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老了最好听的版本:那有关于知青,文革时期的小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5/02 00:23:47
我喜欢读关于关于知青的文学 可是自己找不到
希望大家帮帮忙

都梁的《血色浪漫》http://www.wxjia.com/htmpage/4/1542/content/
老鬼的《血色黄昏》http://book.sina.com.cn/nzt/lit/xuesehuanghun/
这2本我都看过,非常的不错。

“知情文学”(或“知情小说”)是用来描述一种文学现象的概念。作者一般都是“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作品内容主要是文革中的遭遇或返城以后的情况。
推荐几本:
1.王安亿的《本次列车终点》、《69届初中生》
2.铁凝的长篇小说《大浴女》
3.梁小声的《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雨》、《雪城》
4.卢新华的《伤痕》
5.郭小东《中国知青部落》
6.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
7.从维熙的中篇《大墙下的红玉兰》
8.张洁的中篇《爱,是不能忘记的》
9.王蒙的《布礼》、《蝴蝶》。

做知青的日子
景沫竹
每当我驱车走到八达岭角下时,总有一种说不明白的兴奋,无论那山是苍翠的还是荒凉的,我都能感到它很亲切,仿佛是回到了阔别已久家乡一样。那是因为在我的生命里曾经有五年,也就是说有1825天,是在那大山深处长过的。现如今,每每想起那做知青的日子,总是很有感慨的和朋友们说,那些日子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日子。
从城市到农村,从学生到农民,这样一个巨大的反差,突然一下子降到一个只有17岁的小姑娘头上,那时的我根本不知道下乡是怎么一回事,一种青春期的叛逆,想早些离开家庭,离开父母严厉的教育,想试一下自己的独立能力。就这样,我成了一名光荣的知青。
做知青的日子真的是很苦,可也很快乐。有两件事我至今难忘:
抗旱
1976年的春天特别的干旱,生产队组织社员们担水点种,就是从村里挑水到山坡上,挖一个坑,浇一碗水,种一粒玉米种子,(我插队的地方是在大山深处,没有平地,庄稼都种在山坡上,没有水。)我和其它社员一样从村里挑水上山坡,社员们挑水走的慢慢悠悠,还时不时地从左肩换到右肩,而我却不会,肩上的压力越大,脚下的步子越快,走不了多远就停下来休息,揉一揉压的很痛的肩膀,有人过来了还装出一脸不在乎的样子,生怕贫下中农们说我吃不了苦,娇气。挑了两趟,我的肩上就象是压了一座山似的,越来越重,脚步也越来越乱了,上面肩痛,下面脚痛,不敢坐下来休息,强忍着,趁回到村里挑水时,上趟厕所,多磨曾一会儿。中午休息时,看看又红又肿的肩膀,心里很委屈。要命的是下午一出工,扁担一上肩,我“呀”的一声叫了出来,那种痛上加痛的滋味用文字很难说出来,那一下午怎么难过是可想而知了。到了晚上收工回家洗脸时才发现,衬衣和肩膀的肉皮粘在了一起,脱不下来了,忍了几次也没有拽下来,最后还是房东大婶用唾沫拍在我的肩膀上,一点一点撕下来的,昏暗的灯光下肩膀上渗出一层似油似水的小珠。我没事了,大婶却哭了。
秋收
下去的第一年,觉得农村的一切都很新鲜,从春播到夏锄,再到秋收,这个过程是实实在在的,有苦、有累,却奠定了收获的基础,尤其是到了秋收的时候,那种感觉是再好不过了。
到了九月末,山里美极了,山上的草黄了,山坡的庄稼该黄的黄了,该红的红了,该弯腰的弯腰了,空气里弥漫着果实的清香,社员们就忙着往回收粮食了。这个季节,我们就拿一把镰刀出工,不是割高粮,就是割谷子、割粟子,谷子和粟子割后要捆成捆儿,一个一个立在地里,很整齐,很好看,收工时背回村里,放在场院上晒干后脱粒。到了十月初,村子里就更热闹了,场院里的庄稼放不下了,就堆在街边,村民们自家的玉米剥了皮晒在房顶上、屋檐下,金黄金黄的。村子里不分时候的有装满庄稼的马车回来,整个村庄笼罩在丰收的喜悦中。吃完晚饭,社员们主动到场院上加班,场院上高高挂起一盏很亮的灯,脱粒机不停地转着,旁边堆起越来越高的谷子,机器转的欢,旁边的社员铲的也快,,脱出来的谷子有小山一样高了,再安上一台谷风机,机器一开,谷子从一边进去,从另一边高高地扬出来,一条优美的抛物线固定在空中,尘土随微风吹到远一点的地方,饱满的谷子重重地落在了场院中间,接下来就是排成队的社员们拿着口袋装粮食了。星月当空,已是后半夜了,生产队的大喇叭响起来了“社员们注意了,听到广播后到东场院去分谷子”。随后的脚步声和笑声震碎了山村夜的宁静。谷子还没扛回家,大喇叭又喊起来了“社员们注意了,听到广播后到南场院去分黄豆”。这样的广播在那个季节多是在后半夜响起。村民们往往是刚钻进被窝,就又兴奋的爬起来。天亮了,村民们一个个精神饱满,红光满面地走出家门,又重复着昨天的劳动和快乐。
到了十月下旬,山里的天气就很凉了,夜幕降临后,年长一点的社员们手拿垫子,身披棉袄聚集到场院上,三五成群地围坐在一起,开始搓玉米了。年轻人不愿意挣这样的工分了,粮食收回来了,他们也要收回爱情。
这就是我做知青的日子。31年过去了,现在在大都市的生活节奏加快了很多,尽管生活、工作都现代化了,可我再也没有体验过做知青时那快乐无忧的日子和心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