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aav论坛因你精彩:佛山70年代的居住环境怎样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4/28 11:11:10
(最好有图)
快,快

刘女士的新居,向南有超过100米的楼距,中间全是绿化带。

  变

  上世纪70年代开始:单位开始起宿舍楼,提供给职工居住,一般不超过100平方米,而且在室内空间的布局里,会客吃饭都在一处

  上世纪80年代开始:住房面积明显变大,住房的功能空间增多,客厅与饭厅分开

  上世纪90年代:住房体制改革,住房开始市场化

  人居档案

  姓名:刘女士

  年龄:50多岁

  籍贯:肇庆 父辈已迁来佛山

  职业:财务会计师

  家庭情况:三口之家,丈夫为教育系统人士,女儿今年大学刚毕业

  搬迁历史

  上世纪60年代:机关大院平房宿舍(今市政府一带)

  上世纪70年代:单位套间(今公安局宿舍一带———亲仁路)

  上世纪80年代:单位套间(祖庙后———垂虹路———卫国路)

  上世纪90年代:公有住房改革,买断单位所分住房(卫国路)

  2003年买入丽日豪庭住宅,2004年收楼,今年准备入住

  新居的故事:

  告别单体老楼爱上小区生活

  年过五旬的刘女士自幼在佛山长大,40多年来大大小小搬家已不下十次,从厨卫要公用的平房宿舍,搬进独立厨卫的小套间,再搬进宽敞的大套间,房子是越搬越大,越住越好。今年,刘女士又在忙着给她新买的丽日豪庭新居装修,准备在退休前再搬一次,从旧城区密密麻麻的老房子搬进城南这个绿阴掩映的成熟小区,好好享受舒适惬意的退休生活。

  孝顺女儿鼓励搬新居

  刘女士现在住着的老房子位于卫国路,不仅交通发达、购物方便,而且套内面积达130多平方米,又是一梯两户、布局方正的靓套间。至今,刘女士还是觉得旧房子条件相当不错,“如果不是女儿提议,我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会像年轻人一样搬进小区里生活。”

  原来,刘女士一家并没有换房的打算,倒是为唯一的女儿准备了一笔出国读书的费用。上了大学的女儿却提出,自己年轻,还有很多机会,即使需要深造工作之后也可以继续学习,反倒是父母辛苦了一辈子,晚年应该好好选个健康舒适的环境颐养天年。在女儿的鼓励之下,刘女士一家终于决定在城南成熟的住宅区中挑选新居。

  2003年,趁着女儿放假在家,刘女士一家在城南选中了一套建筑面积138平方米的两厅三房。“新房子一梯两户,南北对流,间隔方正,跟我们的老房子条件很相似,我们知道这种房子住起来最舒服。”晚年生活追求健康稳定“既然是作为晚年生活的居所,我们追求的是一个健康、稳定的生活环境。”刘女士告诉记者,过去住单体楼,除了房屋之外什么都没有,但是新居的小区有大面积的园林绿化,还有能够满足日常生活需要的商业配套、健康会所,足不出小区,生活也能怡然自得。

  选择小区养老

  从单体楼住进小区,刘女士的生活方式也将发生大变化。“过去我早上晨运,要走到垂虹公园,要买什么也必须走下楼、过很多马路,到菜市场买菜、到祖庙路买东西。而住在小区里,小区内有成熟的园林绿化,有安全的人车分流设计,我们根本不需要到外面去找公园晨运,直接在小区里散步、运动就足够了,也不会担心过马路时被车撞到;购买日常生活必需品,在小区配套的超市、未来的商业中心也都能够满足,不需要离开房子太远。”刘女士现在选择的小区靠近地铁口,附近又多学校,“选择小区养老,不仅对自己身体有利,也可以给后代一个好的生活环境。”

  向往邻里和睦、社区文明“未来人们居住的趋势都是离开闹市,住到纯住宅片区,这样生活起来安静舒适又安全。”像刘女士的老房子附近,楼与楼之间非常密,几乎开窗就能看见对面的房子里的生活。

  “现在的新居,向南有超过100米的楼距,向北也有30米的楼距,中间全是绿化带,从飘窗望出去,看得人心旷神怡。”刘女士告诉记者,现在很多旧楼的邻居都在外面的小区买了房,旧房纷纷租出去,自己的生活环境多了许多陌生人租住,没有了以往那种熟悉的安全感。而在新居的小区,出入凭卡,又有保安巡逻,又有电脑系统监控,自己又重新找到了安全感。

  刘女士认为,一个好的人居环境,除了自然环境空间的营造外,很重要的一点是邻里和睦,社区文明。“同住的业主一般层次相近,素质较齐,容易沟通,小区在特别的节日应多搞些活动,既有节日气氛,又能够使业主之间多点沟通,营造一种和谐亲热的邻里关系。”

  旧居的故事:

  从“夜求一宿”到享受生活

  “过去,按照老百姓的收入,基本上自己买不起房,单位有房子分已经很好了;现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逐年提高,人们对住房的要求也从最基本的满足居住功能,发展到追求更舒适惬意的生活。”刘女士用自己的经历形容,过去买房是“日求一餐、夜求一宿”,现在买房再也不是为了住而买,而是为了改变生活环境而买。

  上世纪六十年代:挤平房

  借用公家家私的刘女士从小在佛山长大,多次搬家经历可谓见证了佛山百姓居住环境的变迁。上世纪60年代,刘女士的儿童时代,是跟着父母和两个姐妹一同挤在一间30多平方米的平房宿舍里,“当年父亲是机关干部,宿舍就在市政府机关大院里,连宿舍里的家具也是公家配套的。”在刘女士的记忆里,小时候的家只是一间独立的房间,所有邻居的房间都一样大小,而且厨房和卫生间是共用的。像这种平房宿舍,刘女士家后来又搬了一次,才有了自家的厨房。

  上世纪七十年代:住套间

  到了上世纪70年代前后,佛山一些事业单位开始盖楼,分房给职工住。刘女士一家也随着刘女士的父亲搬到亲仁路当年的交通局宿舍居住。“从那时起,我们有了独立厨卫的套间,而且房间的面积也一下子达到100平方米,我们也开始讲究起居室的环境,将原来向公家借的家具全部退回,自己添置沙发等家具。”

  上世纪八十年代:房子越搬越大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刘女士结婚了。搬进了丈夫的学校宿舍居住,两个人住在30多平方米的小套间里,过着二人世界的小日子。

  一年后,夫妻俩又搬到祖庙后一带的学校宿舍,他们在这间七八十平方米的房间里住了几年,“当年的房子就已经是一梯两户了,而且面积还挺大,很让人羡慕。”随后,刘女士的单位在垂虹路建了房,分了一套超过100平方米的三房套间给刘女士。“我们每一次搬家,房子就大一些,日子也越来越舒适。”

  1987年,刘女士一家三口搬进了卫国路现在的住宅里。“按照当年的标准,我们的住宅一梯两户、间隔方正,仅套内面积就有130多平方米,住得相当不错。”

  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自有房产

  上世纪90年代,随着公有住房改革,单位职工可按不同级别待遇将宿舍买断,于是刘女士一家只花了2.2万元就将这套住房买了下来。

  回忆起这么多年的搬家历程,刘女士感触很深,她说,佛山人居住环境变化最明显的有三个时期:一是上世纪70年代开始,单位开始起宿舍楼,提供给职工居住,但是一般不超过100平方米,而且室内布局也不兴饭厅,会客吃饭都在一处;二是上世纪80年代开始,佛山人的住房面积明显增大,好一点单位的职工都能住上过100平方米的宿舍,而且住房的功能空间增多,客厅与饭厅分开;三是上世纪90年代,住房体制改革,住房开始市场化。上世纪90年代中,佛山开始出现最初意义上的住宅小区,然后发展为大型的成熟小区。

  到了近几年,各式各样的住宅小区多了起来,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开始追求好的居住环境。随着原来的公有住房居民迁入小区,原来的大片公有住房空置,慢慢成为外来人口租住的地方。

以瓦顶的房屋为主较为集中还有平房

以瓦顶的房屋为主较为集中还有平房

平房!

以瓦顶的房屋为主较为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