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荣耀v9拍照效果:大宋枢密院是不是相当于国务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4/29 22:23:54

枢密院

五代至元的最高军事机构。唐代宗永泰中始设枢密使,掌文书,以宦者任之。五代后梁设崇政院,改用士人,掌军国大政。后唐改称枢密院,枢密使辅左宰相,分掌军政。宋设枢密院与“中书”分掌军、政大权,号称“二府”。中书称东府,枢密院称西府。

枢密院的长官为枢密使或知枢密院事,北宋除熙宁初年外,不同时并置,副长官为枢密副使或同知枢密院事,资历浅的称签书枢密院事、同签书枢密院事。元丰改制,以知枢密院事与同知枢密院事为正副长官,其他一概废罢。元佑三年(1089)复置签书枢密院事。北宋末一度以位高者领枢密院事。南宋初年复设枢密使、副使、同签书枢密院事,枢密使位在知枢密院事之上。枢密院长官通常由文官担任,实行“以文驭武”。

北宋初及庆历年间,宰相曾兼枢密使。南宋前期宰相多兼枢密使(知枢密院事),后期则例兼枢密使,另设专职的枢密使。南宋枢密院的副长官与参知政事互兼。

宋初枢密院下设有兵房、吏房、户房、礼房等,分治诸事。设枢密承旨(后改为都承旨,又增设副都承旨),总管诸房,各房设副承旨一至二人主管。以后房数逐渐增多,南宋初曾达二十多房,乾道六年(1170)并为兵、吏、礼、刑、工五房及院杂司。

--------------------------------------------------------------------

辽太宗耶律德光于会同元年(938)进攻后晋时,依晋制在汉地设枢密院,以降臣李崧任枢密使,掌管汉地军政事务(契丹枢密院设立后,汉地枢密院亦称南枢密院或汉人枢密院)。辽世宗大同元年(947),设契丹枢密院(北面官),因该院牙帐处大内南北,故又称南院、北院。契丹南院掌民政,北院掌军政。

金太祖完颜旻天辅七年(1123)占领燕云地区后,设枢密院统辖汉地军务。太宗天会三年(1125)侵宋时,设都元帅府总辖军政。海陵王改都元帅府为枢密院,以枢密使掌武备机密之事。章宗泰和六年(1206),改称都元帅府。八年,仍称枢密院。金末,各地设行枢密院分掌地方军务。

元中统四年(1263),设枢密院,掌朝廷军机大政,为中央最高军事机构。枢密使由皇太子兼任,为虚职,实际主事者为知枢密院事。战时设行枢密院或枢密分院。元末,明太祖朱元璋下集庆,即设行枢密院以统诸军。至正二十一年(1361),罢枢密院,改设大都督府掌军务。

宋朝枢密院的由来,不一般。唐朝有左、右内枢密使,向由宦官担任。唐朝后期的枢密院是在三省之外复有一省,内枢密使是在宰相之外复有宰相,是正常国家机构之外的多余机构,是君主专制制度下宦官擅权的产物。唐末朱温在夺取政权之前,把掌握朝廷实权的宦官杀掉,改用文士为枢密使;同时使枢密使由全面掌权改变为专管军事。宋朝继承了五代的制度,也设立了专管武事的枢密院这一机构和枢密使这一职官。二府制下枢密使的设置,分了宰相的权,形成文武分权;同时又侵夺了原来专管军事的兵部的权力,宋朝枢密院长官自称“本兵”。

枢密院长官的官称,宋初为枢密使和枢密副使,或称知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签书(署)和同签书枢密院事。元丰改制,专用知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等官称。改制时,曾讨论枢密院机构是否继续存在,有人建议把权力合并于兵部。神宗强调祖制,他说:“祖宗不以兵柄归有司,故专命官统之,互相维制,何可废也?”⑵因而元丰改制时唯独把枢密院这一机构保留了下来。宋朝的枢密使、知枢密院事照例用文人充任,副职有时用武人,充分体现了重文轻武的政制特点。
用枢密院掌管军政军令,
枢密院是制定战略决策调遣军队,但不直接掌握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