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县太伏中学:延安资料,越多越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5/12 05:11:49
性张的来

学习延安精神 永葆革命本色??促进中心庆祝建党85周年系列活动拉开序幕

  2006-04-20 10:40 文章来源:中国投资指南
  文章类型:转载 内容分类:新闻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之际,浙江省国际投资促进中心党支部于4月17日组织全体党员及职工赴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参观了“延安精神,永放光芒”大型图片展。
  一进门,大家就被一幅幅历史画面所吸引。以“圣地伟业,精神家园”、“延安精神,民族之魂”、“延安精神,世代传承”为专题的三个展区,通过不同的形式和内容生动地教育着每一位在场者。延安在革命战争年代是我们党的指挥中枢和战略后方,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孕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是实事求是的精神,是中华民族最伟大、最可歌可泣的精神财富。
  参观活动中,全体党员职工回顾党的光辉历程,重温党的传统作风,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不论时代发生什么样的变化,都必须坚持和弘扬延安精神,继承革命传统,把优良传统与时代精神融为一体,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牢固竖立科学发展观,做好本职工作,履行岗位职责,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更好地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参观活动结束后,在鲜红的党旗下,老党员重温了入党誓词,新党员进行了入党宣誓,全体党员在馆前合影留念。
  在接下来的读书交流会上,全体党员职工进一步深入学习了《党章》、通读领会了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讲话精神,学习了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有关文件。通过读书活动,大家更深刻地认识到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对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意义,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在规范思想行动、加强道德修养、巩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巨大作用。
  为配合厅机关党委开展的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85周年系列活动,当晚,中心内部还组织了革命歌曲卡拉OK选拔赛,全体党员职工满怀对党、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踊跃参与,比赛自始至终洋溢着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良好气氛。

  延安,镶嵌在西北黄土高原的一颗璀璨明珠,中国革命的圣地。在这里,党的七大胜利召开。毛泽东思想正是在延安时期逐步成熟并且正式写到了党的旗帜上。

  1950年建成的延安革命纪念馆就位于延安城北的王家坪,背靠垴畔山,面对延河水。纪念馆陈列面积达3500平方米,现馆藏文物3.5万多件。陈列内容依历史顺序和专题分十个单元展出,共有历史照片600余幅,各类文物1000多件。这些照片和文物,使已逝的历史在这里重新展现。

  一件文物就是一段历史,一件文物就是一个动人的故事。置身其中,仿佛又把人们带回到那令人难忘的峥嵘岁月。

  在静谧的展厅内,随着讲解员娓娓的话语,一件件尘封在历史长河中的文物仿佛又都鲜活起来,引人回到那个金戈铁马、鼓角铮鸣的战争年代。

  在第二展厅的显著位置,陈放着一张木制的黑漆小炕桌。随着岁月的流逝,桌上的漆皮已经脱落,但由于精心保管,小桌依然完好无损。这不过是一张陕北家家都有的小炕桌,但它却被作为一级革命文物珍藏在玻璃柜中。

  时间指针推回至1936年。为了发展、巩固西北根据地,宣传党的抗日主张,红军准备经山西奔赴河北,直接对日作战。1936年2月,红军组成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东渡黄河进行东征。2月5日这一天,毛泽东、彭德怀率领东征部队来到了清涧县袁家沟,住在了农民白育才家中。为了方便主席晚上办公,白育才特意将这张他们自己吃饭用的小炕桌搬来。这一晚,毛主席伏在小桌上,凭借如豆的烛光,谋划着红军东征的战略部署。整整一夜,毛主席始终没有休息。2月6日一早,天降瑞雪,袁家沟的山山岭岭笼罩在皑皑白雪之中。工作了一夜的主席放下手中的地图,走出窑洞,远远望去,高原似蜡象奔驰,山峦似银蛇起舞,一泄千里的滔滔黄河也失去了往日的威风……第二天,毛主席伏在小炕桌上写下了著名的《沁园春·雪》。

  1945年8月,毛主席赴重庆谈判期间,把这首词书赠给了柳亚子先生。在袁家沟住了十多天后,毛主席率部继续东征。房主白育才将这张小炕桌精心保管,并作为传家宝传给了后代。1972年6月,延安纪念馆将其征回,并定为一级文物展出。

  离开第二展厅,顺陈列大厅前行,在一个展柜中,一盏小小的煤油灯映入眼帘。听讲解员说:小油灯是用铁皮制成的,表面涂了一层褐红色的防锈漆,由于高度不够,往往要垫上一个圆柱形木座。延安时期,干部、学员、群众都点这种油灯,就连中央首长晚上办公也不例外。当年,在凤凰山麓、杨家岭、枣园、王家坪等中央机关驻地,在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张闻天、陈云、彭德怀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办公桌上,都放着这样的油灯。在油灯下,毛主席写出了《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等篇篇雄文,指引着中国革命的航程;在油灯下,朱德总司令部署了一个个惊天动地的战斗;在油灯下,革命战士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油灯下,党中央描绘着新中国的蓝图。

  关于油灯,还有这样一个细节。当年,延安的物质供应极为贫乏。为了节省灯油,毛主席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都非常注意节约用油,每当他们凝神思考问题时,就把灯捻拧小,待挥笔写作时再将灯捻拧大一点。1946年8月,美国著名记者斯特朗在延安访问了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后,深有感触地说:党的负责干部住着寒冷的窑洞,凭借微弱的灯光,长时间地工作。那里没有讲究的陈设,很少物质享受,但是住着头脑敏锐、思想深刻和具有世界眼光的人。

  延安窑洞的油灯虽小,可它在沉沉夜空中却像明亮的北斗星,指引着中国革命前进的方向。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日寇的进攻和国民党的经济封锁,边区的财政经济遇到极大困难,军民陷入了物资供给的空前困境。1939年2月,边区召开生产动员大会,毛泽东指出:“饿死呢?解散呢?还是自己动手呢?”他亲笔题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是克服经济困难的惟一办法。于是,边区军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实现了丰衣足食,谱写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凯歌。展厅中的一架长不过三尺、重不足十斤的纺车,就是大生产运动的见证者。

  1940年,朱德总司令在对南泥湾进行勘察中,发现了这种纺车,立即号召开展“纺线运动”。于是,几乎被人们遗忘的纺车重又走进千家万户,走进了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同志的办公室。工作间隙,他们就坐下来摇起纺车,自己纺线。朱老总还定了一条规矩:有同志来谈工作,首先问会不会纺线。如果不会,就手把手教给他,直到掌握要领后再谈工作。为了交流经验,提高纺线的数量和质量,1943年秋天,中央机关在枣园的书记处礼堂举行了纺线比赛。那天,从重庆回来不久的周恩来和任弼时也参加了。别看他们一个右臂有残疾,一个患高血压,但两人毫不示弱,一手悠悠地摇,一手均匀地拽,一团团雪白的棉花像变戏法儿一样,一会儿就纺成了缕缕银线。比赛结束后,他俩双双获得“纺线能手”的称号。

  就这样,小小纺车摇出团团棉线,摇出了丰衣足食的新天地。从这架纺车,我们看到了在延安大生产运动中,边区军民战天斗地、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

  当年艰苦的生活,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是当年艰苦奋斗的精神却始终在我们心里。延安的峥嵘岁月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延安精神,将永放光芒。(节选自:千龙网 作者:刘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