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潘谷西笔记:对舒婷《馈赠》的理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4/28 22:57:25

这首诗描述的是诗人自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理想,它似乎非常含蓄,但全诗都很明显地在抒发诗人自身的抱负和志向。

  “诗言志”。诗人的自我,包含了“我的全部感情”。它既然“都是土地的馈赠”,那么诗人就要把它还给大地,还给人民。

  诗人的自我是一个多元的整体,分解为“梦想”、“快乐”与“悲哀”,表现了诗人对美的具体追求和向往。

  “池塘”的梦想荡漾着感情之波涛,使想像饱含水份,浸透了心灵的汁液,有血,也有泪,有美好,也有痛苦,有思念,也有幸福。诗人认为“生存不仅映照天空”,还要抒发她的情思。按她的理解,艺术的生命在于“我表达了自己”,在于“缘着树根我走向叶脉”——通往内在心灵的途径才是诗的道路。她以感情的汁液哺育了“垂柳和紫云英”,那柔美的情思,决不乏生机与活力。

  “阳光的快乐”燃烧着理想的火焰,阳光单纯、朴素,却普照万物,洋溢着生机。光明的理想使“我简单而又丰富”,具有深刻的“内涵”。它能以“金色的”火照亮生命的行程,点燃爱的火把,点燃光明的火把,它能以“翠绿的歌”唱出生命之理、人生之歌,因为美不仅在心灵,而且也在理想。

  “侯鸟的悲哀”充满了追求者的苦痛、徘徊与愁怨。美需要艰辛的探索。不“忍受一切艰难失败”就不会达到“温暖、光明的未来”,没有追求,没有“热爱”,就没有诗。要“深入所有心灵”,要进入“所有年代”,就得不断振起“流血的翅膀”,飞向“春天”。

  “池塘”、“阳光”和“侯鸟”是“我”的三个变奏,它们奏响了一个奉献与追求的艺术主题,其中饱含着诗人的渴望、自信和艰辛。最终,诗人的自我意识,总是要归为“大我”与“小我”在心灵上的体系,诗人的审美理想,总是包含着人生的理想和艺术的规律。

  因此,《馈赠》是艺术家深沉的自我反思,也是诗人纯情的求索之歌。

对舒婷的短诗《馈赠》的剖析中叙说的是诗评家自己对于当今诗歌的真知卓见,该诗评既没有滞留在就诗论诗上,也没有抛却诗作这一本体而无限地延伸开去。如此一来,诗评所昭示的就是诗评家对于新诗的流向以及对于新诗的现代化等诸多理论命题的思考。当然,贯穿于其中的是诗评家那流动不居的生命之流的高亢旋律。这样一种观照结果是,理论的思维在生命感性力量的驱动下,冲决了清规戒律的束缚,紧紧伴着时代的脉搏,和诗歌的艰难蜕变一起,完成了自我理性世界的重构。这里,诗评家似乎是借助《馈赠》之流,扬自我生命之帆、行自我的生命之舟。从这种意义上说,既是《馈赠》选择了诗评家,也是诗评家选择了《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