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元旦高速免费吗?:中国的“中医”和印度的“草医”同源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5/06 05:01:42
前不久央视有个专题片介绍的印度草医治病,医生诊脉等与中医相同。想知道两者在理论上是否同源

其实中医与草医有著许多的不同,两者相异处可从以下几点说明之:其一,中医较多是复方,整体训练后专攻某科;而草医多半是单方治病,精通一方一药。其二,中医一般受过系统且正规的训练;相对於草医则是以经验法则为主,以亲友或自身体验为依据,自学成材。其三,中医习得的药理是大一统的医学法则;草医用药则有一定的地方性与民族性。其四,中医需经过公部门检定得以开业;草医不需经过批准便在口碑相传下行医。最后是,中医一般是生计职业;草医则通常不以此谋生,酬劳随意。
  草医根植於摩梭人的心中,可从其生活上看出端倪。例如平时吃饭时你会在摩梭人的餐桌上发现摘采於山上的植物,然后听到他们说这盘菜是凉药,那碗汤可以祛火等话语;又如「菖蒲」泡酒,是端午节时摩梭人举家都喝的饮品,笔者估计目的在於预防入夏后可能带来的肠胃病;还有许多摩梭妇女也知道「秦归」可以治贫血;以及当你参与摩梭妇女劳动时,她们会将田埂间处处是药草的发现与你分享经验,有时家中有人病了,他们可能就会摘采回家熬煮。另外,集市上也常会发现路边设摊,并带有各式酿泡药酒的草医,每年骡马物资交流大会更会发现邻近省乡(如四川)的外地草医至永宁赶集。凡此种种,都反映出摩梭人的生活与草药息息相关。
  摩梭人传统的「蛊」文化,更脱离不了草医的范畴,暂且撇开蛊对摩梭人特有的文化意涵。许多蛊病考究其症状,其实近似肠胃病或肝胆疾病,例如中蛊者会四肢无力、肚子一天一天大起来,看似患了钩虫病;又如中蛊者上腹隐痛、全身无力、黄胆,则可能是肝炎缠身。但是在医学不昌明的摩梭山区,这些迷似的症状常被无限放大,然后再赋予特有的文化意涵,便成了中蛊者的症状。摩梭人得蛊常会寻访打卦等民俗医疗者,但摩梭社会中有专治蛊的草药医生存在,只是为数不多。
  总括来说,摩梭社会中各种医疗体系的存在,有著互补的功能。土司时期虽有少数的西医进驻皮匠街,但摩梭人在封建剥削的统治年代,或不知有医生,或没钱找医生,所以纷纷选择了民俗医与草医。过渡到文革时期,在集体为主的生活中,大家响应毛主席「团结中西医」的指示,各合作医疗站纷纷以中西医合壁的方式行医,并在文革气候中禁止所谓「迷信」、讲求「科学」的方针下,让摩梭人只敢找赤脚医生诊治,唯剩天高皇帝远的偏远(僻)区域仍有人偷偷求助於民俗医疗者。而后进入改革开放时代,在实际持西医为主的医疗卫生政策下,摩梭人对西医的认同更被「科学化」深化,认为西医可以藉由许多科技仪器诊断出病情,为此激起了摩梭人对西医的认同感,也强化了西医在永宁摩梭山区的主导地位,让多数摩梭人认为看医生就是看西医。
  虽然西医快速的进入,但是因为缺乏货币支付的情况迄今普遍存在,所以共存互补的摩梭医疗文化便於此时展现其多重性、多元性。从摩梭人现今对医疗的选择、利用与其面对的态度上来看,摩梭人倾向有钱时看西医、中医、藏医,没钱时看民俗医或草医;病重或已知所患何病者先看西医、中医、藏医,等到医不好再找民俗医或草医;村子内有医生就去找医生就诊,村子内无医生就先打了卦再说…。总之一切现实考量,视经济状况、病情轻重、医疗资源等等,作弹性变通。
  但是我们不难发现,过去的草医、民俗医,在医疗商品化后仍呈现不以货币支付为主的状况,相较於西医、中医,甚至现存于永宁的藏医,其每一个使用者必须支付货币才能获取的医疗方式,后者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平均年货币余额只有103元的摩梭人前去求治。而没有受到医疗商品化冲击的草医、民俗医,当然也就容易生存於货币匮乏的摩梭社会。因此摩梭多元的医疗形式,在摩梭人的生活中,实际上起著互补共存的作用。

是的,就是中医有的时候也叫“草医”。

佩服!想不到zmgaode答复的那样详细。使我等也对这个问题有了了解,我现在挺信任中医,也挺在中医在世界的地位,看来中医在世界上还是挺有地位的,虽然各个国家对中医的叫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