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宁易购怎么申请:吴伯萧被称为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5/07 10:27:07
吴伯萧被称为什么 吴伯萧被称为什么 吴伯萧被称为什么 ???????????????????????

说起中国文学史必谈吴伯萧,谈现代散文不能不谈吴伯萧,虽然他是一位教育家,可他也是文学 家,他的文学创作历程,正是从 青岛开始的。
吴伯萧,原名熙成,北平师范大学毕业后,于1931年的冬天来 到青岛,他写道:
那年初冬凉夜,乘胶济火车婉蜒东来,于万家灯火中孤单单到青岛,浴着清清凉凉风,打着寒噤,沿了老长老长的石栏杆步履行,望着远远时明时灭的红灯,听左边澎湃的大水声音,默默中模糊影响。 旅店里一宵异乡梦,乱纷纷直到黎明;晨起寂寞与离愁, 正自搅得心酸、无意绪,忽然与窗启 处展开了一眼望不断的水光接天,胸际顿觉豁然了,我第一次看见了海。
他初到陌生的青岛,便与“大海结缘”,虽然“地疏人生”、“寂寞胜过辛苦”,他却每天早晨去海边看日出;跑到远离市镇的海滩,躺在沙滩上晒太阳、听潮音。
吴伯萧在青岛找到一份工作,还找到了一份兼职:他在国立青岛大学当一名校长办公室的职员,薪金微簿,又在朋友介绍下为 《民国日报》编副刊。在大学里他认识结交了已成名的老作家杨振 声、闻一多、梁实秋等,他在《无花果》一文中写道,为了编副刊又“联系了一些崭露头角的诗人、作家,如李广田、臧克家、李辉英等。从这时起,他“梦想以写作为业,挤进他们的行列”。
到青岛以后,他在栖霞路上租了一处房子,房子在八关山颠的福山路上还有一个院门。他在这个“陋舍”安身以后,环视房周八关 山的青山翠峦,只见“屋是挂在山坡上的,门窗开处便都是山”,便 想为这陋室起个名儿。他思忖着:“不叫它别墅,因为不是旁宅支院 颐养避暑的地方;唤叫什么楼也不妥,因为一顶一底,顶上就正对 着天空。无以名之,就姑且直呼为山屋吧,那是很有点老实相的。” 于是,叫它“山屋”,吴伯萧早期的散文,有些在文末写着“写于山 屋”。这座故居,现已经拆掉了。吴伯萧写过一篇散文《山屋》,其中 写道:
……常常感到一种莫名的寂寞,原来北方太偏僻,离街市太远啊!……但是,它像东风吹过经冬的衰草似的,展现就青到了天边。恍恍惚惚的,屋前屋后有一片啾唧的闹声,像是姑娘们吵嘴,又像一群活泼泼的孩子在嘈杂乱喝;兀的不知怎么一来,哪里‘支幽’一响,你就醒了。立刻你听到了满山满谷的鸟叫。缥缥缈缈哪里的钟声,也嗡嗡地传了过来。你睁开了眼, 窗帘后一缕明亮,给了你一个透底的清醒……倘若你来,于山屋,你也会喜欢的吧?傍山人家,是颇有情趣的。
在他的山屋里,他写了《岛上的季节》、《阴岛的渔盐》、《海上鸥》等作品。
“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东北三省,吴伯萧在全市人民抗日救国的声浪中,在《民国日报》发表了《黑将军挥泪退克山》一文。这家报纸因将刺杀日本天皇的一位朝鲜人称为“义士”,激怒了在青岛的日本人,借故放火烧了国民党青岛市党部,捣毁了中山路上的民国日报社,从此再没出版,吴伯萧失去了这份兼职。
吴伯萧是王统照书斋中的常客。他回忆说:“在观海二路的书斋里,同你(王统照)送走了多少度无限好的夕阳,迎接过多少回山上、山下万家的灯火。”王统照著文说:“我少不了与他有晤面的机会。那软沙的海滨;那黑石重叠的山谷;那大公园的海棠径上;那个小小的庭园中饮‘苦露’(酒名)、斟清茗;或当风雪冬宵烧饼铺外的匆匆招呼;在炫彩的碧波上隔日相遇;在老舍的二簧腔调的猛喊之下,彼此纵笑。”他们常常在一家叫“茂荣丰”的小酒馆聚饮,花钱不多,主要为了那份友情。
他与老舍也相交甚厚,吴伯萧晚年回忆说:“‘九·一八’后在青岛,老舍是大学文学教授,而我是文艺学徒。我比他小6岁,在他海滨的书斋里却是常客。他那住房进门的地方,迎面是武器架,罗列着枪刀剑戟;书斋写字台上摊着《骆驼祥子》的初稿,一武一文, 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他自称与老舍是“忘年的朋友”。
吴伯萧在青岛与一些文友们常常聚会,“坐办公室的空隙里跟着他们写点短文。缔有半年时间,曾有三五熟人定期聚会,各带小说、诗或散文,大家传着品评议论。相约不吹捧,倒免不了吹毛求疵,也不自惭、自卑,说自己的作品不好(为什么不尽量往好里写?) 但争取彼此推敲。这就自然形成了鞭策与鼓舞,各自拼命下功夫,互争下一次聚会时的一点进步。”
在青岛,吴伯萧养成了“爬山、逛海、穿树林的习惯”,无论是黎明、黄昏或是中午,到“各处遨游”。有时乘一叶扁舟去大海之上,三天五天还要玩一次网球。
在青岛,当然要去逛崂山。有一次,吴伯萧乘着“海深号”军舰去了太清官,爬了山,他觉得“人虽多,哴哴而已,去年的游兴没处找。留一宵,拾墨晶一小块……抛锚停船时,天已然黑了,抬头都是星。顺口溜出两句话来:崂山归来兮,满船的风;俺要回去也,满街的灯。”
阴岛(今红岛)曾是胶州湾内第一大岛,曾有“阴岛八景”的名胜,岛的两侧是著名的胶州湾盐田。过去,每天从小港有班轮通往阴岛。
他和朋友们也去了阴岛,说:“动机是看乡间风物,带便访访齐国的渔盐之利。……不知怎的一个概念,以为‘岛’总该是岗峦起伏嶙峋多山的,阴岛却出乎意料来得比较平坦。”
1936年夏,吴伯萧迁居到了观象山麓的观象一路,从济宁路去要近许多。这里有一条小巷,但不是路,是石阶,他认真数过一共有“六十二层阶梯”。对这新的住宅,他又写了《记岛上居室》:
在繁嚣的都市里找几间房子安一个家,比在拥挤的人海里谋一份稳当的职业,都是很难的。今年夏天,在青岛流过整整三天汗,碰过大大小小若着干软钉子才找到的。大房一间,月租十一金,除了凉水,其余家具电灯一概不管。
……两层的楼房,坐落在一个小山的顶上。晾台伫立,是可以俯瞰全市、远眺海山的。白昼,早晨看日出,看五彩朝霞,看雾蒙蒙的远山,山岛间水光接天,波摇金影。辰巳时候可以看海湾里舣集的渔船,千万只船挂起千万张白帆,景象是极辽阔雄伟的。傍晚,看落日,看暮霭,看家家船上的缕缕炊烟,思绪也跟着当前烟景而深邃幽远了。电灯亮处,天却黑了,百尺楼头,脚下夜景,岂止灯光万家!
他在这里仅住了两个月便离开青岛,先去了济南,又去了莱阳,任简易师范学校校长。他专程请老舍先生去莱阳讲课,老舍因在青岛结下的友谊,“不顾长途汽车的劳顿,慨然答应去讲学”。
吴伯萧谈到在青岛期间的文学创作时说:“那时不自量力。曾妄想创一种文体:小说的生活题材,诗的语言感情,散文的篇幅结构。内容是主要的,故事、人物、山水、原野以及鸟兽虫鱼;感情粗犷、豪放也好,婉约、冲淡也好,总要有回甘余韵。体裁归散文,但希望不是散文诗。”他在青岛写了一篇《海》,其中写道:
……海风最硬,海雾最浓,海天最远。海的情调是最令人憧憬迷恋。海波是旖旎多姿的。海潮是势头汹涌的。海的呼 声是悲壮哀婉、訇然悠久的。啊!海!谁能一口气说完它的瑰伟与奇丽呢?且问问那停泊浅滩对了皎皎星月吸旱烟的渔翁罢。且问问那初春骄阳下跑着跳着捡蚌壳的弄渐儿罢!
解放后,有人把《海》收入散文诗集,他却认为这只是散文。
吴伯箫把他发表的散文精选了一部分,交给了王统照先生,希望能出版一本散文集子。不久爆发了抗日战争,吴伯萧去了延安,投身到革命斗争中去。与沦陷区的朋友们失去了联系。
王统照十分认真,他在上海把吴伯萧的散文编成了一本《羽书》集,自己以“韦佩”为化名写了序,由巴金在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但吴伯萧全然不知道。1949年春,孟超寄了一本《羽书》给他,他才知道,他的第一本散文集已出版了8年。全国“文代会”开会, 巴金告诉他稿费寄给了他,并收到了收条。谁冒名领了《羽书》的稿费呢?这永远是一个谜。
此后,吴伯萧写了一批优秀的散文,《记一辆纺车》被收入中学语文课本。
1982年,他又出版了散文集《忘年》,其中把在青岛写作的散文而未收入《羽书》的几篇也编了进去。
在《无花果》、《文学回忆与思想》等文章里,吴伯萧都谈到了青岛对他一生文学创作的意义。《羽书》靡页上,吴伯萧1934年摄于青岛的照片是永恒的纪念。

吴伯萧,原名熙成,笔名山屋、山荪,是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