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路虎揽胜换代消息:秦始皇兵马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查人人中国名人网 时间:2024/05/01 22:30:21
资料!!!!!!!!!!!!!!!!!!!!!!!!!!@@@@@%

震惊世界的重大考古发现

——秦始皇陵兵马俑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姓嬴名政,公元前259年生,13岁时(公元前246年)其父庄襄王去世 ,继位为秦王。22岁亲政后,便逐步进行了统一全国的大业。凭藉秦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经过十余年的兼并战争,先后消灭了韩、赵、魏、楚、燕、齐等诸侯国,于公元前221年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统一全国后、秦始皇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有力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死于第五次东巡的路上,时年50岁。

秦始皇的陵墓位于今西安市临潼区东约5公里处,它南依骊山,北临渭水,形势险峻 ,环境优美。陵园的规模宏大,埋葬的陪葬品众多,整个陵园像一座丰富的地下文物宝库。1974年,在秦始皇陵东侧发现的兵马俑坑,轰动了中国,震撼了世界,被誉为20世纪考古史上伟大的发现之一。1980年在秦始皇陵西侧发掘出土了两乘铜车马,这是继兵马俑坑之后秦陵考古的又一巨大发现。1979年,建立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每年都有数百万海内外人士来这里参观游览,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点之一。

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

(一)兵马俑的发现

1974年3月,位于秦始皇陵东侧西杨村的农民,在一片荒瘠的砂石地上挖井,偶然发现了一些陶俑的残片和青铜兵器。临潼县文化馆主管文物工作的赵康民先生,闻讯立即赶到现场,让农民把挖井的工程暂停,搜集了已经散失的文物,并对现场进行了初步的清理。

这一发现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重视,国家文物局随即派出考古、文物专家进行现场考察,并决定由陕西省组织考古队进行发掘。

考古队于1974年7月15日进入考古工地,经过一年多精心的钻探和试掘,发现这是一座大型的兵马俑坑,即1号俑坑。它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距现地表深4.5~6.5米,面积达14260平方米。根据试掘部分陶俑、陶马排列的密度推算,1号坑内有陶俑、陶马约6000件。1976年在1号坑的北侧,又先后发现了2号和3号兵马俑坑。2号俑坑位于1号俑坑的东端北侧,两坑相距约20米,2号坑的平面呈曲尺形,东西长124米,南北宽98米,距现地表深5米,面积约6000平方米,坑内有陶俑、陶马1300余件。3号俑坑位于1号俑坑的西端北侧,两坑相距25米,3号坑的平面呈不规则的“凹”字形。面积为520平方米,坑内有陶俑、陶马70件。

1、2、3号兵马俑坑的总面积2万余平方米,共有陶俑、陶马约8000件,像个庞大的地下军团。目前,1号兵马俑坑已发掘了三分之一(计4000平方米),三号兵马俑坑已全部发掘,2号兵马俑坑正在发掘。3个俑坑内现已发掘出土陶俑、陶马2000余件,战车30余乘,各类青铜兵器40000余件,还有大量的其他遗迹、遗物。陶俑、陶马的大小和真人、真马相似,种类众多,有车兵、步兵、骑兵等不同的兵种,排列有序,气势磅礴,是秦王朝强大军队的缩影。
二)兵马俑的类别

兵马俑坑出土的形体高大、神态逼真的陶俑、陶马,不仅容貌神态各具特色,其发式装束、武器装备也各不相同,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秦代陈兵布阵的生动画卷。

1.陶俑

兵马俑坑出土的陶俑,从兵种看,有步兵、车兵、骑兵等不同的类型;从职务看,有高级军吏俑、中级和下级军吏俑以及一般武士俑,陶俑的穿戴和兵器配备,也随职务和兵种的不同而迥然有异。

(1)步兵俑

步兵俑是1、2、3号兵马俑坑内数量最多的兵种,总数约6000件。依据编制不同,可将俑坑内出土的步兵俑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附属于战车的隶属步兵俑,另一类是单独编制的独立步兵俑。若以装束的不同,可分为不穿铠甲的轻装步兵俑和穿铠甲的重装步兵俑;以职位高低分,则有一般战士和军吏两类。

轻装步兵俑,俗称袍俑。这种俑装束轻便,不戴头盔,身上未披挂铠甲等防护装备,仅着软袍。此类俑多位于军阵前锋或四边(即阵表),因其行动轻捷,便于灵活调动,可出其不意地冲击敌军。如1号俑坑东端出土的轻装步兵俑,身穿长及膝部的交领右衽长襦,腰束革带,下身着长至膝盖的短裤,腿扎行縢,脚穿方口齐头翘尖浅履,履带紧紧系结于足腕,头上绾着圆丘形发髻。轻装步兵在西方兵史上是一种装备轻、自成兵种的步兵。古代西方的轻装步兵,一般只担负作战中的辅助任务,而不作为主力部队使用。就目前考古发掘资料来看,1号坑正面三排的前锋部队,皆着战袍,第2、5、7、10过洞中的车前步兵及2号坑中的立射步兵俑,均属于轻装步兵。《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中有“秦出轻兵击之”的记载,说明秦时已有“轻兵”单独编列,自成体系,轻装步兵俑中还发现有具军吏身份的陶俑,这种陶俑目前只出土两件,一件为头戴单板长冠的下级军吏,另一件为头戴双板长冠的中级军吏。军吏俑的装束除冠饰外,与轻装士兵俑基本相同。

重装步兵俑,也就是身穿铠甲步兵俑。此类俑数量最多,是当时步兵的主体,按其头饰装束的差异可大致分为圆髻铠甲俑、扁髻铠甲俑和介帻铠甲俑三类。圆髻铠甲俑的数量最多,共500多件。这种陶俑上身穿交领右衽齐膝长襦,腰束革带,外披褐黑色铠甲,下身穿短裤,腿扎行縢或着护腿,脚穿方口齐头翘尖履。头绾圆丘形发髻,髻上扎有橘红色发带。扁髻铠甲步兵俑的装束与圆髻铠甲俑近似,身穿长襦,外披铠甲,下着短裤,腿扎行縢,足蹬方口齐头翘尖履。唯其头饰比较别致,是将头发全部编成六股宽辫,反折后以发卡固定于脑后。这种扁髻发式,若长方板形,可能与头上准备戴盔有一定关系。目前虽未在秦俑坑出土的各类陶俑中发现有戴盔现象,但在古代文献中不难发现秦军戴盔的记载。如《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27年),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胄”,即头盔。重装介 帻铠甲俑,主要出土于1号俑坑东端的第1、11号两个过洞内。这种俑亦身穿长襦,外披铠甲,胫着护腿或行縢,足蹬履或短靴。与其他铠甲俑不同的是,这种俑头绾圆形发髻,发髻立于头顶右侧,外罩圆形的介帻。介帻颜色多为红色,质地轻软,上部有一尖顶,下部齐及发际,将头发罩于介帻内。帻的下口有带系扎,使帻紧紧固着于头上。

秦俑坑除普通士兵俑外,还出土有军吏俑。在军吏俑中,按不同的官阶,可分为高、中、低三种,官职高低的区别主要在于甲衣和冠饰的不同。

高级军吏俑,俗称将军俑。这类俑出土数量最少。如2号坑步兵独立方阵左后角的将军俑,头梳扁髻,着双尾鹖冠,身穿双重长襦,外披彩色鱼鳞甲,双肩及前后胸甲上缀有彩色缨饰,下身着长裤,足穿方口齐头翘尖履。双手交垂于腹前作拄剑状。

中级军吏俑出土数量较多。身穿长襦,外披镶彩色花边的前胸甲,以交叉的背带与甲衣相连。下穿长裤,足蹬翘尖履。头梳扁髻,戴双板长冠。

低级军吏俑头梳扁髻,戴单板长冠,身穿长襦,外披铠甲,铠甲较细小,札数多,但没有彩色的甲缘。下身穿短裤,腿上扎行縢或缚护腿,足穿履或短靴。

除此之外,步兵俑还有持弓弩的立射、跪射俑。

立射俑目前发现了127个。这种俑均为轻装步兵俑,左足向左前斜出半步,双足略成丁字形,左腿微拱,右腿后绷,左臂向左半举,右臂横曲胸前,头和身体微向左转,昂首凝视左前方。《吴越春秋》载:“左足纵,右足横;左手若扶枝,右手若抱儿,右手发,左手不知,此正射持弩之道也。”秦俑坑出土的立射俑姿态与古代文献的记载基本吻合,说明秦代已形成了一整套弩兵射击的规范模式。

在2号兵马俑坑东端弩兵军阵中,还分布有160个跪射俑。跪射俑均身着铠甲,左腿蹲屈,右腿着地,右足竖起足尖抵地,臀坐于右足跟上。上身微向左侧转,两手在身体右侧一上一下作握弓弩状。在这种俑的附近伴出有铜镞、铜剑鞘首及木弓遗迹。立射俑和跪射俑的发现,为我们展现了古代弩兵作战的生动画面,为研究秦代的弩兵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2)车兵俑

1、2、3号俑坑出土的战车,根据车上乘员和职掌的不同,可分为一般战士乘的战车、军吏乘的指挥车。每一类车上的车兵俑配备也有一定的区别,但大体而言,其战车上的陶俑可分为车左俑、车右俑和御手俑等。

御手俑身穿长襦,外披铠甲,披膊长及腕部,手上还有护手甲,胫着护腿,颈上围有盆领,头上戴巾帻和长冠。双臂前举作牵引马缰状。“御以正马为政”,战车上御手的职责是驾驭车马,保证车马进退有节,安全奔驰。因而,在古代御者的选择和训练是十分严格的。《睡虎地秦墓竹简》中《秦律杂抄》云:“驾除四岁,不能驾御, 赀教者一盾;免,赏四岁繇戍。”说明秦时御者要经过长达四年的训练,过了四年如果仍不能驾车,要罚教习之人一盾。正是因为对御者的严格训练,才保证了古代车兵的战斗力。

战车上的车左俑,身穿长襦,外披铠甲,胫着护腿,头戴中帻,左手持矛、戈、戟等长兵器,右手作按车状。车右俑的装束与车左俑相同,而姿势相反,即右手持长兵,左手作按车状。车左俑、车右俑是战车作战的主力,文献记载:“兵车之法,左人持弓,右人持矛,中人御。”“车左,左方主射,”“车右,勇力之士持戈矛以退敌”,说明车左、车右在兵器配置和作战职责上有着一定的区别。从秦俑坑战车遗迹周围发现的兵器看,秦代战车上的车左和车右均手持有戈、矛等格斗用长兵器及弓弩等致远兵器,说明战车上车左、车右的分工并不十分明确。在战车上,除了御手和车左、车右俑外,还发现有指挥作战的军吏俑。军吏有高低之分,负有作战指挥的职责。

(3)骑兵俑

在2号坑中,还发现了由116骑骑兵组成的骑兵长方阵,每匹马前立有牵马的骑兵俑一个,骑兵俑一手牵拉马缰,一手提弓,陶马背上塑鞍鞯,头上戴络头、衔、缰。俑和马的大小与真人、真马相似,生动地再现了秦始皇时代骑兵的真实形象,为我们提供了了解秦代骑兵的珍贵材料。

2号兵马俑坑出土的骑兵俑,上身穿窄袖长及膝部的上衣,衣襟较小,双襟交掩于胸前。外披铠甲,铠甲较短,前片仅及腰际。腰束革带,下身穿紧口长裤。足蹬靴。头戴圆形皮帽,帽上有带扣系于下颔,以防马急驰时被风吹落。从骑兵俑的手势和附近出土的铜镞、弓等看,秦代的骑兵备有弓弩。据《睡虎地秦墓竹简》中《秦律杂抄》载:“先赋马,马备,乃粼从军者。”秦俑坑出土的骑兵俑,身高都在1.8米以上,体型匀称修长,神态机敏,英姿勃勃。反映出秦代的骑士是经过严格选拔,从大量士兵中挑选出来的。为了适应骑兵作战的具体需要,秦代的骑兵有一套不同于车兵和步兵的专门服饰,如骑兵俑头戴圆形小帽,上衣短小,下着长裤,正是为适应骑兵作战的实际需要。骑兵俑这些特征,反映出骑兵已成为秦国的一支重要的作战力量。

2.陶马

1、2、3号兵马俑坑内共有陶马600余匹,通过试掘和正式发掘已出土了近百匹。陶马可分为二种:即挽车之马和骑乘之鞍马。

挽车之马身长2米左右,剪鬃缚尾,昂首,张口作嘶鸣状。四匹马共挽一辆战车。骑乘用的鞍马身长约2米,通首高1.72米,身涂枣红色、黑鬃、白蹄、剪鬃辫尾。马背上雕塑鞍垫,上缀八排粉红色鞍钉,鞍下衬绿色鞯。鞍上有扣带环绕马腹将鞍紧固于马背,鞍后有秋攀于马臀,以防马鞍前移。

秦俑坑出土的陶俑、陶马,不仅造型生动,有多种不同的类别,再现了秦代丰富多样的军种,为我们研究秦国军事史提供了翔实、丰富的资料。