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到永远20集电视剧:闰月是怎么回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4/30 01:04:01
为什么每年的闰月都不一样,多长时间闰一次月?有规律吗 ?为什么要闰月呢 ?

http://www.stock99.com/news/20049520493-1.htm

  农历闰月的计算

  农历为什么会有闰月?——农历置闰月是为了协调回归年与农历年的矛盾。
  回归年与农历年有什么矛盾呢?先记住:回归年的总长度为365.2422日,朔望月的长度为29.5306日。
  十二个朔望月构成农历年,长度为29.5306×12=354.3672日,比回归年少10.88天即将近11天,每个月少0.91天,近1天。
  依此,如农历年某年春节为大雪纷飞的冬天,第二年的春节就会在季节上提前11天,第16个农历年就会出现在赤日炎炎的夏天。
  如按十三个朔望月构成农历年,长度为29.5306×13=383.8978日,比回归年又多出18天多。

  如果按上述规定制定历法,就会出现天时与历法不合、时序错乱颠倒的怪现象——这就是矛盾。

  为了克服这一缺点,我们的祖先在天文观测的基础上,找出了“闰月”的办法,保证农历年的正月到三月为春季,四月到六月为夏季,七月到九月为秋季,十月到十二月为冬季,也同时保证了农历岁首在冬末春初。
  农历年中月以朔望月长度29.5306日为基础,所以大月为30日,小月为29日。为保证每月的头一天(初一)必须是朔日,就使得大小月的安排不固定,而需要通过严格的观测和计算来确定。因此,农历中连续两个月是大月或是小月的事是常有的,甚至还出现过如1990年三、四月是小月、九、十、十一、十二连续四个月是大月的罕见特例。
  那么多长时间加一个闰月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求出回归年日数与朔望月的日数的最小公倍数:我们希望m个回归年的天数与n个朔望月的天数相等,也就是应有等式:

  m×365.2422=n×29.5306

  在这个等式中我们不能直接求出m和n,但可以求出它们的比例:
  m/n=29.5306/365.2422

  这个比例的近似值分别为:

  m/n=1/12=2/25=5/37=8/99=11/136=19/235

  在这些分式中,分子表示回归年的数目,分母表示朔望月的数目。例如第六个分数式19/235表示19个回归年中必须加7个闰月。

  19个回归年中加7个闰月的结果比较:
  19个回归年=19×365.2422=6939.6018(天)
  一个朔望月有29.5306天,235个朔望月=235×29.5306=6939.6910(天)
  19个回归年中加7个闰月后,矛盾消除得只差:6939.6910-6939.6018=0.0892(天)——即2小时9分多,这已经是够精确的了。
  所以,农历就采用了19年加7个闰月的办法,即“十九年七闰法”,把回归年与农历年很好地协调起来,使农历的元旦(春节)总保持在冬末春初。古人把235个朔望月称之为“闰周”。
  农历置闰的方法可以使农历年的平均长度接近回归年,而农历中的月又有鲜明的月相特征,保持了公历和阴历两全其美的特点。
  现在置闰的方法是两个冬至之间,如仅有12个月则不置闰,若有13个月即置闰。置闰的月从“冬至”开始,当出现第一个没有“中气”的月份,这个月就是闰月,其名称是在前个月的前面加一个“闰”字。

  农历闰哪个月?决定于一年中的二十四个节气。
  我国农历将二十四个节气分为十二个节气和十二个中气。
  二十四节气在农历中的日期是逐月推迟的,于是有的农历月份,中气落在月末,下个月就没有中气。
  一般每过两年多就有一个没有中气的月,这正好和需要加闰月的年头相符。所以农历就规定把没有中气的那个月作为闰月。
  例如2001年农历四月二十九日是中气小满,再隔一个月的初一才是下一个中气夏至,当中这一个月没有中气,就定为闰月,它跟在四月后面,所以叫四六月。
  --------------------------------------------------------------------------------------------------
  http://202.205.177.137/science/dili/9/38.htm

  闰月、闰年

  为了调整历法年的平均长度,使其与回归年的长度相符合,有时就需要调整个别月份的长度或增加一年中的月数。这个被调整的月份或增加的月份就被称为“闰月”。
  闰月这种制历方法最早是我国发明使用的,大约开始于公元前500多年,比古希腊要早160多年。我国历法采用十九年七闰月的方法,在不同的时期和国别是不同的。
  在中国传统的阴阳历中以朔月的长度29.5306日为1个月的平均值,全年12个月,同回归年的长度365.2422日相差约10日21时,需要置闰,使阴阳历各个月份和天象物候保持对应的关系。我国古六历中用3年闰1个月,5年闰2个月,19年闰7个月的闰月法,每逢闰年所加的月便称为“闰月”。闰月放在一年的年终,例如,秦代和西汉初期使用的《颛项历》,以十月为岁首,把九月做为年终,闰月就放在九月之后,而称为“后九月”。到了西汉初制定太初历时,把闰月分插在一年的各月,并规定以没有中气的那几个月作为闰月,月序仍用上个月的月序,只要称其为“闰某月”。这一置闰规则在采用平气的历法中最合理的。到清代的时宪历时,则改用定气注历,如继续单纯以没有中心置闰的规则,有可能一年要置两个闰月。因此,又补充规定:以两次冬至之间包含有13个月的定为闰年,闰年的第一个没有中气的月定为闰月。这一规则一直沿用至今。闰年中以闰四、五、六月最多,闰九、十月最少,闰十一月、十二月和正月则不会出现,至少在几千年内是这样的。
  在公历中,闰月不是在一年中增加一个月,而是在某一个月增加一天,以保证历法年与回归年相一致。例如《儒略历》和现行《公历》一般年份都是365天。通常每过四年(现行公历有时相隔八年)就把二月份增加一天,这一年就是366天。这年的二月就是闰月,而这一年也叫闰年。
  --------------------------------------------------------------------------------------------------
  http://home.cfe21.com/sunliuq/qwdl/qwdlsource/renyear.htm

闰月的由来!
阴历是根据月亮绕地球运行的周期制定的,又称太阴历。月亮绕地球一周就是阴历一个月,所需时间是29日12时44分。取29日或30日为一个月。一年共有12个月354天,这样阴历一年比地球绕太阳转的时间少11-12天,三年少一个多月。如不调整,过15年,就会出现一月是夏天,七月是冬天。古人采取“三年一闰,十九年七闰”的办法来调整阴历和阳历之矛盾。
闰月应设置在那一个月呢?各个朝代都有不同的规定。到清朝初,才改为现在设闰的规定,即放在24节气中,不含中气的月为前一月的闰月。如1993年谷雨中气落在二月二十九日,下月就只有立夏节气,小满中气推迟到下月的初一,这样,就把这个月定为上月的闰月。上月是三月一就是闰三月。

世界各国使用的历法,有三种:阳历、阴历和阴阳合历。所谓“阳历”,就是根据地球绕太阳运转(公转)的规律制定出的历法,把一年定作365天,即地球绕太阳公转一个周期的大致时间。比如现在世界通用的公历,就是一种阳历。为了调剂这365天的12个月分配,便出现了大月31天、小月30天,以及2月28天的情况。

所谓“阴历”,即根据月亮绕地球运转规律制定的历法。由于月亮绕地球的实际运转周期大约是29天半,历法上只好以大月30天、小月29天的间隔来进行初步调节。现在一些伊斯兰教国家(国旗上带有月亮图案的国家)的本民族历法,还在使用这种阴历。

我国的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在基本历法周期和月份制定上,遵从月亮绕地球运转的规律;而在节气和年的周期上,则遵从地球绕太阳运转(365天)的规律来进行调整。

不管是阳历,还是阴历,基本单位都是以“天”来计算的,这个“天”是人们站在地球上相对于太阳的东升西落,凭着感觉定出来的。而实际人们感觉上,阳历一年的365天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真实“回归年”之间,存在着一个误差。当然,阴历一年12个月,与阳历一年的12个月,更要相差11天左右,这个误差就更大了。

怎么弥补人为历法与实际天体运行之间的这个误差呢?制定历法的人就采用了在日历中“置闰”的办法来进行及时的调节。

公历上,由于实际一个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回归年”是365天零5个多小时,这样每隔四年,就需要在日历中加上一天;累加到一百年左右,又会超出一天,于是规定,在能被“4”整除的年份,在这一年的2月份最后加上一个“29日”;在能被“100”整除的年份,则不加这个第“29日”。2月份出现有第29日的年份,我们就叫做“闰年”。

农历上,由于平年的12个月(我们暂且就把它叫做“阴历月”吧)总天数要比阳历少11天,于是历法规定每隔两年或三年,就必须增加一个闰月来补大约一个月的差。又由于这个差额不是一个有规律的数字,所以,到底哪年需要增补一个闰月,也并不是很有规律。不过,随着年份的增多,人们总结出了一个“十九年七闰法”的规律,即是说,在十九年里,我国农历大致应该有七次置闰月的年份。到底在哪个月的后面增加闰月合适,要看哪个月与二十四节气差的悬殊而定,因为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与阳历日期,还是基本相符的。但一般情况下,农历的腊月和正月后面,是不置闰月的。比如,今年,我国的农历就闰七月。

这样解释,是不是只要认字,就能看懂呢?哈哈

19年7闰的观点我比较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