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旅行社电话号码:邓小平的人格魅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5/04 08:44:40
论文 原创

邓小平人格魅力的政治伦理内涵

--------------------------------------------------------------------------------
发表时间:2004-8-19 8:33:02
来源:乐清日报 作者:梁 彬

邓小平同志作为我们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杰出代表,他对党、人民及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不仅体现在国家发展的具体理论创新和改革实践中,而且也表现为其作为政治领袖,在对待和处理各项事务中所放射出的人格魅力,对于研究当代政治伦理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一、科学明智的权力意识,表明邓小平反对特权思想的政治理念。
政治理念是人们在政治活动中形成的各种观念和思想的总和,是对政治关系的认识。政治理念的伦理内容突出表现在权力意识上,即要求正确认识和运用政治权力,反对特权思想。邓小平亲身经历了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的三个历史阶段,特别是十年“文革”的历史时期,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使他对政治的含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对待权力上,他始终把政治权力作为实现中华民族崛起、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兴旺发达的平台,而不是谋私利、谋个人发展的工具。他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目前的形势和任务》等著作中还多次阐明,要解决特权思想问题,必须在政治理念上认识和处理好民主与权威的关系、个人权力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及权与法的关系等问题。
二、强化“公仆”的服务行为,凸现邓小平政治行为的规范意识。
政治行为是在一定的政治意识支配下处理各种政治关系的活动。在整个社会政治系统中,政治行为是最丰富、生动、具有创造活力的方面,也最直接、显著地反映出一定的政治道德面貌,因而也是政治伦理外在表现的重要内容。在现实政治社会中,它最突出地表现为干群关系。邓小平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这一平实无华的言语,表达出他对人民的深情厚谊,很好地说明了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领导干部的正确政治意识。对于强化“公仆”服务意识,邓小平更是通过批判官僚主义进一步教育全党同志。
三、胸怀广阔的政治气魄,体现邓小平高尚的政治品格。
邓小平的政治生涯可谓历经坎坷。“三落三起”的政治经历造就了他的伟大政治胸怀和气魄。1966年他被下放到江西劳动,在遭受政治误解和逆境的考验下,不是怨天尤人,愤世嫉俗地沉沦下去,而是宠辱不惊,以坚韧的政治品格、坚定的理想信念,思考着国家、民族的发展大计,这为他第二次复出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邓小平广阔的政治胸怀还表现在对待曾经反对过自己的人上。邓小平对“四人帮”是深恶痛绝的。但他在否定“文革”和“四人帮”的问题上,始终从全局出发,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没有纠缠于个人恩怨,甚至表现出漠视毁誉的莫大道德勇气,始终坚持全面、准确、客观地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功过,维护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地位。
邓小平正是凭着他的知识、品格、才能和胆略,在复杂的政治关系和政治格局中处变不惊,运筹幄帷,吒咤风云,指挥若定地活跃于中国政坛,这不仅是政治能力的体现,而且反映了一种充满活力的政治伦理精神。正是这种伟大的品格和精神,铸就了他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政治人格基础。
1984年10月1日建国35周年庆典上,邓小平在天安门城楼上发表讲话。

上个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邓小平作为中国二十世纪的三大伟人之一,他的历史功勋不仅改变了中国,而且影响了世界。他所创造的奇迹可与“贞观之治”和“康乾盛世”并称中华民族的三大盛世;“翻身不忘毛泽东,致富不忘邓小平”,是中国人民发自肺腑的心声。美国《时代》周刊风云人物两次选中邓小平,是世界对邓小平“把中国的大门向世界打开,让中国走向世界,同时让世界走进中国”;以及“中国持续不断的改革”的肯定。《世纪小平》的作者写的好:“单纯的怀念会使人变得苍老,新的发掘和解读会让伟人和历史一道变得更加鲜活。”研究和展示邓小平的人格魅力和领袖风范,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不无益处。
一、“爱国爱民”是邓小平人格魅力的灵魂。 人格,指的是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邓小平在“三落三起”的传奇经历中表现出的无私无畏的品德、坚忍不拔的意志、海纳百川的胸怀,卓越超群的胆识,真诚恻怛的素养。正是源于邓小平“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的赤子之心。邓小平始终相信人民、依靠人民,总是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方针政策和作出决断的出发点和归宿;总是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动机决定行为,行为决定效果。邓小平融入血液的“爱祖国爱人民的深情”,已将个人安危致之度外,“救国救民”、“强国富民”已成为他人生的最高目标。他尊重实践,敏锐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契机,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他目光远大,崇尚实干,行动果断,在国家兴衰、时代转折的关键时刻,临乱不惊,力挽狂澜,是治国安邦、刚毅坚强的中流砥柱。在平常生活中,他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又毫不掩饰地流露出和普通人同样的情趣和天性。邓小平之所以能获得中国及世界人民的衷心爱戴和钦佩,就在于邓小平身上睿智超群的才华和情操高尚的品格交相辉映,有着价值永驻的鲜明的人格魅力。他光辉灿烂的人生,不仅体现了对马列主义的坚定信仰,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坚定信任;而且实现了我国古代道家“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的理想境界。
邓小平从最高决策领导岗位退休后,他的女儿毛毛着手写《我的父亲邓小平》传记,毛毛问父亲:“长征的时候你都干了些什么工作?”邓小平回答三个字:“跟着走。”研究邓小平的专家说,这三个字概括了邓小平的一部长征史:“在长征中,邓小平跟着共产党走,跟着毛泽东的正确路线走。冒着枪林弹雨,冲破围追堵截,爬雪山,过草地,直到陕北。”为的是“救国救民”于水火。建国后,他虽经两次磨难而矢志不移,为的是实现“强国富民”的抱负。 意大利记者法拉奇想知道邓小平对自己怎么打分。邓小平坦然地回答说:“我自己能够对半开就不错了。但有一点可以讲,我一生问心无愧。”邓小平指着法拉奇的笔说:“你一定要记下我的话,我是犯了不少错误的,包括毛泽东同志犯的错误,我也有份,只是可以说,也是好心犯的错误。不犯错误的人没有。”台湾女作家龙应台,把是否具有“真诚恻怛”的人文素养,作为区别政治家与政客的分水岭。邓小平的人格魅力,堪称政治家的典范。
1988年9月,邓小平这样回答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人们都知道我曾‘三上三下’,坦率地说,‘下’并不是由于做错了事,而是由于办了好事却被误认为错事。”潮涨潮落,沧海桑田,邓小平深知改革的艰险,中国历史上商秧、王安石等变法者,不仅难以善终,有的甚至遭到五马分尸的下场。邓小平是不幸的,他遭遇了三落;邓小平又是幸运的,他不仅得到了三起,而且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抱负。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铸就了邓小平起伏跌宕的人生。1973年2月,邓小平从江西下放地回北京,毛泽东第一次召见他,开口就问:“你在江西这么多年做什么?”千言万语不能表达邓小平在江西所思所想、所感所得,于是邓小平只用两个字回答:“等待”。邓小平1975年第三次“下”的时候,已经是72岁的老人,许多人认为他的政治生涯将就此结束了。然而,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难于斯人。他所受的苦难,正是我们民族苦难的缩影;他身上蕴涵的睿智豁达的禀赋,正是我们民族毅力和智慧的象征。所以,历史终究选择了他,因为只有他才能挽狂澜于既倒,才能带领中国从十年“文革”的废墟中走出来,为中华民族带来凤凰涅磐的新生,为华夏大地带来万物复苏的春天。
二、“举重若轻”是邓小平领袖风范的特色。周恩来“举轻若重”的风范和“事必躬亲”的作风,成就了他人民总理的伟业;邓小平“举重若轻”的风范和“科学精辟”的思维,成就了他总设计师的功勋。在一定程度上,两者的风格形成了互补。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为了集中精力精心设计中国的未来,也为了培养党和国家事业的接班人,他没有出任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职务。邓小平没有长篇巨著的理论文章,却形成了科学精辟、独具特色、符合国情、影响深远的治国理论。所有这些都充分展示了他“举重若轻”的领袖风范。
有舆论认为:“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小平一句话改变了中国;邓小平是他那个时代的思想家加行动者;邓小平给中国最大的贡献是思想贡献(即邓小平提出了解决中国问题的“邓小平理论”)。“发展才是硬道理”。解决中国的问题,除了“发展”,别无选择。当一些地方、一些领导人重视经济建设而忽视精神文明建设时,邓小平及时矫正,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为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邓小平提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一下子调动起来了。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邓小平用四个字:“一国两制”。“一国两制”的伟大方针,实现了香港和澳门的顺利回归,被国际社会称为“二十世纪世界战略史上从来没有攀登过的新高峰”。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邓小平提出了“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政治战略,为中国的发展营造了环境、争取了时间……。这段春天的故事,历史给予邓小平的时间虽然不多,但他奉献给中华民族和世界的,却是如此丰富、博大和泽润深远。邓小平拨开迷雾,引领中国这艘巨轮驶上正确的航程;他不顾高龄,呕心沥血,从理论、目标、方针、政策、措施、步骤各个方面,设计改革开放蓝图,一步一步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大业推向前进,使中国人民的生活从贫穷迈向小康。邓小平88岁的时候,还怀着改革的满腔热血,不辞劳苦,巡视南方,发表著名的南方谈话,把中国的发展推上了一个新台阶。
三、“发展理论”是邓小平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从广义上讲,“邓小平理论”就是一部发展的理论,发展是“邓小平理论”的主体内容。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从邓小平发展理论中发掘珍宝,注意运用邓小平发展理论解决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在深刻分析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的基础上,沿着邓小平发展理论的思路,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新的论断,吸收了当代西方社会发展理论和我国传统政治文化思想的精华,把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思想贯彻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明确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突出社会发展中人的地位和作用,强调社会发展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把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可以说,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观,是在综合了中国的文化历史、政治哲学与风俗习惯、民族心理的前提下,具有新的思想内涵和实践意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重大贡献,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新飞跃。我们要深刻认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各方面的工作之中。
邓小平的人格魅力与领袖风范。既是对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又是在那个独特的动荡年代中形成的。正是这样,在人生经历了“三起三落”之后,他面对时代巨变仍然镇定自若有所作为,给祖国和人民交了一份圆满的答卷。我们缅怀邓小平同志,就是要继承邓小平遗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通过和平崛起,使中国挤身世界强国之林,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邓小平同志作为我们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杰出代表,他对党、人民及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不仅体现在国家发展的具体理论创新和改革实践中,而且也表现为其作为政治领袖,在对待和处理各项事务中所放射出的人格魅力,对于研究当代政治伦理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一、科学明智的权力意识,表明邓小平反对特权思想的政治理念。
政治理念是人们在政治活动中形成的各种观念和思想的总和,是对政治关系的认识。政治理念的伦理内容突出表现在权力意识上,即要求正确认识和运用政治权力,反对特权思想。邓小平亲身经历了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的三个历史阶段,特别是十年“文革”的历史时期,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使他对政治的含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对待权力上,他始终把政治权力作为实现中华民族崛起、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兴旺发达的平台,而不是谋私利、谋个人发展的工具。他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目前的形势和任务》等著作中还多次阐明,要解决特权思想问题,必须在政治理念上认识和处理好民主与权威的关系、个人权力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及权与法的关系等问题。
二、强化“公仆”的服务行为,凸现邓小平政治行为的规范意识。
政治行为是在一定的政治意识支配下处理各种政治关系的活动。在整个社会政治系统中,政治行为是最丰富、生动、具有创造活力的方面,也最直接、显著地反映出一定的政治道德面貌,因而也是政治伦理外在表现的重要内容。在现实政治社会中,它最突出地表现为干群关系。邓小平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这一平实无华的言语,表达出他对人民的深情厚谊,很好地说明了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领导干部的正确政治意识。对于强化“公仆”服务意识,邓小平更是通过批判官僚主义进一步教育全党同志。
三、胸怀广阔的政治气魄,体现邓小平高尚的政治品格。
邓小平的政治生涯可谓历经坎坷。“三落三起”的政治经历造就了他的伟大政治胸怀和气魄。1966年他被下放到江西劳动,在遭受政治误解和逆境的考验下,不是怨天尤人,愤世嫉俗地沉沦下去,而是宠辱不惊,以坚韧的政治品格、坚定的理想信念,思考着国家、民族的发展大计,这为他第二次复出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邓小平广阔的政治胸怀还表现在对待曾经反对过自己的人上。邓小平对“四人帮”是深恶痛绝的。但他在否定“文革”和“四人帮”的问题上,始终从全局出发,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没有纠缠于个人恩怨,甚至表现出漠视毁誉的莫大道德勇气,始终坚持全面、准确、客观地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功过,维护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地位。
邓小平正是凭着他的知识、品格、才能和胆略,在复杂的政治关系和政治格局中处变不惊,运筹幄帷,吒咤风云,指挥若定地活跃于中国政坛,这不仅是政治能力的体现,而且反映了一种充满活力的政治伦理精神。正是这种伟大的品格和精神,铸就了他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政治人格基础。
1984年10月1日建国35周年庆典上,邓小平在天安门城楼上发表讲话。
加点追分吧。

A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