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性黑1:谁能帮我找一篇关于朱自清的作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4/29 12:12:55
中学生的文章,要有深度些.拜托了!

也谈朱自清的人格

  2003年12月30日10:47:58 东方网--文汇报 韩石山

  在书店见到《完美的人格——朱自清的治学和为人》,编后记中说有两篇新文,就买了下来。此书原由三联书店1987年出版,这回清华大学出版社要出“学林忆往丛书”,征得编者郭良夫先生允许,便拿了过来。寒舍有三联版的书,对照一过,新增的两篇文章,一是朱先生的公子朱乔森的《再版序》,一是王瑶1988年朱先生九十诞辰纪念会上的一个发言。编后记中还说,年谱部分“改用了季镇淮先生在1986年补充、修改后载于《朱闻年谱》中的《朱自清年谱》”,我对照了一下,三联版出注126条,清华版数目相同。查寒舍《闻朱年谱》朱谱部分,注数相同。据此可知,其修改只是措词有异,不会有新的资料。两个版本最大的不同是,三联版竖排,清华版改成了横排。三联版封面是一株清雅的花儿,清华版封面中间是一个大圆圈,站着一个腰身笔挺的男子,身边有荷池和月亮。作画者不知道朱先生是个矮个儿,把他想像成一个身材颀长的英俊小生了。

  新增的两篇文章,严格地说,都没有必要。王瑶的那篇,不过是一篇即兴讲话,没有多少新意,且书中已收有他的《念朱自清先生》,列为首篇,记述甚详。朱乔森那篇《再版序》,是应编者之约而写的,对其父的人格评价甚高,比如“晚年人格的升华”、“臻于完美”、“由狷者而斗士,在帝国主义及其走狗面前站起来了”。学生同事,怎么说都可以,作为儿子也这样说,就没必要了。

  朱先生的人格,无疑是高尚的,就是说完美也无妨。重要的是体察,是诠释。我们这些普通读者,没有亲自接触过朱先生,朱先生的人格怎样,只能是看这些纪念性的文字。也就是说,我们印象里的朱先生,实际上是别人印象里的朱先生,若别人的记述与朱先生的真情相符,我们得到的是一个真实的朱先生的印象,若是不符或不太符呢,那么我们得到的就是一个不真实或是不太真实的朱先生。这就需要缜密地考辨了。比如朱乔森说,朱先生教中学时,“每课必认真备课,课前还要反复熟悉讲义,而在课堂上,每每讲得满头大汗”(第14页)。我当过多年中学教员,觉得再认真的教员,若不是天气太热,讲一堂课断不至于满头大汗。会不会有别的原因呢。有的。同书中有两处可证。第193页,魏金枝回忆:朱先生在杭州一师教书时,“由于他略微口吃,那些预备好的话,便不免往喉咙里挤。于是他更加着急,每每弄得满头大汗。”第144页,吴组缃回忆:“他一手拿着讲稿,一手拿着块叠起的白手帕,一面讲,一面看讲稿,一面用手帕擦鼻子上的汗珠。他神色总是不很镇定,面上总是泛着红。”据此可知,朱先生是个腼腆的人,又稍微有点结巴,一着急就脸红,就流汗,从中学教到大学,一直就是这样。讲课确实认真,流汗则另有原因。

  再一个小小的疑惑是,我早先看书,就知道朱自清是胡适的学生,且胡适有恩于他,此番重读此书,细细寻按,竟不见一字提及。不管已故还是健在,解放后仍葆有盛名的新文学作家中,朱自清是胡适的正牌的学生。1916年朱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第二年即1917年秋季又考入北大哲学系本科。四年课程三年学完,1920年毕业。胡适1917年留美归来,秋季开学后任北大哲学系教授,讲中国哲学史,直到1926年赴欧前没有离开北大。《朱自清全集》收有朱1918年4月30日,向胡请教并借书的信,都可以证明朱是上过胡的课的。朱自清毕业后一直在南方教中学,长诗《毁灭》1923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诗名大著。1925年清华学校设置大学部(改为大学是后来的事),胡适推荐朱自清任国文系教授。同年9月4日朱有信给胡,其中说:“承先生介绍我来清华任教,厚意极感!自维力薄不知有以副先生之望否!”(《朱自清全集》第11卷第153页)信中并说,他已两次进城看望均不遇。实际上这一段胡适不在北京,8月底去天津,9月初又去武汉讲学,直到10月才回京。以前读《朱自清全集》时,也不记得朱说过与胡的这层关系。朱可以不说,这么多纪念文章也都不说。过去写的不说,现在写的也不说,好像历史上没有这回事似的。原因自然是可以想见的,但可以想见的原因就对吗?

  对朱先生人格的评价,我觉得还是叶圣陶先生的一句话最为准确,他借用一句古语,说朱先生所做的一切,都是“思不出其位”,一点一滴地做去,直到他倒下(第18页)。也就是说,他是个本本分分的人,所做的一切,都是他本分以内的事。比如闻一多先生遇难后,他发表文章谴责国民党政府,又主持为闻先生编全集,后人说这是怎样了不起,按叶先生的话一想,就全明白了。闻先生是中文系的教授,他是中文系的主任,本系的一位教授死于非命,他能不表示自己的愤慨吗,他能不主持为之编全集吗?这里没有什么个人关系,只有本分,只有职责。对朱闻两位都知之甚深的王瑶说过,“在生前,闻先生和朱先生的私交并不如一般人想像的那么深”(第12页)。再比如有的文章说,即使只有一个学生听课,他也认真地讲课,认真地考试,这在今天看来简直太了不起了。但是你若知道,他这个班全班就一个学生(王瑶:“作者以前上他所授的文辞研究一课,因为是关于中国文学批评的专门课程,内容比较干燥一点,班上只有作者一人听课”,见书中第10页),你就知道他怎样按时上课,怎样认真讲课与考试,都是应当的了。

  朱先生是个好人,是个优秀的知识分子,是个优秀的大学教授,他的人格是高尚的,说完美也无妨,但如果我们从世俗的一面来理解,那就更完整,也更可亲可敬了。

  http://culture.163.com/editor/031230/031230_81354.html

匆匆

--------------------------------------------------------------------------------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
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
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
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
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
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
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
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
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
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
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
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
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匆匆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
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
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
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
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
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
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
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
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
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
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
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
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匆匆

作者: 朱自清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1922年3月28日

朱自清是什么时候的人啊?

背影

--------------------------------------------------------------------------------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
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
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
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
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
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
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
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
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甚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两
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
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
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
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
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直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
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
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
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
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
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
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
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
了朱红的橘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
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
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
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
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
支持,做了许多大事。那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
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
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
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
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
再能与他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