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龙之梦写字间出租:怎样才能让中国的传统美德成为一种时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4/29 15:38:40

“以德治国”,“以德育人”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已为人所共识,并付诸于实践。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既点明了继承优良传统的重要性,又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如何对待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问题。是拒绝吸收还是全盘吸亦或是有分析有鉴别的本着“剔除糟粕,吸取精华”,综合创新,古为今用的态度,批判的继承和吸收。
扬与弃的首要态度:拿来
无可否认,道德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的,它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补充和发展,不断扬与弃的过程,其间就自然会鱼龙混杂,沙金俱下,有精华,也有糟粕。虽然面对传统道德说道:“拿来”,已无人会说不。但鉴于传统道德中良莠混杂,有的人被传统道德中的糟粕吓怕了,嘴上说“拿来”,潜意识却还心存余忌,行动上也未必一致。因此面对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强化“拿来”意识,仍是有必要的。鲁迅先生说过“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我们也不妨推而及之,没有拿来的,道德不能自成为新道德。加强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不能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它必须立足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继往开来,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如此说来,面对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我们首要态度是:拿来。
扬与弃的原则标准:剔除糟粕,吸取精华
“拿来”之后,便是放出眼光,有分析有鉴别的本着“剔除糟粕吸取精华”的原则标准,扬弃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当然,弘扬和继承优良传统美德是扬弃的主要内容,其中很现实的问题是何谓传统美德?哪些是传统美德?道德作为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荣誉与耻辱等观念以及同这些观念相适应的由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通常是约定俗成的,存在于人们的思想和观念中,即使通过文字表述,以诸如社团章程,公约,守则决议等形式存在,其内容也是比较原则,抽象,零散的。这些(特点)情况使得其要以“典籍”的形式系统,完善,全面的出现成为一种不可能。同时,也为我们澄清其中的精华,糟粕和精华与糟粕互见的道德增加了难度。当然,道德本身的形成和发展本身就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剔出糟粕,吸取精华的升华过程。但随着时代的不同,人们认识和思想的差异,以往积淀和提升而成的传统美德,已经有了人们剖析怀疑的眼光。这其实也是符合道德形成与发展原理的。
“剔除糟粕,吸取精华”是扬弃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标准和原则,“优良传统”是其弘扬和继承的着依点,确定“优良传统”必须遵循现实主义标准与弘扬时代精神相一致的原则,只能依据现实需要来加以甑别确定。
扬:传统美德
面对传统道德,我们既不能全盘否定,抛弃,也不能全盘肯定和接受,而只能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和道德建设的现实需要出发,批判的加以继承或辩证的加以扬弃。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是因为我们具有优秀的民族传统和精神,包括优秀的传统道德。在中华民族漫长的文明史中,任何道德都有一些科学性和人民性的因素,这些因素在历史过程中不断积淀和提升,构成了中华民族美德的主要内容。郭广银,罗肖泉在《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党建》2002年 第2期)中将它归纳为以下5点:1,公忠忘私的爱国主义精神;2,推己及人的人际和谐原则;3,尊道重德的道德自觉意识;4,诚实守信的处世立身品格;5,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情怀。《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学习问答》中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概括总结为如下几方面:
一 是“志存高远”,追求精神境界和向往理想人格的崇高道德理想。
二 是以集体为本位,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 是捍卫道德尊严,“守死善道”的精神气节。
四 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五 是崇尚人伦和谐的道德传统。
六 是注重道德内省和躬行践履的道德传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律己信条;“重诺守信”的信誉品格;“童叟无欺”的职业道德观念;“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刚直气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等,都是这些主要内容的表现。这些经数千年积淀,冶炼,提升,传承下来的美德,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直至今日,它仍具强大的生命力,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在现实生活中,仍一如既往的发挥着重要作用。继承和发扬这些优秀的传统道德,是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的重要精神支柱。《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就是继承和发扬了中国革命道德的光荣传统;继承和弘扬了中国古代优秀的道德传统,吸取国外优秀道德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
弃:糟粕德行
道德具有阶级性,不同的历史时代,会形成不同的道德结构形态,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道德总是统治阶级的道德。史仲文,庞毅在《透视中国的第三只眼》中认为道德结构由个人品德,家庭道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四个基本部分组成。奴隶时代,推崇英雄主义,最强调个人品德;封建时代,最重视家庭道德,所谓百事孝为先;资本主义时代,适应工业发展规律,最重视职业道德;而当今之世,有特别强调社会公德的历史倾向。每一个时代的道德作为它特定时代的上层建筑规范的组成部分,它必然受到特定时代经济基础的制约,为特定时代的政治服务,因而具有历史局限性。中国历史长期处于封建时代,可以说,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是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宗法社会的产物,其落后和保守的成分是难以避免的。笔者认为,按道德的性质和内容来划分,这些不良道德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主要几类:
1. 以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相适应的自给自足和重农轻商的思想认识。
2. 以宗法社会相适应的君臣,长幼,贵贱,门第等森严的等级心理意识。
3. 以儒家“礼治”,“仁治”思想相匹配的“重德轻法”,“德主刑辅”的道德思想及法律意识。
4. 与民族团结背道而驰的民族优劣论及以民族为中心的民族本位论。
5. 与男女平等相对立的男尊女卑,男贵女贱的性别歧视的道德思想及大男子汉主义的思想意识。
6. 以封建专制统治相应的君主,族长,家长等专制思想。
7. 不加区分的忠君,忠夫,忠于门派团体的“愚忠”思想。
8. 不偏不倚,不好不坏,畏前畏尾的中庸之道。
9. 以金钱、权力、爱情、享乐等单一内容定位人生价值的思想。
例如,“德主刑辅”,“仁治”,“以礼治天下”在一定程度上轻视了法律的作用,把法律同道德割裂开来,部分人法律意识的淡薄不能说与此无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刑不上大夫”等道德原则,割裂道德关系中权利义务的统一,造成了社会生活中道德专制,男女不平等,等级观念较为严重等现象。等等,不一而足。以上糟粕德行滋生于当时腐朽土壤,是有那个时代的阴暗相合拍的。这些腐朽没落,侵蚀心灵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习俗,是与新型的社会主义道德格格不入的,也是与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文化所不相容的。这些糟粕道德,都是我们应该深刻批判和否定的,是我们应当从传统道德中批判抛弃的成分。
辩证扬弃:精华与糟粕互见的道德
很显然,对任何事物都不能一分为二,通过正反两方面来加以评价。道德也一样,我们不能说,传统道德除了精华部分,就全是糟粕部分。其实,它远比这个复杂得多,有些传统道德往往具有精华的成分,也有糟粕的成分,有时,二者还难舍难分的缠在一起,对此类传统道德,我们更要放出眼光,有分析,有鉴别的去吸取其中的精华部分,抛弃其中的糟粕部分。如重人际关系的中人情,友情,亲情道德观念,本该去倡导,但过分的强调,也会造成诸多负面影响,像靠人情办事,以情代法等之类。又如,精忠报国,忠于国家,报答国家本该提倡,但对于“愚忠”的忠君思想,忠于团体,忠于门派的思想却是应该抛弃或商榷的。
发展的眼光:立足现实,放眼未来
对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无论是扬还是弃,都必须树立科学的对待态度,也就是有分析有鉴别的“剔除糟粕,吸取精华”的批判继承态度。从现实的国情出发,从现实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出发,从现实的需要出发,对传统道德进行认真的梳理总结,分辨和提炼出适合当今时代的优秀道德传统,加以继承和发扬,同时抛弃腐朽和反动的道德传统。另外,要用发展的眼光,态度,在对传统道德进行取舍选择之后,对取来的传统美德,也应依据现实情况作出创造性的补充,拓展和按照时代的要求,注入与新时代相适应新道德内容。只有这样,才能让弘扬优良传统时代精神相统一,才能让扬弃后的道德既体现优良传统,又反映时代特点,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才能建立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配套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并使之成为全体人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