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仿qq聊天界面:请教一下:请问汉语的词汇是如何反映中国的政治和经济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4/30 07:51:23
请教一下:请问汉语的词汇是如何反映中国的政治和经济的?
汉语的词汇又是如何反映中国华夏文化的?我很苦恼啊!
最好有材料的出处,细到页码和出版社
还有,哪位知道四川方言中的一些词汇是普通话中所没有的?含义又是什么?比如,普通话中的"馄饨"在四川话里就是"抄手",是因为四川人根据包馄饨时候的动作是"抄起手来包"而得名的,还有没有其他类似的例子啊?还有中国的地名又如何反映中国的华夏文化呢?

简论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关系
  ---------汉语词汇所反映的华夏文化
  引言:
  首先,我们要来了解一下文化的定义:文化一般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综合."(《新知识辞典》 1958年新知识出版社 第110页)
  其次,我们还要明白文化与语言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语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化得以建构和传承的形式和手段;另一方面,文化又无时无地不对语言有制约作用和决定性影响.语言在其产生、发展和变化中,一直受到文化的制约和影响.(戴昭铭 著 《文化语言学导论》 语文出版社 第14页 第15页)可见,语言是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的一面镜子,它反映了文化的产生与演变的过程.所以,文化与语言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
  而之所以选择从汉语词汇的层面来谈论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关系,是因为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最敏感的要素.从词语的变迁中可以窥见历史文化的遗迹,可以看到民族的迁徙的踪影,了解民族间的接触,也可以弄清民族的亲属关系和文化程度.正如罗常培先生所指出的那样:"从许多语言的习用词或俚语里,我们往往可以窥探造词的心理过程和那个民族的文化程度."(罗常培 著《语言与文化》 1950年 国立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11页)
  本文将从汉语词汇对华夏文化的反映来讨论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关系,有两方面的研究价值:一方面,有助于我们研究华夏文化是如会影响、制约着汉语词汇;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我们通过汉语词汇来研究华夏文化.
  正文: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A.汉语词汇所反映的社会政治经济情况: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社会无时无刻不处于变动之中.某些社会变化已经发生过了,某些现象或者早已消失了,甚至也没什么实物保留了,但这些事物及其变化或多或少地保留在语言中.从每个阶段的汉语词汇中可以了解到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情况和当时人民的生活状态.
  一.通过对古代一些文献的考察,我们可以了解古代人们的经济情况及发展程度.因为从汉语词汇的来源和变迁中我们可以了解历史上一定社会阶级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生活情况.例如,在对《诗经》等先秦文献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诗经》中对马、牛等动物名称的区分已经相当的细微,对其描述也是非常的丰富.像在《诗经·鲁颂》的一些诗中提到的马的名称有十几种,全是根据马的颜色定名的.而在《尔雅·释畜》中,还可以看到人们给圈养牲畜所取的丰富的专名,有猪的专名13个,羊的专名11个,鸡的专名6个. (湘妹子文学论坛 《汉语词汇的文化透视》)从这些丰富而又细微的名称中,我们可以明白在当时畜牧业已经相当发达了.因为这些叙述说明古人对于牲畜的分类已经相当的清晰,而且做圈养的牲畜种类也是非常多的,这对我们研究古人的经济发展是大有帮助的.
  在中国的现代社会,随着科学的飞速发展,国家的经济有是长足的进步,社会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这同样也反映在了人们的语言之中. 像是六十年代的"原子弹",九十年代的"大哥大""计算机",再到现在的"手机""网络""数码产品"等等.这些都是以前人们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东西,而如今他们的出现就代表了中国科技的飞速发展.在这些词语当中又以从"大哥大"到"手机"的称呼变化最有意思,如今我们所说的"手机"就是九十年代初的"大哥大"也就是移动电话,当时"大哥大"刚刚兴起,体积十分巨大,非常的笨重,而且功能也是十分的单一,使用起来并不方便,但是由于那时它是个新物品,十分稀罕,而价钱也就非常昂贵了,所以尽管它有诸多的缺点,但却是人们梦寐以求的东西,也是有钱人身份的象征,因此它被冠以"大哥大"的称号,说明了它的地位是"大哥"级别的人使用的,这就足以表明当时人们对它的向往.但是到了九十年代中开始,中国的科技随着全世界的科技飞速发展,人们对"大哥大"的笨重等缺点越来越不满了,所以用科技的手段将其体积越变越小,并且赋予它更加丰富多采的功能,而因其体积越发的小巧、精致,以至于一位娇小的女士也可以一手掌握了之故取名为"手机",所以"大哥大"便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中,"手机"则取而代之.而从"大哥大"到"手机"的改变之间只不过短短的几年时间.所以从这个有趣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科技的发展.
  二.汉语词汇对中国社会文化政治情况的反映也十分鲜明.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在六七十年代的"文革"时期.那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政治最为混乱和黑暗的时期,在那个荒唐的年代,人们说话无不小心翼翼,谨慎而又谨慎,深怕"出口成祸",因为处处充满着阶级斗争,有一种极"左"的政治思潮在人们身边暗潮汹涌,只要稍不注意便会被批斗,而最最正确的做法就是无论说什么都先以《毛主席语录》中的一段话作为开头,并且处处以革命为基准,反革命的就叫"黑",知识分子和从商的人们也被归为"反革命"一类,老师这样的知识分子和生意人就是被人们所鄙视不齿和批斗的对象.顺应革命的就叫"红",带头批斗和革命的就是革命的榜样,所以就出现了"黑五类(指的是老师、商人等)、黑货、黑线、黑秀才(指老师)"和"红太阳(象征毛主席)、红卫兵(指带头批斗的人)、革命样板戏、革命口号"等等相对应的词语这些如今看来极其荒诞、可笑的词语就正好反映了中国当时那荒唐的政治情况.在四人帮下台以后,中国终于走上了正轨,同时也出现了很多的新鲜思想,这些思想对中国的政坛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人们思考、说话也不必再以革命为参照了,想说什么就可以说什么,知识分子和从商至富的人也不再受人所鄙视,反而重新受到了人们的尊重,所以对其的称呼也变成了"老师、老板、教授、董事长"等等等的尊称.这些称谓的变化就恰好反映了中国人民政治思想的改变.
  三.后人要想知道前人的生活是怎样的,就绝对不能凭空想象和捏造,而要找出事实的根据和凭证.但是历史是最不留情的毁灭者,就算是当时最为辉煌,最为灿烂的人物,在经过历史的磨砺之后,一样有可能会灰飞烟灭,就像是当年的楼兰古国,曾经鼎盛一时,而如今却很难再找出蛛丝马迹来证明它的存在.现在的人要想考证这段历史就只有通过了解当时的史实记载来寻求答案了.同样的道理,古时平民百姓的生活也是需要我们通过当时留下的只言片语来了解的,有个相当有名的例子就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其中的"朱门"就指的是当时的达官显贵,"冻死骨"则是指因生活贫困无法生存而亡的老百姓.这句简练却又相当有力的诗句就生动得为我们展现了当时统治阶级靡乱、奢华的生活和百姓穷苦、悲惨的处境.让我们对当时的社会生活有了一个深刻的了解.
  所以,我们可以说汉语词汇是中国社会变化的晴雨表,从中我们可以了解中国的文化变化、发展及社会生活与社会意识的变化.可以让我们找到已经被时间消磨掉的历史,让我们对我们自己的文化有个更加深刻透彻的理解,对中国华夏文化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川话和普通话有许多不同之处,本论坛发言者以四川人为主,北方人不能领会。一群四川人讲得热热闹闹,北方人看见是一头雾水。特搜集本论坛常见的四川方言解释,希望能够帮助外省人理解。
  虽然单词和外地话不同。但是基本能理解的,就不一一列举了。例如:脚杆=腿脚。
  本人也不是标准的四川人,只不过从小在四川生活,了解一些。若有错,请能人纠正。
  ======================
  ●扎起(发音za,降调,一般不念zha)--江湖艺人跑场子表演求生活,锣鼓敲响,支持者围拢一圈予以鼓励和帮忙,防止有人使坏,叫做“扎场子”,简称“扎起”。开始表演前,艺人老大抱拳相谢支持者:“多谢各位弟兄为我们扎起”。引申意为“鼓励,支持,帮忙,制止捣乱”。
  ●雄起--大力展现阳刚之气,拿出自己的最大本领,压倒对方。比北方话“加油”更强有力。
  ●娃、娃儿、女娃子、男娃儿、弟娃儿、妹娃子--小孩子叫娃儿,女孩叫女娃儿,其余类推。二○年前这个“娃儿”通用于所有年龄阶段,相当于台湾的“男生、女生”,甚至于说老太婆都说“哎呀,人家是女娃儿,你让一下(ha)别人么。”
  ●你娃--你小子!
  ●瓜--瓜,“傻瓜”的简称,含义还包括“憨包”之意。男人傻,就叫“瓜娃子”,女人傻,就叫“瓜女子”。中年妇女傻,就叫“瓜婆娘”。这个用法大约从文革中期开始。
  ●狗的--口头语,加重语气:发狠地、下决心地、强调地、不满地、吃惊地、......
  ●宝、宝气。--憨包一个,到处出洋相的傻瓜。例如:“哪个人好宝哟。”“她是个宝器。”“几个土妹子和一个老宝气”
  ●木、木鸡(宜宾,自贡方言听起来像“穆鸡”)。--来源于“呆若木鸡”,简化的成语,但比成语更加有分量,形容人思维迟钝,木头脑筋,不开窍。
  ●咋个--为啥,为什么、怎么
  ●啥子--什么,
  ●洗白--完蛋、一无所有、死了
  ●语气词。西南官话里语气词非常丰富,比普通话和北京话多多了。善于表达微妙的意思,所以讲西南官话的人要顽强地保护自己的语言。
  ·哦(语调上扬)--表肯定语气,是这样。
  ·啊(语调下降)--表肯定语气,不错,是这样。
  ·是唦(两音都拖长)--表肯定语气,绝对正确。“唦”有的写成“撒”。
  (以上三个用法在电影《抓壮丁》中,三个女人回答王保长的问题时接连使用)
  ·哈--语气助词,1、轻微的疑问;2、友好。例子:欢迎多伦多的朋友哈!
  ·嗦(发音so),有人写成“说、嗖”--疑问,并且马上肯定。例子:原来在这个地方嗦?!
  ·喃--呢的另外读音,表疑问,自问。例子:咋个这些人都跑过来了喃,消息够灵通的嘛!
  ·嘛(ma)--么(me),意义相近。
  ·哇--疑问词,轻微的“吗”。一般用在对方基本会同意的时候:杨老师,来一根哇?我们乡下人只有越土越好哇?再乱说,我要翻脸哈!!!
  ·兮--语气词,那样子的:“你觉不觉得他有点神经兮兮?”“脏兮兮的。”“瓜兮兮的”
  ·×绰绰--哪个样子。神绰绰的(精神病样子),哈(傻的四川发音)绰绰的。
  ·嘎(ga,降调,这里的a接近英语地图map当中的a)--是这样么?可以独用。
  ●zuazi,抓(zua,降调)子--“做啥子”的连读。
  ●提劲--来劲,振奋人心:姑姑,太提劲了
  ●×起--起来,常用在动词后面,加强动词的意义:雄起、来不起了、扎起、懂得起
  ●整--用途广泛的动词。例子:“整了顿方便面”,吃了顿方便面
  ●幺(yao阳平声)--年龄最小的。幺姑娘、幺娃、幺女、幺叔
  ●巴适--好,合适,舒服,心满意足:“原来在城里头没碰到巴适的?”
  ●苕气--红苕(甘薯)气味,转义为“土头土脑,乡下人样子”:“说我们身上苕气打不脱、脚杆是弯的!”
  ●稳起--稳住,不要露马脚。
  ●装神--假装出来的样子,装模作样的样子,演戏给别人看。
  ●龙门阵--聊天,摆龙门阵就是进行聊天。
  ●凶--厉害,有本事。如:“你娃凶哦,我都被你搞附了。”
  ●梭边边--第一个边拖长音。梭:溜走;边边:边缘。梭边边=溜走,逃跑,躲开。如:“你把事情搞糟了,想梭边边嗖!”

  用四川读音写的话
  有些网友用四川发音写帖子,外省人一时搞不懂。其实,就是把普通话发音写成了四川音而已。
  切--去。例如:“我们一起切。”边远的川人发音是“克”(降调)。“克不克”就是“去不去”。
  哈(降调)--“傻”的四川发音,如:“傻儿师长”,四川人念“哈儿师长”;“哈绰绰的”,傻乎乎的,傻瓜的样子。
  服、附--糊涂,糊。川北人f/h不分,糊涂念“服涂”,搞“附”了,就是被搞糊涂了。例如:你娃凶哦,我都被你搞附了。如果让川北人说清楚“红鸡公尾巴灰,灰鸡公尾巴红”,那简直要他的命了。
  ======================
  电视中老浪和尔玛依娜的方言
  不要虚--虚,心虚,害怕。不要害怕。
  我很绽(赞)--zan降调,爱表现,性格外向张扬。“我很赞”,我很外向张扬。
  跟斗扑爬--摔筋斗,在地上爬滚。
  牙尖舌怪--多嘴婆,搬弄是非,挑别人的毛病。
  舔肥--≈拍马屁。例:舔肥无效=拍马屁失败。
  ======================
  “军旗飘扬”的四川话
  按(ngan)--估摸,猜测,估计
  标--脱离靶心,失去目标。例子:“是不是哦,唉,又按标了。我还以为大家不晓得呢!”●又按标了=又估计错了。
  朗个--重庆话,怎么,什么。成都话说“咋个”。例子:“朗个搞起的么?”=咋个搞的?=怎么搞的?

  ======================

  网友发言中的四川词汇

  告一哈--告=试;一哈=一下。告一哈=试一下。例:“我也来告一哈。”
  巴--粘贴、附着。例:“巴倒烫”“我也和浪兄巴起”“巴一张膏药”
  对头--就是普通话的“对、正确、是的”,英语的yes。“头”在此没有实际意思,念轻声。
  霸道--这个词在四川话中经常用于褒义。意思是:绝了、厉害、高,实在是高、好得没话说。例如:天仙妹妹身材好霸道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