮归,必大醉,常常醉卧路边,因此得了个“酒龙”的雅号。

  一直以来正统的评价对蔡邕都不太好,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做人若不是四平八稳、循规蹈矩,评价都不会太好。北宋时民间还把蔡邕说成是不忠不孝之人。早期戏文中多有有关蔡邕的戏。明徐渭《南词叙录·宋元旧篇》第一本就是“赵贞女,蔡二郎”,并注云:“即旧伯喈弃亲背妇,为暴雷震死······”(摘自钱南扬《元末琵琶记校注》前言)。

  蔡邕被写成了“陈世美”,他上京赶考(汉时做官采用推荐征辟制度,即所谓的举“孝廉”,用不着赶考。这也可证明戏曲家乃信口雌黄,随口乱编),贪图功名富贵长年不归。其妻赵五娘在家支撑门面,蔡家父母双双亡故后,赵五娘千里寻夫,蔡竟不认,还马踏五娘。最后,蔡遭雷殛而死。后来,连《桃花扇》里妓女李香君在南京桃叶渡送别侯方域侯公子时,也唱着《琵琶记》中的曲子,告诫侯方域侯公子不要学蔡中郎“学不补行”。

  那么历史上的蔡邕究竟有什么“行”不佳的呢?根据《后汉书·蔡邕传》的记载,“蔡邕性笃孝”,母亲滞病多年,蔡邕在病榻前侍候,常常连睡觉都不解襟带。母亲死的,他在母亲的坟冢旁结庐守者,一举一动都符合礼议。他与叔父堂弟同居一处宅第,和睦相处,三世不分家产。“乡党高其义”。可见,其人的品行是很好的。然而,为什么后世会对他有这机关报谣传呢?——说来也很简单,是因为蔡邕把自己跟董卓搅在了一起。

  蔡邕不是董卓的亲信,却偏偏在董卓暴尸于市,亲信“见败兆纷纷逃亡”作鸟兽散之际,却抚尸大哭。《三国演义》说王允“命将蔡邕下狱中缢死”,其实并非史实。《后汉书·蔡邕传》记载,蔡邕还未被定罪,却先在狱中死了。看来是自杀——士可杀不可辱,要不然怎么是“(王)允悔,欲止而不及”呢!

  蔡邕为什么去哭董卓呢?《蔡邕传》记载他在汉灵帝朝中曾被宦党迫害,受了“髡刑”(被弟光头发),戴枷锁与家属一起流放朔方(郡治在今内蒙古磴口北)。董卓立献帝把持朝纲后,很看重蔡邕,硬逼他出来做官。其实蔡邕这样的知识分子从性格上讲喜欢“闲居玩古,不交当世”,对邪恶的权贵势力更是避之犹恐不及。早在汉桓帝时,当权的宦官、中常侍徐璜等人听说蔡邕善鼓琴,便去对皇帝说要征召他进京,让陈留太守督促发遣。蔡邕不得已,只好动身,但到了偃师这个地方,还是称疾而归了。但这一次,暴戾的董卓却容不得他推托:他要么应征召入朝,要么死路一条。蔡邕毕竟没有勇气作无谓的牺牲。所以,他进京了。董卓为了收买天下士子人心,对名重天下的蔡邕果然十分敬重,“三日之间,周历三台”,连升三级,官拜至左中郎将,封高阳乡侯。蔡邕也知董卓不得人心,屡次想“遁逃山东”却终于不能。

  蔡邕去哭董卓多少是因为感怀“知遇之恩”——知识分子的最大弱点就是容易动感情,按照《后汉书》上的说法叫“意气之感,上所不能忘也”。

  凭良心说蔡邕是个好人,而好人却得不到好人的赏识,偏偏要一个董卓这样的坏人来“知遇”,这种悲剧又岂止发生在蔡邕一个人身上!

  蔡邕在这种时候去哭祭董卓,更说明他是一个忠诚有信义的好人,历史上的王允王司徒当然也是个好人,而好人却偏偏不见谅于好人!

  再说回来,好人未必全好,坏人也未必全坏。历史上的董卓也并非如《三国演义》里写的那么面目可憎、一无是处。他一上台就扭转了宦官政治的黑暗局面,为陈蕃、窦武平了反。后又擢用了蔡邕、郑泰、何颛等一批清流名士。古人说:“不以一眚掩大德”,那么也不应以百恶掩一德吧。蔡邕不是不明是非,而是太明是非了。在他心目中,一是即一是,一非即一非。所以他才去哭祭人人喊打的董卓。

  从某种意义上说,蔡邕的勇气十分值得敬佩,司马迁当年为李陵说话也是凭这种勇气。据史传,伏尸哭祭在两汉倒是常见之事,如田畴在公孙瓒的刀口下哭刘虞,跟了曹操后又去哭袁尚;袁氏故吏王修也哭祭过袁谭等等。那时也并无因犯此罪可诛之律,恐怕是后来对“抚哭叛徒”者的惩罚加重了,终至与“叛徒”一样对待了。于是,“吊客”也就越来越少了,后世人看蔡邕也就越来越不可理解了。

  陆放翁有一首诗单表此事:

  斜阳古柳赵家庄,

  负鼓盲翁正作场。

  身后是非谁管得,

  满村听说蔡中郎。

  蔡邕身后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女儿,我蔡琰,字文姬,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后汉书》上说她“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但似乎逃不脱红颜薄命、天妒英才的宿命,这位蔡文姬命运多蹇。先是嫁给河东卫仲道,但很快成了寡妇,因为尚未替卫家生下儿子,于是便一身轻松,回家归宁。但到了兴平年间,天下离乱,蔡文姬竟被匈奴胡骑掳走,献给了南匈奴左贤王,在胡地十二年,还生下了两个儿子。后来曹操秉政,曹操当年在京城与蔡邕有旧交,又痛惜蔡邕没有子嗣,便派使者出使匈奴用金璧赎回了蔡文姬,将她重新嫁给了屯田都尉董祀。蔡文姬后来凭着超人的记忆力,将蔡邕生前已毁于离乱的四千余卷藏书中的四百余篇默写缮书下来。“文无遗误”。泉下蔡邕聊可欣慰,谁说生女不如男?

译文:
蔡邕表字伯喈,是陈留的圉人。蔡邕性情忠实孝顺,母亲曾经久病三年,蔡邕如果不是寒暑节气变化的时候,不曾解开衣衫,七十天不睡觉(去照顾母亲)。母亲去世后,他在坟墓旁边盖屋住下,行为举止都依照礼的要求。有温顺的兔子顺从地呆在他的屋子旁边,又有两棵树的枝干合生在一起,远近的人都觉得这些很奇特,很多人前往观看。他和叔父堂弟住在一起,三代不分家,乡里的人都敬重他的义节。他年轻时知识渊博,以师礼侍奉太傅胡广。他喜欢文章、数术、天文,善于弹奏音乐。吴地有人燃烧桐木来做饭,蔡邕听见火焰燃烧的声音,清楚那是好的木材,因此请求将它裁制来做琴,(这把琴)果然有美妙的声音,而它的末端犹如烧焦一般,因此当时的人叫它“焦尾琴”。起初,蔡邕在陈留的时候,他有邻居用酒菜食物邀请蔡邕去,等到蔡邕去时他们已经喝得很畅快。有位客人在屏风后弹琴,蔡邕到门口试探地专心听琴声,说:“用享乐邀请我却有杀心,为何呢?”于是就回去了。奉行命令的人告诉主人说:“蔡邕刚才来了,到了门口却又离开了。”蔡邕向来被乡里敬重,主人于是自己追上蔡邕问他离开的原因,蔡邕全部告诉了他,没有人不感到惊讶。弹琴的人说:“我之前弹琴的时候,看见螳螂前面有一只鸣叫的蝉,蝉将要离去而还没有飞起,螳螂为了它一进一退,我心里感到担心,就怕螳螂捉不到它。这难道就是显露在琴声中的杀心吗?”蔡邕微笑着说:“这完全能当得上了。”等到董卓被杀后,蔡邕在司徒王允手下任职,不经意间谈论到董卓时他叹息,脸色有所改变。王允生气地呵斥他说:“董卓,是国家的大贼,多少乎倾覆了汉室。你作为臣子,应该一同愤恨,但你却想着自己受到的礼遇,忘记了节操!现在上天诛杀了有罪的人,你却反而为他感到伤痛,这难道不是和他一同作为逆贼吗?”随之立刻将蔡邕收押交给廷尉治罪。蔡邕递上辞表道歉,请求受到刻额染墨,截断双脚的刑罚,继续解决汉史。士大夫大多同情并想要救他,没有成功。太尉马日磾纵马前往对王允说:“蔡邕是旷世的奇才,清楚很多汉朝的事,应当(让他)续写解决后边的历史,使它成为一代重要的典籍。而且他忠诚孝顺的名声一向显著,获罪也没有缘由,杀了他岂不是会丧失威望吗?”王允说:“过去汉武帝不杀司马迁,让他写出毁谤的书,流传于后世。现今国家中途衰落,国家政权不稳固,不能让奸邪谄媚的臣子在幼主旁边写文章。这既不能增益圣上的仁德,又令我们蒙受毁谤议论。”马日磾离去后告诉别人说:“王允大概不能长久于世吧。有道德的人,是国家的纲纪;写作,是国家的典籍。废弃了纲纪与典籍,难道还能长久吗!”蔡邕于是死在了监狱里。王允后悔了,想阻止杀他却来不及了。当时蔡邕六十一岁。官员和读书人没有不为他哭泣的。

把蔡邕传找来!

什么玩意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