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外墙真石漆效果图:什么是台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5/11 17:31:40
这是台语,有时候他们骂人说这个人很台啊,是个台客。很明显不是在说台湾的客人。

“台客”,这个名词原来含有贬意,用来当作特定族群的蔑称,有如英文的黑人Nigger。它原来叫“土台客”,这名词诞生于1949年后的台湾,当时能随国民党迁来台的外省人们,不是军公教人员、就是有钱人家,普遍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及较多的财富,因此“土台客”在外省人口中专指没有见过世面、土里土气的台湾本省人与客家人。

因此,“很台”就成了一种形容词,令人联想到土里土气、没见过世面。例如今年新出炉的台湾选美冠军“台湾小姐”,满口都是台湾腔调的国语,,就被称为典型“台妹”,暗讽她教育程度不高,完全是种揶揄和嘲讽,绝对有族群歧视和阶级歧视的嫌疑。如果站在政治正确的立场,通常是别提“台客”这个名词为好。

然而,这两个月来,文化界和媒体界重新诠释了“台客”这个名词,展开了新的包装与行销,将“台客”一词完全翻转。

始作俑者应该是身兼综艺节目主持人与文学作家两种身份的鬼才蔡康永。他所主持的两个谈话性综艺节目《康熙来了》和《两代电力公司》在台湾的电视台收视率很高,且雅俗共赏,具有话题指针性意义。说来有趣,与蔡康永搭档的节目主持人小S,出身自外省人中产阶级家庭,嘲笑本土的土味已经不是第一次,之前还曾经在节目里公然嘲笑流行音乐少男团体5566“很台”,也曾遭到台湾本土派抗议。但蔡康永不愧是文人出身,具有一定的敏感度,嗅得出这种言词的杀伤力和市场潜力:蔡康永借力使力,延伸“台客”话题,再赋予新意,变成节目的亮点,把“很台”变成很炫的意思。节目果然大获全胜。接着,摇滚歌手伍佰等人出版《台客出来!——台客摇滚百万惊险辑》,并举办声势浩大的“台客摇滚演唱会”,正式引爆“台客”风潮。

“台客”的文化论述

紧接着,“台客”风潮很快地从娱乐界扩散到文化界。属于台北菁英文化指针的《诚品好读》和《网络与书》两个文学性杂志,追随伍佰之后,也推出《Call me台客!》专题,正式把“台客”话题推向文化领域。用台式的修辞,就是“够呛,才会大声!敢秀,就是台!”的“台客宣言”。

台湾四大日报之一的中国时报副刊也连续两天制作“台客美学先锋派”,倡言“创造、寻找跟“港仔”、“纽约客”一样有本色、有个性、有自我的文化……我们应该让所有对这些东西有兴趣的人一起来参与,将它变成一种新的文化复兴运动。”伍佰明言,在他眼中,蔡康永就是“台客”,小S就是“台妹”。中国时报副刊一向有成为台湾文化界风向球的企图,副刊主编杨泽更喊出“有机结盟,人人都是“台客”的主张。

他从美学的角度赋予“台客文化”三大特质:米克斯(mixed)、新奇、摇滚。认为谁都可以成为“台客”,无关乎省籍和阶级。至此,谈“台客”变成全民运动,许多非常中产阶级的台北知识分子都争先恐后地宣布:我很台。“台客”,变成了文化认同。

擦枪走火变成政治话题

然而,“台客”原来的族群意涵是不会消失的。光靠两个月的媒体宣传,并不能洗去四十年外省人和本省人冲突的历史。反弹的声音终于出现;当“台客”“很台”成为流行,台湾教授协会、台湾教师联盟、北社等多个台湾社团于八月初召开记者会表示:“台客”代表着优势族群不经意流露出来的歧视心态,即使是在媒体与流行文化的宣传中,歧视的本质仍未改变。

抗议社团都抱持着坚强的独派立场。北社秘书长杨文嘉指出,“台客”的形象很限定,几乎都是负面形象,例如槟榔西施、骑摩托车两脚开开等,这是一个带有阶级、文化歧视、高度污名化台湾人的语汇,还有“中国是主、台湾是客”的意味,代表中国霸权对台湾的欺压,在多元文化的台湾社会中,不应存有“台客”的名称。

独派社团的反弹不是没有道理的。令人惊讶的是,推动这波“台客文化复兴运动”的媒体,多以深蓝色的统派媒体为多。对于本省人来说,当昔日的压迫者转身想要取得这个名词的诠释权,但过去被歧视的记忆还没有洗净,曾经造成屈辱的言词突然变成架上商品,而且还是由昔日的压迫者开门贩卖,本省人对此当然充满愤怒。这道理就好像Nigger可以变成黑人之间互相表示亲昵的戏谑用语,却不能绝对作为白人对黑人的称呼。语言与身份认同的政治,并没有是商品和广告一夕之间可以翻转和洗净的。“台客”这个名词,由族群冲突开始,也注定要面对台湾特有的族群矛盾。

“台客”,这个名词原来含有贬意,用来当作特定族群的蔑称,有如英文的黑人Nigger。它原来叫“土台客”,这名词诞生于1949年后的台湾,当时能随国民党迁来台的外省人们,不是军公教人员、就是有钱人家,普遍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及较多的财富,因此“土台客”在外省人口中专指没有见过世面、土里土气的台湾本省人与客家人。

因此,“很台”就成了一种形容词,令人联想到土里土气、没见过世面。例如今年新出炉的台湾选美冠军“台湾小姐”,满口都是台湾腔调的国语,,就被称为典型“台妹”,暗讽她教育程度不高,完全是种揶揄和嘲讽,绝对有族群歧视和阶级歧视的嫌疑。如果站在政治正确的立场,通常是别提“台客”这个名词为好。

然而,这两个月来,文化界和媒体界重新诠释了“台客”这个名词,展开了新的包装与行销,将“台客”一词完全翻转。

始作俑者应该是身兼综艺节目主持人与文学作家两种身份的鬼才蔡康永。他所主持的两个谈话性综艺节目《康熙来了》和《两代电力公司》在台湾的电视台收视率很高,且雅俗共赏,具有话题指针性意义。说来有趣,与蔡康永搭档的节目主持人小S,出身自外省人中产阶级家庭,嘲笑本土的土味已经不是第一次,之前还曾经在节目里公然嘲笑流行音乐少男团体5566“很台”,也曾遭到台湾本土派抗议。但蔡康永不愧是文人出身,具有一定的敏感度,嗅得出这种言词的杀伤力和市场潜力:蔡康永借力使力,延伸“台客”话题,再赋予新意,变成节目的亮点,把“很台”变成很炫的意思。节目果然大获全胜。接着,摇滚歌手伍佰等人出版《台客出来!——台客摇滚百万惊险辑》,并举办声势浩大的“台客摇滚演唱会”,正式引爆“台客”风潮。

“台客”的文化论述

紧接着,“台客”风潮很快地从娱乐界扩散到文化界。属于台北菁英文化指针的《诚品好读》和《网络与书》两个文学性杂志,追随伍佰之后,也推出《Call me台客!》专题,正式把“台客”话题推向文化领域。用台式的修辞,就是“够呛,才会大声!敢秀,就是台!”的“台客宣言”。

台湾四大日报之一的中国时报副刊也连续两天制作“台客美学先锋派”,倡言“创造、寻找跟“港仔”、“纽约客”一样有本色、有个性、有自我的文化……我们应该让所有对这些东西有兴趣的人一起来参与,将它变成一种新的文化复兴运动。”伍佰明言,在他眼中,蔡康永就是“台客”,小S就是“台妹”。中国时报副刊一向有成为台湾文化界风向球的企图,副刊主编杨泽更喊出“有机结盟,人人都是“台客”的主张。

他从美学的角度赋予“台客文化”三大特质:米克斯(mixed)、新奇、摇滚。认为谁都可以成为“台客”,无关乎省籍和阶级。至此,谈“台客”变成全民运动,许多非常中产阶级的台北知识分子都争先恐后地宣布:我很台。“台客”,变成了文化认同。

擦枪走火变成政治话题

然而,“台客”原来的族群意涵是不会消失的。光靠两个月的媒体宣传,并不能洗去四十年外省人和本省人冲突的历史。反弹的声音终于出现;当“台客”“很台”成为流行,台湾教授协会、台湾教师联盟、北社等多个台湾社团于八月初召开记者会表示:“台客”代表着优势族群不经意流露出来的歧视心态,即使是在媒体与流行文化的宣传中,歧视的本质仍未改变。

抗议社团都抱持着坚强的独派立场。北社秘书长杨文嘉指出,“台客”的形象很限定,几乎都是负面形象,例如槟榔西施、骑摩托车两脚开开等,这是一个带有阶级、文化歧视、高度污名化台湾人的语汇,还有“中国是主、台湾是客”的意味,代表中国霸权对台湾的欺压,在多元文化的台湾社会中,不应存有“台客”的名称。

独派社团的反弹不是没有道理的。令人惊讶的是,推动这波“台客文化复兴运动”的媒体,多以深蓝色的统派媒体为多。对于本省人来说,当昔日的压迫者转身想要取得这个名词的诠释权,但过去被歧视的记忆还没有洗净,曾经造成屈辱的言词突然变成架上商品,而且还是由昔日的压迫者开门贩卖,本省人对此当然充满愤怒。这道理就好像Nigger可以变成黑人之间互相表示亲昵的戏谑用语,却不能绝对作为白人对黑人的称呼。语言与身份认同的政治,并没有是商品和广告一夕之间可以翻转和洗净的。“台客”这个名词,由族群冲突开始,也注定要面对台湾特有的族群矛盾。

50个关於台客的网路传闻
台客是?

一切从以讹传讹开始——
阅读此书前必看的50个关於台客的网路传闻。

文-编辑部

●什麼是台客
1. 台客应该是空服人员想出来的吧!她们长期在空中,看尽各个人种,加以分门别类,造就出澳客、台客……等。
2. 台客一词最早出现於四十年代的台湾,那是当年伴随中国国民党流亡政权来台的华侨居民对台湾当地人的一种称呼。
3. 台客是指眷村少年称万华地带本省籍帮派人士用。
4. 台客是大陆人发明的,在十几年前台湾经济繁荣时开放大陆观光。几年下来,大陆人眼中的台湾人。
5. 台客其实并非本地独创,而是来自苏格兰方言,英文为Tyke,意指粗鄙的人、乡下人、土土的人。后来有人将其引用并音译为台客。
6. 台客应该是英文tacky的译音。它的意思是俗气的、破旧的、花稍的。而在美国口语之意义为:俗不可耐的、趣味低下的、寒酸的、衣冠不整的……。
7. 最早的出处来自日治时期日本人的一本书,日本初期统治台湾时,台湾人因为文明程度与日本人有差距,所以日本作家以台客(台湾人)作为贬抑称呼。
8. 台客=政客,因为他们的行为举止跟所作所为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9. 台客其实是一种会跟著流行走的一群人。
10. 台客是非台湾人对台湾人的称呼,就像纽约客是非纽约人对纽约人的称呼一样。纯正的台湾人不会把自己当客人。
11. 在使用的东西上面,大部分都是一些极端的东西会被冠上「台」。举凡大小不合、色彩不搭,与时尚年代相距甚远,都被列为「台」。
12. 台客只是个形容词罢了,只是随著时间的不同有了不同的解释。就像恐龙这两个字一样,一开始是用来形容像恐龙一样反应迟钝的人,后来则被用来形容长相抱歉的人。台客这两个字也是,其实不管要怎麼解释这两个字,都是可以的吧。
13. 「台客」所指是种文化现象。这种现象,大约新兴暴富地区都会出现,二次大战之后欧洲人眼中的美国人、1970年代台湾人眼中的日本人、1990年代大陆人眼中的台湾人、2000年之后东南亚人眼中的大陆人,或多或少都有这种「形象」在内。
14. 台客是一种新的生活态度,生活在台湾,你我都是台客。

●服装打扮
15. 穿勃肯鞋又穿袜子、夹脚拖鞋、蓝白拖鞋、白袜配黑鞋、辣妹厚底鞋。
16. 上衣要扎进去,然后再反拉一折起来,POLO衫是现在最台的表现手法。
17. 上衣一定要穿花衬衫,要不然就是白衬衫,而且要大一号,上面有山本耀司之类的字样。或者是很大件的T恤,可以到膝盖上缘的那种,也是要花的。
18. 长裤,以黑色或白色的水洗丝或水蜜桃丝为主,或是七分裤,不过一定要有花边而且口袋要十个以上。重点是,长裤的腰要做很高,七分裤的要挂在屁股上。
19. 短裤加上天后宫的香符,加挂一条金鍊附金牌更佳,记得还要烫个小卷的电棒烫、山本头。
20. 阿公牌白衬衫、夜市牌花衬衫、汗衫搭西装、海滩短裤。
21. 裤子穿得很憋,然后又爱买一堆仿的名牌(也有正的啦),又爱在脖子上戴一条很粗的金项鍊。
22. 台妹配备:偏爱「爱豆」因为便宜又会跑,现在开始流行波希米亚风的穿著,要穿黑色的AB七分裤、背一个小背包(皮的小侧背包)。
23. 闪闪发光又夸张的首饰、彩色鲨鱼夹、超复古塑胶墨镜、鲜艳又俗的指甲油。
24. 现在Gucci和凡塞斯已是中年台客的打扮,年轻台客都改穿Burberry上衣,戴Burberry帽子,至於年轻台妹则会穿著衬衫背上LV的斜肩包。
25. 头发染金,中分,标准的M字发型。

●机车
26. 骑车脚一定会张得非常、非常、非常的开。
27. 为什麼喜欢开喜美是台客?因为很多人买不起进口跑车,喜美又很聪明出了很多套配件,提供许多买不起跑车的玩家改装。
28. 把安全帽的扣子往帽顶上扣,车头那边要绑「合境平安、进香留念」的红色彩带,表示你有在混的感觉!骑起彩带会随著风在飘,很帅的样子。
29. 过马路时要猛按喇叭~B~BB~BBBB~BB的节奏,台客很喜欢金翔鹤排气管。骑机车时手臂要向上张开开,从金赢家时期就开始这个骑法。一定要去焊脚架,被载的人要坐得很后面。
30. 车子上贴一些有的没的东西,像是「限乘辣妹」、「抓不到」之类的。最重要的是骑车时一定要扭来扭去、闯红灯、卡普磨排气管OR驻车架……。
31. 路口转弯一定不能待转,一定要猛ㄠ过去!
32. 一定要加装大型华丽的尾翼。
33. 一定要改装成低引擎声浪。
34. 喜欢用萤光色系的轮框,和杂牌的硬梆梆前叉或软趴趴前叉,然后喜欢用七彩的软管来修饰。
35. 装上小到不行的水滴后视镜。
36. 装霓虹灯,类似活动槟榔摊。
37. 机车后面的挡泥板要用酒井法子、林慧萍或周慧敏。
38. 170、180公分的两个大男生非要挤在一台小50ㄉDIO或CHIA CHIA上,并且排气管发出与车体不成比例的噪音。
39. 车上必备音乐:〈眉飞色舞〉、〈极速〉、〈呼吸不说谎〉、〈舞曲大帝国〉……等等。
40. 骑著「勾引」或「FINO」,并会一边骑车一边唱著台湾国语的〈简单爱〉「没有你在我有多烦恼……」。

●生活休闲
41. 每天固定吃槟榔(至少一包)、抽菸(至少一包)、爱听广High、去KTV唱的歌一定有广High。
42. 可以抽黄长寿,可以抽七星,更可以抽黑大卫。
43. 刁著菸快速的讲台语,同时菸绝对不会掉下来。
44. 新一代的台客,朋友间相互称呼必定以英文名字称呼,很多人的男性朋友会叫「ㄟ冷」、「大卫」、「卖抠」、「街省」、「安迪」。女性朋友会叫「ㄟ破」、「踢分你」、「米血儿」、「响耐耳」。讲话中夹带大量英文超简易单字,并且每一个音节皆是重音。
45. 有些人讲话时动作会大到一公里外的人都能猜到他在讲什麼,早期的台客等人或想事情时,喜欢拿著一个「嘟朋」的打火机,「硜破」、「硜破」的在用。
46. 喝酒一定要喝高梁+酸梅汁,或者维士比混Mr.Brown。
47. 手机装上发光的天线或贴纸,还有透明闪烁的按键。
48. 某卖冰者的经验:「我觉得台客级的客人比较有礼貌咧!不会东挑西挑的,也比较客气」。
49. 经常凌晨一点以后聚集在网咖或是撞球场!喜欢去打小钢珠与电子游乐场(如扑克牌、麻将等)。
50. 虽然平凡,却总是乐观,见到旧识,一定提高嗓子,让远在一公里外的朋友感受到热情。他们不懂得所谓的法国菜或义大利菜,夜市的小炒却让一干好友兴高采烈的度过愉快的聚会

原指台湾原住民
引申为比较俗气的人 没品味的人

台湾的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