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学会论文格式要求:古代礼仪(中西方)和现代礼仪的对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4/29 14:25:49
最好有服饰,饮食,晋见(朝拜),结婚.....
最好什么都有...详细就好...

德育的内核是为现代人的精神世界找到支柱,构建现代化的价值体系,强调对人的终极关怀,汲取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大胆吸收外来先进文化,建设全人类的现代化的精神文明,努力创建现代化的道德、观念、文化体系。
我们必须充分地认识到价值多元化是全球一体化所引起的激烈振荡中的必然现象,是人类历史走向世界历史过程中剧烈碰撞的必然反应,是传统与现实,民族与世界,先进与落后之间冲突与融合的必然过程,历史的进程总是螺旋型上升的,是从多元分化走向融合统一的。

德育的现状,不是缺乏对多元的认同,而是缺乏对现代化价值体系的思考和构建,是让人迷惑于无路可通,是让伪科学、腐朽的封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左的思潮、计划经济意识等等大行其道,是使民族无凝聚的精神支柱,难以跨越现代化的鸿沟,是对信仰、价值观不敢理直气壮,步步后退(到了大学还在进行" 七不" 规范教育),绕道而行,不敢正视的鸵鸟主义大兴,是如同建立在沙砾上的城堡,缺少了真正的坚实的根基。

面对价值多元化的社会,我们可以采取价值相对主义的观点,默认多元的价值观的共存,但更应促进多元之间的融合,树立现代化的观念,反对落后腐朽的价值观," 去伪存真,去污存精".

现代化的价值体系就是一切都必须在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接受检验,以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标准和" 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之统一为标准,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现代化的养分,审视文化传统,鲜明民族特色,悦纳先进的外来文化,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围绕终极关怀的一系列整合的价值观念体系。

我们要做的是:理直气壮地构建现代化的价值体系,义无反顾地树立现代化的" 主流价值" ,改革德育内容、方法、指导思想,汲取中外文化精华,为现代人指明精神的出路。
人生的意义、人生的终极始终是缠绕每个人的一大难题。道德教育实践中人们既已不再关心" 大道理" ,那么对这些难题实际上是绕道而行的。然而包括终极关怀在内的许多人生课题又具有不可回避的性质,没有系统和自觉的德育去关心它,它就会让每一个个体盲目、自发,因而极可能失败地解决。于是许多人选择了庸庸碌碌、麻木不仁的生活;一部分人在价值失落中倍感苦恼而无所着落;而另一个极端则是丧失价值目标(" 丧尽天良" )后的无所顾忌的恶性犯罪行为。在今天,旧的信仰体系(极" 左" 的政治狂热)已经消散;新的信仰体系(理性和" 科学" 的终极价值目标)在许多人身上又尚未建立,这种真空状态造成了一系列社会和教育上的病态。人们在德育目标的设定上往往对关怀和终极关怀缺乏理直气壮的规定,而在德育内容的实际安排中则往往完全回避了这一领域。这一内容上的缺失的危险性将日益明显。
中国目前存在的最大的矛盾是改革过程中的公正或公正程度问题。从社会的道德秩序来看,中国目前的状况是非常令人担忧的。中国何以没有自觉地确立公正原则,在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时段,是最需要道德支持的,为何反而失去了道德秩序?回答就是:我们今天改革中所有的社会生活,其背后缺少深层的价值理念的支撑。虽然是在近20年中国真正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才暴露出了问题,但这却是一百多年来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真正的缺失。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中国传统的价值系统受到挑战,失去了原有的统摄用,而适应现代化的新的价值理念却始终未能确立。换句话说,未能完成从传统向现代社会过渡所需要的价值置换。一百多年的空缺终于累积成今天横在我们面前的障碍。在中国传统的话语系统中,价值理念一般被表述为" 体" ,而据此设置的制度系统和物质技术层面的东西为"用".在价值空缺的意义上,可以说,我们在无" 体" 的状态下摸索了一百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