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教育导论自考试卷:诸葛亮为何用兵如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4/29 01:03:38

自古到今,用兵征战,运用智慧或韬略的精彩战例不计其数,但达到艺术用兵者无几人。在中国历史上能指挥千军万马驰骋疆场,所向披靡的有秦之蒙恬、汉之韩信、李广,唐之李靖、宋之太祖,再往后还有成吉思汗,这些人都是能征善战的高手。而在这屈指可数的兵家奇才中,能达到艺术用兵的更是难能可贵,诸葛亮就是极为突出的一位。同时他也是我国古历代将帅中知名度最高,最为令人耳熟能详,津津乐道的智慧的化身。他不仅以能征善战而著名,更以智慧高超、谋略过人而被世人传颂。诸葛亮是一位智将、仁将、儒将、名将。他一生运筹帷幄、高瞻远瞩、足智多谋,确实是一位了不起的军事谋略家。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蜀汉琅琊郡阳都人(今山东省沂水县)。少年时父母双亡,逐随叔父玄避乱荆州。“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常自比管仲、乐毅,其智谋为大家所公认,人称“卧龙”。刘备三访其庐,诸葛亮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即占据荆、益二州,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天下的建议。深得刘备的赞赏,自此成了刘备主要辅佐。后助刘备败曹操于赤壁,佐定益州,使蜀与魏、吴成鼎足之势。曹丕代汉为帝后,刘备也称帝,诸葛亮出任丞相,总理国家大事。后主即位,诸葛亮受封武乡侯,建立丞相府以处理日常事务,又兼任益州牧。总摄全国的军、政、财,大小事务。诸葛亮一生南征北战,七擒孟获、六出祁山,不仅在进攻上出色的诠释了中国兵法的精髓,更在退兵方面上演了绝世的用兵艺术。

  中国兵法中极讲究用兵之道,而在各种用兵之法中,又独尊“计”、“谋”、“算”。《孙子兵法》中说,“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沉于无算乎!吾以次观之,胜负见矣。”杜牧注,“庙算者,计算于庙堂之上也。”“庙算”是指在庙堂上做出的战略决策。也就是说优秀的军事指挥家在战前就要做出胜人一筹的决策,在这方面诸葛亮做的就尤为出色。在《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中曹操差夏侯敦引兵十万,杀奔新野。诸葛亮命令关羽引一千军往豫山埋伏,军来而不敌,只待粮草。看南面火起,便纵兵焚其粮草。命令张飞引一千军去安林背后山谷中埋伏,见南面火起,便向博望城旧屯粮草处纵火烧之。又命令关平、刘封引五百军,预备引火之物,于博望坡后两边等候,至初更兵到,便可放火矣。命令赵云为前部不赢只输,甚至还吩咐主公刘备自引一军为后援。自己却与糜竺、糜芳引五百军守县。并命令孙乾、简雍准备庆喜筵席,安排功劳簿。

  从诸葛亮的排兵布阵可以看出他是多么的自信,就只等着夏侯敦率领于禁、李典等十万曹兵自己往包围圈里钻了,最后曹兵直落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有诗赞叹这一战道:“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1可见这一战对历史的发展具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从而也更加突出了诸葛亮庙堂高算,决胜于千里之外。

  火烧博望坡之后,诸葛亮立刻认识到曹兵会再次杀来,便乘胜利之势,再次巧妙部署,这才上演了二次火烧曹军的好戏。正如《太公兵法》中认为,主帅心中要有主见,看到有利时机,要抓住不放,毫不迟疑,大胆决断。正所谓“善战者,居之不挠,见胜而起。”《三国演义》第四十回曹仁、曹洪引军十万为前队,更有许褚引三千铁甲军为前锋杀奔新野。面对如此严峻形式诸葛亮并不慌张,他先教关羽引一千军去白河上流埋伏。用装满沙土的布袋遏住白河之水,只戴下流人喊马嘶,便放水淹之,并顺水杀下来接应。又唤张飞引一千军去博陵渡口埋伏。此处水势最慢,曹军被淹,必从此逃难,可便乘势杀来接应。又唤赵云引军三千,分为四队,自领一队伏于东门外,先于城内人家多藏硫黄焰硝引火之物。来日黄昏后,但看风起,便令西、南、北三门伏军尽将火箭射入城去;待城中火势大作,却于城外呐喊助威,只留东门放他出走。便可于后击之。天明会合关、张二将,收军回樊城。再令糜芳、刘封二人带二千军。一半红旗,一半青旗,去新野城外三十里鹊尾坡前屯住。一见曹军到,红旗军走在左,青旗军走在右。他心疑必不敢追。只要看到城中火起,便可追杀败兵,然后却来白河上流接应。

  诸葛亮如此布置,意义何在?其意义就在于诓敌入郭,三面攻城,而独放东门。城中火起,城外阻击,一举歼灭。结果也正如诸葛亮所料,“曹仁领兵到城下时,只见四门大开。是夜火起之时,更胜前日博望烧屯之火。曹仁闻说东门无火,急急奔出东门。军士自相践踏,死者无数。”刚刚脱离火海,身后又有追杀,先逢赵云引军赶来混战,又遇糜芳、刘封引军截杀。到四更时分奔至白河边,却又撞着关羽在上流令军士一齐掣起布袋,水势滔天,曹军人马溺死者极多。最后再遇张飞时,已兵将无几也。

  一条计策,从头至尾,天衣无缝,安排之周密,简直无懈可击。而诸葛亮最为绝妙之处却是连续两次使用火攻,恐怕其高人一筹之处也就在于此了。两次用火,两烧曹军,一连串的埋伏,一连串的阻击。我们从中不难看出诸葛亮布置的何等周详。这两烧曹兵,不仅表现出他高超的用兵能力,更表现出作为一个军事指挥家所拥有的出众的战事预见能力。而在他的“庙堂神算”中最为令人津津乐道的恐怕要数“智算华容道”了。

  这智算华容道一段可谓三国演义中最经典的一段,在第五十回中面对赤壁之战即将结束,曹军败退,孙刘两家各自抢占胜利战果之时,孔明妙算华容道。孔明派赵云带三千军马,渡江径取乌林小路,拣树木芦苇密处埋伏。戴曹操来时就半中间放起火来。虽然不杀他尽绝,也杀一半。又唤张飞领三千兵渡江,截断彝陵路,去葫芦谷口埋伏。来日雨过,曹操必然埋锅造饭。只看烟起,便就山边放起火来。又唤糜竺、糜芳、刘封三人各驾船只,绕江剿擒败军,夺取器械。

  诸葛亮安排了一圈,却全然不睬关羽,实际是在激他。因为诸葛亮深知此役无论是子龙伏兵乌林,还是翼德隐兵葫芦谷口都只是为曹操兵败华容做个铺垫,而此役真正的主角正是关羽。待云长请战时,诸葛亮才步入正题,“云长勿怪!某本欲烦足下把一个最紧要的隘口,怎奈有些违碍,不敢教去。”他知云长会问,便道出曹操与云长的旧恩。“昔日曹操待足下甚厚,足下当有以报之。今日操兵败,必走华容道;若令足下去时,必然放他过去。因此不敢教去。”此语一激,果然奏效,云长当即立了军令状。孔明曰:“云长可于华容小路高山之处,堆积柴草,放起一把火烟,引曹操来。”云长曰:“曹操望见烟,知有埋伏,如何肯来?”孔明笑曰:“岂不闻兵法‘虚虚实实’之论?操虽能用兵,只此可以瞒过他也。他见烟起,将谓虚张声势,必然投这条路来。将军休得容情。”云长领了将令,引关平、周仓投华容道埋伏去了。刘备深知关羽性情,只恐端的放了。而此时诸葛亮才倒出此中玄机,“亮夜观乾象,操贼未合身亡。留这人情,教云长做了,亦是美事。”玄德曰:“先生神算,世所罕及!”

  正像《太公兵法》中说,“兵有胜于朝廷,有胜于原野,有胜于市井。”“胜于朝廷”,就是说在朝廷上就要做出战胜敌人的决策。在这里,诸葛亮不仅预见到了曹操兵败的必然,更预测到了曹操必走华容道这一事实。可曹操又不能就此殒命,因为刚刚统一的北方还不稳定,曹操一死,必然引发又一场北方大动乱,百姓又要遭受战争之苦。这与我国现代史中著名的“西安事变”相似,当时全国虽是形式上的统一,却毕竟是统一的。当时若除掉了蒋介石,国民党内部必然分裂,一场全国动乱不可避免,百姓就会遭受大规模战争之苦。而在两千年前的三国时代能有如此大局眼光的人物,不可不谓之高人也。既然不能除掉曹操,何不让关羽卖个人情?既挽救了北方的百姓,又制住了傲慢的关羽(因关羽立了军令状),诸葛亮庙堂之算可谓妙到了极点。

  中国兵法还认为,自然地理条件是战略上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占据有利的战略地域,充分利用地形地利条件,才能保证战争的胜利。《孙子兵法》也指出:“料敌制胜,计险隘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强调战略指导者,要根据敌我强弱形势,选择有利的战略地域,利用地形地利条件做出正确的决策。

  诸葛亮一生的用兵,对兵法的诠释更是达到了完美。在《三国演义》第九十回,诸葛亮第七次擒孟获之役中,孟获请来乌戈国主的三万藤甲军助阵。“蜀兵以弩箭射到藤甲之上,皆不能透,俱落于地;刀砍枪刺,亦不能入。”面对如此现状,诸葛亮深为苦恼。他必须想出办法战胜刀枪不入的藤甲兵,而唯一的办法就是火攻。因此,诸葛亮特意选择了地形,以期诱敌深入,完成攻势。他令土人引路,自乘小车到桃花渡口北岸山僻去处,遍观地理。山险岭峻之处,车不能行,孔明弃车步行。忽到一山,望见一谷,形如长蛇,皆光峭石壁,并无树木,中间一条大路。孔明问土人曰:“此谷何名?”土人答曰:“此处名为盘蛇谷。出谷则三江城大路,谷前名塔郎甸。”孔明大喜曰:“此乃天赐吾成功于此也!”遂回旧路,吩咐马岱备黑油柜车十辆,竹竿千条,柜内之物,如此如此。率兵把住谷两头,依法而行。吩咐赵云去三江大路口守把。吩咐魏延引兵去桃花渡口下寨,如蛮兵渡水来敌,便弃寨望白旗处而走。限半月内,连输十五阵,弃七个寨栅。若输十四阵,也休来见我。

  诸葛亮为了引藤甲兵入盘蛇谷,可谓用心良苦。首先是让魏延连输十五阵,连弃七个寨栅,甚至命令说少输一阵都休来见我。诸葛亮为什么如此安排呢?实际上还是担心蛮兵不上当。事实正如他所料,孟获与乌戈国主对他的埋伏很有提防。他们曾商量好“但见山谷之中,林木多处,不可轻进。”交战的初期也正是如此,蛮兵“于路但见林木茂盛之处,便不敢进。”但当他们连胜了十五阵,夺了七个营寨,蜀兵望风而走时,以为“诸葛亮已是计穷;只此一进,大事定矣!”这才放松了警惕,一步步进入了早已为他们设下的包围圈。“赶到谷中,见数十辆黑油柜车在当路。乌戈国主兀突骨大喜,催兵追赶。将出谷口,不见蜀兵,只见横木乱石滚下,垒断谷口。忽见大小车辆,装载干柴,尽皆火起。兀突骨忙教退兵,只闻后军发喊,报说谷口已被干柴垒断,车中原来皆是火药,一齐烧着。兀突骨见无草木,心尚不慌,令寻路而走。只见山上两边乱丢火把,火把到处,地中药线皆着,就地飞起铁炮。满谷中火光乱舞,但逢藤甲,无有不着。将兀突骨并三万藤甲军,烧得互相拥抱,死于盘蛇谷中。

  此役虽有些悲惨,但却再次证明了诸葛亮的用兵能力。他总能想你所想,料你所料,这的确是旁人所不及的。他的计谋并不是简单的诱敌深入、设下埋伏,而是一套连环的计策,将敌人诱致自己理想的地形中,一举歼灭。

  中国兵法除了强调地形,还强调以兵力集中之势,战胜兵力分散之敌,即以我之实,攻彼之虚。明代冯梦龙编纂的《智囊》一书中,在记述孙膑“驷马之法”处有一按语,“唐太宗尝言:‘自少经略四方,颇知用兵之要,每观敌阵,则知其强弱,常以吾弱当其强,强当其弱。彼乘吾弱,奔逐不过数百步;吾乘其弱,必出其阵后反而击之,无不溃败。’盖用孙子之术也。”毛泽东读此评点道:“所谓以弱当强,就是以少数兵力佯攻敌诸路大军。所谓以强当弱,就是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以五六倍于敌一路之兵力,四面包围,聚而歼之。”用兵的法则就是避开敌人之实,攻击敌人之虚。这关键在于掌握战略上的主动权,驾驭战争形势的变化和善于发现、造敌人之虚,适时攻击。

  诸葛亮在这方面也做的尤为突出。《三国演义》第九十八回,诸葛亮就上演了一出“抓住敌人之虚,佯攻偷袭”的好戏。当时诸葛亮正愁陈仓不可轻进,先令人去哨探。回报说:“陈仓城中大将郝昭病重。”孔明曰:“大事成矣。”遂唤魏延、姜维二人领五千兵,星夜直奔陈仓城下;如见火起,并力攻城。二人俱未深信,又来告曰:“何日可行?”孔明曰:“三日都要完备;不须辞我,即便起行。”随即又唤关兴、张苞附耳低言二人也受计而去。实际上郝昭病重,陈仓防御松懈这一事实,并不只有诸葛亮看到,魏军中郭淮也十分焦急,他令大将张郃星速前往救援。所以说这已成了一场比速度之战。当郝昭正呻吟之时,蜀军已攻至城下。时各门火起,城中大乱,昭听知惊死。蜀兵一拥入城。魏延、姜维领兵到陈仓城下时,并不见一面旗号,又无打更之人。二人惊疑,不敢攻城。忽听得城上一声炮响,四面旗帜齐竖。只见一人纶巾羽扇,鹤氅道袍,大叫曰:“汝二人来的迟了!”二人视之,乃孔明也。孔明谓二人曰:“吾打探得郝昭病重,吾令汝三日内领兵取城,此乃稳众人之心也。吾却令关兴、张苞,只推点军,暗出汉中。吾即藏于军中,星夜倍道径到城下,使彼不能调兵。吾早有细作在城内放火、发喊相助,令魏兵惊疑不定。兵无主将,必自乱矣。吾因而取之,易如反掌。兵法云:出其不意,攻其无备。正谓此也。”

  在此役中,诸葛亮完美的运用了以实击虚的战术。他先声明派魏延、姜维三日内准备好军马进攻陈仓,而实际上这只是虚晃一抢、麻痹敌人,让陈仓城守将以为还有至少三天可以准备。诸葛亮却随关兴、张苞军中,暗出汉中,星夜倍道径到城下,使敌军来不急调兵。诸葛亮用计虚虚实实,真真假假,集中兵力攻击毫无准备的分散之敌,以我之实,攻彼之虚,真正将兵法灵活运用在了战争之中。

  驱得胜之师,决战千里之外,古来将领多有之。但退兵之师,得以全军而返者,古今少有也。正所谓进兵难,退兵更难。进兵时气势正旺,退兵时总不免失落。行军未果,半途而归,既有自军失去斗志之危,又有敌军乘势掩杀之险。故退兵时对军队调度的得力与否,也是评价一个军事指挥者的重要因素。在这方面吃到败仗,甚至全军覆没的也大有人在。例如战国中期孙膑“围魏救赵”,惊得庞涓引军回救,途中遭齐军伏击,“与齐战於桂陵”,几乎全军被歼。一代霸王项羽也遭到同样的结局,“汉王复使侯公往说项王,项王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项王许之,即归汉王父母妻子。军皆呼万岁。”就在项羽东归时,“汉王乃追项王至垓下。”只落得一代英雄兵败身亡。可见,退兵并非易事,指挥不当,就会导致全军覆没,从此也便失去重整旗鼓的机会。而相比之下,诸葛亮在这方面则是做的最为杰出的一位。他不仅在退兵中将兵法完美的运用,而且还使退兵之术升华为用兵的艺术。

  诸葛亮第一次退兵是在《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当时街亭已失,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兵,也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而魏军则有司马懿统帅的十五万大军。当时众官闻讯,尽皆失色,唯独孔明镇定自若。他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而魏军至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司马懿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一童子,手捧宝剑;右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傍若无人。司马懿见状命令军队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诸葛亮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众皆惊服曰:“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

  诸葛亮此次用兵,看似冒险,实际上也是非常细心谨慎的。他早已料到司马懿深知自己不善用险之事实,并抓住司马懿多疑心理,空城弹琴,以静制动。正如《孙子兵法》中云“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诸葛亮巧设“空城计”,使司马懿疑其有伏兵,不敢冒入。此番“空城计”与古往今来任何一个“空城计”都不尽相同,可以说孔明版的“空城计”,真正为世人诠释了中国兵法的神奇和奥妙。如果说“空城计”是对中国兵法的巧妙运用,那么“减兵添灶”之退兵法则是对中国兵法的艺术再现。

  在《三国演义》第一百回中,孔明收得胜之兵,回到祁山时,永安城李严遣都尉苟安解送粮米。苟安好酒怠慢,违限十日。孔明令武士杖其八十而放之。苟安心中怀恨,投降魏军。司马懿吩咐他“回成都布散流言,说孔明有怨上之意,早晚欲称为帝,使汝主召回孔明。”苟安允诺,径回成都,见了宦官,布散流言,说孔明自倚大功,早晚必将篡国。宦官入内奏帝,后主下诏,宣孔明班师回朝。即遣使赍诏星夜宣孔明回。孔明仰天叹曰:“主上年幼,必有佞臣在侧!吾正欲建功,何故取回?我如不回,是欺主矣。若奉命而退,日后再难得此机会也。”姜维问曰:“若大军退,司马懿乘势掩杀,当复如何?”孔明曰:“吾今退军,可分五路而退。今日先退此营,假如营内一千兵,却掘二千灶,明日掘三千灶,后日掘四千灶:每日退军,添灶而行。”杨仪曰:“昔孙膑擒庞涓,用添兵减灶之法而取胜;今丞相退兵,何故增灶?”孔明曰:“司马懿善能用兵,知吾兵退,必然追赶;心中疑吾有伏兵,定于旧营内数灶;见每日增灶,兵又不知退与不退,则疑而不敢追。吾徐徐而退,自无损兵之患。”遂传令退军。

  司马懿只待蜀兵退时,一齐掩杀。正踌躇间,忽报蜀寨空虚,人马皆去。懿因孔明多谋,不敢轻追,自引百余骑前来蜀营内踏看,教军士数灶,仍回本寨;次日,又教军士赶到那个营内,查点灶数。回报说:“这营内之灶,比前又增一分。”司马懿谓诸将曰:“吾料孔明多谋,今果添兵增灶,吾若追之,必中其计;不如且退,再作良图。”于是回军不追。孔明不折一人,望成都而去。次后,川口土人来报司马懿,说孔明退兵之时,未见添兵,只见增灶。懿仰天长叹曰:“孔明效虞诩之法,瞒过吾也!其谋略吾不如之!”

  孙膑擒庞涓,用的是添兵减灶之法。但诸葛亮并没有简单的模仿,而是使用相反的方式,用减兵添灶之法,骗过司马懿,得以全军退回到汉中,使“蜀兵不曾折了一人”。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最为杰出的军事家。纵观他初出茅庐后指挥的战例,如初用兵便两烧曹兵,赤壁鏖战中神奇借东风。妙算华容道,计取荆州城。取西川,建蜀汉。七擒七纵蛮王孟获,盘蛇谷火烧藤甲兵。南征北战,六出岐山,百十战役,奇计连篇。既有出奇制胜,又有诱敌伏击;既有连环进攻,又有奇妙退兵;既有兵法的标准模板,又有战术的灵活运用。他那高超的用兵技巧,出神入化的用兵艺术,无不表现出了他在军事方面的超人天赋,诸葛亮也不愧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谋略家,其战例无一不是军事艺术的杰作,值得后人好好总结和研究。

  详见http://ny-edu.net/dispbbs.asp?boardid=26&id=828&page=1

  总结:
  1.诸葛亮勤于思考,注重革新军械、装具。研制了一发十矢连弩和适应山区运输的木牛流马等作战工具。并改进钢刀,增强了蜀军战斗力。好兵法,推演阵法作“八阵图”,为后世传扬。

  2.在治军方面,诸葛亮重视部队的节制和训练,主张以法治军,讲究为将之道。

  3.作战时,诸葛亮用兵力主审时度势,谨慎从事;每战力求速决;重视后勤,常年派官兵千余整修都江堰,确保军粮生产;每次退却时都十分慎重,采取在山地设伏等手段,以掌握主动,保证安全。

  4.战略上,诸葛亮未出世便知天下三分,他在《隆中对》对当时形式的分析可谓高瞻远瞩;而且善观大势,始终坚持联吴抗曹,致蜀汉得与魏、吴鼎立。

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

因为作者就是这么写的
没办法

因为罗贯中喜欢他!~
回答者:周瑜の公瑾

同意这个答案

因为罗贯中喜欢他!~

有威信~~~~~~~~~~~~~~~~~
足智多谋~~~~~

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