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花果用什么废料:谁能帮我查一些关于文艺复兴运动的资料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4/29 07:50:45

文艺复兴是14~16世纪欧洲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其主要中心,最初在意大利,16世纪扩大到西欧其他国家。“文艺复兴”的概念在当时已被意大利的人文主义作家和学者所使用。这一名词源自意大利文“Rinascita”,一般多写为法文“Renaissance”。中国曾有人直译为“再生”或“再生运动”,但“文艺复兴”的译法已被普遍接受。当时人们认为,文艺在希腊、罗马古典时代曾高度繁荣,但在中世纪“黑暗时代”却衰败湮没,直到14世纪以后才获得“再生”与“复兴”。这表明了文艺复兴的新文化以古典为师的一面,但它不是单纯的古典复兴,而是反封建的新文化的创造,它表现在科学、文学和艺术的普遍高涨和创新。

基督教神学

神学一词源自希腊文theologia,由theos(神)和logos(道理、言论或学问)两个词组合而成,指研究有关神的道理或学问。基督教沿用此词。早期用以指对《圣经》中论述上帝、基督及其与世人关系的研究。13世纪时,托马斯·阿奎那著有《神学大全》,以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论证神学,使神学成为包括和贯通一切的“科学的皇后”。近代以来,由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迅速发展,哲学摆脱了神学的束缚,基督教神学的涵义缩小为对基督教信仰内容作系统的研究和理论化的说明。基督教神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上帝论、基督论、救赎论、圣灵论、人性论、教会论,等等。基督教神学认为:不应论证,而应信仰上帝的存在;上帝在6天时间内按一定的次序“各从其类”地创造世界,最后用泥土按自己的形象造人,所以上帝是一切存在的本原;上帝创造世界以后,继续主宰、管理世界,并赋予人以管理万物之权;但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违背上帝命令,吃了禁果,造成整个人类的原始罪过(原罪);上帝通过基督的“道成肉身”使人得到救赎,即上帝差遣基督来到世间,通过童贞女马利亚而取肉身成人,基督以自己的生和死,使人得到救赎;世人“犯罪”之后,就失掉了上帝的爱,谁要想重新获得爱,除了必须绝对信仰上帝、耶稣基督外,还必须悔罪做“善功”以补赎罪过。基督教许诺人在死后获得平等,却为现世的社会不平等辩护。它认为奴隶制是“对罪恶的惩罚”,它号召奴隶服从主人“就像服从基督一样”。在封建时代,基督教会在组织方面本身就体现了封建的等级制度,并把这种制度神圣化。它宣扬封建国家的权力来自上帝,要求人们同现实、同社会不平等进行妥协。因此,基督教神学通过对人们思想的紧密束缚,为巩固封建统治服务。

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思潮,是文艺复兴文化的指导思想。

人文主义这个名词的英文是Humanism,也译作人道主义。它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学科”。那时的新兴资产阶级学者鄙弃以基督教神学为中心的封建文化,热衷于发掘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研究古代的语言、文学、自然科学和哲学。他们认为,这些学科以人和自然为研究对象,是不同于“神学学科”的新学问,是“人文学科”。那些研究人文学科的新文化人士自称为“人文学者”。“人文学科”一词的出现,不仅指学术研究方向的改变,还意味着一种以世俗的人为中心,提倡人性或人道主义的新的世界观代替了宗教神学的旧世界观,它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的利益和愿望。16世纪,人们逐渐认识到“人文学科”一词的广泛含义,到了19世纪,欧洲学术界才开始用“人文主义”这个名词来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学者的世界观。

人文主义的核心是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和人道主义。

人性(humanity)是指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质、基本属性。人类从哲学上认识自身的特性有很长的历史,历史唯物主义总结人类认识的成果,第一次对人性作出了科学的解释。历史唯物主义不否认人是自然的存在物,人的肉体组织决定人有吃、喝、性行为等机能和欲望。但是,离开人的社会活动抽象地考察这些机能和欲望,把它们看成人类活动唯一的和终极的目的,则是错误的。人是社会的动物,人的某些自然属性,也不能不带有社会色彩。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所谓人性,是指正常的人和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这个区别主要在于社会性的劳动;现实的人性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资产阶级人性论没有认识到人性和社会的关系,也不承认人性的历史演变,只承认一种所谓全人类共有的、永恒的人性,而资本主义制度则是符合于这种人性的永恒的制度。

人道主义是关于人的本质、使命、地位、价值和个性发展等的思潮和理论。它是一个发展变化的哲学范畴。人道思想是随着人类进入文明时期萌发的,但人道主义作为一种时代的思潮和理论,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人道主义是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它冲破了中世纪教会统治下的以神为中心的思想束缚,主张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并支配自然,认为追求快乐是人的天然权利和社会发展的动因。它批判了封建教会视肉欲和世俗生活为罪恶的禁欲主义,肯定了人拥有享受人间一切快乐的权利,从而使征服自然、寻求人生快乐、进行自由创造、争取个性解放和建立公正社会制度等进步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在当时所起的进步作用,使它成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教会专制的革命的思想武器。从欧洲文艺复兴到18世纪启蒙运动之前的人道主义者,大多是艺术家、作家、思想家和科学家,他们在各自不同的领域里宣传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作出了贡献。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的人道主义理论要求现实的一切都要合乎人的理性。在法国大革命中诞生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即《人权宣言》,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胜利的记录。

但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有它自身的矛盾,如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矛盾、个人自由发展与公共社会制度的矛盾等。一些启蒙思想家考虑了种种解决矛盾的方案,但是他们没有看到资本主义制度是产生这些矛盾的根源,而他们所主张的人道主义恰恰是维护这种制度的,所以靠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是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出路的。从理论上看,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在考察人时,完全脱离了社会关系,把人只看做自然人,并以此为出发点论证人的追求和向往。这就使它陷入抽象的人性论,具有超阶级、超时代的假象。然而,这种抽象的人性论所追求的自由、享乐权利和所谓“公正”的社会制度并不抽象,它们以私有制为基础,以个人主义为核心,鲜明地表现了资产阶级的特性。

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起过不同的作用:文艺复兴时期起过十分革命的作用;直到19世纪,它始终是资产阶级建立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重要思想武器;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发展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高涨,它逐渐失去了进步的历史作用。

根据人文主义、人道主义在不同历史时期所起的不同作用,为区别起见,在中国,人们习惯上把文艺复兴时期的这种思潮称为人文主义,文艺复兴以后的则称为人道主义。

但丁

但丁(1265—1321)是意大利诗人,出生在佛罗伦萨一个没落贵族的家庭。他的不朽杰作《神曲》,一方面给中世纪文化以艺术性的总结,另一方面又显现出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思想的曙光。它以构思的宏伟、思想的凝聚、人物的描写、艺术的熟练和富有感情的道德力量而在欧洲文学史上占有突出的位置。但丁作为一位继往开来的诗人,他与莎士比亚、歌德一起被称为西欧文学史上的三大天才巨匠。

乔托

乔托(约1266—1337)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绘画的代表人物。最能反映他艺术成就的是1305~1309年创作的佛罗伦萨阿雷纳礼拜堂壁画。整个壁画虽为宗教内容,却充满生活气息。最杰出的画幅是《犹大之吻》、《哀悼基督》等。这些作品摆脱了中世纪圣像画的呆板画风,表达了人文主义的新精神。

彼特拉克

彼特拉克(1304—1374)是意大利诗人,出生于佛罗伦萨。他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他的大部分著作是用拉丁文写的,但他最重要的作品抒情诗集《歌集》却用意大利文书写。《歌集》主要歌颂他对女友劳拉的爱情。诗人把劳拉写成美的化身,显示了爱情的崇高和圣洁,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禁欲主义,追求现世个人幸福的强烈愿望。

薄伽丘

薄伽丘(1313—1375)是意大利作家。他出生在巴黎,早年在那不勒斯经商,后半生大部分时间住在佛罗伦萨。在这一城邦的政治斗争中,他拥护共和政体。他是彼特拉克的好友,和彼特拉克一样酷爱研读古代文化典籍。薄伽丘是个多产作家,写过传奇、叙事诗、史诗、短篇故事集等。他的杰作是短篇小说集《十日谈》。这部作品叙述了10个青年男女为躲避黑死病,在佛罗伦萨乡间一个别墅里住了10天,讲了100个故事,故名《十日谈》。通过这些故事,作者揭露教会的黑暗和腐败,讽刺教士的奸诈和伪善,赞扬手工业者、商人的智慧和才干,歌颂真挚的爱情和高尚的情操。但其中有些故事有放纵情欲的描写,有对个人主义行为的赞扬,表现了作者资产阶级人生观的局限。正如《神曲》为意大利诗歌奠定了基础一样,《十日谈》为欧洲近代短篇小说开了先河。

达·芬奇

达·芬奇(1452—1519)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画家、科学家。他一生绘画作品不多,但件件都是稀世之宝。其中尤为著名的是《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前者表现基督被捕前同门徒会餐时诀别的场面,构图巧妙,手法简洁,使观者觉得画中情景似乎就发生在眼前;后者以女主人公亲切、自然的永恒微笑万古流芳。达·芬奇以博学多才著称,在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天文学等许多方面都有不少创见和发明,一生留下的科学笔记手稿已发现有七千多页。

米开朗琪罗

米开朗琪罗(1475—1564)是意大利雕刻家、画家、建筑师、诗人。1504年他完成雕刻《大卫》,大卫体态壮伟,体现了钢铁般的意志和力量。这一杰作使他声名大振。1508~1512年,他为罗马西斯廷教堂作大型天顶画《创世纪》,取材于圣经中从开天辟地到洪水方舟的故事。全部绘画面积500平方米,塑造了多数比真人还大的343个人物形象。壁画气魄宏伟,被公认是文艺复兴盛期最完美的美术创作。他的建筑设计,大胆运用古典柱式,开创了一代新风。其代表作是为圣彼得大教堂设计的大圆顶。

拉斐尔

拉斐尔(1483—1520)是意大利画家。他的一系列圣母画像,和中世纪画家所画的同类题材不同,都以母性的温情和青春健美来体现人文主义思想。他的著名大型油画《西斯廷圣母》,人物形象和真人大小相仿,由圣母、圣徒组成的三角形构图,庄重均衡,圣母和耶稣的体态健美而有力量,表现了母爱的幸福与伟大。

马基雅维利

马基雅维利(1469—1527)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政治思想家、历史学家。生于佛罗伦萨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从1498年起在佛罗伦萨共和国任十人委员会秘书,后曾出使各国。1513年因政权更迭,被迫去职。晚年隐退,从事著述。他在《君主论》一书中,明确提出政治无道德论,主张为了达到政治目的,应不惜采取一切手段包括最卑劣的手段。他认为:“目的总是证明手段是正确的。”这就是所谓的马基雅维利主义,是一种极端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的理论。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的理论表达了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建立独立统一意大利国家的愿望,具有反封建、反教会神权统治的积极作用。

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1564—1616)是英国伟大诗人、剧作家。他一生创作了37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两首长诗。他的戏剧取材于各国的历史传说和文学资料,很多故事并不发生在英国,但实际上反映了英国封建制度解体、资本主义兴起时期的广阔的社会生活,表达了人文主义者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原则。他的剧作艺术性极高。莎士比亚被认为是古往今来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拉伯雷

拉伯雷(约1494—1553)是法国作家。其代表作为《巨人传》,共5部,内容涉及当时的法律、政治、宗教、伦理、哲学等各个方面,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和精神需求。这部作品带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语言夸张幽默,不时触及时弊,具有讽刺效果。

塞万提斯

塞万提斯(1547—1616)是西班牙伟大作家。其代表作为长篇小说《堂吉诃德》。作品嘲讽了封建贵族的没落,广泛描绘了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的西班牙社会生活。

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说”

托勒密(约90—168)是古罗马天文学家、地理学家。他著有《天文学大全》,阐述托勒密宇宙体系: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行星围绕着本轮中心运动,而本轮中心又跟着均轮围绕地球运动。这部著作在中世纪被奉为天文学的权威著作。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说统治了天文学界一千多年,其原因有:①宗教对科学的压制,与地心说不符的学说遭到打击和扼杀;②日心说不符合人们的感觉经验,科学没有发展到能够解决日心说引起的各种问题;③托勒密力求把天文学建立在数学的基础上,人们的实际观察和按托勒密体系计算的结果比较接近。

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

哥白尼(1473—1543)是波兰天文学家,一生勤奋好学,多才多艺,被称为文艺复兴时期的百科学者。他分析了托勒密地心说的不合理之处,在名著《天体运行论》中提出了“太阳中心论”:地球和行星绕轴自转,并围绕太阳公转。哥白尼的日心说推翻了托勒密的地心说,引起了人们宇宙观的根本变革。哥白尼懂得自己学说的革命意义,害怕教会的迫害和研究成果被扼杀在摇篮里,迟迟不敢公开全部研究成果,直到年近古稀的时候,才决定出版《天体运行论》。由于日心说与基督教义相违,该书曾受天主教会查禁。

开普勒

开普勒(1571—1630)是德意志文学家和数学家。他信仰哥白尼的日心说,但为行星运转的圆形轨道不符合精确观测的资料而苦恼。最后,他放弃了哥白尼的圆形轨道和匀速运动的观念,发现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行星运动三定律。第一定律即轨道定律:行星都沿着椭圆轨道运动,太阳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第二定律即面积定律:行星运动不是匀速的,连接太阳和行星的直线在相等时间内扫过相等面积;第三定律即周期定律:行星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平方和行星到太阳的平均距离的立方成正比。开普勒的学说奠定了天体力学的基础,为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作了理论准备。

伽利略

伽利略(1564—1642)是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定人之一。1609年他制成望远镜,最初只能放大3倍,经改进后能放大32倍。他用于观察天体,发现许多过去用肉眼看不见的星体,发现月球山岭、木星的4个卫星、太阳黑子和金星的周相等现象,还发现银河是由无数恒星所组成,等等。这些发现证实哥白尼日心说的正确。他热情地宣传和捍卫日心说,触犯了《圣经》和教皇,被判处监禁。

布鲁诺

布鲁诺(1548—1600)是意大利唯物主义哲学家,反对封建教会统治的坚强战士。他认为,宇宙是囊括一切的统一体,因此,不仅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而且太阳也不是宇宙的中心,因为宇宙是无限的,根本没有一个绝对的中心。他说,宇宙是无限大的,世界是无数多的。他反对神学家所谓“天界”和“地界”的说法,指出包括天体在内的自然万物都统一于物质。布鲁诺的哲学思想,不仅批判了基督教宣扬的地心说,而且发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说,是文艺复兴时期新哲学思潮发展的最高成就。

弗兰西斯·培根

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是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他出身于伦敦一个新贵族家庭,曾历任宫廷要职。1621年他被控受贿,免除一切官职,从此潜心从事著述。但他的主要理论著述都是在做官期间完成的。

培根以知识论作为自己哲学的中心问题。他既指出人必须服从自然规律,又强调人的作为。他认为掌握了自然规律,人类在认识上会获得真理,在行动上会得到自由。培根在反经院哲学的斗争中,建立了自己的唯物主义经验论。他认为知识起源于经验,因此提倡观察和实验。但他也强调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结合,因此指出不要做只收集材料的蚂蚁,也不要做只从自身吐丝结网的蜘蛛,而要做既采集又加工的蜜蜂。培根在他的《新工具论》一书中,阐述了建立真正归纳法的设想。他认为归纳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不能跳跃地而是逐步地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因此他反对那种从经验材料一下子飞到最普遍公理的认识方法。

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是14~16世纪欧洲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其主要中心,最初在意大利,16世纪扩大到西欧其他国家。“文艺复兴”的概念在当时已被意大利的人文主义作家和学者所使用。这一名词源自意大利文“Rinascita”,一般多写为法文“Renaissance”。中国曾有人直译为“再生”或“再生运动”,但“文艺复兴”的译法已被普遍接受。当时人们认为,文艺在希腊、罗马古典时代曾高度繁荣,但在中世纪“黑暗时代”却衰败湮没,直到14世纪以后才获得“再生”与“复兴”。这表明了文艺复兴的新文化以古典为师的一面,但它不是单纯的古典复兴,而是反封建的新文化的创造,它表现在科学、文学和艺术的普遍高涨和创新。

基督教神学

神学一词源自希腊文theologia,由theos(神)和logos(道理、言论或学问)两个词组合而成,指研究有关神的道理或学问。基督教沿用此词。早期用以指对《圣经》中论述上帝、基督及其与世人关系的研究。13世纪时,托马斯·阿奎那著有《神学大全》,以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论证神学,使神学成为包括和贯通一切的“科学的皇后”。近代以来,由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迅速发展,哲学摆脱了神学的束缚,基督教神学的涵义缩小为对基督教信仰内容作系统的研究和理论化的说明。基督教神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上帝论、基督论、救赎论、圣灵论、人性论、教会论,等等。基督教神学认为:不应论证,而应信仰上帝的存在;上帝在6天时间内按一定的次序“各从其类”地创造世界,最后用泥土按自己的形象造人,所以上帝是一切存在的本原;上帝创造世界以后,继续主宰、管理世界,并赋予人以管理万物之权;但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违背上帝命令,吃了禁果,造成整个人类的原始罪过(原罪);上帝通过基督的“道成肉身”使人得到救赎,即上帝差遣基督来到世间,通过童贞女马利亚而取肉身成人,基督以自己的生和死,使人得到救赎;世人“犯罪”之后,就失掉了上帝的爱,谁要想重新获得爱,除了必须绝对信仰上帝、耶稣基督外,还必须悔罪做“善功”以补赎罪过。基督教许诺人在死后获得平等,却为现世的社会不平等辩护。它认为奴隶制是“对罪恶的惩罚”,它号召奴隶服从主人“就像服从基督一样”。在封建时代,基督教会在组织方面本身就体现了封建的等级制度,并把这种制度神圣化。它宣扬封建国家的权力来自上帝,要求人们同现实、同社会不平等进行妥协。因此,基督教神学通过对人们思想的紧密束缚,为巩固封建统治服务。

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思潮,是文艺复兴文化的指导思想。

人文主义这个名词的英文是Humanism,也译作人道主义。它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学科”。那时的新兴资产阶级学者鄙弃以基督教神学为中心的封建文化,热衷于发掘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研究古代的语言、文学、自然科学和哲学。他们认为,这些学科以人和自然为研究对象,是不同于“神学学科”的新学问,是“人文学科”。那些研究人文学科的新文化人士自称为“人文学者”。“人文学科”一词的出现,不仅指学术研究方向的改变,还意味着一种以世俗的人为中心,提倡人性或人道主义的新的世界观代替了宗教神学的旧世界观,它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的利益和愿望。16世纪,人们逐渐认识到“人文学科”一词的广泛含义,到了19世纪,欧洲学术界才开始用“人文主义”这个名词来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学者的世界观。

人文主义的核心是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和人道主义。

人性(humanity)是指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质、基本属性。人类从哲学上认识自身的特性有很长的历史,历史唯物主义总结人类认识的成果,第一次对人性作出了科学的解释。历史唯物主义不否认人是自然的存在物,人的肉体组织决定人有吃、喝、性行为等机能和欲望。但是,离开人的社会活动抽象地考察这些机能和欲望,把它们看成人类活动唯一的和终极的目的,则是错误的。人是社会的动物,人的某些自然属性,也不能不带有社会色彩。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所谓人性,是指正常的人和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这个区别主要在于社会性的劳动;现实的人性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资产阶级人性论没有认识到人性和社会的关系,也不承认人性的历史演变,只承认一种所谓全人类共有的、永恒的人性,而资本主义制度则是符合于这种人性的永恒的制度。

人道主义是关于人的本质、使命、地位、价值和个性发展等的思潮和理论。它是一个发展变化的哲学范畴。人道思想是随着人类进入文明时期萌发的,但人道主义作为一种时代的思潮和理论,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人道主义是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它冲破了中世纪教会统治下的以神为中心的思想束缚,主张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并支配自然,认为追求快乐是人的天然权利和社会发展的动因。它批判了封建教会视肉欲和世俗生活为罪恶的禁欲主义,肯定了人拥有享受人间一切快乐的权利,从而使征服自然、寻求人生快乐、进行自由创造、争取个性解放和建立公正社会制度等进步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在当时所起的进步作用,使它成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教会专制的革命的思想武器。从欧洲文艺复兴到18世纪启蒙运动之前的人道主义者,大多是艺术家、作家、思想家和科学家,他们在各自不同的领域里宣传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作出了贡献。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的人道主义理论要求现实的一切都要合乎人的理性。在法国大革命中诞生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即《人权宣言》,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胜利的记录。

但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有它自身的矛盾,如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矛盾、个人自由发展与公共社会制度的矛盾等。一些启蒙思想家考虑了种种解决矛盾的方案,但是他们没有看到资本主义制度是产生这些矛盾的根源,而他们所主张的人道主义恰恰是维护这种制度的,所以靠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是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出路的。从理论上看,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在考察人时,完全脱离了社会关系,把人只看做自然人,并以此为出发点论证人的追求和向往。这就使它陷入抽象的人性论,具有超阶级、超时代的假象。然而,这种抽象的人性论所追求的自由、享乐权利和所谓“公正”的社会制度并不抽象,它们以私有制为基础,以个人主义为核心,鲜明地表现了资产阶级的特性。

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起过不同的作用:文艺复兴时期起过十分革命的作用;直到19世纪,它始终是资产阶级建立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重要思想武器;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发展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高涨,它逐渐失去了进步的历史作用。

根据人文主义、人道主义在不同历史时期所起的不同作用,为区别起见,在中国,人们习惯上把文艺复兴时期的这种思潮称为人文主义,文艺复兴以后的则称为人道主义。

但丁

但丁(1265—1321)是意大利诗人,出生在佛罗伦萨一个没落贵族的家庭。他的不朽杰作《神曲》,一方面给中世纪文化以艺术性的总结,另一方面又显现出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思想的曙光。它以构思的宏伟、思想的凝聚、人物的描写、艺术的熟练和富有感情的道德力量而在欧洲文学史上占有突出的位置。但丁作为一位继往开来的诗人,他与莎士比亚、歌德一起被称为西欧文学史上的三大天才巨匠。

乔托

乔托(约1266—1337)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绘画的代表人物。最能反映他艺术成就的是1305~1309年创作的佛罗伦萨阿雷纳礼拜堂壁画。整个壁画虽为宗教内容,却充满生活气息。最杰出的画幅是《犹大之吻》、《哀悼基督》等。这些作品摆脱了中世纪圣像画的呆板画风,表达了人文主义的新精神。

彼特拉克

彼特拉克(1304—1374)是意大利诗人,出生于佛罗伦萨。他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他的大部分著作是用拉丁文写的,但他最重要的作品抒情诗集《歌集》却用意大利文书写。《歌集》主要歌颂他对女友劳拉的爱情。诗人把劳拉写成美的化身,显示了爱情的崇高和圣洁,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禁欲主义,追求现世个人幸福的强烈愿望。

薄伽丘

薄伽丘(1313—1375)是意大利作家。他出生在巴黎,早年在那不勒斯经商,后半生大部分时间住在佛罗伦萨。在这一城邦的政治斗争中,他拥护共和政体。他是彼特拉克的好友,和彼特拉克一样酷爱研读古代文化典籍。薄伽丘是个多产作家,写过传奇、叙事诗、史诗、短篇故事集等。他的杰作是短篇小说集《十日谈》。这部作品叙述了10个青年男女为躲避黑死病,在佛罗伦萨乡间一个别墅里住了10天,讲了100个故事,故名《十日谈》。通过这些故事,作者揭露教会的黑暗和腐败,讽刺教士的奸诈和伪善,赞扬手工业者、商人的智慧和才干,歌颂真挚的爱情和高尚的情操。但其中有些故事有放纵情欲的描写,有对个人主义行为的赞扬,表现了作者资产阶级人生观的局限。正如《神曲》为意大利诗歌奠定了基础一样,《十日谈》为欧洲近代短篇小说开了先河。

达·芬奇

达·芬奇(1452—1519)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画家、科学家。他一生绘画作品不多,但件件都是稀世之宝。其中尤为著名的是《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前者表现基督被捕前同门徒会餐时诀别的场面,构图巧妙,手法简洁,使观者觉得画中情景似乎就发生在眼前;后者以女主人公亲切、自然的永恒微笑万古流芳。达·芬奇以博学多才著称,在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天文学等许多方面都有不少创见和发明,一生留下的科学笔记手稿已发现有七千多页。

米开朗琪罗

米开朗琪罗(1475—1564)是意大利雕刻家、画家、建筑师、诗人。1504年他完成雕刻《大卫》,大卫体态壮伟,体现了钢铁般的意志和力量。这一杰作使他声名大振。1508~1512年,他为罗马西斯廷教堂作大型天顶画《创世纪》,取材于圣经中从开天辟地到洪水方舟的故事。全部绘画面积500平方米,塑造了多数比真人还大的343个人物形象。壁画气魄宏伟,被公认是文艺复兴盛期最完美的美术创作。他的建筑设计,大胆运用古典柱式,开创了一代新风。其代表作是为圣彼得大教堂设计的大圆顶。

拉斐尔

拉斐尔(1483—1520)是意大利画家。他的一系列圣母画像,和中世纪画家所画的同类题材不同,都以母性的温情和青春健美来体现人文主义思想。他的著名大型油画《西斯廷圣母》,人物形象和真人大小相仿,由圣母、圣徒组成的三角形构图,庄重均衡,圣母和耶稣的体态健美而有力量,表现了母爱的幸福与伟大。

马基雅维利

马基雅维利(1469—1527)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政治思想家、历史学家。生于佛罗伦萨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从1498年起在佛罗伦萨共和国任十人委员会秘书,后曾出使各国。1513年因政权更迭,被迫去职。晚年隐退,从事著述。他在《君主论》一书中,明确提出政治无道德论,主张为了达到政治目的,应不惜采取一切手段包括最卑劣的手段。他认为:“目的总是证明手段是正确的。”这就是所谓的马基雅维利主义,是一种极端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的理论。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的理论表达了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建立独立统一意大利国家的愿望,具有反封建、反教会神权统治的积极作用。

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1564—1616)是英国伟大诗人、剧作家。他一生创作了37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两首长诗。他的戏剧取材于各国的历史传说和文学资料,很多故事并不发生在英国,但实际上反映了英国封建制度解体、资本主义兴起时期的广阔的社会生活,表达了人文主义者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原则。他的剧作艺术性极高。莎士比亚被认为是古往今来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拉伯雷

拉伯雷(约1494—1553)是法国作家。其代表作为《巨人传》,共5部,内容涉及当时的法律、政治、宗教、伦理、哲学等各个方面,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和精神需求。这部作品带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语言夸张幽默,不时触及时弊,具有讽刺效果。

塞万提斯

塞万提斯(1547—1616)是西班牙伟大作家。其代表作为长篇小说《堂吉诃德》。作品嘲讽了封建贵族的没落,广泛描绘了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的西班牙社会生活。

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说”

托勒密(约90—168)是古罗马天文学家、地理学家。他著有《天文学大全》,阐述托勒密宇宙体系: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行星围绕着本轮中心运动,而本轮中心又跟着均轮围绕地球运动。这部著作在中世纪被奉为天文学的权威著作。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说统治了天文学界一千多年,其原因有:①宗教对科学的压制,与地心说不符的学说遭到打击和扼杀;②日心说不符合人们的感觉经验,科学没有发展到能够解决日心说引起的各种问题;③托勒密力求把天文学建立在数学的基础上,人们的实际观察和按托勒密体系计算的结果比较接近。

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

哥白尼(1473—1543)是波兰天文学家,一生勤奋好学,多才多艺,被称为文艺复兴时期的百科学者。他分析了托勒密地心说的不合理之处,在名著《天体运行论》中提出了“太阳中心论”:地球和行星绕轴自转,并围绕太阳公转。哥白尼的日心说推翻了托勒密的地心说,引起了人们宇宙观的根本变革。哥白尼懂得自己学说的革命意义,害怕教会的迫害和研究成果被扼杀在摇篮里,迟迟不敢公开全部研究成果,直到年近古稀的时候,才决定出版《天体运行论》。由于日心说与基督教义相违,该书曾受天主教会查禁。

开普勒

开普勒(1571—1630)是德意志文学家和数学家。他信仰哥白尼的日心说,但为行星运转的圆形轨道不符合精确观测的资料而苦恼。最后,他放弃了哥白尼的圆形轨道和匀速运动的观念,发现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行星运动三定律。第一定律即轨道定律:行星都沿着椭圆轨道运动,太阳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第二定律即面积定律:行星运动不是匀速的,连接太阳和行星的直线在相等时间内扫过相等面积;第三定律即周期定律:行星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平方和行星到太阳的平均距离的立方成正比。开普勒的学说奠定了天体力学的基础,为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作了理论准备。

伽利略

伽利略(1564—1642)是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定人之一。1609年他制成望远镜,最初只能放大3倍,经改进后能放大32倍。他用于观察天体,发现许多过去用肉眼看不见的星体,发现月球山岭、木星的4个卫星、太阳黑子和金星的周相等现象,还发现银河是由无数恒星所组成,等等。这些发现证实哥白尼日心说的正确。他热情地宣传和捍卫日心说,触犯了《圣经》和教皇,被判处监禁。

布鲁诺

布鲁诺(1548—1600)是意大利唯物主义哲学家,反对封建教会统治的坚强战士。他认为,宇宙是囊括一切的统一体,因此,不仅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而且太阳也不是宇宙的中心,因为宇宙是无限的,根本没有一个绝对的中心。他说,宇宙是无限大的,世界是无数多的。他反对神学家所谓“天界”和“地界”的说法,指出包括天体在内的自然万物都统一于物质。布鲁诺的哲学思想,不仅批判了基督教宣扬的地心说,而且发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说,是文艺复兴时期新哲学思潮发展的最高成就。

弗兰西斯·培根

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是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他出身于伦敦一个新贵族家庭,曾历任宫廷要职。1621年他被控受贿,免除一切官职,从此潜心从事著述。但他的主要理论著述都是在做官期间完成的。

培根以知识论作为自己哲学的中心问题。他既指出人必须服从自然规律,又强调人的作为。他认为掌握了自然规律,人类在认识上会获得真理,在行动上会得到自由。培根在反经院哲学的斗争中,建立了自己的唯物主义经验论。他认为知识起源于经验,因此提倡观察和实验。但他也强调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结合,因此指出不要做只收集材料的蚂蚁,也不要做只从自身吐丝结网的蜘蛛,而要做既采集又加工的蜜蜂。培根在他的《新工具论》一书中,阐述了建立真正归纳法的设想。他认为归纳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不能跳跃地而是逐步地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因此他反对那种从经验材料一下子飞到最普遍公理的认识方法。

文艺复兴是14~16世纪反映西欧各国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文化运动。其主要中心最初在意大利,16世纪扩及德意志、尼德兰、英国、法国和西班牙等地。“文艺复兴”的概念在14~16世纪时己被意大利的人文主义作家和学者所使用。该词源自意大利文“Rinascita”,一般多写为法文“Renaissance”。它概括了乔托以来的文艺活动的特点,被世界各国沿用至今。中国曾有人直译为“再生”或“再生运动”,但“文艺复兴”的译法己被普遍接受。当时人们认为,文艺在希腊、罗马古典时代曾高度繁荣,但在中世纪“黑暗时代”却衰败湮没,直到14世纪以后才获得“再生”与“复兴”。因此,文艺复兴着重表明了新文化以古典为师的一面,但它并非单纯的古典复兴,实际上是反封建的新文化的创造。文艺复兴主要表现在科学、文学和艺术的普遍高涨,但因各国的社会经济和历史条件不同,在各国带有各自的特征。
意大利文艺复兴 13世纪末14世纪初,意大利在欧洲最早产生资本主义萌芽;但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先进地区只限于少数几个城市,尤以佛罗伦萨、威尼斯为最。地处意大利中部的佛罗伦萨出现了以毛织、银行、布匹加工业等为主的七大行会,它们不仅控制佛罗伦萨的经济,也直接掌握城市政权。佛罗伦萨的最高权力机构——长老会议的成员只能由七大行会从其会员中遴选,贵族被剥夺参政权,广大工人处于无权地位。在这种政治、经济背景下的佛罗伦萨,成为意大利乃至整个欧洲的文艺复兴发源地和最大中心。

文艺复兴最早产生于14至15世纪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从15世纪开始,文艺复兴从佛罗伦萨传到了罗马、米兰、威尼斯和阿吓勒斯等城市,以后又从意大利传到了法国、西班牙、德国和英国。纸张和印刷术的发明为文化思想的传播打开了方便之门,大大加快了这一传播进程。当时在佛罗伦萨、罗马和其他几个城市里,新兴的资产阶级及其代表人物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治和经济利益,要求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开展反对教会神学和封建主义文化的斗争。他们呼唤古典文化的复兴,注重对人的关心和尊重,用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思想观念对抗神学思想和经院哲学,以推动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由此而形成了文艺复兴运动。其实质是欧洲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这一历史阶段的过渡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是资产阶级为自己登上历史舞台而最终夺得统治地位而进行的舆论准备。

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特征是人文主义,具体表现在科学、宗教、文学、艺术和教育等诸多方面。这些方面的作品和思想无不称颂世俗以蔑视天堂,标榜理性以取代神灵,反对来世和禁欲,肯定人本身和现世生活。人文主义者要求文学艺术表现人的思想感情,要求科学为人生谋福利,要求教育发展人的个性,即把人的思想、感清和智慧从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所以他们提倡人权反对神权,提倡人性反对神性,提倡个性自由反对中古时期的宗教束缚。他们的这些思想和行为都在当时的历史时期里冲击了宗教和封建文化,有力地推动了历史的进步,对于继承古代优秀遗产、打破教会权威、消除封建愚昧进而拓宽近代科学、文化、艺术和思想的发展道路,都具有无与伦比的历史意义。

达·芬奇(L。nardo Da Vinci,1452—1519)

达·芬奇作为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多方面显示了他的才华,诸如数学、机械工程、医学、地质、物理、生物等。他去过很多地方,足迹遍布意大利各地,从佛罗伦萨到米兰、罗马、威尼斯,最后客死法国。在他身后留下了 7 000多张画稿。他的画善于突出人物个性,通过动作、姿态来表现人物内心活动,将科学的准确性和高度想像力结合起来,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他的代表作是《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前者通过耶稣和犹大之间的对比,表达了画家对人生的看法;后者则通过一位女性市民的形象表现了画家对人自身价值的肯定。《最后的晚餐》取材于《新约全书》。画面表现了当耶稣向他的信徒们宣布有人出卖他时,每个信徒的不同表情和动作。除耶稣以外的12个人被分成了4组。左边的三个人朝向耶稣,似乎显得激动,特别是年轻气盛的巴多罗米欧有些控制不住自己,双手按桌,一副怒不可遏的表情。右边的三个人看上去有些惊讶,正在交头接耳,互相询问。耶稣右边靠近他的三个人外表善良,不像是出卖自己老师的人。只有接近耶稣左边的三个人有点与众不同,老人彼得伸出头在问约翰是谁出卖了主子。只有犹大一声不吭,躲在阴影里,手里紧握着一个钱袋,暗示他为钱而出卖灵魂。据说达·芬奇画这幅画花了四年时间,在这期间他画了大量的素描,每天早晚都跑到小偷云集之处悉心研究各种反面人物,寻找犹大的模特儿。《蒙娜丽莎》的模特儿是当时佛罗伦萨一位银行家的妻子。据说为了让她心惰舒畅,还专门为她请来了乐师弹琴,演员唱歌,表演滑稽戏。这样画家就画出了一个对生活满怀信心和希望的市民妇女形象,特别是她嘴角上挂着的“神秘微笑”。

米开朗琪罗(Michelangelo Buonarotti,1475—1564)

米开朗琪罗是著名画家,雕刻家,诗人和建筑家。他从小就在著名的梅狄奇园接受艺术训练,在那里接触到大量的古代艺术珍品,陶冶出不凡的艺术气质。他的画主要以圣经和宗教题材为内容,体现了市民阶级的人文精神。他的作品大都是教堂里的壁画和雕塑。雕塑的代表作是他为家乡佛罗伦萨创作的大卫和摩西塑像,而绘画代表作则是罗马西斯彻堂天花板上的大型天顶画《创始纪》和祭坛后的壁画《末日审娜》。《大卫》雕像高有5石米,形象威武刚毅,表现了他准备上战场的情景:头左侧,两目怒视,左手抚石机弦,右手握有石块,一副弓在手,箭待发的模样,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创始纪》描绘了数以百计、体形魁梧的人物,歌颂了为神学所贬低、却为大自然和造化称颂的人。它共有9幅主体画:《神分光暗》、《创造日月》、《授福大地》、《亚当的创造》、《夏娃的创造》、《逐出乐园》、《诺亚祝祭》、《大洪水》、《诺亚醉酒》。这些画都采用“湿壁画”,也就是趁石灰水尚未干就把画绘上去以使画面永远保留在那里的方式。在没有任何人帮助的情况下,他一个人在离地面20多米高的教堂拱顶上画了560多平方米的壁画,共计340多个人物。这些画虽然都以《圣经》为题材,但都是歌颂人体之美,尤其歌颂男性的阳刚之气。《末日审判》是画家在他已经进入花甲之年动手绘制的。描绘耶稣在世界末日来临之时将世人招到他的面前,对各人的是非功过、善恶美丑作出判断和裁决,让善人上天堂,恶人下地狱的情景。整个画面容纳了200多人,基本上可以分为四组。第一组和拱顶壁画相连接,上画无翼天使抱着耶稣用过的刑具和十字架。第二部分是耶稣和他的门徒们。第三组是无翼天使和那些受到过判决的人。第四组是地狱之河和地狱。这幅巨画位于西斯廷教堂祭坛的后面,约有200多平方米,大部分人物都是赤身露体的巨人。基督立在画的中央,举着右手,似乎是在进行裁决。他的母亲圣母玛利亚蟋伏在他身旁,面露惊恐之色。他左边的人都是些殉道的信徒,正在向耶稣提出控告。走向天堂的人都是画家所仰慕的人,如但丁、碧特丽丝。堕入地狱的人则是他所痛恨的恶人,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个头朝下落、身挂钥匙的人,显然在影射贩卖赎罪卷的教皇尼古拉斯三世。对一般人来说,这幅画揭示了基督教所谓的末日审判给人类带来的痛苦,连云端的“神之子”——基督都为之侧目,抹上了浓厚的普通人情感色彩。此画制作历时6年,期间他曾从脚手架上摔下来,腿被跌断。虽然这幅画还没有完成就受到了很多人的攻击,但更多的人却高度赞美它,甚至认为它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美术作品。

拉斐尔(Raphael Sanzio,1483—1520)

拉斐尔的作品融合了意大利两个世纪以来艺术品的精华。他所画的圣母像已不再是虔诚教徒所崇拜的圣母玛丽亚,而是城市市民阶层所欣赏的贤妻良母型的女性。自1508年起他花了近十年时间为教皇的梵蒂冈宫殿画壁画,创作了总名为《教权的建立和巩固》的系列壁画。他首先以文化的四个领域:神学、哲学、法律和诗学为主题在教皇的签字大厅里画了四个女神像,然后以此相对应分别在四个角落和四面墙上各画了四幅壁画,其中最有名的是《雅典学院》。该画气势恢宏,人物众多,将古代希腊罗马和当时意大利的50多位哲学家、科学家、艺术家及其他名流聚集在一起,进行热烈的讨论和思考。这些人包括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赫拉克里特、毕达哥拉斯,甚至还包括他自己以及和他同时代的人。整幅画面层次分明,具有开阔的视野效果,被普遍认为是文艺复兴时期绘画艺术的代表作品之一。他和达·芬奇,米开朗棋罗并称文艺复兴的‘艺术三杰”。

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

莎士比亚出身于英国中部城市斯特拉福的一个市民家庭,20岁就来伦敦谋生,广泛接触社会上的各种人,为以后的创作打下了基础。他一生写了37部剧作和100多篇诗歌。他的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正值伊丽莎白一世女王统治,资本主义的发展正处于上升时期。这时他的作品基调是乐观的,基本上都是些喜剧,宣传爱情可以战胜一切、个性解放,鼓吹资产阶级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这一时期的作品除了几部历史剧外,主要是《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第十二夜》和《罗密欧与朱丽叶》。前面三部是众所周知的喜剧,其中的《威尼斯商人》在我国更是经常上演的保留剧目。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为帮巴萨尼奥成婚向犹太人夏洛克借钱,夏洛克假意不收利息,但规定如到时不还要割安东尼奥身上一磅肉。安东尼奥的货船因故未归,不能准时还钱,夏洛克坚持要割安东尼奥身上的肉。在这紧急时刻巴萨尼奥未婚妻包西亚男扮女装出现,提出要严格按照条款执行,夏洛克不准多割、少割和流血,也不准伤害安东尼奥的生命。夏洛克终于被迫放弃无理要求。《罗密欧与朱丽叶》严格地说是悲剧。两个来自互相仇视的家族青年男女一见钟情,却因世仇不能相爱,结果只能以死抗争。双方家长此时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终于言归于好。

第二时期是莎士比亚戏剧的成熟期。此时英国以王室为代表的封建势力十分猖獗,资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处于一种无权的境地,遭受到各种政治迫害,阶级矛盾十分尖锐。莎士比亚在这一时期写的作品主要是些悲剧,力图表现正直善良的人如何遭受黑暗势力的欺凌和吞噬,但这些人往往在人格上更有力量。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主要是《哈姆莱特》、《奥塞罗》、《李尔王》、《麦克白》和《安东尼与克利奥佩特拉》。《哈姆莱特》说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父王被害、母后改嫁的情况下,从父亲的亡灵那里得知这一切都是他的叔叔克劳狄斯的阴谋所至。在他报仇的过程中不幸遭到了克劳狄斯的暗算,最终哈姆莱特、克劳狄斯、母后同归于尽。《奥塞罗》的中心人物奥塞罗是威尼斯的摩尔人将军,他误信手下旗官伊阿古的诬告,以为他的妻子,美丽的苔丝狄蒙娜和副将凯西奥有私情而将他们杀死。后来奥塞罗发现了真相后也自杀。《李尔王》叙述年迈的不列颠王李尔欲将国土分给三个女儿。大女儿和二女儿甜言蜜语,赢得了李尔的欢心。小女儿言语率直,得罪了父王,被剥夺了领地,远嫁法国。两个大女儿在得到土地之后忘恩负义,逼疯了李尔王。小女儿得知消息后起兵救父王,却兵败,和李尔王一道被俘,父女先后死于非命。《麦克白》源于苏格兰的一个历史故事。苏格兰将军麦克白和班柯征叛胜利返回途中遇见三个女巫,她们预言麦克白本人和班柯的后代将做苏格兰国王。此时苏格兰国王邓肯正在他的城堡里作客,在他夫人的纵容下他先杀了国王又杀了班柯,班柯之子却逃脱。后来他又根据女巫的预言想去杀掉另一贵族麦克德夫,在他逃走后杀了他的妻子和孩子。这时他已经众叛亲离,妻子也已神经失常,终于被随后赶来的邓肯之子和麦克德夫率领的军队杀死。莎土比亚的这些悲剧表现了他的人文主义理想和黑暗现实的冲突,揭示了封建统治者的专横和残暴、人性的贪婪、偏见和无知的危害。

莎士比亚创作的第三时期,封建社会的阶级矛盾更加尖锐,言论自由受到更多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他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神话剧的写作上。他的主要作品包括《冬天的故事》和《暴风雨》。《暴风雨》里,米兰公爵普洛斯彼罗被弟弟安东尼奥夺去王位,携带幼女米兰达来到一座荒岛。他在那里利用魔法制造了一场风暴,把安东尼奥所乘的船推到了荒岛,运用魔力战胜了安东尼奥,夺回了王位。后来他还是宽恕了安东尼奥,一起回到了意大利。他在作品里对社会黑暗和人性的不足有所揭露,但更多的还是用一种宽恕态度对待一切有错误的人,把未来的希望寄托在乌托邦式的理想国和青年一代身上。

莎士比亚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优秀的作家之一,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各种矛盾,生动描写了这一时期里英国乃至欧洲社会的形形色色人物,间接反映了一般人的情绪和愿望。他手下的人物多种多样、栩栩如生、富有个性,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图景从古代到当代,从宫廷到战场,从城市到乡村,从英国到意大利,五光十色,斑驳陆离。他善用借鉴和改编,善于推陈出新,利用他人的故事情节,结合自己的思想,编写成不朽的名篇。同时他又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大师,吸收了古代和当时的各种语言精华,或华丽,或精简,或诗文,或散文,信手拈来,得心应手,生动形象。他的许多词句已成为英国语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但丁(Alighieri Dante,Italy, 1265—1321)

但丁出身于佛罗伦萨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早年曾参加要求政治独立,反对教皇干预世俗生活的政治活动,并于1300年当选为佛罗伦萨市的行政官。两年后他们的政治运动遭到教皇的镇压,他被缺席审判,判为死刑。从此以后他一直长期流放在外,过了20多年的流亡生活,至死未能返回家乡。但丁的政治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论世界帝国》中。该书中心思想是企求建立一个君主治理下的世界社会或国家。他认为罗马帝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而当时的意大利却是一片城邦林立之地。如何才能平定混乱局面而建立统一的国家呢?他的答案是统一的君主国。但丁最重要的文学作品是他的《神曲》。写作时间开始于流放初期,逝世前不久才完成。当时政治上的挫折和个人的不幸遭遇使得他对祖国的前途和人类的命运怀有无比的忧愁,进行着深刻的思考。他意识到自己身上的责任,认为有义务揭露现实,呼唤意大利人的良知。《神曲》采取梦幻形式,以但丁在森林里迷路、遭遇猛兽、遇到罗马诗人维吉尔并向他求救开头,描述他如何在维吉尔带领下游历地狱和炼狱,后又在贝雅特丽齐的引导下游历了天堂。整个游历过程构成了地狱、炼狱和天堂三部曲。每一部曲分33篇,加上序曲,共计100篇。但丁在诗里把地狱分为九层,炼狱分为九级,天堂为九重。九层地狱是越下越深,里面都是形形色色的罪人,受到各种严厉的刑罚。那些贪官污吏,教皇僧侣,卖国求荣的都被放到了最下面的八、九两层。为了表示真实性,但丁甚至连姓名都用真的,教皇的姓名也不例外。炼狱是供犯有轻罪的人居住,这些人犯有贪色、贪食、贪财以及情、怒、妒和骄这七种罪行。他们都已经悔过自新,但还必须经过净火的煎熬,断除孽根,才可超度上天。例如妒忌者的双眼要用铁丝缝住,不让他们看见好东西以免嫉妒。好吃的人要饱受饥渴的折磨,让他们懂得珍惜食物。天堂是幸福的人居住之处,这些幸福的人包括守正不阿者,虔诚的教士,苦行派先哲和神学家,为基督教信仰奋战的十字军和殉道者,正直的国王和统治者,潜心修道者,基督和天使等。九重天之外是上帝的天府,那里充满着光辉、欢乐和爱。但丁在诗中试图表明人类群体和个人如何要经历各种磨难,经受各种考验,最终凭借理性和信仰去认识邪恶,悔过自新,才能有望达到一种理想境界。诗歌过分强调了神学和信仰的作用,显示了诗人在认识上的局限。但他也表现了追求真理、关心人类命运等积极方面,尤其是对教会和封建统治者的揭露值得肯定。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薄迦丘(Giovanni Boccaccio,Italy, 1313—1375)

薄迦丘的代表作是他的《十日谈》。它是一部爱情叙事诗,讲的是10个男女青年为躲避黑死病住到一座别墅里,待了10天,讲了100个故事。这些故事主要以爱情和才智为主题,表现了意大利广阔的社会现实,揭露了教土和贵族的堕落和腐败,歌颂了普通商人和平民的聪明勇敢,赞美了青年男女的爱情。尤为值得称道的是诗歌对于封建社会里阶级不平等和男女不平等的批判。另外,《十日谈》在概括现实、塑造人物、刻画心理、语言使用以及构建故事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在欧洲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对意大利文学,而且对欧洲现实主义文学都有很大影响,开创了欧洲近代短篇小说的先河。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文艺复兴运动的时间和性质

2.意大利首先兴起文艺复兴运动的原因

3.文艺复兴时期主要的社会思潮——人文主义

4.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过程及代表人物

但丁、乔托、彼特拉克、薄伽丘、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马基雅维利等

5.文艺复兴的扩展及相关代表人物

伊拉斯谟、莫尔、莎士比亚、拉伯雷、塞万提斯

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开普勒、伽利略的天文学成就

数学、物理学、生理学及医学的进展

哲学及思想界的突破——布鲁诺、培根等

6.西欧宗教改革的性质和时间

7.西欧宗教改革运动的过程

德意志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加尔文宗教改革、法国的宗教战争、英国的宗教改革运动等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背景和历史影响,认识二者实际是在西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以后,资产阶级在思想上反封建斗争的两种形式。二者在解放人们思想、促进近代文化的繁荣等方面,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由此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学习教材所涉及的文学、艺术作品,自然科学成就,思想家的观点,探究其深刻的内涵和寓意,掌握新生的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反封建的目的、性质和革命倾向,由此训练学生透过表面现象分析本质的能力。

3.通过客观评价重大事件和主要人物,训练学生全面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

4.通过对文学、艺术作品的分析,训练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提高美学修养。

(三)德育渗透点

1.通过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背景和性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通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形式进行反封建斗争,说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由此对学生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2.通过对布鲁诺为追求真理而殉难的事例和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中先哲们大无畏战斗精神的讲述,培养学生勇于追求和捍卫真理的优良品质,以及为理想献身的精神,对其进行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教育。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

2.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发展状况

3.德意志的宗教改革

(二)难点

1.文艺复兴的实质

2.宗教改革的原因

(三)解决办法

1.关于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有以下两个问题需要弄清。一是文艺复兴的实质,一是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的兴起及发展情况。教师可通过大量的素材,把枯燥的文化史的学习转化为文艺鉴赏课,吸引更多的学生关注文化史,热爱文化史的学习。在学习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过程之中埋一伏笔,通过一个个人物及作品或思想观点的讲述,请学生归纳概括其实质——并非是单纯地复兴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而是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的兴起,即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代表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为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进行鼓吹和摇旗呐喊的、是欧洲文化领域里的一次大解放运动。通过这种学习一思考一归纳三位一体的方式达到教学目的。

2.关于文艺复兴时期科学的发展状况,涉及国家较多,人物及观点或研究领域也较零碎,用列出比较表格的方式巩固学习效果。在讲述每个人的成就时不要面面俱到,抓住每个人物思想或科学研究的精髓,以点代面。例如在讲到近代自然科学的开端是以天文学革命为标志的,以往中世纪流行的天文学观点是托勒密的“地心说”理论,恰好符合了教会制造的神创造天地万物,以地球为宇宙中心的神话。先后挑战神学世界观的有哥白尼、开普勒、布鲁诺和伽利略。每个人的观点是什么,他们又在前人基础上有哪些发展?提出类似问题请学生思考讨论回答,以活跃课堂气氛。

3.关于德意志宗教改革运动一目,首先点明宗教改革的原因。可举例说明罗马天主教会实为西欧最有势力的封建主,掌握着教会的最高行政和司法权,甚至插手世俗君主的废立、裁决俗界各国的纠纷和废止法律等。其权力之大,还表现为在封建时代,作为精神支柱的教会与世俗君主共同控制着人民,统治着人们的思想。根据这些具体又形象的例子,请学生思考,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是否已成为新生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严重障碍?新兴资产阶级要登上政治舞台,势必要在意识形态方面反教会,成为其反封建斗争的重要形式。在引导学生思考这一问题时,教师还可问得更深层次一些,由此点清西欧各国宗教改革的共同原因,之后再讲述各国改革情况时,对原因就可一带而过。

德意志的宗教改革运动一目,教师要讲述得稍详为宜。其改革原因除上述具有共性的东西之外,还应强调一点,即德意志经济在15—16世纪之间有了显著发展,但仍然很分散,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其原因是政治上的四分五裂,七大选候各自为政,且互不统属,这种经济和政治上的分散和分裂状况,便利了天主教会的勒索,德意志被称为“教皇的乳牛”,可见其所受的压榨和束缚的严重性。

在讲改革的经过时,必然提到路德的思想。路德在宗教思想上是激进的,他提出著名的“信仰得救论”,把圣经视为最高权威,公开否定教皇的神权。在政治思想上,路德又是保守的,他认为世俗权力是合法的,是上帝授予的,“上帝禁止违反”,要求人民“服从有权势的人”,要求建立不受罗马教廷控制的民族教会,简化宗教仪式等。他的观点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要求自由的愿望,客观上有反封建的作用。关于这部分内容,教材提及较简,教师可根据情况介绍给学生,在拓展其知识面的同时,可加深理解宗教改革的实质。

至于对德意志宗教改革的评价,教师可发动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具准备

有条件的学校,可使用电脑软件教学,包括人物肖像、作品、名言等均可扫描进去,用鼠标点击显示出来。没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与美术教师配合,多寻找些素材,力求生动完整地给学生展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全貌,利用人物的事迹和作品教育学生,使其受益终生。

五、学生活动设计

建议在文化史的学习中,突破以往的固定而死板的教学模式,大胆改革。例如,教师事先布置给学生一些思考题或教学重点、难点,要求学生课下寻找材料,包括图片资料、书籍、音像制品、艺术作品等,课堂上由学生展示,或讲述,或演示,或当场模仿,以学生活动为主,寓教学于兴趣中。教师可思考此类方法,实现教学创新。

六、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通过本课时的授课,使学生准确识记以下史实,文艺复兴运动的时间和性质。意大利首先兴起文艺复兴的原因。人文主义思潮的概念。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但丁、乔托、彼特拉克、薄伽丘。美术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马基雅维利等。文艺复兴扩展到西欧各国的代表人物——伊拉斯谟、莫尔和莎士比亚。拉伯雷、塞万提斯、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布鲁诺、培根以及数学、物理学、生理学和医学的进展。西欧宗教改革的性质和时间,西欧各国进行宗教改革的情况等。

要求训练学生以下能力,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哲学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透过历史现象分析本质的能力,全面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对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等。

要求学生受到以下思想教育,理解“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接受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学习历史人物的事迹及作品,接受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二)整体感知

14、15世纪,在意大利的城市共和国中,首先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这一事件的发生,揭开了人类历史新篇章的序幕。有了新兴的资产阶级,就有了到世界各地去寻金的狂热。有了新生的政治力量,就有了打破旧有的封建统治秩序,倡导人权的呐喊。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文化领域中掀起了滔天巨浪——肯定人性,提倡人权,反对禁欲,反对宗教束缚。反封建、反基督教神学世界观,构成了这一时期文化的主流。这是一次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革命,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资产阶级为登上政治舞台发出的第一声呐喊。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本课的授课内容较多,教师注意抓线索、提纲挈领,切忌某一人物思想或作

品过多涉及,舍本取末。注意课时安排。

1.复习导入

14、15世纪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观,新兴资产阶级在经济领域里积极向海外拓展殖民地,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在政治领域里要求政权,改革封建主和教会一统天下的局面、表现在思想文化上,他们领导了—场规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即文艺复兴。

2.概念——文艺复兴。从字面意思上看,这是—次文字和艺术在古典文化的基础上的复兴,——即希腊和罗马的古代文化的复兴,它是欧洲文化的源头。从实质上看,文艺复兴不仅仅是古典文化的复兴,它所蕴含的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内容更广泛的,甚至前人从未涉及的文化概念——肯定人,注重人性,反对禁欲,反对宗教束缚,继而要求反封建剥削,…这—切都是一种全新文化的兴起——即资产阶级的新文化。为何要打着“文艺复兴”的旗号呢?这是因为资产阶级初登舞台,未能形成完整和成熟的思想体系,为同中世纪基督教神学进行斗争,必须借助强大的思想武器——世俗的、理性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为什么文艺复兴运动首先产生于意大利呢?有以下三点原因:第一,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在意大利,也就是说,意大利的资产阶级兴起最早,最先觉醒,思想也最成熟。第二,意大利具有优秀的文化传统,无论从古罗马遗留下来的文化底蕴上,还是从人才结构上,都具备进行一场思想革命的先决条件。第三,14、15世纪,作为世界贸易中心的地中海沿岸,经济繁荣,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物质支援。

3.意大利文艺复兴的经过。教材介绍的人物大致分为三类,文学、艺术和政治,选有代表性的分别介绍一人即可。但丁被恩格斯称为“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和新时代最初—位诗人”说明其文学地位是承上启下的,同时也说明他思想中包含有矛盾的一面。其作品《神曲》可多做些介绍。其地位是继往开来的,与莎士比亚和歌德并称“三大天才巨匠”。艺术上以达芬奇为冠,投影或实物(临摹作品)展示给学生。讲解时注意体现“人文主义”思想。政治思想家教材中仅提到马基雅维利,可结合书中小字部分谈一下他的政治抱负,要点有,反对封建割据、教廷的控制和外部列强的宰割,主张建立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意大利。他认为,要完成统一大业,除了要有完备的法律和精良的军队,还要有精通政治权术,拥有无限权力的君主,君主为了政治目的和国家利益,应不惜使用任何尹段,包括欺诈、伪善、残忍、阴谋诡计等。君主应软硬兼施,狡黠如狐,凶猛如狮。君主在政治上无所谓善恶,往往作恶比行善更有利……他的这些观点,致使历史上人们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恩格斯称他为文艺复兴时代的巨人之—,而又有人攻击他为“罪恶的导师”,是政治上尔虞我诈、背信弃义的同义词。其实,马基雅维利最大的贡献在于揭示了政治生活的本质,否定了封建神学。把国家利益和强大安定视为政治的最高目的。当然,可以看到,他关于人性和国家观的看法中有许多缺陷,他的强权和暴力主张,在历史上也曾被反动势力所利用。

4.文艺复兴的扩展。关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要使学生清楚以下两点,一、15世纪后期,新航路的发现刺激了西欧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文艺复兴运动由意大利扩展到西欧广大地区。二、文学和艺术是文艺复兴文化的主要体现,并取得巨大的成就。但由于各国国情不同,文化成就也不尽相同。从各国政治背景上看,德意志长期四分五裂,罗马教廷的搜刮和压榨尤为惨烈,因此15世纪中期开始的德意志文艺复兴运动首先向教会展开斗争,伊拉斯谟的传世名作《愚人颂》,采用讽刺手法,借“愚人”之口,嘲笑、辱骂教皇、主教、僧侣的愚昧,指责神职人员的贪婪淫荡,揭露世俗贵族的腐朽、好战和虚荣,为后来的宗教改革提供了思想武器。英、法、西三国虽同为新型君主制国家,但各国推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政策差别很大,对文学的影响也不同。塞万提斯生活的时代正值西班牙由盛而衰的时期,由此他笔下的主人公唐·吉诃德是个富于幻想、自不量力、打抱不平、处处碰壁的骑士,他的美好幻想和丑恶的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恰好反映了十六七世纪西班牙的人文主义者在社会现象中的遭遇,通过小说有力地鞑挞了这个日趋衰落的国家。英国文学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的顶峰,莎士比亚的戏剧又是欧洲文学史上最辉煌的一页。莎士比亚创作前期适逢都铎王朝全盛时期,国富民强,他的创作基调欢快自信。17世纪以后,社会矛盾激化,封建统治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公开化,他的创作也进入成熟时期,即悲剧时期,反映了人文主义者在残酷与罪恶的社会现实面前的软弱与无奈。法国作家拉伯雷的《巨人传》也用夸张的手段,诙谐的笔调塑造理想君主白人的形象,反映了处在上升时期资产阶级蓬勃乐观的情绪和自我为中心的阶级意识。教师要善于把特定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放到特定的环境下去看待,在把握作品背景和思想性的前提下指导学生比较地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是文艺复兴的一项重要成果,是人类科学史上的一次革命,出现于15世纪后半期,恩格斯说“在中世纪的黑夜之后,科学以意想不到的力量一下子重新兴起,并以神奇的速度发展起来”,其原因归结于生产,即中世纪的农业、手工业发展为近代科学提供了物质条件。它的开端是天文学革命。在讲清了这一背景后,围绕天文学革命多着些笔墨,其余学科一带而过,删繁就简,便于引起学生课下思考。

6.西欧的宗教改革。此目授课要点在于把握宗教改革的背景原因,总述西欧基督教会势力的膨胀及贪欲,或分述各国宗教改革的必然性。改革过程以教材为准,不必多加补充,改革影响注意请学生比较其共性。德意志宗教改革注意以下三点。第一,从背景上看,德意志长期四分五裂,七大选候互不统属,各自为政,没能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罗马教廷变本加利地剥夺等原因是其改革的背景。第二,马丁·路德宗教思想积极而激进,倡导“信仰得救论”,反对教皇权威,其政治思想保守,劝说人民“服从”、“禁止造反”,反映了他与北方大诸侯萨克森公爵非同一般的关系,其主张被诸侯利用。第三,评价德意志宗教改革。首先打破西欧天主教会一统天下的局面,具有开拓性。路德的主张奠定了新教的理论基础。改革之后引起社会风气的一系列变化,减少宗教节日,禁止朝拜圣像,废除神职人员独身等。

加尔文的宗教改革。此目授课时应注意,第一,从改革的背景上,瑞士处在商路交叉点上,工商业发达,资产阶级力量强大,信奉新教,政治气氛较为宽松,因此,法国人加尔文来到日内瓦主持宗教改革。第二,加尔文的宗教思想是“预定论”,即上帝预定好“选民”、“弃民”,但秘而不宣,只有坚信自己是“选民”,勤奋工作,道德高尚,追求事业成功,争当“选民”。要求人人树立顽强奋斗精神,否定善功救赎论,把宗教信仰与个人成功和事业结合在一起,树立了资产阶级新观念,成为新教中最激进的派别,影响遍及欧洲。加尔文的建立一个政教合一的神权共和国,“政权应同化于教权”的观点后来影响到法国,引起了长达30多年的宗教战争。

英国宗教改革。此目授课时应注意,第一,方式上是自上而下进行的。国王亨利八世为实现离婚案,宣布脱离罗马教皇,自任教会最高首脑,建立英国国教。到其女伊丽莎白一世时期最终形成一个兼容并包的宗教模式。在教义上,对路德派、加尔文派均加以吸收,礼仪上仍保持天主教的一贯礼仪制度——主教制,这种温和的折衷方案,使英国避免了法国那样的宗教战争。第二,国教中激进派要求清除天主教残余,被称为清教徒。

宗教改革的影响,教师教材为根据,要求学生总结归纳。

(四)总结、扩展

本课所授内容为资产阶级萌芽产生之后,新兴资产阶级在文化意识形态领域里反封建的表现,一为文艺复兴,一为宗教改革,它在解放人们思想,促进近代文化的繁荣等方面,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七、布置作业

学生课下思考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之间有什么联系?它们各自又有什么历史意义?要求学生做充分的准备,例如大量的材料论据,多角度的论点,可以畅所欲言,若时间充裕,做课堂讨论,或作一次阶段练习。

八、板书设计

第三节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一、文艺复兴

1.概念 “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理性”

2.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概况

a.文学 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

b.艺术 乔托、“美术三杰”

c.政治 马基雅维利

3.西欧诸国的文艺复兴

a.德意志——伊拉斯谟 《愚人颂》

b.英国——莫尔 《乌托邦》

莎士比亚 戏剧作品

c.法国——拉伯雷 《巨人传》

d.西班牙——塞万提斯 《堂吉诃德》

4.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

a.天文学 哥白尼(波兰) “大阳中心说

开昔勒(德) “椭圆轨道”

伽利略(意) 天文望远镜

b.思想界 布鲁诺(意)

培根(英)

二、宗教改革

1.西欧各国宗教改革的背景

2.马丁·路德派

3.加尔文派

4.英国国教(安立等派)

5.宗教改革的结果和影响

九、参考书目

《世界史·近代史编》吴于廑、齐进荣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

《文艺复兴时代的巨人》吴泽义等编、人民出版社1988年

《文艺复兴史纲》陈小川等著、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