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电视剧续写明萌文:跪求关于‘严州虾灯’的资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5/08 06:34:43
再求‘严州虾灯’的制作方法!

严州露抬、严州三江渔火、十响锣台、泥塑壁画……在为期半个月的民间艺术普查中,建德市有着1700多年历史的梅城古镇,捧出一份厚实的文化家底,共涉及民间表演艺术、民间造型艺术两大类十多项。

而对于有着古镇情结的梅城人来说,此番文化寻根不仅将散落民间的各项艺术记录在册,有机会重见天日,更重要的是深刻体味出家乡古
镇丰厚的文化内涵来。“我们很多民间艺术看似式微,可生命力仍很顽强,或在小巷里弄传唱,或隐于山间流传,其艺术常青的原因,多源于汲取了脚下营养丰富的文化土壤。”全程参与此次普查的镇文化站何樟昀说。

露抬上街,仿佛明星巡演

一个多月前,梅城镇文化站的文化员何樟昀和文化馆的同志根据市里安排,下到各村进行民间艺术普查保护工作。在随后的半个月时间内,他的足迹踏遍了所辖的27个村,连他自己都想不到,这次收获会有如此之大:“我们摸清了涉及民间表演艺术、民间造型艺术两大类十多项民间艺术。严州十番、严州三江渔火、严州断龙……很多还是小时候见着的民间戏曲、民间音乐等,这次都让我寻到了传人,并再次领教他们的绝技。”说到这些,何樟昀两眼发出光芒,难掩喜悦之情。

他以严州露抬为例说,这是类似于北方“抬阁”的街头表演,又称“抬八仙桌”。八仙桌的四周用红布包起来,桌中央还装有滚轮,三个小童在滚动的轮子上表演,做各种动作。严州露抬上一次表演还是在1949年的正月十五,当时全镇老老少少齐上街头观看。“听那位口述的六旬老人介绍,当时受欢迎的程度,不亚于现在明星的巡回演出。”

老人过了世,手艺没人懂

不过,何樟昀也有遗憾。在此次民间艺术的寻访过程中,发现一些手艺已失传。如一位剪十二生肖窗花纸的老人前两年过世,当地就再也没人懂这门手艺。

对此感受更为深刻的是有当地“活字典”之称的郑运来老人。63岁的老郑,曾是梅城镇上的民警,年轻时很迷各种街头表演,对镇里的历史掌故了如指掌。他扳着手指数起来:搞书法篆刻的老戴、会吹拉乐的徐柏根,会十响锣台的胡家龙,还有高裕森、赵江声等,“现在全镇懂各门手艺的内行人,加在一起,也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而且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特别是像严州十番锣鼓这类街头群体性的表演,需要十多个人一起敲锣、打鼓、吹唢呐等,要凑齐这些人就更难了。”

而镇里有关各种民间艺术的研究也很少。在1984年版的《梅城镇志》上,记者也没看到有关各个民间艺术的片言只语。严州露抬、严州三江渔火、十响锣台,记者跟镇里的年轻人提到这些,他们均表示不知所云,更别提什么兴趣了。老郑说,缺活动资金,缺少传人,是这些民间艺术走向衰落的根本原因。

科学评估,抢救民间艺术

好在已有不少人意识到这些,开始全力抢救民间艺术。梅城镇上的戴不庸老人,自小师承名师大家,是位自成一体的书法篆刻高手。为了不让手艺失传,他在自己家里开办了培训班,教镇上有天赋的孩子学篆刻,学书法。十几年辛勤耕耘,他的弟子桃李天下,多次在省、市青少年书法或篆刻比赛中获奖。

这是民间艺人自身的努力。而随着民间艺术面临窘境,有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加入到民间艺术的抢救中来。如严州虾灯,这是全省唯一的虾灯。经文化部门和艺人们的齐心协力,这门艺术得以发扬光大。在几年前西博会表演中大受欢迎,获得了屈指可数的几块金奖之一;在省“风雅颂”民间艺术大赛和受邀参加的绍兴黄酒节上,都取得了好的名次。

记者从当地文化部门了解到,建德市将对当地的民间艺术资源进行一次科学评估,并从中选择具有较高价值的,按规定程序核定公布为民族民间艺术保护项目,制定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工作的总体规划,进行综合、系统、全面的保护抢救和整体深度的研究开发。
《严州虾灯》 就地取材,在做做玩玩中加深对“严州虾灯”艺术文化的理解,感受手工制作的乐趣。

浙江建德(杭州辖)的一种民间艺术。舞虾灯是始于元末明初,距今已有630多年历史,是古严州颇为注目的一种民间艺术。每只虾灯由两人擎舞,虾灯起舞时,时躬时直,或贴地旋转,或腾空直串,似真虾弹跳而行。表演时绣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之类的饰旗分列两旁,随着鼓乐的节奏,虾阵变化多端,场景好不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